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27.讀書27~《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

2017.07.19

日本的歷史專家寫中國歷史,總是透著一點酸酸的酸葡萄的感覺。

以下是一些書摘:

為了編寫《史記》,司馬遷先後兩次赴各地考察,各地的老者們時常稱頌黃帝及堯舜的事迹。

記載古代王者言論的《尚書》只記載了堯以後的歷史。

《五帝本紀》還有一個必須注意的重點是洪水傳說。

西漢《史記》成書時,不曾出現伏羲、女媧,唐代卻補寫了《三皇本紀》,這個看過是一個為順應尋求自我認同的價值觀而記述神話的事例。

五四運動,疑古派代表創立「古史辨」學派的顧頡剛,率先採用西歐現代科學方法來解說歷史。

一百年前,清末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發現甲骨文。

新成立中華民國政府成立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是傅斯年。

夏商周,只有西周的共和元年確定是前841年

武王滅商只能從文獻記錄和天文記錄來推測,大概是前十一世紀。

日本人在中國考察,吃不慣秈米。有些地方偏辣,內蒙羊肉很豪放。

後來中國經濟發展好了,技術裝備好了,就不太請日本聯合考古。

人類起源於非洲,人類出現的年代向來被認為是在地質年代的第四紀更新世。

人們從遺留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中的猛獁的肌肉組織中成功地抽取了它的 D N A ,最新研究結果表明 :猛獁的 D N A較之亞洲象的 D N A ,更接近於非洲象 。可以想見 ,猛獁是從非洲北上至歐洲的非洲象在寒冷地帶適應環境之後誕生的 。

猛獁象和非洲象更接近

定居生活確實為女性提供了安定的育兒期 ,為此 ,生理學上的妊娠間隔較之遷徙生活時期有所短縮 。女性妊娠間隔的短縮意味著一個女性一生中生育次數的增多 。人口因之激增 ,社會群體的規模也隨之出現了變化 。

定居生活,導致人口激增

說到華北的初期農作物 ,粟 、黍廣為人知 。實際上 ,粟 、黍在華北走向栽培化的過程尚不明了 。粟實細小呈圓粒狀 ,黍實的顆粒較大 。

粟、黍是華北早期作物

現在中國與日本在某些漢字的字義上存在著差異 , 「豬 」字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人看到 「豬 」字 ,即會想到家豬 ,而日本人想到的卻是野豬 。在中國 ,十二生肖中豬的形象是家豬 ,在日本則是野豬 。

豬在日本表示野豬

出人意料的是 ,小麥等麥類作物的出土事例只存在於較晚的階段 。在華北並不存在小麥的野生種 ,我們不得不把小麥看作是一種來自其他區域的作物 。

小麥在北方出土很晚,華北沒有野生小麥

長江上游地區的雲南以及印度阿薩姆一帶曾一直被認為是水稻的起源地 。隨著中國的發掘考察的進展 ,學者們並未在長江上游地區的雲南一帶發現水稻存在於古老階段的證據 ,反而在長江下游地區和中游地區找到了年代久遠的水稻 。

長江下游發現了更早的水稻證據

在誕生了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西亞 ,陶器的出現最早只能上溯至八千年前 ,而東亞各個地區陶器出現的時期從世界範圍內來看也屬於最早的地區 。在東亞各地 ,陶器出現於從更新世向全新世過渡的時期 。

西亞陶器發展不是很早,可能因為都是沙子?

現在的中國共劃分有八個自然區劃 :東北區 、華北區 、華中區 、華南區 、西南區 、內蒙古區 、西北區和青藏區 。

華北與華中的分界是位於黃河與長江之間的淮河以及聳立在西安以南的秦嶺山脈一線 。華中與華南的分界是南嶺山脈 。華北的北端在以萬里長城聞名的黃土高原之上 ,大致沿著明代長城延伸地帶即內蒙古區和西北區 。

黃河迂迴於黃土高原之上 ,其轉而向南流去的一帶即內蒙古中南部 。

黃河上游一帶則是甘青地區 ,即甘肅 、青海一帶 。

西北區的南側高聳著亞洲的屋脊青藏高原 ,這個區域即青藏區 。青藏區的東南方是雲貴高原 ,連接著華南和華中 。這一帶即西南區 。

在大興安嶺以東 ,是廣闊綿延的東北平原 ,即東北區 。東北區中央有分水嶺 ,以南有西拉木倫河 、遼河等河流注入渤海 。

分水嶺以南又分為遼東和遼西 。遼西同時也是長城地帶的東端 。分水嶺以北有嫩江 、松花江 、第二松花江向北流 ,匯入黑龍江後流入鄂霍次克海 。這一帶包括濱海邊疆區在內被稱為遠東地區 。

中國的幾個大區域劃分

關於初期陶器 ,在東亞各地基本上都是烹煮用的深缽形陶器 。華中至華南一帶發現的初期陶器是表面分布著繩席紋的圜底釜 。而中國東北部至遠東地區發現的則是平底的筒型罐 ,這種傳統一直延伸至朝鮮半島東海岸 。

初期的陶器

中國大陸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上的文化類型分以下六個區域 :黃河中游地區 、渭河流域 、山東地區 、長江中游地區 、長江下游地區 、鄱陽湖至珠江三角洲以及長城地帶 。

考古學文化類型的六個區域

附帶說一句 ,日本現在除了米飯之外 ,也有以小麥為原材料的烏冬面 [ 1 ]和日式拉麵 。兼而擁有中國北方的主食 「面 」和南方的主食大米 。可以說現代日本人共有著中國南北兩種文化 ,並享受著東亞的共同文化 。

