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02:《文心》讀後感上篇

一、《文心》簡介...

《文心》是由夏丏尊、葉聖陶這兩位國文大師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為當時的中學生創作的國文課學習圖書。

該書是以故事體裁寫的,專講國文的讀和寫,故事的時間是1931年初秋到1934年夏天,取材於初中學生的生活。本書有三十二個小故事,可以說是「中學生的三十二堂國文課」,三十二節涵蓋了修辭、語法、辭彙、詩詞、小說、日記、書信、工具書、文學史等諸多與作文相關的語文知識。從中可以總結出很多有關語文、閱讀、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國文的學習方法、寫作的練習方法、如何選擇閱讀材料、寫出一篇好文章的要素、詩詞歌賦的鑒賞等等。

雖然本書的歷史已經年代久遠,但其傳授的國文思想、帶給我們的教育價值,即使在今天來看,也很有意義。但是實話實說,對於想深入學習寫作的人來說,本書也只能起到介紹、引領你入門的作用,如果想要在寫作方面取得一個比較好的成績,必然需要持續不斷的踐行本書中介紹到的道理和方法。

二、閱讀感受

雖然不是小說,但本書串聯起來的小故事引人入勝,塑造的人物形象很生動,豐滿,裡面有平易近人的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有好學又活潑的學生樂華和大文,三個主角貫穿始末。讓人不由自主關心主人公的命運走向。

循循善誘,把有關國文、閱讀、寫作的重要知識穿插在各個小故事當中,便於讀者接受、理解。同時,兩位作者寫作技巧高超,文字簡練優美,常常用一兩句話就表現出很強的畫面感,體現出大師的水準。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國文已經是白話文了,基本和現代的中文差不多,可能少量的表述方式現在已經不用了,但是對文字的理解沒有任何問題。

三、寫作方面總結

1、寫出一篇好文章最根本的要素:知、情、意

也許你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別人寫出來的文章感覺寫得好,有深度,有意義,而自己卻寫不出這樣感覺的文章?因為你沒有抓住寫出一篇好文章最根本的要素:「知、情、意」。

「我們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學家分為知、情、意三種。知是知識,情是情感,意是意欲。對於一事物明了它是什麼,與別的事物有什麼關係,這是知的作用。對於一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這是情的作用。對於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樣處置,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現,也可有三種分別,就是知的文、情的文與意的文

「從情、意方面去說話,但是須注意,」王先生又繼續說。「情、意與知識,雖方面不同,實是彼此關聯的。情意如不經知識的駕馭,就成了盲目的東西。這幾天街上到處都貼著標語,大家一定都看見了的,有的寫著「撲滅倭奴!」,有的寫著「殺到東京去!」罵日人為「倭奴」,是憤恨的表示,是情。想要「撲滅」日人,想要「殺到東京去」,是一種希求,是意。可是按之實際,這種說法都是一廂情願的胡說,其可笑等於鄉下婦女罵人「你是畜生!」,「殺千刀的!」,試問:罵人家「畜生」,人家就會成「畜生」了嗎?罵人家「殺千刀的」,人家真會被「殺千刀」了嗎?這都是單逞情意,不顧知識的毛病。」……

上面這兩段話非常重要!重要!重要!作者在這裡引出了寫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就是從知、情、意這幾個方面著手。雖然不能說這個套路就包含了寫作的所有方面,但是仔細想想看,大部分的優秀的作品確實都體現了這幾個方面。

:其實就是告訴讀者他們所不知道的東西。李笑來老師在寫作課上也重點提到,寫作的目標是溝通,而有效溝通的本質是:你能讓對方明白他之前不明白的道理,了解他之前不了解的事實。「知」概括了大部分學術類、各種乾貨類作品最重要的特點。

:其實就是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可能是喜悅、可能是痛苦、可能是憤怒,可能是悲傷,等等,只要能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怎麼煽情怎麼來。著名的例子,比如瓊瑤的愛情小說,以及迷濛的煽情文字等等,想想看自己的情緒有沒有被他們牽著走,如果有,說明作者的目的達到了。

:通過「知」和「情」已經對讀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時,順勢明示或者暗示提出讀者應該做的事(其實就是作者表達的意圖),最常見的,比如看什麼書,報什麼課程,買什麼產品,或者遵守交通規則、拒絕吃狗肉等等,就很容易實現了。

值得注意的是,「知」、「情」、「意」這三者應該是有機的結合體,而不應該割裂開來看。在我們自己寫作的時候,要時刻以這三方面的標準來要求和評判自己。

2、寫文章的一些「技術工作」:

(1)文章的組織結構

第四章、第二十七章

當我們在練習寫作的時候,常常有這樣一種感覺,就是對一個主題有一些零散的想法,但是好像很難系統的組織成一篇文章,在本書中,作者循序漸進的介紹了如何搭建文章的組織結構的技巧和方法。

