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讀書38~《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2017.10.12
非常詳細地介紹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很多歷史細節讓人不忍直視。
一直天真的覺得,只要林則徐一直在,就有可能打贏,可實際上是一絲勝算也沒有。
以下是一些書摘。
緒論由琦善賣國而想到的
義律聽聞琦善因收取義律賄賂的罪名而受審訊的消息,特意擬出否認對琦善行賄、英國官員不會行賄的文件,轉交廣州知府。
義律竟然還幫著琦善辯解,這不是火上澆油嗎
由於鴉片戰爭前,中英之間實際存在的只是通商關係;又由於清政府官員的腐敗,賄賂和陋規已經成為維繫這種關係延續運作的不可缺少的潤滑劑;凡是涉及這種商務聯繫的官員,無不受賄,無不發財,久已被視作官場中的正常現象。有關琦善「賄和」的流言,很可能由此而牽帶推測、合理想像而來。也正因為如此,此類流言才會有著廣泛的市場,儘管沒有什麼實際的根據。
中英通商本來就存在腐敗,賄和自然有市場
鴉片戰爭之前,中華文明一直是相對獨立地發展的,並以其優越性,向外輸出,在東亞地區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漢文化圈。儘管它與外部世界的聯繫,從古以來,如縷不絕,但是,外來之物慾進入中國,須得經過中華文明強韌且持久的改造,化外來為內在,才能成為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長此以往,中國人習慣於以居高臨下的姿態,環視四方。清王朝正是在這種歷史沉澱中,發展完備了「天朝」對外體制。
在古代,依據儒家的經典,中國皇帝為「天子」,代表「天」來統治地上的一切的。皇帝直接統治的區域,相對於周邊的「蠻荒」之地,為「天朝上國」。
沒有平等外交
1838年,英國駐華商務總監督義律投遞文書,封面上無「稟」字樣,兩廣總督鄧廷楨即「原封擲還」。
好不威風啊
為何把琦善說成賣國賊?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首先有利於道光帝。
琦善賣國,所以不賴皇上
林則徐當時之所以得到喝彩,並非其「知夷」或「師夷」的工夫,對於這些當時並不受欣賞的內容,時人大多不清楚,林則徐本人也不宣揚。他得到眾人的擁戴,正是他表示出與「逆夷」不共戴天。
忠奸的理論所能得出的直接結論是,中國欲取得戰爭的勝利,只需罷免琦善及其同黨、重用林則徐及其同志即可,不必觸動中國的現狀。也就是說,只要換幾個人就行,無須進行改革。
有賣國賊,所以不是國家體制問題
在這裡,琦善不僅做了道光帝的替罪羊,而且還做了中國舊有道統的替罪羊。
由此而產生了目前鴉片戰爭基本觀點的矛盾現象:在總體方面承認,鴉片戰爭的失敗在於中國的落伍;在具體敘說上又認定,落伍的一方只要堅持抵抗,就有可能獲得勝利。在總體方面承認,清王朝昧於世界大勢,無力挽回頹勢;在具體敘說上又認定,林則徐等人代表了正確的方向,只要他們的主張得以實施,中國就有救。這種不和諧的論點放在一起,反映出歷史學家的深層意識——不服輸的心氣,總認為中國當時還不至於不可挽回地失敗,還是有希望獲勝。這種不和諧的論點被放在了一起,正是歷史學家在內心中把憤懣和希望放在了一起。歷史學家這種不服輸的心氣,從本質上說來,仍是對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摯愛。
歷史學家也是嘴硬啊,無論如何,鴉片戰爭是不可能贏
鴉片戰爭的真意義,就是用火與劍的形式,告訴中國人的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之潮流。這是今天歷史學界都會同意的觀點。
生動的一課,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第1章清朝的軍事力量
