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12.朝花夕拾5~記憶中和父母去過的電影院

2014.01.23

小時候從記事起,電影院就像是位老朋友,一點也不陌生。

90年代初,在沒有雙休日的周末,周日上午去爺爺奶奶家,下午從亮馬橋騎車去酒仙橋的姥姥家。

那時剛有燕莎,還沒有四環路,沒有東風北橋,去酒仙橋的路兩邊全是農田,坐在自行車后座上,一路上滿滿的全是農家肥的氣息。

騎著騎著,農田突然就變成了酒仙橋的樓群,在酒仙橋商場路口向北一拐,馬上左手邊就看到了紅霞電影院,接著右手邊走不遠就是電子管影院,繼續走就是父母以前當老師工作過的酒仙橋二小,然後就是姥姥家了。每次路過電影院,看著門前各種誇張的手繪大海報,腦中就開始猜測大屏幕上正在上演的種種故事。

由於當時北京市供電緊張,父親的工廠每周三停電,所以父親周三休息而不是周日。學校有時候也會周三上午上半天課。這時父親會騎車帶我去紅霞電影院,先一起看上一場電影,然後去姥姥家包餃子,晚上母親也會過來,吃頓餃子再一起帶我回家。

那時電影票好像很便宜,看電影也就成了件很平常的事。當時看的幾乎都是港台武打片,大部分還停留在邵氏那種風格上,大陸產的比如《神捕鐵中英》,這部片子結局是出人意料地壞人把好人一網打盡。

今天電子管影院已經隨著電子管廠成為歷史了,紅霞電影院還得以保留下來。但是在頤堤港旁邊,卻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了。

這裡要跑題說一下上小學第一次集體觀影,當時好像才上二年級,學校組織去看電影,冒著大雨,踩過無數爛泥,同學們興奮地看到了《鄧世昌》,之前大家基本都不知道劇情和歷史背景,結尾處全體同學都和主人公一起高喊著「撞沉吉野」,最後一個個淚流滿面不願離去,這麼令人激動的觀影體驗後來再也沒有了。

90年代中後期,隨著學業和電影票價這兩大因素,除了學校組織的集體電影外,和父母去看電影的次數屈指可數。

去得最多的是東大橋,藍島那邊的紫光影院,片子都不記得了,只記得聽到「紫光」二字時的興奮心情了。

3501禮堂去過一次,但是印象最深。大概是某年元旦前後,電視里介紹熱映的電影——《旋風小子》,」一對兄弟去少林寺學武功「。過了很多年在電影頻道看重播才知道裡面有林志穎、徐若瑄,反面角色里還有張震岳。

軟磨硬泡地讓父親帶著去看這部電影,懷著激動的心情到了電影院售票處,發現要10元一張票,好貴啊,於是父親看了看,還有一場便宜的,是李連杰演的《誰與爭鋒》,只要5元。於是便開心地去看《誰與爭鋒》了。

這個片子從頭打到尾,也讓人從頭笑到尾,尤其是中間方世玉母親的師兄,施展點穴的時候把一隻公雞點住了,當時笑得真哭出來了。即便事後在電影頻道看了無數遍這個橋段,每次看到仍然是忍俊不禁,無比開心地回憶起在電影院里的那段幸福時光。

印象里父母很少自己主動去看電影,但是有一個例外。1997年《泰坦尼克》上映時,父母買了票去看。當時一張票可是90元的天價啊,難怪《泰坦尼克》的票房紀錄一直保持那麼多年。我當時雖然也想去看,但因為馬上要中考了,只好哀怨地留在家複習。可能是不看電影太多年,突然看了這麼一部視覺效果驚人的片子,據說母親大人直接吐在電影院里了。

說到《泰坦尼克》號不得不提一句,妹妹知道我沒看過這部片子後,對我說:「不在電影院看這部片,你會後悔一輩子」。去年《泰坦尼克3D》重映的時候,我終於有機會和媳婦 [@JeanneQ]

(lofter.com/mentionredir) 在大屏幕上看了這部片子,不用後悔一輩子了。效果的確逼人,估計母親大人現在看還是會吐。

2001年上了大學,和父母看電影的機會更少了。大二春節前和母親一起在樓下的國安劇院看了《英雄》。

2008年工作後,和父母一起去電影院看過《2012》、《建國大業》、《三槍》,這時已不同小時候了,不是父母陪我,而是我陪父母看電影了。

現在電影院越來越舒適,電影也越來越精緻,不過似乎再也帶不來以前周三下午,包餃子前那場電影帶來的快樂了。就像再也看不到那誇張的手繪電影海報一樣。一切的美麗都已定格在甜蜜的回憶中了。

個人微信公眾號,長按二維碼加關注,或搜索:摹喵居士

喜歡作者寫寫哪些話題,可以公眾號留言


推薦閱讀:

電影縫紉機樂隊很精彩,為什麼這麼多人說他爛呢?
《監禁風暴》導演手記是否太黃暴?
《欲焰焚身》的主演湯姆·伯蘭吉爾都演過什麼電影?
花容月貌的劇情簡介是什麼?
《萬萬沒想到》犯了什麼致命性的錯誤?

TAG:電影 | 電影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