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吃瓜用戶對知乎的思考和建議

親愛的知乎團隊和知乎用戶,大家好!

我並不是心血來潮寫下這篇文章。事實上,我一直想發表對知乎的很多建議,但是一直沒什麼時間寫出來。不知不覺知乎已經誕生六周年了,在這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我想是時候給知乎一些禮物。

對知乎的建議實在太多太多,只能略談一二。剛開始我準備按產品順序來寫,但後來我想說的實在太多很多內容是交錯在一起的,分開寫反而表達不清。所以只能重新寫了這一篇綜述,還望能耐心看完。

正文

我們為什麼會使用知乎?每次我向別人介紹或者推薦這個產品時,我都覺得這實在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知乎官方給了我們兩個理由,那就是我們所熟知的——

「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

「知乎—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但在推薦和介紹這個產品時,我都深深感到這兩句話的無力性。一來,用戶如果想獲得「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種體驗,「糗事百科」之類的產品才是更貼合的。更何況,「想發現更大的世界」的直觀意思甚至都不是我們平常使用知乎的動機。二來「與世界分享我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顯得有些啰嗦,要知道但凡是分享,有什麼不屬於以上三個中的一個呢?它們三個加起來簡直就是全集啊。

我把這個問題稱為引導性問題。很顯然的,這兩句話起的作用一個是對內容受眾角色的引導,一個是對內容生產者角色的引導。而隨著用戶越來越多,對既有用戶的引導力也越發成為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但顯而易見的,這兩句話不僅對新用戶來說沒有太多價值,對既有用戶的引導性也太弱。而知乎做到如今這個體量,我想到了需要重新審慎這種引導語的時候了。我一直認為,一個團隊想建立一個怎樣的社區,他們得把這個目標/定位等等想法儘可能傳達給每一個社區成員才行,小到論壇,大到國家都是如此,事實上國家也都是這麼做的。但你不可能指望用戶們一個個去讀規範,讀公約,只能從各種細節入手。其實直接摘錄全體信里的話做副標題,引導效果都不知道要好到哪裡去了。

2010 年 10 月 15 日的一封全體信,記錄了我們最初的想法:

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泛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的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個產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並為人人所用。

基於這個想法,我們的初心是:

  • 每個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知乎能幫助每個人去展現自己亮閃閃的一面

  • 知乎將成為一個由人們的知識、經驗和見解組成的 P2P 網路

  • 知乎幫助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 知乎將持續產生高質量、可沉澱的信息,並讓有價值的信息和人都關聯起來

[1]

隨便從裡面挑點句子吧:

知乎——創造,分享,獲取高質量信息

知乎——挖掘和利用高質量信息

知乎——讓有價值的信息和人都關聯起來

知乎——每個人都是某個領域的專家

有句話說得好啊,你想做這個,你要說啊,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要做這個,我不知道你要做這個,我怎麼配合呢——雖然知乎團隊在一些地方表達了自己要建立一個怎樣的社區,比如在知乎PC版右下角

這裡面很多頁面都表達了這方面的內容。但是……不妨思考一下,用戶會在什麼情況下才去看呢?

這樣引導性未免還是太弱了,設計者必須考慮到的問題是,這裡面的一些東西必須在打開這些頁面之前就有所傳達。一個成功的例子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此舉直接用百度代替了搜索,以至於現在很多人甚至都不說「搜一下你就知道」了。還有一個成功的例子是,「怕上火,喝王老吉」。我敢說這兩個產品的成功,其實和引導語是分不開的。我們再來看「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周源 是這麼說的:

更大的世界是什麼?

是未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他人的知識和經驗,即使在專業上有所成就的人也只掌握了他自己領域最熟悉的一小部分知識片段。當我們選擇做什麼、去哪裡、相信什麼的時候,我們都需要他人頭腦中類似的經驗和見解。

[2]

解讀和寓意雖然很好,但是用戶的感覺——至少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跟什麼也沒看到其實沒什麼兩樣。這是巨大的引導資源浪費,誠然,發現更大的世界是個很有意思的口號/副標題,但是出現在app的啟動界面上的應該是更具有引導性的話,這點對於社區產品來說尤其重要,希望知乎團隊有所考慮。

儘管我們現在常常自嘲,說知乎已經貼吧化,微博化了。但其實內心裡還是帶著獲取(較)高質量的內容的希望來打開知乎的,這點我相信是毋庸置疑的。

那麼問題來了,高質量的內容是如何產出,如何獲取的呢?

從內容的創作形式-發布方法進行分析,知乎上內容的創作和發布一共有以下情況(簡單地做了一個表)——

然後我們可以發現,最後一種情況其實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

沒錯,是時候對知乎的專欄思考一番了。不過在說知乎專欄之前,我們先看一個@黃繼新 關於一個叫「讀讀日報」產品的一個回答。節選如下——

……

但現在的問題是,對於不喜歡信息爆炸的閱讀者來說,如何精準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

要解決上面這個問題,就需要先回答:什麼是好內容?如何界定好內容?