戰爭最基本的實質只是兩支軍事力量之間的對抗。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中英軍隊有差了半代
制至鴉片戰爭時,清軍使用的火器,主要不是中國發明研製的,而是仿造明代引進的「佛郎機」、「鳥銃」、「紅夷炮」等西方火器樣式製作的。由此可以說,清軍使用的是自製的老式的「洋槍洋炮」。就型制樣式而言,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後了二百餘年。
鳥槍是一種前裝滑膛火繩槍。發射前須從槍口裝填火藥,再塞入彈丸,以火繩為點火裝置。兵丁鳥槍用鐵製成,槍長2.01米,鉛彈丸重1錢,裝填火藥3錢。射程約100米。射速為1至2發/分鐘。英軍此時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兩種軍用槍:一是伯克式(Barker)前裝滑膛燧發槍。其點火裝置為磨擦燧石。槍身長1.16米,口徑為15.3毫米,彈丸重35克。射程約200米。射速為2至3發/分鐘。二是布倫士威克式(Brunswick)前裝滑膛擊發槍。點火裝置為擊發槍機撞擊火帽。槍身長1.42米,口徑為17.5毫米,彈丸重53克,射程約300米,射速為3至4發/分鐘。由於承平日久與軍費限制,清軍鳥槍並無定期修造報廢更換制度。在一般情況下,鳥槍使用幾十年極為平常,而在我見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166年尚未更換者。
火槍上差距巨大,還停留在明朝的火繩槍,英軍都是燧發槍,滑膛槍
清軍的火炮儘管名稱繁多,但從樣式上來看,主要是仿照西方17世紀至18世紀初的加農炮系列
清軍在戰爭的全過程中未能擊沉英軍的一艘戰艦或輪船,而自己的陣地卻被打得千瘡百孔。
大炮差距更大
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清朝水師算不上是一支正式的海軍,大體相當于海岸警衛隊。
中國海軍相當于海岸警衛隊
到了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督師西征新疆,在陝西鳳翔發現明末所遺「開花炮彈」之實物,不禁感慨萬千,謂西洋「利器之入中國三百餘年矣,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左宗棠發現明代就有開花炮彈,傳入三百年竟不知
清朝的軍隊分為八旗和綠營兩大系統。其中八旗又可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共約10萬人,駐紮於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防亦約10萬人,分四類而散布全國
清軍的主體是綠營。除京師巡捕5營共1萬人外,大多部署於各行省。清軍在編製上的弊陋,主要表現在營以下。綠營中的營,沒有固定的編製,而是根據駐守地區是否衝要、執行任務繁簡程度而決定,人數從200至1000餘名不等,長官亦分為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四級,官秩從正三品降至正五品不等。綠營中沒有一個營不分汛塘哨卡的,也就是說,營以下部隊沒有集中駐紮於一處營房的,而是數名、十數名、數十名、最多數百名(我僅見到200餘名)分散在當時的市鎮要衝等地
八旗要牽制綠營
清軍不是一支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其中國防軍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濃。
清軍布防的分散和承擔的任務決定了:一、清軍不可能全數用於作戰,額設兵丁與可以參戰的兵丁是兩個不同量的概念;二、清軍已束縛於各地,沒有一支可機動作戰的部隊。
清軍沒有機動野戰部隊,作戰時人數也是下風