米面一起吃就叫共有南北兩種文化

然而中國並不存在小麥的野生種 。小麥是新石器時代初期在西亞的累范特地區開始栽培 ,而後在歐亞大陸廣泛擴散 。

在中國小麥的出現是以歐亞草原地帶為媒介自西北地區傳入 ,這應當說是最為妥當的推測 。正如青銅器的傳播現象也經過同樣的路徑 。如果說小麥的傳入時期與畜牧型農業社會在長城地帶形成的階段相同的話 ,是否可以說小麥是適應了寒冷乾燥氣候的新的栽培穀物 。

小麥和青銅都是來自西亞

傳說中的黃帝等五帝的時代 ,也許就是黃河中游地區的這種群體間的競爭過程中流傳下來的事迹 。

《史記 》所記載的中國的最古王朝是夏王朝 。傳說 「五帝 」中最後一位帝王舜把王位禪讓給治水有功的禹 ,禹開創了夏王朝

史記里最早記載了夏王朝

如岡村秀典先生所述 ,在商朝以前的中原 ,曾經存在著名為夏王朝的政體 ,這應當是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 。

問題是該政體是否達到了歷史性劃分所要求的王朝或者說是初期國家的階段 。關於這一點可以說從文獻的角度來看屬於無法判斷的範疇 。只有通過考古學的手法才能加以驗證 。

夏朝肯定存在,但是算不算國家,不好說

如果拋開歷史記載 ,利用考古學的手法把商朝以前的文化按年代順序加以排列的話 ,如圖 1 3 2所示 ,中原的文化期的變遷依次為 :二里頭文化 、二里崗下層文化 、二里崗上層文化和殷墟文化期 。

夏實在二里頭文化里

中國最古老的正史 《史記 》的 「表 」中 ,記載著紀年 ,其中最古的紀年相當於陽曆公元前 8 4 1年的共和元年以後 。之前的年代沒有確切記述 。

史記記錄最早的紀年是前841年共和元年

首先 ,關於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紂建立周王朝的紀年 ,在一件名為利簋 、於 1 9 7 6年出土的青銅器的銘文中 ,與 「克殷 」的記載同時出現了關於木星的記載 。根據 《國語 》中出現的克殷的木星的位置 ,從天文學的角度可知這是公元前 1 0 4 6年 。而甲骨文出現是把都城遷至殷墟的武丁以後的事 ,這個問題將在後文加以說明 。甲骨文中共有五次關於月食的記錄 。把這些記錄與天文學的年代對應後可知 ,最後兩次月食發生於公元前 1 1 8 9年與公元前 1 1 8 1年 ,這是祖庚治世時期的事 。由此可以推算出武丁至商朝最後的紂王的年代大致為公元前 1 2 5 0年至公元前 1 0 4 6年 。進而上溯商王朝成立的年代 ,據放射性碳素年代斷代大約為公元前 1 6 0 0年 。據 《竹書紀年 》記載 : 「自禹至桀十七世 ,有王與無王 ,用歲四百七十一年 。 」也就是說夏王朝統治時間共計 4 7 1年 ,那麼夏王朝的初始大約就是在公元前 2 0 7 0年 。

根據木星和月食的記載,紂王是前1046,根據《竹書紀年》,夏王朝是前2070

商王朝利用祭祀儀禮 ,更利用身份秩序即禮制形成了以王權為中心的宗族和氏族組成的安定的階層構造 ,並建成了以貢納體製為基礎的古代國家 。其背景在於新石器時代以前 ,以農業社會為基礎的社會的組織化的逐漸進展 。

商超開始形成階層,建立納貢體制

而文字這種在社會組織的維持上有著重要作用的社會體系的登場 ,正體現了社會向著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代的轉換 ,不容置疑 ,迎來的是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 。

文字出現,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

實際上 ,其後中國社會一方面形成了初期國家的區域即中原 ,在以中原為地理上的中心的古代國家幾經興亡 ,以至形成了保護中華這個自我群體的思想方式 。

中原地區,中華的自我群體思想方式出現

中華正可謂這樣一種思想方式 ,這種思想方式誕生於商周社會後期即春秋戰國時期 ,它形成文化可說是在戰國時代 。

如漢王朝以後的歷史發展所示的那樣 ,中國歷史上不斷重複的是來自內陸亞洲的各民族王朝南下與漢族發生融合的歷史 。最主要的例子 ,有北魏 、金 、元 、清等 。在內陸亞洲 ,一直存在與農業地帶相異的社會群體 ,這些社會群體不斷重複著南下融合的歷史 。這種動態的局面才是中國基本的歷史大動脈 。

中華也是和各民族不斷融合

初期國家指古代國家的初期形態 。據 E . R .塞維斯所下定義 ,初期國家擁有以王為權利至高點的貴族 、平民 、奴隸的階層制度 ,並有維持王權的官僚組織或祭祀者 ,或已確立根據供奉制度而生的稅制 。已有都城或宮殿 ,人口規模在兩萬人以上 。這個定義並非適用於所有地域的初期國家 。為了確認各地的發展階段 ,解明初期國家階段在該區域內具體屬於哪個歷史階段非常重要 。

初期國家的定義

個人微信公眾號,請搜索:摹喵居士(momiaojushi)

推薦閱讀:

天朝小黃(霧)文爆紅海外:75刀看一章,治好了老外的毒癮……
450.讀書16~《人類簡史》
366.讀書4~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4

TAG: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