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紂王是誰?

其實歷史記載中的紂王,是一個一言難盡的人物,貶者說其為暴君,褒者稱其為英主。下面的文字,從百度搜索而來。紂王是暴君還是英主,讀者自當評論。

紂王的兩位叔叔——比乾和箕子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衛輝市北)。生於公元前1125年,卒於公元前1063年。為殷商貴族商王文丁次子,紂王的叔叔,名干。其兄長帝乙繼位後,20歲就以太師高位輔佐帝乙,後又受其兄帝乙囑託,忠心輔佐侄兒——幼主紂王帝辛,官少師(丞相)。干從政40多年,主張減輕賦稅徭股,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帝辛戊寅三十二祀冬十月二十六日被紂王殘殺,終年63歲。一生忠君愛國倡導「民本清議,士志於道。」

箕子,子姓,名胥余。商朝宗室,帝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帶)。曾勸諫紂王,但紂王不聽,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克殷後,命召公釋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詢治國之道,記載於《尚書·洪範》。作為中華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蕩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

紂王的兄長——微子

微子,子姓,名啟,世稱微子、微子啟(「微」是國號,「子」是爵位)。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紂王的庶兄(《呂氏春秋》稱微子、微仲與紂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時尚未成為妃,所以是庶子)。

傳說他為政賢能,為殷民所愛戴。微子,商末周初朝歌(今河南淇縣)人,漢時避帝諱改稱開。因其在商代時封國名微,姓為子,故稱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之長子,紂王庶兄。微子多次親諫紂王,見「紂終不可諫」,便謀於太師箕子、少師比干。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便遠離紂王逃到微。「微」是微子的封國,原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後微子又遷到山東梁山西北,所以那裡也稱為「微」。周武王滅商後,微子持祭器造於武王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說明自己遠離紂王的情況。周武王很受感動,乃釋其縛,「復其位如故」,仍為卿士。約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國於宋,即今商丘一帶,微子成為宋國國君、始祖。後微子也尊為宋姓始祖。

微子壽終後,在宋國(今商丘)建有微子祠。微子墓立於微山上,後微山塌陷,山頂成為微山島,附近成為微山湖。今山東微山縣即由微子得名。微山島上有微子墓。

紂王的兒子——武庚。

武庚是商紂王的兒子,幼時聰明好學。商朝滅亡後,周朝建立。周武王即位後,封武庚管理商朝的原本京師殷(河南安陽),殷的遺民大悅。

周武王為了防止武庚叛亂,又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周圍分封自己三個弟弟霍叔於霍(今山西霍州)、管叔於管(今河南鄭州)、蔡叔於蔡(今河南上蔡),以監視武庚,是為三監。這一時期,武庚留居在紂宮(今淇縣城內西壇、三海地區)綿續殷朝香火。

在商朝滅亡後的第二年,周武王駕崩,繼位的周成王年幼,成王的叔叔周公代天子掌管國事。管叔和蔡叔對此事非常不滿意,四處散布周公將要篡位的謠言,並和武庚一起叛亂,是為三監之亂。

周公和召公為保周朝社稷,「內弭父兄,外撫諸侯」。「成王命東征,伐朝歌叛」,周公以武力明清白,武庚兵敗被誅。周公又殺管叔、流放蔡叔、貶霍叔,將朝歌不願服從的殷商頑軍「殷頑」遷於洛邑管制。

紂王

[編輯] 評價

先秦文獻對紂王的指責不多,甚至一些文獻稱讚紂王聰穎勇武、才華橫溢,是難得的英主。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對他指責越來越多。

[編輯] 暴君論

《史記》記載,帝辛「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又說他「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意思是寵信妲己,建立酒池肉林,「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為人兇殘成性;殺害忠臣義士,如其叔父比干;囚禁異己,如西伯昌被幽禁羑里(今河南湯陰)七年之久。他為了觀察胎兒,竟殘忍地讓人剖開孕婦的肚子。他想知道冬天光腳過河的農夫為什麼不怕冷,竟叫人砍掉他的雙腳。[注 2]

帝辛在中國長期被認為是暴君,與夏桀並論。這一段歷史,後人加上想像,寫成了《封神演義》。成語有「助紂為虐」[注 3]、「助桀為虐」。[注 4]