英軍「船堅炮利」,是當時清朝上下已經達成的共識,而在此共識之下,放棄海上交鋒又成為清軍的必然選擇。也就是說,清軍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只能在陸地被動地等待對方的進攻。
英軍軍艦的優勢,清政府也承認,喪失了主動權
英軍的艦船不僅是兇猛的進攻手段,而且是高效的運輸手段,英軍由此可重複使用其數量有限的軍力。
一艘戰艦使用兩次等於兩艘。一名士兵參戰兩次等於兩名。
軍艦的運輸優勢,相當於有了兵力優勢
中國史學的主要缺點之一,就是視野集中於上層,許多史料作者對其身旁的下層民眾生活,因不具秘聞的性質而忽略不記。
不關注普通士兵生活
清朝的兵役制度是一種變形的募兵制。早期的八旗是兵民合一的制度,清入關後,人丁生繁,兵額固定,逐步演化為從各旗各佐領中抽選固定數量的男丁充兵。綠營兵募自固定的兵戶。與民戶相比,兵戶出丁後可免徵錢糧賦稅。
綠營兵的兵戶是繼承的
這時苗大人生怕他去一問,耽擱了時間,缺額又被旁人搶去,所以他隨即說:「我知道,用不著問。」於是他就隨手寫了「馮玉祥」三個字。
本來我們的名字是按照族中「基」字排行取的,家兄叫基道,我叫基善。這次補兵,因為苗大人隨便一寫,以後我就沿用下去,沒有更換本名。這就是我的名字的來由。我補兵的這年,是光緒十八年,西曆1892年,我才十一歲。補上兵之後,我並沒有隨營操練。除了發餉時到營中應名領餉外,其餘時間我仍在家中過活……
馮玉祥名字的來歷,所有人都爭著當兵,實際上平時還在家生活
清軍軍官的來源,主要為兩途:一是行伍出身,如鴉片戰爭中的重要將領楊芳、餘步雲、陳化成等人,皆由士兵升至一品大員;二是武科舉出身,又如鴉片戰爭中的名將關天培(武舉人)、葛雲飛(武進士)、王錫朋(武舉人)等人,由下級軍官而逐級晉陞。
武狀元,其實只是優秀士兵,並不是優秀軍官
第2章驟然而至的戰爭
他提出了一個新方法,制定一項新的法律,限期一年戒煙,爾後查獲吸食者誅。黃爵滋的這份奏摺,要求改變以往重海口、重「夷商」、重查拿煙販和查拿煙館的老方法,將禁煙的目標,直接對準吸食鴉片的癮君子。
這個放到今天也不可能執行
林則徐獲得了成功,因為他在針對外國人的禁煙活動中採用了新方法。
1839年3月18日,即林則徐到達廣州的8天後,召來行商,頒下一道嚴諭,要他們責成外國商人呈繳鴉片。林則徐此時不是直接去找外國人,而尋行商算賬,是當時清政府實行的貿易制度之使然。
禁煙先是去找十三行
1839年6月3日,根據道光帝的諭令,林則徐在虎門共銷毀鴉片19176箱又2119袋,實重237萬斤。這個數字佔1838至1839年季風季節運往中國的鴉片總額六成左右。
然後扣押所有外國商人,最終交出鴉片
實際上,最有權力抗議的,是不賣鴉片的美國商人和荷蘭商人,可以說他們是無辜被扣留的。但是,他們的政府對此並沒有作出強烈的反應,一方面是他們的國力和對外政策,另一方面是他們的國民損失較小(美國僅1540箱鴉片)或沒有損失!
美國和荷蘭商人很慘,被連帶了
義律代表鴉片商人繳出鴉片,並不意味著將遵循中國的法令,而是將鴉片商人的貨物變為英國政府的財產,圖謀以此為由向中國發動戰爭
英國政府代表商人交鴉片,認可了這是英國政府的損失
林則徐在此婉轉地承認,儘管英國只有兩艘軍艦,清軍水師仍無在海上取勝的能力。於是,他採用了避免海上艦船交鋒,嚴防海口的「以守為戰」的制敵方略。道光帝對此完全贊同,硃批「所見甚是」。
既要禁煙,又怕打仗
處在失敗中的人們,找不到勝利的跡象,最容易產生某種希望。林則徐就是這種希望。而且,局勢越危急,戰爭越失利,這種希望之火就越放光芒。由此,一個神話誕生了。一個林則徐不可戰勝的神話,佔據了當時許多人的心,併流傳至今。
失敗中,林則徐被神話了
第3章「剿」「撫」「剿」的迴旋
「剿捕檔」是用來抄錄平叛鎮反事件諭旨的簿冊。設此檔的目的,在於此系軍國大事急迫緊要,恐混同於「上諭檔」而查尋不便,故別置一冊。可是,將與英國的戰爭等同於平定叛亂,在軍機大臣、章京上行走的人們的這種分類法,不僅再一次提示我們當時人們的「天下」觀念,而且也隱隱展露出當時人們對此類事件的理所當然的處置原則。
