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詞記憶的結構化
導言:
英語單詞的記憶,是中國學生一直的痛。單詞一定要一個一個記憶嗎?碎片化記憶如此低效,如何能實現英語單詞的結構記憶呢?
一、什麼是結構化記憶?
為何提出「結構化記憶」?原因在於,在我看來,英語單詞不能一個一個記憶,因為單詞與單詞之間,並不孤立。
提起單詞的記憶,每個中國學生基本上不會有快樂的回憶。我是從初中開始學習英語,回想當年,從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英語單詞記憶就成了學習英語的經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學期間,上英語課時,基本不聽課,就是在記單詞(此行為不值得學習)。而在這其中,我又會發現絕大多數中國學生的英語辭彙量處於快速的衰減中。記憶-遺忘-再記憶-再遺忘,這是一個讓中國學生「痛苦」的循環。
「單詞」,英文用「word」表示,其實如果直譯,應該是「single word」。那麼「單詞記憶」也可直譯為「the memory of single word」,但估計沒有人會這樣翻譯。我一直不解在中國,從何時開始把「word」翻譯為「單詞」?在我們的漢語中,好象就沒有把「詞」定義為「單詞」這樣的說法。
於是「單詞記憶」就好象註定了有一個一直被我們「先天」認可的規律,即:「單詞」是要單個單個記憶的。因此,我們會把字典從A到Z按序編排。在學生時代,每篇文章背後的生詞,也按其在文章中出現的順序逐一編排,於是學生也就只有一個一個去記,去背。這樣在記單詞時,自然就會出現如下的問題:看一下這些單詞:respectful, respectable, respective, irrespective, defy, despise, disdain, compliment, complement, esteem, dignity, prestige, worship。這些單詞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但在傳統的字典中,它們分配在A-Z中;而在最近幾年流行的「亂序法記憶」中,更不知道這些關聯被打散成什麼樣了。
如果「單詞」是一個一個記憶的,就脫離了「詞」與「詞」之間本有的內在關係,我們可以把這種記憶定義為「碎片記憶」。在這種記憶模式下,即使在短暫的時間裡記住一些單詞,但由於詞憶的碎片化,遺忘的速度會大於記憶的速度(再次強調,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只有結構化的學習才能確保學習的真正效果)。
因此,「單詞」不「單」,或者說「詞」與「詞」之間應有內在的關係,那麼我們按其內在的「關係」 去記憶單詞,自然會更有效(如果你需要在大學畢業21年後,還能記住上述那些單詞,建議改變記憶的方法)。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推出結構化詞語單詞系列叢書,所謂「單詞記憶結構化」,就是在找出「單詞」之間的關係的基礎上,實現「單詞」的結構排序,從而使「詞群結構化記憶」成為可能。
(用一年的時間,我們完成了截止到中國學生考研階段所有單詞結構化工作,其中工作量大到什麼程度?只有這個團隊能體會得到。)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結構化英語」是如何用「結構化」的方法來解決英語單詞學習和記憶這個問題的。
二、結構記憶1—結構化詞群記憶
那麼,「結構記憶」能否舉例說明呢?以「模糊」這個意思的英文單詞為例,英語中有ambiguous, equivocal, obscure, vague, subtle, blurry, dim, faint, fuzzy, misty, hazy等。而在使用時,有的是用於表示信息的「模糊」,有的用於表環境的「模糊」,有的用於表物體的「模糊」,還有的用於表人的認知的「模糊」。如果採用傳統的碎片記憶,會覺得很難記憶。而在「結構化英語」中,我們以如下的形式呈現(表1)。
注1:表1中紅色單詞為研究生大綱辭彙。
注2:這樣的記憶方法就是「結構記憶」。它不是以「單個單詞」為記憶對象,而是建立在一類詞群的內在關係與區別基礎之上,我們也可以稱之為「結構化詞群記憶」。
三、結構記憶2—結構化圖譜記憶
這裡,首先要說明一點,結構化圖譜記憶用於英語的難詞。什麼是英語難詞圖譜?簡單來講,讀者可從如下兩個方面來理解:
1. 難詞:什麼是難詞?
在「結構化英語」中,我們把下面的這些辭彙定義為難詞:declaim, exclaim, proclaim, reclaim, acclaim, disclaim, invert, revert, predicate, delicate, exquisite。它們在大學以上的考試英語中常見,但對中國學生來講,往往難以掌握。
2.圖譜:什麼是圖譜?
在結構化英語難詞圖譜中,你會看到前所示未有的英語記匯記憶路線圖,這些圖譜的繪製是依據難詞與較簡單的詞之間不同的內在關係,從而幫助中國學生通過最有效的記憶方法—「結構化圖形記憶」實現對難詞的掌握。
作為「結構化英語系列叢書」之一的《按圖索驥單詞圖譜》是為解決難詞學習和記憶而生的。
英語難詞應該如何掌握呢?
