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帝乙伐夏

帝乙伐夏

《古本竹書紀年》云:帝乙處殷。二年,周人伐商。

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作爲天下共主的商人,怎麼可能不反擊呢?

來而不往非禮也。

商人伐夏這段歷史,是後世周人刻意隱瞞的。

但是,歷史總會留給我們一些細小的碎片。

1976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公社莊白大隊出土了103件青銅器,其中74件青銅器有銘文。《商尊》、《商卣》兩件,銘文大體相同。銘文如下:

惟五月辰在丁亥,帝司商貝。庚姬貝卅朋,徙茲。廿孚,商用作文辟日丁寶尊彝。

大意是:在五月丁亥日,帝乙掌管商貝。帝乙賜予姬夏族貝三十朋,令其遷來周原。金二十孚,商人用以作文丁之寶尊彝器。

其中有幾個字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分別是:帝、姬、商、文辟日丁。

商代諸王,只有兩個王稱爲帝。一個是帝乙,一個是帝辛。

當然,帝乙、帝辛在祭祖的時候,稱他們的祖先爲帝,在甲骨卜辭中,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

而兩周諸王,則沒有被稱爲帝的成例。

那麼,這個帝只有可能是兩個人,或者帝乙,或者帝辛。

結合後文出現的文丁來看,這個帝只能是帝乙。

這件青銅器出土的地點,是在周原故地。

那麼,商人怎麼會出現在周原呢?

當然是打過來的。

銘文中還出現了,庚姬,這兩個字。

庚姬,實際上就是,庚宗姬姓。

《保卣》銘文云:用作文父癸宗寶尊彝。

《保卣》是召公所作。

商周時代的古人作器,多是用來祭祀自己的父輩。

例如,司母戊鼎、司母辛鼎,是用來祭祀自己的母親。

《保卣》是召公所作,是用來祭祀自己的父親,也就是文王的。

所以有,文父,這兩個字。

但是,這個《保卣》又不能放在文王的廟里。

因爲祭祀文王的權利在氏族中大宗的手裡。

應該由大宗的姒姓伯邑考負責祭祀文王。

召公身爲小宗,只能把《保卣》放在自己的宗,也就是癸宗,的宗廟里。

召公身份,歷來爭論不休。

由,文父癸宗,這四個字可以確知,召公是文王的庶子。

《商尊》銘文中說:庚姬貝卅朋,徙茲。

大意是:給了夏氏庚宗姬姓,簡稱庚姬,貝三十朋,讓他們遷回周原。

遷居當然是件勞民傷財的事情,帝乙給了貝三十朋,不足爲奇。

奇怪的是姬夏怎麼不在周原呢?

《尚書·周書·立政》云: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後。

大意是說:夏桀登上王位,就不用先王的官員,只是任用那些暴虐的人,所以無後。

由此,我們大體可以做出如下的推斷:文王崩,伯邑考繼位,就是姒夏的最後一位君主,也就是傳說中的夏桀。

伯邑考昏庸無道,任用殘暴的人。所以夏族的小宗,包括姬夏,都紛紛離開。

這時候,帝乙伐夏,消滅了姒夏。

然後帝乙讓姬夏回來,治理周原地區。

問題又來了,即使伯邑考無德,商人打過來,面對共同的敵人,姬夏爲什麼不救姒夏呢?

對於姬夏的武王和周公來說,商人殺了王季,也就是殺了他們的爺爺,商人當然是他們不共戴天的敵人。

但是從爭奪夏氏繼承權這個角度來看,伯邑考也是姬夏的敵人。

如果伯邑考是個明君,當然可以帶領諸夏滅商,爲祖父報仇。

但伯邑考偏偏是個昏君,繼續下去,不僅報仇無望,諸夏都要七零八落了。

讓大邑商這個敵人,去消滅爭奪繼承權的敵人伯邑考,總比兄弟鬩墻要好得多吧。

果如其願,帝乙滅姒夏。

由此,姬姓取代姒姓,成了夏氏的大宗。

銘文中的商,當然就是大邑商了。

至於,文辟日丁,應該是商王文丁,也就是帝乙之父,謚號的全稱。

文丁,又稱文武丁、太丁。

總之,每一個商王都有很多名字。

丁,是文丁的廟號。

至於,文、辟、日,這幾個字,都是他的謚號。

後世的皇帝,謚號更長,不過是後嗣給祖先臉上貼金罷了。


推薦閱讀:

中國古史-周公封建-獻侯鼎銘
中國古史-生如夏花-武王分封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2) ——俞龍戚虎
貴州往事10?夜郎道上的靈異事件
慈禧口中的夜明珠現在在哪?值多少錢?

TAG: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