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 Musikwissenschaft
音樂學是幹什麼的呀?自從我學了這門學科就被無數的人問到這個問題。被誤會解讀有如下,你們就是彈琴,吹管的; 你們就是搞音樂的嘛 (這個音樂範疇其實我自己也聽不明白); 你們就是學音樂史的; 就是音樂分析的.....額。。。想張嘴準備反駁,又閉上了。。在自己已經混跡了N久的這個學科里,馬上要面臨畢業和面對我未來的學生,自己還對這個學科沒有自己理解太對不起這麼多年的學習了。因此雖然頂著明天要見教授改論文,晚上要通宵趕論文的壓力,今天饒有興緻的來圖書館翻我們大詞海來跟大家解釋解釋,什麼叫音樂學。
由於科學不斷在進步和發展,每個學科的概念和定義都是更新換代,為了盡量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保險起見,本文所有內容關於學科定義和分析解釋權來源於德國音樂學官方大詞海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2 (以下簡稱MGG2)以及個人在求學過程中一點點小小的心得。本文涉及到的音樂學科內容均立足於德國傳統的音樂學,至於中國的音樂學以及美國學界那邊的問題,我們放到其他時間再討論。
在德國養成了的寫文章強迫症,必須要寫腳註的習慣,以下內容如有[...]間隔開,內容為引用,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同學或者看不明白的同學可以通過的我引用查到想要研究的部分。本文中的人物名稱均為德語,首先畢竟是別人家的名字,還是要尊重原著的好,其次,翻譯文獻就很辛苦了,不想費腦細胞還去查那些名字如何用中文拼寫,並且也沒有一定的規範。專業術語部分盡量用德語原文以及對應中文翻譯,如果有出錯,請大家指正,畢竟德語不是母語。
首先開始,請大家跟我一起大聲念,德國的音樂學跟中國的音樂學不一樣!不一樣!!不一樣!!! 傳統德國音樂學跟咱們中國和中文,中國音樂沒有半毛錢關係!!!
我個人給這個音樂學下的定義,音樂學簡單擴展就是音樂+科學。首先我們先說科學,就是用客觀的方法去研究,掌握它的規律,判斷它的屬性。雖然音樂是非常主觀的,帶有作曲家個人色彩和演奏家學派等等等的因素,但是依舊要用客觀的角度,辯證的角度去看待,研究它的宏觀上的規律,和微觀上的變化。有點繞,但是開頭部分總是要神秘一些的嘛。。
簡單通俗的說,音樂學就是研究音樂歷史的客觀規律,可以想像成音樂史研究。既然音樂學跟音樂史分不開,音樂史又跟音樂人分不開,音樂人跟作曲家分不開,因此,音樂學就是研究這些音樂人和音樂人做的這些事情的研究,前提是必須有要自然科學的態度哦。MGG2給的音樂學 (Musikwissenschaft)的定義概念分科大約有10頁之多[MGG2, Sachteil Bd. 6,Sp.1789–1834],而且都是密密麻麻的小字,一字一詞的翻譯並不解決所有問題,抓重點幾個人物,時間和事件。
Musikwissenschaft (音樂學) 最早並沒有這個詞,18世紀在歐洲大陸上各大關於音樂的報刊雜誌上出現了一些關於音樂研究的詞,類似於musikalische Wissenschaft (音樂的科學), Tonwissenschaft (聲音科學), Musikforschung(音樂研究), Musikologie (音樂學,現在英語的音樂學的詞), Musikwissenschaft (音樂學,Johann Bernhard Logier提出,1827年),這個詞指的是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一種並行的學科。
1902年Hugo Riemann 在萊比錫一次報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音樂學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打開了音樂學史上的官方的大門。他提出了關的一種闡述 "Musikgeschichte als Musikwissenschaft im eigentlichen Sinn"。因此音樂學其實是晚於其他自然科學的,只有一百多年的,新興的一門科學。在這個學科里首先要認識學科的範圍和它的研究方法,也就是音樂的現象以及音樂以外材料,人物,社會環境和同時存在的於他們之間的不同角度和觀點,例如藝術的,音樂理論的,等等等。
音樂學家們在19世紀和20世紀開始不斷的撰寫和彙編關於音樂的大詞典,讓音樂學的研究更加具有科學性的規範化的研究,並且致力於研究發展專門只有適合於研究音樂學的方法論。因此德語就是成為音樂學的官方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音樂學的重心也不停在變化,比如19世紀中後期,由於民族意志的覺醒,德意志的民間音樂開始成為主流。20世紀初Tonbeziehung(聲音關係) 慢慢成為音樂學的一個主要研究部分。特別是Klang(聲音)慢慢成為音樂學的基礎研究內容。也就是後來系統音樂學方向的基礎。
中間省略一大篇的關於歷史音樂學和系統音樂學早期一些分科方式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之處,相互的界限在哪裡。主要的內容有關於Systematische und historische Orientierung, Gegenstandsgebiete und Disziplinengliederung u.a. [MGG2, Sachteil Bd. 6 Sp.1793–1800]
音樂學科分科: 1945年作為音樂學分科的關鍵時間結點。1945年之前只有歷史音樂學和系統音樂學,1945年之後開始了新的分科方式,Historie (歷史音樂學),Systematik (系統音樂學)以及 Ethnologie (民族音樂學).