……他們先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然後相互批評,這幾句是不用說的,那幾句是可以歸併到哪裡的。批評過後,再商量哪一段應該在前,哪一段應該在後。造句也共同斟酌,由樂華用鉛筆記錄下來。他們的心思很專一,淡青色的月光充滿庭心,有好幾種秋蟲在那裡叫,在他們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裡的事。當一個擬成一句句子,另一個給他修正了,彼此覺得滿意的時候,興奮的微笑便浮現在兩人的臉上。

對於初學者而言,此處作者介紹了一種簡便的,可操作的作文方式,非常適合新手嘗試:那就是先把要說的話全部寫出來,然後斟酌這些話對於我想表達的主體來說,哪些不用說,哪些可以歸併在一起說。經過這個步驟之後,留下來的就是有用的內容,然後再考慮組織結構問題,哪一段放在前面,哪一段放在後面。最後,是對遣詞造句的細心打磨,這樣,一篇作文就可以寫成了。

而關於如何具體組織文章結構的方法,作者的回答是:「回問自己」。

「因為個人所要發表的意思和情感千差萬別,要有了具體的意思和情感,然後有具體的組織方法,憑空是無從說起的。然而也不妨舉出一個總方法來,那就是「回問自己」四個大字。」

「回問自己就是具體的組織方法嗎?不錯,就是具體的組織方法。我們回問自己道:為著要說些什麼才寫這篇文章呢?這時候我們自然會回答,為著要講一件東西的性狀;或者,為著要講一件事情的經過;或者,為著要發表怎樣的一種主張。回答有了,同時這篇文章的中心意旨也就認定了。我們又回問自己道:這個中心意旨在我們的意念中間怎樣來的呢?這時候我們自然又會回答,從某種因緣引起的,或者,從許多事理物理中間發現的。回答有了,同時材料的先後排列,段落的互相銜接,也就有所依據了。我們又回問自己道:這項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嗎?那樣說法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嗎?這時候我們自然又會回答,能夠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的,或者,和中心意旨完全矛盾的,或者,和中心意旨風馬牛不相及的。回答有了,同時對於「統一」這個標準也就顧到了。」

仔細想想,「回問自己」的確是讓自己的作文思路逐漸清晰,明了以及讓文章的組織逐漸呈現的一種非常好的方法。下面,作者又通過幾種不同的文體舉例,看如何應用回問自己的技巧來對不同文體的文章進行組織。

「回問自己對於組織文章有極大的幫助,如果舉一些例子來說,那就更容易使人相信。譬如我們看見衣服很好的圖畫,想把它記述出來,其時我們回問自己道:記那畫面上的景物呢,記那幅畫的布局和設色的技巧呢,還是景物和技巧都記?這樣一問,中心意旨就決定了。又問道:我們是從什麼地方看見那幅畫的呢?這樣一問,不是開端便是結尾的部分就成立了。又問道:如果記景物,哪一景、哪一物最引起我們的注意呢?如果記技巧,哪一部、哪一色最受到我們的讚賞呢?這樣一問之後,或者準備把最引起注意,最受到讚賞的部分作主,依次說開去;或者準備把這等部分留在最後說,前面先說及那些比較不主要的部分:於是全篇的次第便確定了。」

……

「此外作解說文,譬如要說明道德是什麼,作議論文,譬如要主張解放中國必須反抗帝國主義,也都可以從回問自己的方法解決組織的問題。所說明的是什麼?所主張的是什麼?例證是什麼?論據是什麼?反襯的例證是什麼?旁及的論據是什麼?把什麼列在前面最引人注意?把什麼放在後面最具有效果!----這一串問題的答案便規定了《說道德》和《解放中國必須反抗帝國主義》兩篇文章的組織法。」

「普通文如此,便是文藝文又何嘗不如此?幾百個字的短篇如此,便是成千成萬的長篇大論又何嘗不如此?」

最後一個問題,文章的組織和內容有什麼關係?內容重要還是組織重要?

「一篇文章的寫成,最要緊的自然是「說些什麼」。這是所謂內容。有什麼可說了,最要緊的是「怎樣把它著手組織」。這好像屬於形式的問題,但實際上卻並非可以這樣判然劃分的。組織得適當,內容就見得完滿、充實;組織得不適當,甚而至於沒有組織,那就影響到內容,使它不成一件東西。所以,內容靠著組織而完成,組織也就是內容的一部分。」

由於篇幅較多,將文章分成了上下兩篇,以上就是《文心》讀後感的上篇,接下來的下篇主要內容有:一些常用的寫作技巧、初學寫作易犯的錯誤、以及「寫」以外的功夫等等。


推薦閱讀:

整理的樊登2014-2016書單

TAG:寫日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