……

……

我們能做些什麼?現在看來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

第一種:創造一個「智能搜索引擎」,除了根據你輸入的關鍵詞輸出內容,還能識別內容質量,按照質量高低、好看程度排序。

第二種:依靠那些懂的人、了解的人來推薦。喜歡書籍的人,願意其他愛書人的推薦;熱衷生活的人,也更想得到其他生活家的篩選。

我們來看看這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不太現實:實現的技術難度太高,因為機器不太容易知道什麼對你有用。

而第二種方法,一直沒人做,這正是讀讀日報的機會了。讀讀日報就是一個「人做推薦」的閱讀器。

在讀讀日報,我們讓非常多淹沒在人海中的優秀的人,成為各自領域內容的篩選者。你只要依照自己的興趣,關注你信任的主編和日報,就能獲取好看的、對你有價值的內容。主編們會幫你彙集整個互聯網上的好內容,推薦給你,不再需要你再費心找尋。

讀讀日報是我們的一次努力,為了節省內容篩選成本,減少無用信息干擾,捍衛你的「不知情權」。我們期待看到的結果是:今天對你有價值的內容,只需要打開讀讀日報就能看到了

[3]

然後我的感覺是……那麼,專欄呢?

我曾思考過知乎日報這個產品,很顯然,把「篩選好內容」這個工作放在一個產品工作組上,是顯然不夠的。而且會出現諸如內容涵蓋過於寬泛,用戶閱讀體驗碎片化等等問題。但是這種事情恰恰是專欄可以解決的啊。現在有些比較類似的產品了,但知乎對專欄這個產品的想法似乎一直沒有發展。但在我看來,專欄就是現在解決知乎知識碎片化的一個最重要的產品啊!讓我們回顧全體信中那幾句話「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並為人人所用。」

關鍵詞:系統化,組織化,聚集起來

以前,知乎是靠問題達到這個目的的,一個問題聚集一堆答案。但是姑且不說現在答案水化的問題,即使所有問題的答案都有一定的質量,那你也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時候——這幾個問題關聯度很高,其實可以連起來寫答案。或者這幾個問題看起來關聯度不高,但其實可以碰撞出巨大的火花。我在哪個回答下貼回答都不合適,只能發文章。還有就是有的人寫的答案很好,想得到點讚賞,也可以投給專欄,很顯然的,專欄無疑是一個收集同一主題下乾貨的極佳工具。但處境之尷尬讓它的投稿功能幾乎形同虛設,也導致專欄內容來源貧乏,荒廢不在少數,甚是可惜。

知乎用戶主要依賴關注而獲取信息,而相對的,知乎用戶對搜索的使用似乎並不是那麼多,我想知乎後台可以看使用頻率,我就沒有做調查了。而很久以前,知乎app的安卓版本的側邊菜單有「關注」這一入口級選項,現在已經沒有了。大概是關注這個入口使用的頻率並不高吧。在知乎,關注對象可以是用戶、問題、專欄、話題、圓桌、收藏夾……根據我們關注的這些東西,推薦演算法給我們推送一些內容在首頁,但其中,收藏和專欄與其他的不同的是,收藏和專欄內容本身已經是經過篩選的內容了。讀讀日報是「人肉篩選」,收藏和專欄的機制其實不也是一樣嗎?其實不難發現,用戶關注收藏和專欄的目的,和關注話題/問題和人是不太一樣的。前者是直接要獲得人肉篩選後的結果,後者則是在給演算法篩選提供內容空間。我覺得收藏/專欄這兩者的更新提醒方式是不是可以單獨拿出來設計一下呢?

直到現在,知乎還保留著專欄申請制度,對專欄創建本就有所篩選,我覺得可以對這個產品進行一下更明確的定位。它和問答以何種模式更好地結合,和電子書/Live等如何更好地結合,都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其實我有一些比較具體的想法,但礙於時間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在這裡就不講述了。不過我會試著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交流……不知道他們怎麼看我的建議呢……如果有工作人員覺得我的建議有價值那就聯繫我吧,很期待和你們交流。

最後,關於圓桌。圓桌這個產品應該是來自於Gauin李紅濤 - 知乎的這個建議

4 實驗室產品

4.1 類似微直播中的提問和回答。不是走媒體方向,而是大牛與追隨者的對話。這會讓彼此都有神交的感覺。(該建議已採納,官方已推出知乎圓桌)

[4]

我覺得這個圓桌似乎並沒有做成一開始想像中的那樣一個產品,似乎有創始人描述過他對圓桌這個產品的看法,大概是什麼一個巨大咖啡館裡面坐在一個圓桌上討論問題,想想就很有感覺的樣子。但我找不到原出處了。不過我想說的是,圓桌現在並沒有這種感覺啊!難道是我太Low了?哦,我可不承認這一點,事實上我覺得圓桌這個產品現在大有可為,甚至可以成為聯繫很多產品的紐帶,我會近期專門寫一篇關於這個產品的文章。希望能對這個產品有一些幫助吧。在此之前,我得回老家,拜親戚了。啊,不知不覺都快要到除夕了呢!祝我們大家都過個好年吧!

引用索引:

[1]知乎團隊的初心是什麼? - 周源的回答 - 知乎

[2]如何評價知乎新口號「發現更大的世界」? - 周源的回答 - 知乎

[3]讀讀日報的競爭力在哪? - 黃繼新的回答 - 知乎

[4]對知乎產品建議有哪些? - Gauin李紅濤的回答 - 知乎


推薦閱讀:

法醫的日常 —— 知乎 Live後記

TAG:知乎 | 知乎建議反饋 | 知乎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