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S1發布,雷軍的採訪發言透露驚人信息
2月的最後一天,小米公司發布了定位中高端的自主研發晶元「澎湃S1」。這意味著,小米成為繼蘋果、三星、華為之後的又一家具備生產晶元的手機廠商。首批「澎湃S1」晶元採用八核架構,已經順利量產並搭載於同步發布的小米新款旗艦拍照手機小米5c。
澎湃S1的發布,引來眾多議論,既有看好,也有看衰。但不管業內人士以及網友們如何吐槽,這至少是一顆國產晶元。對於90%的晶元依賴進口的中國來說,這款晶元的發布還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小米的成功應該會激勵很多廠商走上晶元研發的道路。這顆晶元,算是讓雷軍過足了「核心技術自主權」的癮,相信對於其以後做出「更有特色」的產品很有幫助。
但是,小米做晶元的想法,真如雷軍在報道中所說的那樣嗎?其實,雷軍在採訪時的回答,還透露了更多大家沒有意識到的信息。
做有特色的產品,就是要區別於其他企業
「如果想在這個行業裡面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我覺得還是要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公司才能走得遠。」在採訪中,雷軍這樣說。顯然,對現在的小米而言,核心技術是重中之重。雷軍也認為,掌握核心技術,才能把手機做的更有特色。在雷軍的邏輯中,手機廠商也可以選擇不做晶元,但是想把產品做出特色不容易。
這裡所指的特色,是自行設計研發的晶元能夠跟手機有更好的契合度,可以做出更個性化更具特色的產品。另一層意義在於,特色實際上就是與其他手機的差別,有了晶元研發實力的手機廠商,自然能在一眾競爭對手之中脫穎而出,華為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但是,國產手機一直有「硬體拼湊」的說法,甚至有媒體將國產手機廠商比作「拼裝工廠」。小米要做有特色的產品,要做偉大的公司,就要與這些廠商有所區別,企業的科技含量也就是雷軍所說的核心技術就成為重中之重。
縱觀近幾年中國的手機廠商及智能硬體廠商,產量與規模是做大了,但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無差別系列。大家都在同類型的產品上爭來爭去,一味拼硬體,同質化極其嚴重,在深陷價格戰的同時也拉低了廠商的品牌形象。
要想走出這個死胡同,創新是重點。硬體創新不太可能,軟體創新又很難搏出位,因為軟體能力以及創新中國科技公司最不缺的。所以,能獨自生產長期依賴進口的晶元甚至是手機屏幕等配件,最能顯現企業的核心技術與競爭力。
晶元,是小米估值再創新高的最好故事
從公司發展角度來看,小米目前的盤子夠大,但是缺乏最基本的核心競爭力。要想進一步將盤子做穩,讓公司估值重回新高,就要做到與其他硬體公司有區別,要提高公司的科技含量,更需提高品牌形象。無疑,晶元是最好的選擇,或者說也是無奈的選擇。因為要想在屏幕以及攝像頭等零部件的技術超過三星等廠商,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因為那些高端技術及專利都在某個或者某幾個廠商手中。
但是在晶元這個產品上,小米沒有費力氣就與大唐電信旗下的聯芯科技達成了合作,簽署了《SDR1860平台技術轉讓合同》,以1.03億元的價格得到了聯芯科技開發和持有的SDR1860平台技術。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研發意味著高起點,這似乎也能解釋為什麼小米能夠在2年多的時間裡完成澎湃S1的研發及上市。
發布了澎湃S1,也就意味著小米成為了繼高通、蘋果、華為之後的全球第四家、中國第二家自主造芯的手機廠商。至於媒體所提到的市場是否看好小米第一代澎湃晶元,則大可不必擔心。很大程度上,小米造「芯」就是做給市場看的,既是給用戶市場的看的,也是給資本市場看的。很明顯,這是在告訴大家:
第一,小米具備了研發及生產晶元的實力,小米已是真正的科技型企業;
第二,小米連晶元都能生產,手機等產品能差到哪去?又有什麼不能生產?第三,資本市場還不快來投資,以後你們會錯失一個千億級別市值的公司。明白了嗎?這才是雷軍說「比起出貨量,我們更關心口碑和用戶體驗,出貨量只是結果,而不是目標」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只有小米的估值上來了,才會有更多的資本進入,小米才能進一步完善其戰略布局,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
