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過了頭,就成了控制

肖哥長得很精神,說話風趣,收入也不錯。過了年就是三十三歲,還沒有找著合適的女朋友。

肖媽媽很著急,四處託人給兒子介紹對象。相了很多場親,都沒有下文。

很多時候,有相親對象明確表示了對肖哥的好感,但肖哥根本不接女孩的話,也沒有進一步的行動。

介紹人好幾次跟肖媽媽抱怨,你家兒子是怎麼回事。別人女孩子都主動了,他倒是一個勁往後躲。

肖媽媽很生氣,回家好一頓數落。說得激動處,肖媽媽眼淚嘩嘩地淌,兒子,你早點結婚,早點生孩子,趁著媽媽年輕,還能幫你照看孩子。這是多麼好的事啊。你說你這怎麼就不願意呢。媽媽做什麼事都是為了你好。你這個孩子怎麼就這麼不懂事?

每次聽到這樣的指責,肖哥都會一言不發。

肖哥私底下跟我說:我媽從小對我要求就很嚴格。從小到大,我很聽她的話。

後來我談了個女朋友,我跟女朋友的感情很好,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去見我媽時,我媽卻嫌棄她是外地人,怎麼都不同意。

為了這件事,我媽又哭又鬧,讓大家都不安寧。最後,我只能跟女朋友分手。

自那以後,我就像得了一種心病。只要是本地姑娘,再優秀再漂亮,我都不喜歡。只要是外地姑娘,我都有一種莫名的好感。

後來,我又談了兩次戀愛,也都是外地姑娘,個人條件還不如第一個女朋友好。這兩次戀愛,我都告訴了我媽。我媽自然不同意。

但跟第一次不一樣的是,當看到我媽為了我的事生氣、憤怒、哭泣,我不再覺得難受,相反,我覺得特別開心。有時我還會不自覺地幻想去罵我媽,去打我媽。

類似肖哥這樣的案例並不少。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部分對父母帶著很大的怨恨。

我的公眾號後台,有些正在上學的學生跟我傾訴,父母不懂得尊重他們,也不怎麼關心他們內心的想法。他們最關心成績,只要考試成績不好,就會有各種形式的責備。

在一些與父母意願相悖的事情上,有些父母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感受,甚至還會使用經濟制裁或者言語暴力,逼迫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

有部分父母以為給孩子吃飽穿暖,照顧好他們的生活起居就是對孩子的付出,就是對孩子的愛。他們說話做事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

有些父母缺乏耐心,怒火上來了,張嘴就罵,教你這麼多遍,你怎麼還做不好啊。你怎麼那麼蠢,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蠢貨。

被辱罵的孩子從最開始的傷心,到後來的自卑、憤恨,心中積滿了對父母的怨恨。

有些學生對我說,老師,只要我經濟獨立了,我就給他們一筆錢,還清這麼多年他們養育我的費用。然後,再也不想見他們,再也不回家。

絕大多數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有些愛,過了頭,就變成了控制。

像我們前面講到的肖哥。做為一名經濟獨立的成年人,選擇什麼樣的姑娘成為自己的人生伴侶,是自己的權利和自由。

做為父母,當然可以提自己的看法。但是,為了讓孩子服從自己的看法,不惜一哭二鬧三上吊,這樣的做法,就不再是愛了,而是控制。

有一部分父母,總是以愛為名,以我是為了你好為名,對自己的子女實施著各種控制。

明明知道自己的女兒跟女婿過不下去了,卻因為不能承受其他人的閑言碎語,不支持、也不允許自己的女兒離婚。或者對已經失婚的女兒,表達出對她的失望,有時還有埋怨、指責。

明明知道自己的兒子跟女朋友感情深厚,卻因為自己看不上女孩,就逼迫兒子與女孩分手。

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不願意將就,卻天天以你年紀大了,還不結婚別人會說閑話等理由,逼著孩子去相親、結婚。

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有自己想學的專業,卻因為聽說某個專業大熱,更有就業前途,就不顧孩子的意願,強迫孩子改專業。

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做各種對比,如果自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表現得好,就沾沾自喜;如果自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就對自家孩子各種批評、抱怨。

有些父母又懶又饞,不思進取,回家就知道打牌喝酒、抱著手機刷屏,卻天天逼著自己的孩子刻苦努力,逼著自己的孩子做各種他們不願意做的事情,盼望著孩子們能夠一飛衝天,實現自己沒實現的願望,改變家庭的命運。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這些父母簡單粗暴地非打即罵,讓孩子覺得苦不堪言。

近幾年,一些殺父弒母的極端案件時有發生。很多都是控制和反控制的激烈對抗。這些案件中的孩子、父母都是一個個的倫理悲劇。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不能輕易地剝奪孩子的選擇權利,更不能禁錮孩子的思想,禁錮他們的人身自由,粗暴地摧毀孩子的世界。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而不是以愛為名把孩子強行改造成我們喜歡的樣子。

讓孩子們表達真實的自己,選擇屬於自己的人生,才是父母該給的愛。

【end】圖片來源於網路。公眾號ID: liuliuxinli 感情、心理、社交,傾聽心聲,歡迎你來。


推薦閱讀:

男朋友說對一個人最基本的尊重是出門化妝,我不理解,大家怎麼看?
用這 7 款白噪音 App 和網站,讓自己工作時更專註
24~26 歲的你,處於怎樣的狀態?
如何選購和布置聖誕樹?
如何評價知乎用戶顧宇,以及他的回答?

TAG:生活方式 | 社會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