有觀點認為帝辛的負面評價存在歷史上的遞增性。先秦文獻對紂王指責不多,甚至許多文獻稱讚帝辛聰穎勇武、才華橫溢,[注 5]是難得的英主,但隨著時代的推進,對帝辛指責越來越多。當年武王伐紂,共寫過兩篇檄文:《泰誓》和《牧誓》。《牧誓》中周武王列舉了紂王的罪狀只有六條。

對於商紂暴虐一事,有史家提出異議,指出妲己其人是否存在於世的可能性,一直是無法解釋,很多指責商紂王用鐵勾等酷刑工具來折磨他人一事,更是不太有可能,因為當時根本無鐵器發明,到了戰國時代才有。

早期子貢即表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注 6]認為帝辛許多的罪過並未發生,是被後人所加的。元末楊維楨做翻案文章《炮烙辭》支持帝辛。《韓非子》記載費仲勸告紂王殺西伯昌,但紂王認為西伯昌行仁義,誅之不可。[注 7]

近人顧頡剛撰有《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惡出於《尚書》六項,戰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現在傳說的紂惡事實上是層累積疊地發展的,時代愈近,紂罪愈多,也愈不可信。[2]他還考據妲己形象源於西漢末年的《列女傳》。1960年,郭沫若撰《替殷紂王翻案》,認為帝辛是有才能的人,「商紂王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李澤厚在《論語今讀》認為:「殷紂王本是非常能幹並有大歷史功績的偉人,這有確鑿的記載。」另外,宋朝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大造宮室、建造酒池肉林、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惡就是紂的罪惡,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於模仿。宋朝李慈銘在《桃花聖解庵日記》中說,從各種史籍記載來看,紂的顯著罪行是殺比干、囚箕子、寵妲己、偏信崇侯、拘押文王,比起後世的暴君來還算不得罪惡深重。

而帝辛兵敗於周軍真正原因並非傳言所論「暴政」之故,而是帝辛原本有支強勁軍隊遣往東南征淮夷駐防之際,周軍趁機進兵急襲商邑·朝歌,令帝辛不能及時調度到足夠兵力與之抗敵,臨時調度來自淮夷的奴隸充當兵員,然淮夷奴隸不比商軍親兵忠誠,未戰即潰散倒戈,帝辛見大勢已去而自戕。

之後爆發三監之亂時,周廷才真正遇上當年駐防在東方的勁旅,令周軍耗費約三年才敉平戰事。

[編輯] 腳註

1. 據《中華通史》第一冊,章嶔著

2.《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適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脛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適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干而視其心,不適也。」

3. 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達等助紂為虐,嬰城自固。」

4. 《史記》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樂,此所謂助桀為虐。」

5.《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

6.《論語·子張》

7.《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第三十三》:費仲說紂曰:「西伯昌賢,百姓悅之,諸候附焉,不可不誅;不誅,必為殷禍。」紂曰:「子言,義主,何可誅?」費仲曰:「冠雖穿弊,必戴於頭;履雖五采,必踐之於地。今西伯昌,人臣也,修義而人向之,卒為天下患,其必昌乎!人人不以其賢為其主,非可不誅也。且主而誅臣,焉有過?」紂曰:「夫仁義者,上所以勸下也。今昌好仁義,誅之不可。」三說不用,故亡。

[編輯] 參考資料

1《史記·卷003·殷本紀》曰:「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逸周書·世俘》曰:「甲子夕,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

2. 參閱顧頡剛. 《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 《顧頡剛古史論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1988年版: 第211頁.

商紂王繼位後,把殷都從安陽向南擴大到朝歌(今河南淇縣),並且為把朝歌變成他的遊樂勝地,據說紂王花了七年的時間,在朝歌建一座鹿台,鹿台周長三里,高達千尺,樓觀巍峨,亭閣秀麗,以供他享樂之用。


推薦閱讀:

上海灘 杜月笙到底有多富有?
鴉片戰爭:一筆糊塗賬
正史中的周瑜
慈禧是怎麼當上皇太后的?

TAG:歷史 | 文學 | 小說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