標籤:

把准無明的脈搏之——淺議起心動念

1.

《地藏經》云:閻浮堤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那麼這裡的關鍵問題是,何為起心動念?

我們腦中不停升起的各種念頭,就是起心動念嗎?讀書不難發現,甚至連很多大德都有類似的認識。

比如我經常聽到有些老師會這樣講:「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之際的,那個清清靜靜的,不是佛性是什麼。」

或者說:「兩個念頭之間,是有空隙的,把這個空隙拉長,就是禪修!」……

等等說法,不一而足。有些說法本身有一定道理,或者老師講這些話也是有密意的,比如你正被「強迫性思維」無限困擾,那麼練這個就有意義,雖然只是階段性意義。

但我想說的是,這種試圖「幹掉念頭」的修行,就是在修「無想定」,就是在修「無想定」啊!我就不說三遍了。

而「無想定」的結果是什麼?先升無想天,後墮畜牲道!這幾乎是必然的。

所以,對於像我一樣的沒有師承的初修末學來說,如果把浮思雜念作為「修行對手」,一味努力修無念,簡直畢墮無疑!因為我們根本不清楚,練完這個,後面還有其他練習!

我聽過一個故事挺震撼的,菩薩化作孩童,牽著一群牛到廟裡,然後挨個「點名」,每點到某某法師時,就有一頭牛應聲向前走一步,原來這些牛都是過去在此修行的法師!

這事兒想想真挺恐怖的,修了一輩子,弄了那麼個結果,當然如果是為了還清宿債,主動投過去的,那是大菩薩行,但如果是因為修行指導思想搞錯了,被習氣牽過去的,這就太不值了!

……

因此,關於「起心動念」這個問題,真的需要深挖幾層,不然大家都跑到無想定的路子里去了,戰略性的錯誤還是應該少犯為妙。

當然,我不是說「無念」不能修,實際上真做到無念,那厲害了!極致是非想非非想天,所有禪定境界的最高層!佛自己也修過「無想定」,只不過修完了之後發現不對,覺得這不是道!而後開始繼續深入探索而已。

綜上,我的第一層意思就是:起心動念的「念」,並不是指浮想的念頭,那是客塵,修行修的是心性主人,是了知這一切的覺性本體。就好比,如果我們想讓自己的家更乾淨,根本方法是不斷清掃它,而不是一味的阻止客人來。當然,從見性的角度來說根本沒什麼可掃的,這且不說。念非念頭,這個一定要認識清楚。

2.

那麼第二個問題,這個「起心動念」的「念」,到底指的是什麼呢?與漢傳佛法有緣的朋友,可以系統學習《成唯識論》「五十一心所法」,這個「念」粗略來講,就是心中升起了這五十一種心理狀態,必須不斷進行自我覺察才能了知,如能對照這個來修就不會偏離太遠了。

當然,就算是對佛學不感冒的朋友,了解這個「念」是什麼也是有意義的,因為這些智慧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生活的幸福指數。

我自己的經驗,守著念頭的空隙,試圖練習無念那段時間,最後感覺自己變得獃獃的,雖然煩惱似乎是減弱了,可是內心也變弱了,什麼都不想做,行動力和執行力都弱到爆……

然後我就反思,自己到底把自己修成了什麼東西,最後觀察樓下的羊群,我終於明白了,自己當時的狀態,和它們根本就在同一道上,都是往那一站,獨自發獃,什麼都不想干……

所以,修心的人一定要檢查自己的狀態,在哪一道,不用別人說,自己能感覺出來。昏昏沉沉、特別懶惰的就是畜牲道;喜悅而寧靜的就是天道;抑鬱痛苦每天想死幾百次的、憤怒仇恨的都在地獄道;慾火攻心的是餓鬼道;是非善惡分的特別清楚、嫉惡如仇、充滿激憤的就是修羅道……

就像《入行論》中說的:「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讓內心安定清明,敞敞亮亮,遠離昏沉和獃滯,至少還在梵天道吧,所以,一定要多檢查、勤調整。

3.

前面主要說的是動念,其實最主要的就是檢查貪嗔痴的念,而不是浮想思維,如果什麼都不想,這是向植物方向發展的節奏,是不足取的(^_^)

起心動念,前兩個字「起心」也很重要,想到什麼事情、面對什麼情境,會讓我們的心激起某種東西來、以至欲罷不能,那就是我們的「無明點」。

《心經》中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這個東西,也並不是一個實有的東西,一旦突破了,它什麼都不是。但如果沒突破的話,它就會一直牽著我們走,因為我們做這個事情時,心理有某種感覺被激發起來了,而且這種感覺很上癮!

這樣看來,十二因緣前三項,無明緣行、行緣識。也不是完全不可觀察的。只要是讓我們上癮的東西,背後一定都有個「無明」在作怪。

這些,只要多觀察自己的慾望、愛好,就可以發現和化解。那個心裡被激發起來的力量就是行,引發行的那種愛好或慾望就是無明本身。

從生命誕生的角度來看,這個無明,特指的是兩性的慾望。但是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任何一種讓我們欲罷不能的愛好,都是無明,就像南師說的,連喜歡讀書這件事都是!

