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沒有貴族口音?
英國、法國、德國甚至美國這些國家都有由貴族階層演變來的上層階級口音,中國在上世紀農民起義後消滅了貴族階層,那還存在社會上層階層所謂的貴族口音嗎?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朝代有著什麼樣的貴族口音?
如果把貴族理解成逼格高,那麼漢語如今只剩一種,就是中州音chiung cheu yim。全國通行,跑到哪裡都是上檯面的發音,拽文必備,生旦標配,身份地位象徵;丑角原本說土白,遇到文辭兒也會轉用中州音,足見威力。以崑曲為最高標準,各地戲曲只有學不像的,沒有不學樣的。現實原型是明代官話。利瑪竇說,官話通行於上流社會,想加入上流社會嗎,那就麻利地學起來吧~~
桓公伏甲設饌,廣延朝士,因此欲誅謝安、王坦之。王甚遽,問謝曰:「當作何計?」謝神意不變,謂文度曰:「晉阼存亡,在此一行。」相與俱前。王之恐狀,轉見於色。謝之寬容,愈表於貌。望階趨席,方作洛生詠,諷「浩浩洪流」。桓憚其曠遠,乃趣解兵。王、謝舊齊名,於此始判優劣。
魏晉時期,洛陽話是典型的貴族口音。乃是「洛陽讀書音」。參見:「洛陽話」,中國古代的「普通話」(上)--洛陽晚報--河南省第一家數字報刊「洛陽話」是中國古代的「普通話」(下)
近段時間,在百度、新浪、搜狐等國內知名網站和我市一些網站上,一個名為「中國古代的普通話,就是『洛陽音』」的帖子引起了網民的熱議,河南網民對此反響尤其強烈。
這個帖子最初來源於《光明日報》一篇《中國古代的「普通話」》的報道。本報記者經多方努力,赴北京採訪了提出這一權威學術觀點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權威古音大家鄭張尚芳。
鄭張尚芳認為:漢語起源於中原,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中華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裡中國人都說「洛陽普通話」;「洛陽普通話」至今仍保留在京劇「韻白」中……
作為古代的「標準普通話」,皇帝、官員、知識分子等上層社會人士均以會說「洛陽話」為榮,認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目前,世界上1/3的人使用的全球最大語種——漢語,最初就是起源於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的中原口音……
鄭張先生新書「一石激起千層浪」
鄭張尚芳先生今年75歲,浙江溫州人,中國社科院資深研究員,50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方言和音韻學研究。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丁邦新曾列出上世紀50年代以後海內外「中國古音八大家」,大陸學者只佔兩位,一位是《漢語史稿》作者、漢語界「泰斗」王力先生,另一位就是鄭張尚芳先生。上世紀60年代,鄭張先生曾撰《 〈漢語史稿 &> 語音部分商榷書》,對王力的上古語音系統提出諸多修改建議,受到王力先生的賞識與鼓勵,王力先生曾許諾:「如果你出書,我一定給你寫序言。」
王力先生在《漢語史稿》中,列出「上古音的52項不規則變化」,這成為中國古音研究的重大學術命題。這52個「謎團」,鄭張先生就破解了2/3,都寫入他2003年出版的力作《上古音系》中。該書附有古音字表,對18000個字的諧聲系統和上古音韻作了彙編。
在《上古音系》一書中,鄭張先生明確提出,從夏代開始,中國古代就有「普通話」,就是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此前只有已故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新魁先生提出過相似看法,但他的研究只到商代。
近段時間,《光明日報》、《北京科技報》等報紙相繼以大篇幅報道了這一學術觀點,在國內外學術界和社會上,尤其是網路上引起了很大反響。
經多方努力,本報記者終於和鄭張先生取得了聯繫,4月23日,鄭張先生在北京的家裡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鄭張先生不愧是「古音大家」,這個晦澀難懂的古音研究學術成果,經他深入淺出地講述,變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
孔子「傳道授業」時,用的就是「洛陽普通話」
眾所周知,目前被廣泛使用的普通話,是以北方語言為基礎,以北京話為標準音,以普通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典範的漢民族共同語。
鄭張先生說,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就面對地域方言多、溝通困難的問題。但漢語也有「統一」的一面:從黑龍江到雲南,早就能實現「無障礙溝通」,這是近世官話方言擴展的結果。你如果研究過歷史就會發現,在古代中國,官方辦公、朝廷奏對、會議會盟、讀書教學等都暢通無阻,這充分說明,中國早就有了民族通用的共同語言,也就是古代的「普通話」。
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們不禁要問:孔子究竟怎樣授課,才能讓來自全國各地的3000名弟子都能聽得懂呢?
《論語·述而》記載,孔子「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也就是說,孔子在講課時,使用的都是「雅言」。
鄭張先生說,在古代沒有「普通話」這個詞,但早就有類似的共同語言,只是各個朝代的叫法各不相同:夏、商時期叫「夏言」;西周、東周、秦、漢時期叫「雅言」(「雅」通「夏」);南北朝以後叫「正音」;明清才叫「官話」。
從學術上講,這4種古代「普通話」雖然叫法不同、相互並不完全一致,但有著明顯的繼承關係,即「雅言」來源於「夏言」,「正音」脫胎於「雅言」,「官話」則是「正音」的延續。
鄭張先生進一步解釋說,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語言系統有兩套:一套是官方的,古代的皇帝、大臣及上層知識分子,在辦公、外交、教書和交流時都使用古代「普通話」;在民間,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平民百姓則使用各地的方言、土話進行交流。
那麼,在古代這種「普通話」是怎麼形成的呢?
