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的身份——《身份的焦慮》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而現代:「衣食無憂而愁身份,生活平靜而生焦慮。」這是現代社會中很普遍的現象,每個人都會無端地、莫名地憂傷。是的,每個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似乎沒有這些,人們就會無所事事地活著。當然,焦慮也是慾望的一種;人們想要得到更高更好的社會地位,想要得到更多人的關注。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慾望與訴求。可若是對這些過分地執著,或是為了身份而渴望得到這些,卻是有害無益的。我們這麼做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當你感到滿足時,虛榮心卻不滿足了,於是促使著你尋求更高的滿足。這是一件慾壑難填的事。身份的意義並不僅僅是稱呼或地位,還有由此而來的一系列社會聲譽。這種「必要的虛榮心」似乎成為了社會人群的必需品。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Rose的母親深知家中並不富裕且欠下外債。但是由他父親所留下的名望與身份(積攢的人品)讓她依然可以在上流社會中與其他貴婦人一樣平起平坐。可見,身份在上層社會中並不是奢侈品,而是成了必需品。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平等,民主,自由等觀念引入社會後。身份與地位成了人們渴求的東西,恨不得這種東西能在商店中出售然後立即去搶購,並會時時帶在身上最顯眼的位置。

Ⅰ.焦慮的起因

焦慮並不只是職場與社會中的煩惱,身份也並非社交場合的專利。焦慮的意義早已被廣泛化,甚至一些無關痛癢的「小憂傷」「小情調」也被納入焦慮的範圍。每個人雖然都是作為獨立的個體,但是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體現出其個體意識的。作者認為:「渴求身份,勢力傾向,過度期望,精英崇拜」成為在社會上人們焦慮的主要組成部分。渴求身份則是希望用一種普遍認同的方式來證明你的存在,「渴求」讓身份似乎變得更加重要。從廣義來講,身份並不僅僅是社會給予你的一個名分或地位,以及身邊的人對你的認同感。或許你興緻盎然地與他人聊天,你喋喋不休地打出一連串的排比句,而對方只會回你「哦」或「呵呵」。如此簡潔的回復卻足以讓你感到無地自容。雖然類似這樣的對話並不能證明什麼,但至少你希望對方能有一個合乎情理的回應。當你謀求到所謂的身份時,勢利便會接踵而至。勢利既包括你也包括他人。儘管我們都極力鄙視這一行為,但在功利主義為主導的社會中你不得不承認它的廣泛存在。

「未成年時,沒人在意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無條件地受人寵愛。我們可以吃得打飽嗝而毋需顧忌,可以狂喊大叫而不顧他人感受,也可以不掙一分錢,不交一位有權有勢的朋友,但是,我們還是周圍人關注的中心。」作者的這番話實際上是在告訴我們在未成年時是怎樣地天真與純潔。我們往往寧可這樣也不願成為社會中的人。人們常常會這樣說:「我們都會變成少年時所討厭的人。」那麼我們少年時所討厭的人是怎樣的:自私、勢利、世故、圓滑,對生活毫無熱情的人。我們之所以會成為這樣令我們討厭的人,是因為我們面對現實,面對自己未來迷茫的出路而做出的「艱難決定」。因此,勢利——成了進入社會的一門「灰暗的公選課」。豈止是在社會,純凈的校園中也有勢利的萌芽在暗中作祟。說白了,勢利無非就是心虛的表現,遺忘自己的靈魂,心被一股虛無的空氣所填充。

有了勢利的傾向之後,自然就會開始對身份產生期望。這種期望也是造成焦慮的直接原因。過度的期望還會產生妒忌,狹隘,憤怒的心理。認為所得並非所想的那樣好。並會拿來與同等待遇的人來做比較。一旦有人比你略勝一籌,心中便充滿躁動。因為這不屬於你期望的考慮範圍,而一旦有人勝過你千萬倍,那麼你便不會妒忌,只會羨慕與崇拜。

