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知青-致青春

被感動的情感來自於對歷史的了解與認知。全國知青目前有3000餘萬人,他們是特定年代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知青們經歷了上山下鄉艱苦生活的磨練,也為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下面這張照片引起了老知青們的關注,目的是讓老知青可以在這裡回憶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是五十年前我的一張劇照。1967年五原縣烏蘭牧騎、縣歌劇團、五原一中學生宣傳隊聯合排演了大型歌劇《白毛女》,我飾演喜兒。半個世紀後回訪第二故鄉,五原的老鄉親們親切地說:「看!咱五原的喜兒回來了!」

  我是知青,是1965年7月28日天津市首批去內蒙古插隊落戶的七百多名應屆中學畢業生中的一員。那天清晨7點,同學們胸前戴著大紅花,唱著革命歌曲,步入天津火車站。個個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在和前來送行的老師們、家長們告別時,一再表示:「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立志紮根農村,向廣大貧下中農學習,把自己鍛煉成革命的接班人,為祖國農村建設事業做出貢獻。」市領導及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到車站歡送我們,並和同學們親切握手。我感到非常榮幸的是,楊拯民副市長和我握手的照片被刊登在當日的《天津晚報》頭版。

  從天津出發,我們坐著專列一路高唱「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毛主席的戰士最聽黨的話」「我們走在大路上」等革命歌曲。途經集寧、呼和浩特、包頭各大火車站都有各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迎隊伍,那場面真是讓人激動、感動又自豪,更加堅定了我們聽黨的話跟黨走,干一輩子革命的信心和決心。

  1965年8月2日,我們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學的九名女生和兩名男生被分配到五原縣沙河公社永勝二隊,與三十一中學的兩名男生組成知青小組。同學們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大家團結一心,幹勁十足。虛心學、認真干各種農活,不懂就問,苦活兒累活兒爭先恐後,無論是水土不服生病了,還是女生遇特殊情況,都是「輕傷不下火線」。用鐮刀割麥子磨破了手掌,割破了手指、手背,彎腰拉胯腿疼得上不去炕;用籮頭挑土磨腫了肩膀,皮破出血;冬天趕牛車往地里送糞,手背凍裂,腳腫得穿不上鞋……沒有人喊苦叫疼,只是咬牙堅持,都想盡自己最大力量把活兒干好。收工後,還幫五保戶挑水、掃院子、洗衣服。為了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成立村俱樂部,教識字,教唱歌;與當地青年交朋友,傳授城市文明的生活習慣,講述城裡的所見所聞;組織男女民兵排,搞民兵實地演習及訓練等,處處為村裡著想與鄉親們打成一片。原先沉寂的村莊,知青來了一派生機。不論白天還是晚上,知青點總是熱熱鬧鬧的,客人絡繹不絕。鄉親們都高興地說:「你們是毛主席派來的娃!」

  與其他知青相比,我在農村勞動的時間是最短的。因為我從小愛唱歌,在生產隊時被抽調到公社宣傳隊,代表公社到縣裡參加文藝匯演;又調到縣宣傳隊,代表五原縣參加盟里匯演。1966年4月五原縣成立烏蘭牧騎,縣裡下了兩次調令讓我到烏蘭牧騎報到,公社王書記還專程到我們村,組織知青小組開會討論此事。我個人意見不想去,認為我們下鄉就是來參加農村建設的,離開農業勞動去搞文藝就改變了性質,違背了初衷。知青組組長於德源同學說:「你這個想法不對,我們下鄉不應該只是參加農業勞動,應該有什麼特長就發揮什麼特長,為五原縣人民宣傳毛澤東思想意義更大。」王書記也肯定地說:「你們是知識青年,你們來農村不僅是當勞動力,要把眼光放遠,為五原縣17萬人民服務,宣傳毛澤東思想,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是件很光榮的事,也是更能發揮你的作用的崗位,你應該去!」最後,在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下,我同意去縣裡報到。

