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現實教母」在Steam被罵了個狗血淋頭:沉浸式新聞會成為新聞報道的未來?

寫在前面:

能發現這個事件其實也是巧合。之前在隨意瀏覽Steam上的VR遊戲,偏偏有這麼幾款封面、內容都與其他遊戲格格不入的,反映社會題材的免費遊戲出現在我的遊戲列表當中。仔細一看才發現,這些遊戲,哦,或者說是短片,都來自同一家公司。在此之後,才逐漸了解到這家致力於「沉浸式新聞」製作的虛擬現實公司,以及被稱為「虛擬現實教母」的德拉佩諾。

令人在意的是,這位「教母」級別的大神在Steam上的產品評價都非常糟糕,清一色的紅色差評不得不讓人在意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正文

德拉佩諾(Nonny de la Pe?a)站在TED演講台上時神采奕奕,但她也許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作品會在Steam上遭遇無數的唾罵。

不可否認,德拉佩諾在新聞與虛擬現實界獲得的成就閃閃發光。她的作品被包括BBC,《紐約時報》在內的多家著名媒體所認可,美國著名的商業雜誌《Fast Company》將她稱為「使世界更具創意的十三個人」之一;Oculus VR的創始人Palmer Luckey曾經是她的實習生;她在VR行業開拓性的工作更為她贏得了「虛擬現實教母」的讚譽。

作為一名有著20年經驗的資深新聞人,當德拉佩諾遇見虛擬現實技術之後,她就萌發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新想法,這也正是現在她向人們介紹的,新聞報道的未來:沉浸式新聞。

虛擬現實技術能讓人們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而將其與新聞相結合,則能讓人直接到達新聞事件的核心地帶,去身臨其境地感受那些震撼人心的新聞現場。

2012年,德拉佩諾完成了她的第一個嘗試性短片:《飢餓》(Hunger)。短片還原了美國洛杉磯的食品救濟供給處人滿為患的一天。一位女性管理人員面對著大排長龍的人群,情緒崩潰地大喊「人太多了!人太多了!」並且在排隊過程中,一位等待救濟的老人因為低血糖突然暈厥,現場一度陷入混亂。

在德拉佩諾的理解中,現在的技術無法讓人直接感到飢餓,但也許可以找到一個辦法讓人們在生理上感到飢餓所帶來的恐慌。這就是《飢餓》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營造的虛擬場景,所想要傳達給用戶的初衷。

作品後來在聖丹斯電影節上進行了展示,許多觀眾都會嘗試著趴在倒地的老人旁邊,試圖去安慰這位疾病發作的患者,在他耳邊低語,或是提供一些「沒有用處」的幫助。看過短片的觀眾都表示非常震撼。

初次成功讓德拉佩諾加緊了腳步製作了第二部作品:《敘利亞計劃》(Project Syria)。這次,德拉佩諾將視角從身邊轉向了戰火紛爭的敘利亞,在那裡生活的難民孩子身上。

德拉佩諾派了一支團隊去伊拉克邊境的難民營錄製材料,卻因為現在地區正在ISIS的控制之下而無法繼續開展,所以他們重建了一個場景來還原曾經發生過的炸彈襲擊的場景。

在這段視頻中,你會看到一位敘利亞的小女孩在你的面前唱歌。突然地,一顆炸彈就在她的旁邊炸開了。當你戴上VR眼鏡時,你會聽到刺耳的耳鳴聲,看到四散而逃的人群,而滾滾煙塵將遮擋你的視線。

「你會有一種難以置信的,可怕而真實的感受。」一位體驗過的用戶是這麼告訴德拉佩諾的。

事實上,德拉佩諾和她的團隊近年來一直在不斷更新自己的「沉浸式新聞」短片,涉及題材也從戰爭難民,到槍擊事件,甚至是一場反對墮胎的示威遊行。為了讓更多人體驗到「沉浸式新聞」的魅力,製作團隊還將這些短片放到了Steam上。