我們能放下它嗎,如果一天不讀書,心裡會抓耳撓腮嗎?如果會的話,那麼讀書就成了我們的一個無明,而讀不到書的那種感受,那種驅動力就是行陰。

當然,讀書這件事並不壞,不是所有無明都是壞的。就像,其實性慾也不壞!只因為它是「分段生死」的「動因」,修行人要慎重對待而已,是否真的需要斷除,就看你的「目標」是什麼了……

4.

有了前面的鋪墊,我們可以發現,觀察行陰和無明,其實就是觀察讓我們起心動念的那些「動因」,而起心動念,指的是在我們的心中真實的被激發出了某種情緒和感受,而不是腦中那些浮想的思維和念頭。

能夠激發出這些東西的「那個」,就是我們的觀察和轉化的目標。

就像中國古時的一個故事說的,有個叫柳下惠的青年才俊,在一次乘馬車進城時,看到路邊有個姑娘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為了不讓姑娘凍死,就把她抱在懷裡,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蓋上,就這樣過了一夜,什麼也沒有發生。

這就是「坐懷不亂」的故事,我們能不能做到呢?行為上做到還算簡單,如果做到內心中連一絲邪念都不生出,感覺就像抱了個蘿蔔白菜一樣,就更了不起了。如果誰做到了,那他也大可喊出:哪有無明?哪有無明盡?

除了前面說的慾望和愛好,我們的「頑固知見」,以及「條件反射」等,也是重要的「無明」觀察對象。

「條件反射」,比如一個孩子,小時候犯錯如果老被打屁股,那她長大了,想到擊打這件事情,或者看到類似情境,心理就會生出痒痒的感覺,嚴重的甚至會在成年後,刻意的反覆去體驗這種感覺。

何為輪迴?從廣義上來說,不只是生命的反覆出現才叫輪迴,類似這種被某種感官慾望牽引著,被迫反覆去做某種事情,不是輪迴又是什麼?

如果通過一定的練習,讓自己面對這個情境時,內心不再生起什麼東西,可以不再被牽引著去做,去體驗,那麼這個無明也就破了。

「頑固知見」也是一樣,個別南傳行者,就喜歡懟大乘,說什麼大乘非佛說云云,其實這就是一種「無明」。

在這裡我並不是想爭論大乘經典是否為真經,就單純說他們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反反覆復做這件事情呢?這個行的觸發源頭是什麼?

簡單分析一下不難發現,背後的「無明」,就是因為某些經典「侮辱」了他們心中神一樣的存在——阿羅漢,所以「必須」反反覆復的,使出渾身解數,去論說大乘經典是假的!

這就是無明運作的機理,這個東西不像慾望感受一樣明顯,自己很難發現,甚至連承認它存在都很難。但它實際上卻只是一個自我欺騙的謊言,一個心理過不去的坎兒……如果發現了、過去了,就什麼都不是。

愛好、慾望、「條件反射」、頑固知見,這就是我給無明開的病情清單,多去觀察和轉化,人生、修心的路就都會越走越寬。

5.

最後簡單說說,「從結束欲牽,到開啟願行」的話題。

行陰和無明的脈搏如果把准,並且不斷的深入去觀察和化解,甚至逐漸做到「對境無心起、逢緣不動念」,那麼也就在向辟支佛的方向靠攏了,可以說快要完成一半兒的修行了。為什麼說一半兒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佛法是自在法,「不想做可以不做,想做也可以做到」,這才是完整的自在。

如果只做到了結束慾望和行陰的牽引,這也只做到了「不想做可以不做」而已。如果有我們確實想做的事情,而不能去做,或者乾脆不會做,那還自在個什麼勁兒呢?

一定意義上來說,從被迫欲牽的結束,到主動願行的開啟,就已經是完整的佛道了。

因此,金剛經開篇須菩提問,發無上佛心者,應將心住於何處?佛才會說:應將一切眾生之類都度化到無餘涅槃中去,並且不執著渡人之相……

也才會說,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

佛真的是「真語者、實語者」,須菩提長者,在聽聞阿含部經典之後,已經成就羅漢果了,可以說不想做的都可以不做了,此處再開啟「無上願行」,真正開啟了成佛之旅,怎麼會不激動呢?

我要是須菩提,聽到這樣的經典,一定哭的比他還慘(^_^)

只可惜,就怕大家不信啊……


推薦閱讀:

佛弟子如暫無條件出家,擇偶時有這樣的想法是否算執念?
請問您對凈土宗的認識和看法?本人一直以念佛方式修凈土,是否還有更有效的方法提升?
為什麼說萬物皆具佛性?
照片有什麼奇怪的嗎?
一些見解(二十四)

TAG: | 佛道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