剿作為重要事宜,從上諭中抽出來
懿律和義律所以同意南下,是因為長達一個多月的交涉毫無結果,如此無基地的海上漂泊不知將結束於何時;北方的軍情、地理不熟悉,貿然進攻感到沒有把握;更何況季風將要過去,北方冬季海洋冰凍,將給艦船的行動帶來不便。
英國人也是沒把握
浙江停戰是伊裡布的「傑作」。他以「臣子」的身份,巧妙地改變了道光帝「聖旨」規定的任務。停戰使他避免了毫無勝利希望的武力進攻定海的戰事,避免了難有中意結果的外交談判,而原本由他承擔的收復定海的責任,此次竟不動聲色地轉移到負責廣東談判的琦善身上。
伊裡布一邊大張旗鼓備戰,一遍想盡辦法談判,真是老江湖
《巴麥尊致中國宰相書》作為英國政府的正式文件,向清政府提出下列要求:
一、賠償被焚鴉片。二、中英官員平等交往。
三、割讓沿海島嶼。四、賠償商欠。五、賠償軍費。
真是狼子野心啊
所謂廣東談判,實際上是義律越權、琦善違旨的活動,其中義律走得比琦善更遠。
琦善根本沒資格談判
作為一名臣子,琦善完全知道抗旨的風險。但他堅持和談,一方面是出自自信,以為自己既可以說服道光帝又可以說服義律,這一點是虛幻的;另一方面是出自清軍不敵英軍的判斷,而這一點恰恰是事實。與伊裡布的支支吾吾不同,琦善在奏摺中是真話實說,反覆上陳。這也是琦善唯一可貴的地方。
琦善反覆強調清軍不敵,還真是可愛
由此可見,清王朝倚為長城的虎門防衛體系,正如明代盡心儘力修築的長城未能阻止其祖先的數度入犯一樣,本身就是一隻靠不住的跛腳鴨。
虎門其實無險可守
第4章廣州的「戰局」
楊芳,貴州松桃人。15歲從軍,至此已經戎馬55載,身經百戰。以參加平定川楚白蓮教而官列總兵、署固原提督。以平定河南天理教而獲雲騎尉世職。他一生最顯赫的業績,在道光初年平定張格爾之役,是時他以參贊大臣的身份,率兵窮追,擒獲張格爾,檻送北京。
真是人生巔峰啊
除此之外,廣東當局還於3月10日發給美國商船准許入港貿易的紅牌,以離間英、美,坐收「以夷制夷」之效。而義律聞訊,於當日宣布封鎖廣州,既然不讓英國人做生意,那麼誰也做不成!
小聰明啊,還想離間英美
義律的想法很簡單,他不希望廣州的戰事嚇跑了居住在廣州的富商。
自1839年3月林則徐封鎖商館起算,中英貿易整整停頓了兩年。對倫敦、孟買和廣東的英國商人來說,這兩年中僅茶葉、絲綢貿易的損失就極為慘重,更兼英國政府財政部每年高達百萬英鎊的茶葉稅。
英國這邊也受不了不做買賣的損失
與琦善相比,楊芳的違旨行為不知嚴重多少倍。琦善奉旨主「撫」,始終不肯與英人簽訂條約。楊芳奉旨主「剿」,卻擅與英人達成停戰協定。可楊芳的結局又不知好過琦善多少倍。這裡面的關鍵,在於如何上奏。
奏摺寫得好,罪名就小
至於道光帝迫切希望的「進剿」,他尋出了一個延宕的理由:怕英軍逃竄而不能全殲。他建議「暫為羈縻」,等奕山、隆文趕到後,「再為設法水陸兜剿」。
一邊是兵敗無策後屈服「夷酋」,一邊是企盼大兵兜剿擒獲「夷酋」,廣州與北京,尤如現實與夢境。威風凜凜戰功赫赫的果勇侯楊芳,在與英軍的作戰中,未露絲毫的「果勇」精神,而在對道光帝的捏謊上,卻大顯驚人的「果勇」氣派。
果勇全體現在扯謊上了
奕山是康熙帝第十四子允的四世孫。
1841年1月30日,道光帝授奕山為靖逆將軍,從湘、贛、鄂、桂、滇、黔、蜀七省調集大軍,命其統率南下征戰。
奕山作為十四阿哥的後人,終於又當大將軍了
我們不能過多地責怪廣州清軍的腐敗。儘管許多部隊在交戰中一觸即潰,但從英方的記錄來看,也有一些士兵和軍官進行了有效的抵抗。從5月21日至25日,英方宣稱其死亡9人,受傷68人。[100]相對戰役的規模,這一傷亡數目可謂微不足道,但畢竟創造了1840年7月中英開戰以來的最高紀錄。這個紀錄一直到1842年7月的鎮江之戰才被打破。
廣州之戰竟然擊斃9名英軍
1841年7月20日,由印度返回不久,繼懿律而榮任全權代表的海軍司令伯麥,[121]在澳門與義律一同登上了路易莎號,準備前往香港與英軍會合,途遇颱風,路易莎號沉沒,義律、伯麥等20人爬上一個小島。島上的居民奪走了他們的衣物,義律提出付款1000元請他們用小船送之回澳門。
若是村民真的將義律等人執送廣州,真難想像奕山又敢吹多大的牛呢?