  離開村子的那天,鄉親們紛紛前來送行。嬸子、大娘端著煮熟的雞蛋、油烙餅讓我帶上,男女老少千叮嚀萬囑咐,戀戀不捨。我淚流滿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和鄉親們握手鞠躬道別。五保戶何大爺趕著牛車,拉上我的行李和口糧一直把我送到縣城。少小離家的我,一生中有多少次聚散離合已數不清,唯有這次送別,是我感觸最深刻、記憶最清晰、也是最難忘懷的一次。在日後多少年裡,無論什麼場合,每當我唱《父老鄉親》這首歌時,都會想起當年離村送別的情景,內心充滿激情和感動。「啊,父老鄉親,我勤勞善良的父老鄉親,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

烏蘭牧騎——在內蒙古生活過的人可以說無人不曉,每個旗縣都有。它是一支活躍在農村牧區最基層、最貼近老百姓的紅色文藝宣傳隊。特點是人員少、節目類型多,每個隊員都一專多能。一場演出若有20個節目,那麼十六七個節目都有你,期間還穿插著報幕。每場演出如同是一場戰鬥,緊張忙碌而有序,有時連換服裝都需要一兩個同事幫忙,否則要誤場。當時,我是以獨唱特長被招進烏蘭牧騎的。報到後集訓,要求必須一專多能,會唱歌還必須會跳舞蹈,於是就開始訓練舞蹈基本功。因為我一點兒基礎都沒有,加上年齡已經17周歲了,在鄉下干農活挺有勁兒硬胳膊硬腿的,但要練功確實是太苦太難了。面對困難,我想這是革命工作,必須知難而進,相信只要認真學習,刻苦訓練多下工夫就一定能學會學好。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較短的時間內自己就適應工作需要,成為骨幹隊員。烏蘭牧騎的工作每年有9到10個月的時間深入基層演出,只有約兩個月回到縣裡集訓排練。幾年來下基層演出,我們先是扛著紅旗背著行李和樂器步行,後來是趕著牛車馬車,再後來是坐著敞篷大卡車,走遍了五原縣所有的公社、大隊和縣周邊的礦山、牧區、兵團、邊防部隊哨所,以及巴彥淖爾盟所轄的各個旗縣。代表五原縣到巴彥淖爾盟所在地磴口、臨河匯演。代表巴彥淖爾盟到呼和浩特市參加自治區調演。隨著形勢需要,我們不僅保持了烏蘭牧騎的特點,排演短小精悍的節目,1967年還與縣歌劇團和五原一中學生宣傳隊聯合排演了大型歌劇《白毛女》,我飾演喜兒,在全縣上下巡迴演出多場,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和好評。

在七十年代初全國都唱樣板戲時,五原縣

也排演了京劇《沙家浜》,所有的主要角色,基本都是天津知青扮演,真感自豪呀!分A,B,C三套班子,光阿慶嫂的伴演者就安排了四五位:

如阿慶嫂扮演者A角是我,B角是冷潔,C角是施宜和,D角鄭建華等;

郭建光扮演者A角楊道明,B角李季祥等;

沙奶奶扮演者A角劉景漣,B角徐雅敏等;

刁德一扮演者關余良;

胡傳魁扮演者劉進;

刁小三扮演者石振鵬;

被搶包袱的村姑扮演者劉惠;

偽軍扮演者楊禾……;

新四軍里扮演者蔡玉祥,高新泰……

當時在巴盟地區僅有五原縣排演了整場京劇《沙家浜》,其它旗縣只是唱一些片段。我們在五原縣上下巡迴演出多場,受到歡迎和好評,還到盟里調演為五原縣爭光。

在那個年代,全國上下的文化生活都很匱乏,更何況是邊遠的農村牧區。無論酷暑還是嚴冬,只要聽說烏蘭牧騎來了,十里八村的鄉親們有的趕著牛車,有的步行,男女老少就成群結隊地趕來看我們演出。我們在場院或村中間空地搭露天舞台,扯起一塊苫布,布後面是後台,台前刨兩個坑,一邊埋一根木(竹)桿,兩桿間拉一根鐵絲,對稱吊兩個大棉紗團。開演前把盛滿柴油的盆高舉,讓棉紗沾滿柴油後用火柴點燃,熊熊燃燒的大火團就是舞台的照明燈。演出半截再補蘸一兩次柴油,直到演出結束。雖然舞台簡陋,但我們演出非常認真,觀眾看得也很起勁兒,每個節目演完後都掌聲不斷,每次我獨唱一兩首歌后,觀眾都歡迎要返場一兩次。尤其到部隊演出,我演唱《看見你們格外親》,戰士們有節奏地使勁兒鼓掌,有時要返場三四次。演員與觀眾心心相印產生共鳴,台上台下一派融合。即使在數九寒冬零下20℃的氣溫下,我們穿著單衣單褲表演歌舞,手腳凍得冰涼,但心裡卻感受著熱情與溫暖。我們到部隊邊防哨所和礦山演出時,有時只面對一兩個或兩三個戰士、礦工,我們依然是認真演唱,心裡充滿對他們的敬意。