如果我們人人都能領悟到隱士與哲人的思想,就不會對精神上的落差與身份的失意而產生抱怨,而是以「無欲無求」地姿態平靜地看待人生。而這種思想也是一種期望,似乎只有達到名揚四海,財富萬貫,生活一路順利之時才有資格,有底氣說這樣的話。把焦慮不安與急功近利視為高尚品質的前提。我們或許會鄙視這種行為,但是對於打拚事業,為著當下而忙碌的人們來說這種想法是極為正常的。

我們從校園中接受的教育與在社會中獲得的教育是互為正負值的。校園中學到的優良品質在社會中會吃大虧。而社會中的處事方法在學校中只會敗壞風氣。我們不約而同,異口同聲地罵著這個社會,卻又口是心非地做著我們不願做的事。這樣的社會並不只是現在才有的,而是從古至今一直存在,人人都在尋找「出氣筒」。只因現在的傳媒過於發達,這才顯的古人比我們純潔些。

當期望值暴跌時,人們的焦慮似乎沒有減輕,轉而開始尋求精神上的支撐。於是精英階層進入平民百姓的視野,而精英崇拜並非單純偶像式的崇拜,而是從精英身上汲取一種精神養料來維持你奮鬥的熱情與動力。若是媒體過多關注的時候,那麼他們的行為與動機就會逐漸演變成輿論導向。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大學生,或者是中學生們,或許很多價值觀在父輩的觀念中顯得格格不入,但自己卻堅信終有那樣一天,苦苦地把幻想變為夢想,再把夢想變為現實(我承認初,高中時期對一些事情過於理想化,現在依然如此。如果我們看到別人像曾經的自己一樣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憧憬時。不必嘲笑與苛責。即使認清現實,也不應貿然反對這種想法,而是把這種反感情緒轉化為對夢想的尊重)。

我們受制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至於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會引起我們的焦慮:一旦當他人對你面帶微笑,為你做了一件你意想不到的或是你期望的事時。會頓時覺得世界如此美好,陽光如此燦爛。反之,當別人沒有像你想的那樣去做,或者你認為你的言語無意間傷害到他人時,又會為此耿耿於懷。甚至擔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以至於再次碰面時不好意思大膽地說話,這是許多人的通病。就如同戲劇《小公務員之死》中的那個小公務員對他人過份地道歉一樣。這時已不僅僅是焦慮,甚至上升到了抓狂的地步。但無論身份的焦慮程度如何,焦慮的原因是什麼。說到底就是:「身份的焦慮就是在別人的眼中卑微的生活」。還有就是:「極力擺脫不被重視的平庸」。

Ⅱ.解決辦法

對於身份所引發的焦慮來說,人們給自身尋找的慰藉是從更為糟糕的情況中看到一種平衡。這種慰藉方法是最為常用的,同時也是主流意識形態所推崇的。不得不說這種方法的確很有效,因為它利用了人們尋找心理平衡的一種心態。這種方法總結起來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知足。無論是在西方的宗教或是東方的「儒——釋——道」中都能說得通。說的再直接一點,就是妥協。這種方法的優點就是可以很快地說服焦慮中的人群。可是,這種方法似乎像止痛片一樣,只是緩解一時的焦慮,很難真正地觸及所有人的心靈。但是作為世界公認的普世觀點,你還是得承認這種方法足以慰藉焦慮。而事實上,人們使用這種方法得到慰藉的同時,又會轉身繼續與焦慮做抗爭。即使拼到全身受傷也要奮發向上,不甘平庸。目的就是改變命運,改變現有的境遇。於是,主流價值觀很快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乾脆將「知足」與「奮鬥」兩種方式相結合。由此一來,這股慰藉的能量更加堅不可摧,並使得「成功學」更為瘋狂地向前發展,激起了越來越多渴望擺脫焦慮的人們。這種導向成功地將人們所遇到的種種焦慮統統訴諸感性,並轉化為一種叫做「奮鬥」的狂熱激情。