Historie(歷史音樂學) 一直都是歐洲音樂學的傳統,包括了音樂理論上,歐洲地域以及美學等範疇。研究的內容有歷史文獻資料以及相對應的演奏以及相對應詮釋。也就是通過historisch–philologisch(歷史語義學),Textkritik(校訂) 和historisch-hermenuetisch(歷史注釋學)的方法論來還原史實。
Ethnologie (民族音樂學)原先屬於系統音樂學的部分分支,在二戰只有逐漸發展成為單獨的學科。簡單的說就是傳統歷史音樂學的相對應的反面,不屬於歐洲歷史音樂學部分的音樂。主要研究有對比不同文化地域以及音樂現象的內容,音樂社會學,音樂人類學等也成為民族音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的範圍比較多是口耳相傳的材料以及對一段歷史發展的研究。
Systematik (系統音樂學)的學科劃分一直不是非常明朗,它跟歷史音樂學和民族音樂學都是緊密聯合在一起的。但是目前涉及的範圍有 Akustik(聲學),Physiologie (生理學), Musikpsychologie(音樂心理學), Musiktheorie (音樂理論), Musiksoziologie (音樂社會學)und Musik?sthik(音樂美學)等.
然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於音樂學的劃分和概念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國的音樂學被稱為音樂學更多的是德國的音樂教育方向。
關於音樂學的文獻以及著作千千萬,如果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關注MGG2後面關於音樂學解釋的文獻綜述。對於簡單的關於音樂學的知識就到這裡,希望可以給想要學習德國的音樂學的同學有點幫助,並且告訴你周圍的人,學音樂學的人是搞音樂的科學家!
來說說自己學音樂學的感受, 一個字,虐,兩個字,很虐,三個字,非常虐。首先學習德國的過程就是不斷刷新自己傻逼程度的過程,過程的痛苦程度不下於每天都是覺得自己能不能更蠢。很多人都覺得自己考完DSH或者德福四個四,德語就已經到一定水平了。或者看著一些人可以跟德國同學聊聊天就覺得他們德語不得了了。可是當你進了音樂學的大門以後,就是完全另一個世界,之前的所有考試基本就算作廢,除了你在理論上知道德語的結構的方式以外,Umgangsprache對wissenschaftliche Arbeit完全不適用。德國人的嚴謹跟德語很有關係。如果把德語當英語說,不注意小詞,不注意詞尾是絕不可能說德語,而且也不可能把德語語言的嚴謹融會貫通。可是就是這樣細小的細節讓人不斷的奔潰。能不在母語情況下的人學好了der die das真心不容易!
說完語言的問題再來說下專業的問題。音樂學的學習更多都是歷史學,語言學以及哲學美學的學習。由於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音樂理論基礎是重點,樂理和聲曲式結構是一個方面,Dahlhaus說音樂史跟普通歷史的區別就是音樂史裡面有Werke (作品),是都是音樂史的中心,所有的研究都是圍繞這作品來進行的,很多學生很害怕或者更不喜歡樂理分析,就比方說如果你對一種語言的結構都不了,如何放在歷史大框架下去理解它。對社會美學哲學政治等等的敏感度又是另一方面,牽扯到Rezeptionsgeschichte的問題。。如何辯證的看待你手上的資料,如何辯證思考別的作者的話,是音樂學家需要具有的品質。音樂學的學習中一樣也是伴隨如何提出問題,辯證的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者更多的時候是解決不了問題,將提出一個新的問題的一個過程。但是就是這樣不斷的接力,不斷的思考,不斷的將自己的思維和對待歷史的理解注入到這樣一個音樂學的大河流中去,才能形成現如今豐富的音樂學史料。音樂學就是讓人不斷豐富自己的音樂經歷的一個過程。豐富作為一個學者應該有的知識儲備,也豐富作為一個人的辯證思維方式以及美學欣賞的能力。
受虐是必須的。享受受虐的感覺也是非常可貴的。音樂學讓我來說有什麼比別的學科可貴的地方就是,研究的對象是在審美的過程,這種審美的過程是不會疲倦的。特別在受到語言壓力的情況下,可以有自己熱愛的音樂來作為安撫,並在聽音樂的過程也是在對於音樂學研究的一個過程。一舉兩得。
借用黑格爾大叔的名言,再讓我小小改裝下,音樂學就是一條流動的河,請大家愉快的進來洗洗澡吧。
推薦閱讀:
※你如何看待德國「八寶粥」決定收取大學學費 ?
※寫給視奸狂魔古德里安
※A Germans view on the recent immigration and the peoples reaction
※德國警察驅散親庫爾德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