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武王克商

武王克商

想要戰勝敵人,不但要壯大自己的實力,還要削弱敵人的力量。

《孫子兵法·用間》云: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爲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呂牙就是姜太公。孫子把他當成了間諜。

姜太公雖然貴爲姜氏部落的首領,但他應該具備當間諜的條件。

姜氏是羌人的一支,這是史學界的共識。

羌、姜,兩個字,都是商人起的名字。

羌者,《說文》云:西戎牧羊人也。

那麼姜,對於商人來說,大概就是進獻美女的羌人。

既然族中有很多女人在大邑商,因此,姜太公偷偷溜進去,從事地下工作,這種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但也僅只是可能性而已,姜太公並不是什麼直鉤釣魚的世外隱逸。

作爲姜氏族的首領,輕身犯險是很難想像的。

呂牙在殷,也許只是姜太公在大邑商派出了間諜。

當成一個傳奇故事,聽聽就好了。

如果不能主動削弱敵人,待其自亂可也。

在帝乙、帝辛的時代,商人一直忙於在後院救火。

甲骨卜辭第五期,雖然至今仍然很難分辨哪些屬於帝乙,哪些屬於帝辛。但兩代商王連年征伐東夷,是可以確知的。

連年征戰的結果,即使對於勝利的一方,也必然是實力大損。

武王十一年,武王認爲時機成熟了。

於是,武王伐商。

長途跋涉,旅途勞頓。

《逸周書·世俘解》云:惟一月丙辰旁生魄,若翼日丁巳,王乃步自於周,征伐商王紂。越若來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於商。

大意是:一月十六丙辰日旁生魄,第二天丁巳,武王從周地出發,征伐商王紂。到了二月既死魄,過了五天,甲子日早上,到達,接戰於商郊。

舊謂月亮的有光部分爲明,無光部分爲魄。朔後月明漸增,月魄漸減,故謂之死魄。反之,望後月明漸減,月魄漸生,即謂之生魄。

朔,就是初一,就是既死魄;望,就是十五,就是既生魄。

按照《世俘解》所說,從丁巳日到甲子日,只有七天。

怎麼算都是不對的。而且月相也不合。

以《漢書·律曆志》引劉歆《世經》所引《周書·武成》進行校正。

應該是從癸巳日到甲子日,經過了三十一天。

武王率領的反商同盟軍抵達牧野。

第一要務,祭祀占卜。

《利簋》銘文云:珷征商,惟甲子。朝歲,貞,克聞夙有商。

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國,在甲子日。早晨歲祭,貞得,能夠聽聞當夜佔領大邑商之事。

但是專家對《利簋》銘文的解釋產生了歧義。

張正烺認爲,《利簋》銘文應是:珷征商,惟甲子朝,歲鼎。

甲骨文貞即鼎字。這個字既可以隸作貞,也可以隸作鼎。

但張正烺認爲,鼎,讀爲丁,義即當...... 歲鼎意謂歲星正當其位。

這就很牽強了。

改經爲釋,是解釋經典的大忌。轉訓,同樣是不足取的。豈可轉訓再轉訓?

更有意思的是,夏商周斷代工程竟然用這個充滿爭議的解釋,作爲證據之一,來確定武王伐商的具體時間。

難怪夏商周斷代工程最後搞成了一個國際笑話工程。

既得吉兆,武王誓師。

武王作爲反商同盟的最高領導,發表了慷慨激昂的講話。

這篇講話記錄在《尚書·周書·牧誓》中。

這篇文章和後世的誓文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大概後世的誓文都是向武王學的吧。

首先,武王歷數了紂王的罪狀。然後,武王要恭行天之罰。

我代表上帝消滅你。

最後,武王對大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尚書·周書·牧誓》云: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

你們如果不努力作戰,你們自己就會被殺死!

商周時代古人的戰爭,有些類似今人的約架。

說好時間地點,然後雙方列開陣勢,然後開戰。

《孫子兵法》中的那些戰術,那時候多數是用不到的。

作爲商王室的嫡傳,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即使失敗也不肯半渡而擊。

堂堂之師,熱血男兒。

當時的主戰兵器是戰車,類似於今天的重裝坦克。

《逸周書·克殷解》云:周車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帝辛從。武王使尚父與伯夫致師。王既誓,以虎賁、戎車馳商師,商師大敗。