我們分為如下4步
第1步:打開圖譜(全彩頁,9開本),找到任意一張圖譜
示例如圖1:
第2步: 瀏覽圖中下方的難詞提示條:
這裡,需要幫助中國學生梳理一下英語難詞記憶中的幾個痛點:
痛點1:近形詞
我們學英語:當我們看到 「imitate, intimate, intimidate, initiate」等單詞時,是否會覺得形狀相似?
可見「辨型」這一點是學習任何一種語言文字時的共同痛點。從造字邏輯看,一個英文單詞所涵蓋的意義通常比一個漢字所涵蓋的更廣、更複雜,在英語中,如果一個詞弄錯,那就錯得遠了去了,比如 prospective 和 perspective,看上去近似,但一旦看錯,意思就差了十萬八千里。
所以,在學習英語單詞時,如果不征服「近形詞」,在接收信息時(讀、聽)就會錯解意思,可能造成各種悲劇性的結果。
痛點2:近義詞
我們學英語單詞時, 會發現claim, declare, announce, state, assert, allege都有「宣稱」,「宣
痛點3:延伸詞
什麼是延伸詞,對比respect, respectful, respectable,我們會發覺,後面兩個單詞是從respect轉化而來,這種構詞方法,漢語中沒有,於是第3種混亂也會產生。
痛點4:反義詞
反義詞和近義詞一樣,也屬於一種記憶上的痛點,如respect(尊重)的反義詞有disdain(蔑視); despise(鄙視),這一點相信讀者會很好理解。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在學習語言文字時,普遍的痛點就有綜上所述的4個。而對於我們學習英文單詞來說,重點則是前面3個:近形詞、近義詞、延伸詞。
用路線圖把它們放在一起,強化對比記憶。
第3步:按圖索詞
要點1:顏色區分
上述的11個難詞在詞圖中出現時,詞框里會配上它們各自的中文詞義,並打上的標記表示「這是個重點詞」,在圖譜中,顏色分別代表:
1. 紅色:每張圖的核心詞,全圖以它為中心展開,並逐層級向下延伸,就像一棵樹的種子一樣。
2. 藍色:近形詞,出現這個顏色代表本詞與它對應的上一級詞的近形詞。如下圖中,acclaim, declaim, exclaim, proclaim, reclaim都是核心詞claim的近形詞。
3. 綠色:近義詞,出現這個顏色代表本詞與它對應的上一級詞意思相似。如下圖中,核心詞Claim延伸出了announce, declare, request, state, assert這5個近義詞,而其中的assert又延伸出affirm, allege, predicate, pronounce 這4個近義詞。4?黑色:反義詞,出現這個顏色代表本詞與它對應的上一級詞的反義詞。如下圖中,disclaim 就是核心詞Claim的反義詞。5. 橙色:延伸詞(或短語、用法),出現這個顏色代表本詞是它對應的上一級詞的延伸詞。下圖中我們來個稍微複雜點的小體系,從上往下:
怎麼樣,這就清楚了。
紅色=核心詞(以及它延伸出來的多重中文詞義),
藍色=近形詞,
綠色=近義詞,
黑色=反義詞,
橙色=延伸詞或用法。就這5種顏色,就能把之前提過的幾處英語單詞學習的重要痛點涵蓋進去。
顏色說清楚了。但之前還提到了幾次「層層遞進」這個概念。這是什麼意思?
要點2: 按圖索詞,層層遞進
看上去是不是有規律?只需要遵循顏色、線條脈絡兩個邏輯(從核心詞出發,向四周逐級遞進)。這張圖的層級是按下圖這麼分的:
一共分為六級,每一級都是上一級的直接下級詞。
第4步:學習例句
例句也是結構化記憶圖譜的一個大亮點。在研究了考研英語的文章來源以後,我們製作了一個來自於權威媒體的例句庫,所有例句全部是來自於包括《時代周刊》、《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福布斯》、《華盛頓郵報》等在內的十幾家西方主流英文媒體、以及《牛津詞典》、《柯林斯詞典》的原文句子或短語,內容包含政治、時事、經濟、科技、社會、人文、時尚等真實熱點。
例句示例
以上4個步驟都說完了,現在回顧這張圖,請讀者從核心詞claim開始,逐級遞進,你會感受到記憶的過程好象遊戲通關的過程,當你完成後,可以把這張圖記在腦海中,這樣,會幫助你更好地記住圖中的難詞(同時,也複習了相對簡單的關聯辭彙)。
這張圖共收納42個詞,其中難詞11個,在這個圖譜中,共有270張這樣的全彩圖,它按清晰的規律把相關單片語合在一起,從而從第二個角度實現了結構化詞群記憶。
四、總結
越合理的方法,一定越簡單。結構化記憶致力於解決中國學生在記憶單詞時零散,碎片、無序的狀況。我們花了300多天的時間輸出了英語單詞結構化的成果:
1. 結構化英語全詞庫(研究生英語6000辭彙)
2. 結構化英語難詞圖譜(研究生英語2000英語難詞)
3. 結構化英語核心詞圖譜(as/that/rather/in/for/there/therein/thereby/hereby etc.)
這一切,都是為了更高效的學習。
(下期預告: 英語句子中的主角們)
推薦閱讀:
TAG:結構化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