烏蘭牧騎是一支穿著軍裝不戴帽徽領章的部隊,有嚴明的組織紀律,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們走到哪裡,就把毛澤東思想和先進的文化、文藝節目帶到哪裡,還為農牧民做好事,如挑水掃院、收割莊稼,幫助輔導鄉親們排練文藝節目等等,深受老百姓的喜歡和愛戴。為了趕路趕場演出,飲食不規律,有時一天只吃一頓飯,有時兩場演出地點近,我們一天能吃四頓飯。到基層演出都是吃派飯,兩三個隊員分派到一戶老鄉家吃飯,吃完交伙費。那個時候家家生活都不寬裕,但是不管派到誰家,鄉親們都是把平時不捨得吃的飯菜給我們吃,有時連他們的小孩兒都不給,還是我們讓小孩兒一塊兒吃。到部隊演出時戰士們敲鑼打鼓列隊歡迎,端上豐盛的飯菜招待我們。邊防站蔬菜少,就用魚和肉罐頭(當時是相當稀罕的食品)當菜給我們吃。牧區也是缺菜,冬天牧民給我們蒸純羊肉餡的包子。由於天太冷咬一口油湯就凝在嘴角上。牧民大嫂給我們做麵條,正和著面,用手抓一把干牛糞添在灶膛里,拍一下手接著和面,煮出來的麵條我們照樣吃著很香。幾年來,我們曾住過多少戶百姓家,吃過多少頓百姓家的飯,誰也說不清楚。但是,我們清楚自己就是老百姓的孩子!是父老鄉親們用樸實、善良、真誠的情感撫育我們健康茁壯地成長;是那個特殊時期,艱苦惡劣的環境磨鍊了我們堅強的意志和頑強的生存能力;是革命的大熔爐鑄就了我們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1973年末,因解決兩地分居工作調動,我離開五原縣到包頭市。在包頭鋼鐵公司這個國有大型聯合企業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從此,開始了我在包鋼31年的工作歷程。這些年裡,無論工作在什麼崗位,無論職務發生多少變化,我始終清楚自己是誰:我是知青,是一個響應黨的號召自願從天津市到內蒙古參加祖國邊疆建設的知識青年。為此,我自豪,我無愧!我用勤奮的思考和勤奮的行動書寫了人生旅途的重要一頁,向故鄉、向親人、向自己交了一份合格答卷,為我的工作生涯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從1965年16歲下鄉到2004年55歲退休回故鄉,我在內蒙古工作、生活了39年。是八百里河套平原的糧食和母親河黃河水養育了我和我的兒女們,我也誠摯地把人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和滿腔熱血奉獻給了第二故鄉——內蒙古這片深情的土地,與一同插隊的知青戰友、與五原的父老鄉親、與在包鋼工作的同事同學和朋友們,結下了深厚的情意和不解之緣。草原在哪裡?草原在我的夢裡,在我的心裡,在我的生命里。

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設計師,為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努力。為了夢想,我們努力學習、工作、奉獻、擔當。為祖國的建設和發展,我們無怨無悔地貢獻自己的赤誠和力量。我們是共和國的同齡人,與共和國共同歷經風雨,共同進步成長。

知青,作為特殊時期的產物隨著時代的進程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留給我們的是一生享用不完的精神財富。


推薦閱讀:

為什麼以前的人照相都不看鏡頭?
尼可的照片上色「內戰的色彩」:聯邦軍少年軍樂手
這張圖片到底是胡蘭成?錢鍾書?還是李連杰?求真相?
老照片:舊金山唐人街的小孩子
舊照片修復?

TAG:老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