險些就能擒獲敵酋了
三元里只是廣州城北約2公里的寂靜的小村莊。它今天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名氣,是因為1841年5月29日至31日,即英軍佔領城北越秀山時期,爆發了一場以三元里為中心的民眾抗英事件。
三元里抗英
獲此戰績,主要原因在於天時地利。那天的大雨,打濕了英軍的燧發槍和火藥,使之不能發射,這就使民眾在兵器上提升至與英軍同等的水準,皆為冷兵器。又由於英軍不諳地理,縱深追擊,結果一個連迷路而被民眾團團包圍。如果離開了這些條件,像5月31日那樣,以萬餘民眾去攻打英軍據守的四方炮台,局勢完全會兩樣。
三元里抗英主要是靠了天時和地利,把對手拉到和我們同一水平
第5章東南壁壘的傾塌
從倫敦到澳門,璞鼎查在途中僅用了67天。這一破紀錄的速度,使當時在華的商船主們大為吃驚。璞鼎查的快速到達,表明了英國此時在輪船技術、地理知識和殖民體系諸方面的進展。這比起林則徐由北京到廣州花費61天,琦善的56天,奕山的57天,多不了幾天。若除去璞鼎查在孟買停留的10天,反是英方更快。科學縮短了空間的距離。東、西兩個大國越來越近。清朝今後將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強地承受到西方的壓迫。
倫敦到澳門67天,北京到廣州要61天
花崗岩是當時世界上最結實的建築材料,福建南部又是其著名的產地。顏伯燾以花崗岩代替沙袋,
在廈門島南岸(今廈門大學一帶),用世界上最結實的材料構築當時中國最堅固的線式永久性炮兵工事——石壁。另一名英軍軍官,對石壁防炮能力的評論,頗具文學色彩:「就憑所以使炮台堅固的方法,即使大船放炮放到世界末日,對守衛炮台的人也極可能沒有實際的傷害。」
廈門炮台得到英軍讚賞
當然,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均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時間,一是金錢。
有錢又有閑
知識給人以力量,愚昧也給人以力量,有時甚至是更大的力量。
無知者無畏
炮身極重,非數十人不能拉挽,制軍(指顏伯燾)惜費,不造炮車。同人進言,以炮在牆外,非用炮車拉回,則兵丁不敢出牆裝葯。制軍言驕氣傲,以為一炮即可以滅賊,何須再裝葯也?
一炮即可沒賊,這是怎麼得出的想法
三總兵英勇地犧牲了,死在自己的戰位上,並沒有因貪生而後退一步。在他們的督率下,也有一些清軍兵弁在戰鬥中保持了高昂的士氣。若對照清軍平時的懦怯,可以說,裕謙戰前激勵將士的努力,已獲成效。但是,此次戰鬥揭示出來的是,僅僅靠勇敢是不夠的。
難得的勇敢,但是還不夠
從1840年秋開始的戰爭,至1842年春浙東反攻失敗,全部事實都已表明,清王朝在軍事上絕無出路。
浙江也守不住
劉韻珂在仕途上一路搭快車,靠的不是機遇,而是其特有的辦事處世的方式:一、辦事結實;二、為人乖巧。
難得難得
大多數清軍在戰鬥中逃跑;而乍浦駐防八旗官兵的拚死作戰又使英軍震驚,這裡有他們的家,有他們的家人,他們不能逃,也無處逃。一出出全家自殺的悲壯行動,顯示了他們的不屈性格。
只有保衛自己家園才會出力
鎮江是鴉片戰爭中英軍攻擊諸要點設防最為薄弱的,而鎮江之戰卻是鴉片戰爭諸戰鬥中抵抗最為激烈的。英軍投入的兵力最多,但沒想到,遭到的損失也最大,共有39人斃命,130人受傷,還有3人失蹤。
鎮江擊斃39名英軍,真是難以想像
英軍在鎮江遭到重大損失的主要原因在於輕敵。
此次城外清軍齊慎部也因遭英陸軍火炮轟擊而潰,但城內清軍因未受重炮轟擊,僅與敵手持火器或小型火炮交戰,故能堅持長時間的抵抗。英軍在鎮江遭到重大損失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八旗兵的堅強抗擊。如同乍浦一樣,除青州兵400名外,1185名京口駐防八旗,已於此駐紮了近200年,家產在此,眷屬在此,祖墳在此,他們保衛的已不是抽象意義上的國,而是實實在在的家,故能頑強、奮勇和拚死。
英軍最後也是大意了
耆英、伊裡布反而處於「兩面作戰」的窘境:桀驁不馴的「逆夷」不肯就「撫」,九重之上的道光帝不願俯首,前者以兵勢迫之,後者以權勢壓之。本非睿智的耆英者流只得對「鬼子」扮笑臉,對主子作鬼臉了。
真是可悲可憐
耆英在奏摺中稱:究竟能否濟事,惟有竭盡犬馬愚誠以冀報稱。
這句官式套話若翻譯成今天的口語,也就是「試試看吧」!
