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很粘媽媽,誰都不要!
在某一個時刻,媽媽們可能會發現:寶寶突然變得十分粘人了,炒菜要抱著、吃飯要看著、有時候上廁所都要跟著,一看不到媽媽就開始嚎啕大哭,不管家裡人怎麼哄都沒用。只要看到媽媽,就會不斷往懷裡撲,孩子這是怎麼了?看著這哭天搶地的樣子,以後還怎麼出門呢?
寶寶粘人好不好
兒童在三四歲之前,與母親的依戀最為強烈,這種依戀感來自於強烈的安全需要,所以適度依戀是寶寶發展正常的表現。寶寶的"依戀"只是其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隨著其年齡的增長和心智的成熟,他會成長為一個有自信心、獨立性的"人"。父母不可在這個成長過程中以任何粗暴的方式來對待寶寶,使寶寶失去安全感。
0至1歲半的寶寶多半會對父母產生依戀感。如果到了這一年齡的寶寶,還沒有對家人產生依戀感的話,就會給寶寶未來的生活打上陰影,所以這段時間的寶寶最好自己帶。
當今社會,由於生活節奏加快,大多數父母已經沒有辦法全天候養育、照顧自己的寶寶,很多家庭只能請保姆或者是祖父母來照料寶寶的生活起居,寶寶和父母之間關係疏遠了。很多父母還引以為自豪,認為自己生了個不會"粘人"、大大方方的好寶寶。
殊不知,家庭才是最能夠給寶寶溫暖和勇氣的地方,而提供這些力量的就是嬰幼兒和母親之間溫暖、親密、連續不斷的關係--適度的依戀(也就是"粘人現象")。這不僅可以促使寶寶找到滿足感,而且還可以幫助寶寶享受愉悅感。適度的依戀有助於建立一個人的信賴度和自我信任感,將來能夠成功地與伴侶、後代和睦相處。
寶寶是哪一種依戀風格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陌生情境」實驗,她發現寶寶會表現出四種典型的依戀風格:
安全式依戀是寶寶在媽媽在的時候會顯得很心安,他們會自己去獨立玩耍,但時不時地要向媽媽撒嬌,當媽媽離開的時候他們會很沮喪,情緒變化都處於適度的狀況。
矛盾式依戀是寶寶在媽媽離開時會出現憤怒,但當媽媽回來之後,他們一方面想親近,往往會用又踢又打的負面情緒的身體接觸方式表達情感,有一種想推開你、又想親近的感覺。
迴避式依戀是寶寶不尋求接觸媽媽,對媽媽的離開沒有什麼反應,比較冷淡。
混亂式依戀是寶寶情緒起伏很大,時而平靜時而大哭大鬧,媽媽們一般沒有辦法捉摸到他們的具體反應,但心理學家認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安全感的。
寶寶粘人該怎麼辦
一、使用過渡性的物品
可以提前準備一些過渡性地承載寶寶對我們依戀的東西,比如我們的衣服、相片、或是可以錄下我們聲音的毛絨玩具,告訴寶寶:它在你身邊就如同我在你身邊一樣,不要覺得孩子會不理解,有時候他只要聞到媽媽的味道都會安心不少。 特別是在睡前寶寶吵著要媽媽在身邊的時候,這個安慰作用是很明顯的。即便你離開了,孩子也不會緊張。
二、提前協商
每次在媽媽不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都應提前時間跟孩子說清楚,有時還要用商量的語氣,但媽媽決定下來的事情就一要去辦,要提前說明,比如在路上的時候就和孩子說:寶寶,媽媽回去要做飯,媽媽需要你自己一個人玩玩具,如果有什麼事情可以找媽媽,但如果一個人呆著沒意思,盡量忍一下。
進了家門之後,仍然這樣說,孩子一般總會答應的。到時候雖然很不情願,但承諾在幼小的心靈還是能留下份量的。孩子會漸漸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確實去做你所說的事,這樣就可以培養互相信任的感受。
三、在家裡玩玩分離遊戲
之前很多人應該都有嘗試過偷偷摸摸走掉的方法,但是往往出門途中就會接到家裡電話,說寶寶哭的很傷心,給玩具也不要,一直在喊媽媽。對此結果就是孩子也難受,媽媽也後悔。 對於還不能理解你說話內容的小寶寶,可以做短暫的「蒙臉遊戲」,把你的臉藏在手掌後面,一下出來一下不出來,這樣也能加深孩子對媽媽的客體認識,「媽媽也是會不見的」。 等到寶寶稍大一點的時候,我們可以多和他玩「躲貓貓」的遊戲,剛開始可能你只是離開一小會兒或是幾分鐘,但之後可以慢慢拉長。在孩子開始大鬧的時候,你可以先大喊他的名字而不是迅速跑回來。
四、多多提供給寶寶自己動手做事的機會
在家裡你可以讓孩子完成簡單的家務,如讓孩子幫你換個垃圾袋等,當孩子因為自己的能力而驕傲時,有助於他獨立性的培養。你還可以帶孩子出門遠行,讓孩子適當拿一點兒東西,如果孩子感覺累時,每次跟孩子說忍一忍,再忍一忍,也是鍛煉孩子的極佳機會。
另外,你還要多帶孩子與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讓孩子感覺到寶寶撒嬌是小孩子的事,不應該是大孩子的表現,增強這種成長的意識對改變孩子粘人現象十分重要。
推薦閱讀:
※可怕!一歲寶寶重度鉛中毒!兇手竟是你家裡都有的東西,趕緊扔掉
※「孕嬰課堂」萌寶養成計劃:按季節給寶寶準備飲食?收藏!轉發!
※寶寶指甲出現小白點是不是身體出問題了?終於找到原因了
※情人節至,你的小情人有撩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