小米的新國貨,是要做真正的「全國產」
在採訪中,雷軍說過這樣一句話:「這跟手機行業的下半場有關,進入淘汰賽階段,都要關注核心科技,我們還會在手機屏幕、相機等技術上持續投入,晶元之外是小米整個手機一體化設計研發的雄心。」由此可見,小米的各種硬體技術研發,是在同步並行的。但這句話,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一個詞,新國貨。
從2014年開始,每逢發布生態鏈產品時,雷軍都會提到新國貨。那麼,什麼樣的產品才算是新國貨?傳統意義上的新國貨,是在中國生產的給中國人用的產品。但是智能硬體產品跟食品、衣服等產品不一樣,產業鏈涉及全球供應商。還有很多重要配件是中國廠商不能生產的,只能從國外進口。本質上,這種產品並不能算是真正的國貨。
現在來看,小米除了想給國人用上國產的智能產品之外,更想讓國人用上全部配件都是國產的國貨。所以,雷軍眼中的新國貨,應該是從技術到配件都是國產的,至少核心零部件應該是國產的。對小米而言,造晶元的意義遠遠大於晶元本身。這裡簡單提一點,待小米晶元產品成熟以後,晶元輸出不是不可能,這是一個多大的市場?這部分利潤又會有多大?
而對於這款晶元在以後的發展及應用,大家不要只把眼光放在手機產品上。小米生態鏈目前有數十種產品,既然已經量產了澎湃S1,那麼生產相應的智能家居產品晶元也就不成問題。一年少則幾千萬的手機出貨量,再加上小米生態鏈IOT設備的出貨量,足以降低澎湃S1的生產成本。這樣,既可以保證小米貨源穩定,也能降低小米產品的成本,更有利於小米手機與其自家智能家居產品系列構建智能家庭的解決方案。
背後,是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的晶元產業
外界也有評論稱,小米造芯有出於政府要求的原因。雷軍闢謠:「不是政府的要求,但是決定做晶元之後,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得到了200萬元的先導基金,雖然對造芯來講錢不算多,但確實是送溫暖。」這句話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小米看到了中國正在爆發的晶元市場?
事實上,在政府相關的政策的推動以及中國手機、智能硬體市場的快速增長,中國晶元市場從2014下半年就已經爆發。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一年製造11.8億部手機、3.5億台計算機、1.3億台彩電,每年消耗全球54%的晶元,已是全球最大的晶元需求市場。但國產晶元市場份額不到10%,90%以上的晶元依賴進口,其中2016年前10個月進口晶元花費1.2萬億元人民幣。
2015年,政府更是拿出了1500億元,用於推動中國晶元產業的發展。伺候各種政策層出不窮,並都對晶元產業提出了目標:《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提出,到2020年我國半導體產業年增長率不低於20%;《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了2020年我國晶元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的標杆。工信部的相關實施方案則更提出了新目標:10年內力爭實現70%晶元自主保障且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自2014年晶元產業爆發開始,政府就鼓勵有能力的企業通過投資、併購、自主研發等各種途徑進行晶元研發及生產,小米於2014年開始布局並研發晶元,難道只是一個巧合?瞅準時機做事,是中國企業的慣性。其中的重點在於,一但晶元研發成功,確實能夠給小米帶去不盡的好處,為何不去放手一搏?
而成功量產澎湃S1的小米,今後必定也會更受政府、資本以及產業的關注。或許,小米在這個春天迎來自己的春天,也未必不能。
且,拭目以待。
【王吉偉,商業模式評論人,專欄作者,關注TMT與IOT,專註互聯網+及企業轉型研究。微信公號:王吉偉(jiwei112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