饒舌的廢話
第7章平等與不平等
歷史學家蔣廷黻曾經寫道:中西關係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
想要平等卻不可得了
此後英國商民,如有與內地民人交涉案件,應即明定章程,英商歸英國自理,內人由內地懲辦,俾免釁端。他國夷商仍不得援以為例。」
司法權交給人家
此項交涉的利害關係實在太重大了,我不得不照引全文。耆英和劉韻珂一樣,如何處理通商口岸的民、「夷」糾紛而不引發釁端,成為其心頭大患。為了簡單明了且一勞永逸地解決此難題,他乾脆將對英人的審判權主動拱手予英方。
為了圖方便,交給人家自己處理,結果日後造成無數麻煩
在西方,商業活動已不再受官方的具體管制,商人只需遵從法律即可;而從保甲編氓層層至寶塔尖大皇帝的中國傳統社會,每一個人都在官府治理的網路之中,很難想像脫離這種治理之民。國家設官治民。既然中國官府無法治理這些英人,把他們交由英國官府來治理也不失為一種辦法。
一定要想辦法管著人家
在「約束」僑民的幌子下,各通商口岸成為英艦自由往來的碼頭。後來的事實說明,英艦並未被其外交官用以「約束」本國僑民和水手,反成為手中隨時向清朝施加壓力的工具。又由於這一規定,在此後的中外戰爭中,各通商口岸成為清朝無法設防的城市。
半殖民地的悲哀
中英虎門條約及其附件是一項不平等條約。它給中國帶來的損害,不亞於南京條約,從長久來看,還甚於南京條約。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開放,既有損害,又是機會,但在關稅不自主、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軍艦自由出入諸規定下,開放必伴生太多的災難。可此項不平等條約卻是在戰後兩國「平等」相商締結的。
虎門條約造成了更多後患
中美望廈條約第2款稱:倘中國日後欲將稅例變更,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
此即中國近代史上「協定關稅」之由來。
美國也不是好人
堅冰開始鬆動,缺口隨即打開。此後,法方又有多次交涉,耆英又有多道奏摺,道光帝終於在1846年2月20日明令宣布,基督教弛禁。
因為法國人,給基督教解禁
1881年,李鴻章與巴西使節談判條約。此次雙方簽訂的條約,方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平等條約,互給最惠國待遇而取消了協定關稅等內容。
巴西也是難兄難弟
「天朝」是一個夢,一個難以驚醒的夢。
直到被打醒
第8章歷史的訴說
清朝與德川幕府不同。它是一個自信的「天朝」,儘管事實上已百病纏身。它不相信自己竟然不敵區區島「夷」,因而在當時不可能不以武力相拒。
日本直接沒打
耆英於1843年進呈新式擊發槍,道光帝愛不釋手,但對耆英提出的仿造一事作硃批曰:「卿雲仿造二字,朕知其必成望洋之嘆也。」
當年道光皇帝年輕時,可是玩兒搶好手
魏源的思想雖不夠充分,但卻十分可貴,朝這個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軌道。可是,魏源的這一思想是不確定的。在《海國圖志》中,我們可以看到「師夷」「制夷」的言論,也可以看到無須「師夷」即可「制夷」的言論,安南的札船、緬甸的木柵都是他用來說明土法「制夷」的生動事例。
也有很多無須的土法
個人微信公眾號,請搜索:摹喵居士(momiaojushi)
推薦閱讀:
※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莊園》是一部怎樣的作品?
※480.讀書20~《傅雷家書》
※有關閱讀的14個理由
※2016 年 4 月份閱讀記錄
※「就好像滿街的美女,卻不知道誰才是我的真愛。」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