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星技術會顛覆傳統航天嗎?

  1. 立方星技術簡介

CubeSat即立方星,是一個結構形狀呈立方體的微小衛星。這種衛星雖然重量輕體積小,但是能夠搭載一定的空間實驗載荷開展科學實驗,並且價格低廉,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國際化的微小衛星標準。

CubeSat標準最初是由加州理工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一個團隊於1998年發起的,而第一次CubeSat發射是在2003年。標準化大大方便了衛星的測試與發射,確保了技術延續性和成熟度,並極大並降低了成本,這對於大學這樣的研究機構開展相關空間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利的,同時也能調動廣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獲得了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廣泛關注。之後CubeSat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至今已有幾十顆成功發射。

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立方星雖然體積小,但大衛星需要的系統它身上也都有,包括星務管理、通信、電源、姿態確定與控制、結構熱控、載荷等。不同的衛星任務決定了星上載荷的不同,從而對其他分系統的要求也不同,會根據具體的情況進行不同的設計。比如載荷的體積較大,就要選擇2U或者3U的衛星,耗電量較大的載荷就需要增加太陽能帆板等。

由於立方星一般飛行在較低的軌道上,設計和製造過程中大量採用商用元器件取代昂貴的航天級器件,有些甚至利用廉價的手機主板進行改造,使得衛星的成本大大降低,便宜的立方體納衛星建造成本只需幾十萬人民幣,僅為傳統小衛星的百分之一,大大降低了衛星開發的門檻。讓人感到神秘萬分的衛星走入各大高校。

一般來講,立方星的體積和功耗有限,功能比較單一,僅具備教學和科研價值。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子學部件的集成度不斷提高,狹小空間內能夠實現的功能密度越來越大。近年來多顆具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立方星陸續發射升空,這使得航天界開始思考:立方星有可能顛覆傳統嗎?

2. 立方星背後的技術創新

與傳統衛星相比,立方星至少在三個方面有明顯不同。一是工業級器件的廣泛應用,二是標準化、批量化的部件生產,三是大幅度簡化的系統和流程。

首先講器件。傳統航天任務中高等級器件佔用了至少1/3的成本。在工業領域幾十、幾百元的一個晶元,其宇航級產品往往造價高達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所以同樣功能的一件設備,航天產品往往比地面民用或軍用產品成本高出一兩個數量級。立方星在最初是基於教學和科研目標提出的,衛星的成敗並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在一開始就主要依靠地面工業級器件,同時只追求相對短的在軌壽命。但在實踐過程中,立方星自身技術的發展使得其在軌實際壽命不斷提高,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時逐步彌補了其壽命短板。

其次是標準化和批量化。傳統航天任務往往軍民結合,這使得各國的航天系統往往相對封閉。由於單個國家航天任務總量有限,因此各國的航天部組件都長期處於單件生產狀態,研製成本高居不下,同時產品的質量穩定性也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立方星由於其本源上的教學和科研性質,相對容易地突破了國家界限,在此情況下一批標準化部件已經實現了全球銷售,總銷售量的上升推動生產商實現了小批量生產。藉助於現代工業的批量化生產手段,產品的一致性得以顯著提升,同時成本也進一步下降。

第三講體系和流程。傳統航天產品一般在各層級都有冗餘備份,從電路板上的電路備份,到設備中的板卡和模塊備份,再到系統中的設備備份,層層備份實現了航天器的高可靠性,同時也極大地推高了航天器總成本。不僅在體系上面有備份,在研製流程上傳統航天也規划了模樣件、初樣件、正樣件三套產品。模樣件主要進行功能驗證;初樣件與正樣件基本一樣,但初樣用於在地面進行破壞性考核,充分暴露潛在問題;正樣件才是真正用於發射入軌的最終產品。應該說,三階段的研製流程在確保最終產品的極高可靠性方面是非常必要的,但毫無疑問這也使得產品成本進一步翻翻。立方星技術從一開始就反其道而行之,以「最簡單的就是最可靠的」為核心理念,從系統設計層面放棄一切備份,做最簡系統;從研製流程層面只做一套產品。通過這兩方面的簡化,在犧牲部分可靠性的情況下,使得衛星成本大幅度降低。

3. 信息產業中的兩個顛覆性事例

近二十年來,信息產業領域有兩個行業顛覆性事例,或許能為立方星技術的未來提供一個參考。一是固態硬碟顛覆機械硬碟的故事,另一個是arm晶元顛覆intel晶元的故事。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本世紀初,在硬碟領域一直以摩托羅拉為龍頭,其機械硬碟始終在容量上引領潮流。九十年代中後期,固態硬碟技術開始出現,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固態硬碟都因其容量不足而被行業龍頭輕視。摩托羅拉的固態盤團隊長期被邊緣化。這恰恰給了小公司一片相對寬鬆的天地,幾家小公司長期致力於固態盤技術的開發。若干年後,固態盤容量顯著提升,最終徹底顛覆了硬碟行業,當年的行業巨頭摩托羅拉完全退出了硬碟市場。

在intel晶元大行其道的時候,arm晶元很不被看好。相比intel的強大功能,arm除了功耗小之外,幾乎看不到其它優點。但仍然是一些小公司長期致力於arm晶元技術的開發,一方面arm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的全面普及,在功耗成為關鍵因素的手機領域,arm全面取代了intel,進而實現了對行業的顛覆。

4. 立方星會是下一個行業顛覆技術嗎?

迄今為止立方星技術在整個衛星領域仍屬於邊緣技術,由於其成本低、利潤薄,傳統的大院大所都不屑於實質性投入,在這種情況下也就為大學團隊和小公司留出了一塊小天地。

立方星的功能近年來呈現逐步增強的趨勢。幾年前的立方星基本上類似於我們國家的「東方紅一號」,能在軌活著,並與地面保持簡單通訊就可以了。但去年美國人在空間站上釋放的3U立方星,通過其自帶的相機實現了3~5米的對地解析度,這幾乎相當於十年前我們國家業務衛星的能力。近兩年多顆立方星發射升空,都攜帶了較複雜的載荷,任務複雜度持續加大。考慮到微電子和微機械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預期立方星的功能密度將持續提升,相信目前很多大衛星的任務未來將逐漸由立方星替代實現。

傳統上航天由於其極高的成本,一直是一個只有政府才玩得起的高端行業。隨著立方星技術的發展,單顆衛星的總成本降低了一到兩個數量級,使得中小公司,甚至個人都有可能使用或者擁有衛星。我們並不能馬上說清楚這會帶來什麼變化,但從電腦和手機的發展歷史來看,衛星產業在民用領域未來擁有很大的想像空間,而在這個未知的空間里,立方星很可能會扮演更大的角色。

綜上所述,立方星技術似乎已經站在顛覆整個行業的起點上。但能否真正實現顛覆,不僅要看技術的發展,更在於致力於立方星技術的各類微小衛星公司的努力和智慧。


推薦閱讀:

微納衛星星座和編隊組網技術研究進展

TAG:航天 | 天然衛星 | 商業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