這不放不要緊,一放就出了大問題了。

在Steam上,她的短片遭到了一邊倒的差評。首當其衝的正是反應敘利亞戰爭的《敘利亞計劃》。

「政治宣傳!它不應該出現在一個遊戲平台上!」

「ISIS組織的宣傳!我們這裡(Steam)真的需要政治與難民運動嗎?!」

「把這毒瘤趕出Steam,Fuxk!」

從這些評論中不難看出,Steam在這些玩家的眼中是分享遊戲與快樂的虛擬世界,但這些源自真實世界的虛擬作品,卻一下把他們拉回現實,這讓他們很不滿。

當然,理性的評論也並不是沒有。作為遊戲玩家的聚集地,很多人以「遊戲質量」為標準,評價了這段短片還從在很多問題,比如建模粗糙,短短3分鐘的作品容量高達1個G,短片中提供的新聞信息非常少等缺點。只是作為「虛擬現實教母」,自己的作品被Steam的玩家清一色的批評和謾罵,實在有些尷尬。

而且,對於這類VR短片而言,「斯威茲效應」(Swayze Effect)不可避免。正如你所見,當切身處在新聞現場,在這種超強的代入感之下,你可能會產生想要主動參與這個事件的衝動,比如去幫助那個摔倒的老人,或者保護被炸彈炸傷的女孩兒。但這時你會發現,自己什麼都幹不了,只能待在一旁做一位默默的「吃瓜群眾」。這種「齣戲」的感覺難免會降低作品的沉浸感。

另外,由於需要全程的3D建模和動畫過場,即便是時長很短的短片所花費的成本也會非常高,而且由於新聞的時效性,這樣的投入與產出的回報往往不成比例。可能只有那些非常重要的新聞事件才能將VR的優勢完全展現,但要知道,這些重要的事件同樣很有可能被改編成互動內容更加豐富的遊戲,比如惡搞特朗普選舉的《特朗普模擬器VR》;或是反映戰爭殘酷的作品,很多戰爭題材的VR遊戲也都能做到。

事實上,德拉佩諾和她的團隊近年來一直在不斷更新自己的「沉浸式新聞」短片,涉及題材也從戰爭難民,到槍擊事件,甚至是一場反對墮胎的示威遊行。它的未來是否有實現的價值還難以確定,或許人們的未來都是通過「沉浸式新聞」來了解世界,或許它會成為一則笑話,永遠留在虛擬現實的發展歷史上。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傳統行業與虛擬現實結合,這一做法並非是能實現「雙贏」的「萬金油」。虛擬現實不是和所有的傳統行業都能相得益彰,也不是所有行業加上虛擬現實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仔細考慮好問題的各個方面,虛擬現實只會成為傳統行業的噱頭。這不但會讓虛擬現實成為傳統行業的累贅,更會為虛擬現實行業的「虛火」添柴加木,更加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寫在後面

遊戲玩家永遠是電子產品中最挑剔的那群人,他們有著自己的信仰和熱愛,任誰都不能踐踏;他們對於遊戲畫面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畫面絢,不能卡,幀數高,優化好,少一樣就立馬差評;他們對於遊戲玩法則有著幾乎為0的耐心:這個玩法和那個一樣,抄的!辣雞!;這個玩法早就玩爛了,沒有創新,辣雞!

諸此種種壞毛病,卻造就了遊戲行業突飛猛進的快速發展,並隨之帶動各類軟硬體以飛快的速度推陳出新。

所以,當德拉佩諾戴著自己的「沉浸式新聞」這樣的產品上架Steam的時候,她一定沒有考慮過自己面對的將是怎樣一群挑剔的人。在外人看來還算不錯的劇情推進和人物建模,以及VR沉浸感和臨場感,卻在Steam被批得體無完膚,似乎也合情合理了。


推薦閱讀:

TAG:新聞報道 | 虛擬現實VR | Stea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