在本書中,德波頓認為焦慮可以通過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波希米亞這幾種方法得到解決。其本質仍是希望人們在面對身份的焦慮時,眼界放寬,以多種角度看待。就像在《藝術人生》的某一期節目中,郭敬明將他創作中遇到的苦惱與他人的質疑告訴了藝術大師黃永玉。而黃老則告訴他:「站高一點看這個城垣。」接著,他又引用了卡夫卡的話告訴他:「客觀地看待你的痛苦。」然而想做到這一點卻是難上加難的,但是至少可以做到前者。所謂站在高處看城垣,就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看風景一樣。從一個更廣的視角看一個問題,即使不能立刻解決,但是可以調整你緊張的心態,讓焦慮的心情稍作緩和。所以,解決焦慮最直接,最愉悅的方式就是——旅行。正如他在《旅行的藝術》一書中所說的那樣,旅行讓人在大自然與世界面前心生敬畏,讓心靈得到純天然的凈化。

焦慮作為人們思想中的產物,是一種普通的情感表達方式。在現代都市中,職場白領和在校學生均不堪其擾。而解決的方法不僅僅只有書中提到的這六種,但是可以大體歸於其中:閱讀哲學,體悟哲學,通過哲人的話語參透生活中的哲學,這是以理服人;藝術作品與藝術家給我們更直接感受,「藝術是作為批判生活的學科」。讓人們從藝術中得到一種對生活的感悟。這是以情動人;政治帶來的是社會與觀念的變革,雖說人們沒有參與政治,但是人們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響,並受政治所創造出的社會觀念的制約。在反感社會與政治帶來的處處不滿時,人們選擇遊行抗議等發泄方式。人們這麼做不全是為了大眾而發泄,其實也是在為自己而發泄。你對這樣的生活不滿,可是你卻走不出去,而當你走出去換另一種生活時,新的煩惱又來了,你依然要受當地政治制約,與其煩擾,不如試著尋找折中的路線以達成和解。儘管政治有時在干擾你的生活,但同時也在考驗著你是否能有一種寧靜的心態,這是以靜寧人;基督教帶給人的意義則更為深遠,宗教的慰藉在人們的印象中是「既淺顯,又深刻」。如果你信基督,而又想從宗教中擺脫焦慮,那就請記住,你是一個基督徒,要知道眾生平等,心向虔誠之路。做到虔誠,便可消除焦慮。而這種虔誠不是靠齋戒和做禮拜得來的。而是不為現實所恐懼,帶著對主敬仰的心,做事符合心的準則,才是真正的虔誠。虔誠不會讓焦慮立刻消失,但會讓焦慮漸漸淡化,這是以心撫人;波希米亞式的風格,則是告訴你如何用你的方式完成對焦慮的解除。意思就是說,用你所認為的正確方式,顛覆性地解除焦慮,讓你獲得解除焦慮後的快樂。或者說用全新的方式變焦慮為快樂,這是以愛悅人

身份的焦慮,這個標題讓「焦慮」這個詞多了一層註解。似乎「身份」也是焦慮的一種,而焦慮的身份又讓身份一詞負重。作為社會中的人,我們要為此勞心費神;而作為大自然的人,我們就會對此置若罔聞;作為二者的結合體,我們更是難辨難分。雖然大眾建立了一套虛無的「等級之分」,但是,我們擁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我們不用為身份劃定嚴格的界線,不用為焦慮心神不寧。你可以用生活中的任意一種方式抗拒那若隱若現的焦慮,你可以向你自己證明你的快樂。要知道,身份有時只是有色眼鏡中勢力的目光。你只需做好不失本心的自己,就算不用有色眼鏡,你也會贏得尊重與讚賞的目光。

推薦閱讀:

你的偽認知升級,正在加重你的焦慮
大部分人的焦慮都源於不敢嘗試且害怕出錯
認知行為療法的簡介

TAG:阿蘭·德波頓 | 焦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