大意是:周國戰車三百五十乘,列陣在牧野。帝辛率兵迎戰。武王派太師姜尚率百人挑戰。武王誓師以後,用武賁勇士與裝甲戰車衝擊商軍,商軍大敗。

《小臣單觶》銘文云:王後坡克商。

雙方陳兵,都會在戰場上選擇一個地勢教高的地方,就是所謂的坡。

然後派戰車順勢而下,與對方的戰車接戰。

取勝之後,開始攻擊對方陣營,而對方陣營也設置在高處,就變成了仰攻。

這是戰鬥最激烈的階段。

攻下坡頂,已經基本上取得了勝利。

再從後坡順勢而下,追擊敵軍。

這應該就是所謂的,後坡克商。

《尚書·周書·武成》中的一句話:血流漂杵。

既然是當時兩大集團之間的終極對決,傷亡肯定不會很小,血流漂杵,也算不上什麼誇張的描述。

結果大家早就知道了,武王克商。

武王率軍進城,首先要找到帝辛,爲王季、伯邑考等先君報仇。

《逸周書·克殷解》云:適王所,乃克射之,三發而後下車,而擊之以輕呂,斬之以黃鉞。折,縣諸太白。適二女之所,乃既縊。王又射之三發,乃右擊之以輕呂,斬之以玄鉞,縣諸小白。乃出場於厥軍。

大意是:武王來到商王的宮殿,親射帝辛的屍身,射了三箭而後下車,又用輕呂劍刺其屍身,用黃鉞大斧砍其首級。斬下首級,懸掛在太白旗上。又到兩個王妃所住的宮殿,她們已經自縊。武王又射了她們三箭,又用輕呂劍刺其屍身,用玄鉞大斧砍其首級,懸掛在小白旗上。然後出城回到他的軍中。

帝辛的其中一個妃子,後世稱之爲妲己。

《國語·晉語》云:殷辛伐有蘇,有蘇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寵,於是乎與膠鬲比而亡殷。

大意是:帝辛征伐有蘇氏,有蘇氏向帝辛進獻美女妲己,妲己得寵,於是和膠鬲爭著滅亡了商國。

這個膠鬲是文王派來的臥底,又一個間諜。

妲己也應該算作是間諜吧。

可是膠鬲是孟二聖人眼中的正面人物,而妲己怎麼就成了惡人呢?

報完仇,剩下的事情就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了。

諸如,祭祀先祖,進城儀式,登基大典,訓誡商人,等等。

太過瑣碎,毋庸贅述。

總之,姜太公、周公、召公、康叔、畢公等等,當時的大人物都登場了。

最後,當然還要搜刮財寶。

《逸周書·世俘解》云:商王紂於商郊。時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縫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於千人,四千庶則銷,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銷。凡天智玉,武王則寶與同。凡武王俘商舊玉億有百萬。

大意是:商王紂在商郊戰敗。甲子日晚上,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枚,佩在身上而後自焚。眾人告武王焚玉四千。五日後,武王命千夫長尋找,四千庶玉已於火中銷毀,五枚天智玉則沒有銷毀。那天智玉,武王視之如寶物。武王共得商王舊寶玉一百一十萬。

所謂億有百萬,應該是傳抄之誤。在古漢語中,億就是百萬。

億有百萬,最多也就是億有十萬。

帝辛的財寶不少,武王賺到了。

歷史上帝辛的形象已經被後世的口水淹沒了。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作爲亡國之君,帝辛自然是難辭其咎。

這裡引用的史料,沒有後世儒家的春秋筆法,也沒有司馬遷的小說技巧。

相對真實的武王形象,看上去並沒有那麼高大。

所謂殷鑒不遠,原意是說殷的子孫要把夏的滅亡作爲借鑒。

後世寫歷史的史官,都想找到中國歷史上那些興亡的根由。

著名的《資治通鑒》更是妄想皇帝讀了之後,能夠找到治國之道。

請問司馬光先生,有幾個後世的皇帝讀了您的大作之後,成爲了一代明君呢?

歷史上的興亡成敗,是被歷史的大勢所驅動的。

雖然也有倒退,但總的趨勢是向前的。

成敗的關鍵,實際上非常簡單,只有一個詞,制度優勢。

相對於商來說,夏的制度優勢決定了武王終能克商。

商人只是武力征服,卻不能做到有效的統治。

面對反抗的氏族聯盟或者國家,經常是打了又反,反了再打。

而夏人卻不是這樣。

殖民:太王遷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殖民活動。

聯姻:夏人和姜氏的世代婚姻,姜氏成了夏人最爲重要的同盟者。

商人當然也有聯姻,只是沒有看到什麼效果。

而夏人聯姻的對象往往都成了夏人的異姓諸侯。

宗法制度:文王的宗法制度並不完善,但已經可以使夏人氏族能夠得到急速發展了。

分封:武王滅商之後的分封雖然有很多弊病,卻爲周公完善分封制度打下了基礎。

這些制度上的優勢,已經足以保證夏人戰勝大邑商了。


推薦閱讀:

蘇聯承若歸還中國領土,是翻譯錯了?還是蘇聯的一種政治策略?
中國古史-商前往事-司母戊鼎
<魏晉之際的政治權力與家族網路>-書摘-17
百年老視頻:1930年代的北平風光和北平女學生日常生活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