鄭張先生笑著說,「夏言」、「雅言」、「正音」、「官話」,其實指的都是「讀書音」。
所謂「讀書音」,就是學生跟老師學習漢字時使用的標準語音。學生從認字時起,老師教的都是這種讀音。為何「讀書音」能夠通行全國?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古代的私塾、太學制度非常嚴格,學生必須一板一眼地學,一旦念書不「地道」,輕則被罰跪,重則挨板子,這使得各地「讀書音」雖稍有差別,相互通話卻沒有問題;二是「讀書音」是所有讀過書的人,也就是上層社會的通行語言,用「讀書音」說話,標誌著一個人的身份和地位,不會「讀書音」就意味著你「不夠檔次」。
當然,中國這麼大,即使老師的板子打得再勤,時間長了,「讀書音」也可能受方言影響而出現偏差。
各地的「讀書音」出現不一致時,以哪裡的「讀書音」為準呢?
鄭張先生認為,判斷各地「讀書音」對錯的標準,就是「洛陽讀書音」。
套用一下現在的說法,中國古代的「普通話」,是以中原語言為基礎,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利用所有讀過書的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向全國乃至日本、韓國、越南等「漢語文化圈」傳播。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所謂「洛陽讀書音」,並非古代的洛陽口語,也不同於今天的洛陽方言,而是洛陽太學裡老師教學生時使用的「標準讀書音」。
「洛陽話」為何成為古代「普通話」的「唯一標準」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問:中國這麼大,朝代那麼多,中國古代「普通話」選擇的標準音,為什麼一定是「洛陽音」,而不是「西安音」或者「南京音」?
鄭張先生說,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漢語起源於中原地區,而洛陽是中原地區的核心。司馬遷在《史記》上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其首都和主要活動區域都在洛陽或在洛陽周邊地區。
鄭張先生說,從民族起源上看,漢族的先民最初就是生活在豫西、晉南一代的「華夏族」,他們活動的中心地區就在洛陽一帶。漢語最初就誕生在中原地區,當然以「洛陽音」為標準音創造了漢字。有了漢字,華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就更快了。
由於漢族在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都體現出強大的實力,逐漸形成一種頗為強勢的文化,漢語也隨著漢族影響力的擴大,逐漸從中原地區擴展到全國各地並影響周邊國家。由於漢字作為漢語的載體,是夏、商時期在中原地區形成和成熟的,所以其讀音就反映了中原音。要學漢字就得學其讀音,於是形成了「讀書音」傳統。周代把殷商貴族集中於成周,向他們學漢語,因此就傳承了這個中原音傳統。
人們常說「洛陽居天下之中」,其實,古人眼中的洛陽絕不僅僅是指地理位置居中。中國是個尊崇祖先的民族,洛陽作為整個「漢語文化圈」發源地的核心區域,自然「居天地之正」,「洛陽音」當然為天下正統,各個朝代、各個地域的漢語語音,都要向「洛陽話」靠攏、看齊。
第二,歷朝歷代(清代後期除外)的皇帝、大臣、文人和整個上層社會都推崇「洛陽話」。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異常顯赫。從漢朝起,凡洛陽作為首都或陪都的朝代,洛陽城內太學的「讀書音」,自然而然地成為士族階層的標準音。
南北朝時期,儘管洛陽處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之下,但北魏孝文帝成為保護、推廣「洛陽普通話」的功臣,他毅然遷都洛陽,要求鮮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學漢語、穿漢服,不但進一步確認了「洛陽音」為標準音,而且直接影響了隋、唐的「正音」。
唐、宋時期,正式國都在西安或開封,為何「洛陽音」仍是「標準音」?鄭張先生舉了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史書記載,武則天時期,依靠告密在朝廷當官的侯思止讀書很少。一次,他在朝堂上跟其他大臣講話,說到「豬」字時,沒有按當時標準音即「洛陽讀書音」讀成「dyo(雕)」,卻按首都長安的音讀成「jyu(誅)」,鬧了笑話,被大臣當場恥笑了一番,武則天聽說這個故事後忍俊不禁,笑個不停。
這個小故事說明了兩點:其一,在中國古代的上層社會,在正規交際場合,如果你不說「洛陽音」或說「洛陽音」不標準,即使你用首都長安的「讀書音」說話,上層社會人士也會笑話你「不夠檔次」,這在特別講究身份、門第的古代,影響絕對不可忽視;其二,在中國古代(清朝後期除外),不管首都在不在洛陽,皇帝為了辦公、交流的需要,也必須學習並熟悉「洛陽普通話」,否則很難和以讀書人為主體的文官隊伍進行有效的溝通。
典籍證據:「中華音切,莫過東都」
洛陽網友「河洛正氣」問:從小就聽老人們說,洛陽方言明俗實雅,大有講究,但說「洛陽話」是古代「普通話」的標準音,到底有什麼證據?
鄭張先生說:「我的觀點在各代的韻書和典籍中都有明確記載。南北朝長期分裂以後,在隋初統一時,顏之推等8人在長安討論讀書音標準的問題,談話的結果由陸法言編成著名韻書《切韻》。」
《切韻》一書序中說: 「吳楚(特指讀書音,下同)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將包括都城長安在內的各地讀書音都抨擊了一遍。各地讀書音都不標準,那麼,以哪裡為準呢?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指明應以北朝的首都洛下(今洛陽)和南朝的首都金陵(今南京)為準,而金陵讀書音其實指的是南渡的北方讀書人,尤其是洛陽人的讀書音,而非土著的吳語。可見當時官方確定的讀書音,是以南渡前的「洛陽音」為標準音。
唐代後期,文人李涪根據當時變化了的音韻,指責《切韻》審定的標準音為「吳音」,但他仍說,「中華音切,莫過東都」,「東都」指的就是洛陽,仍推崇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
關於「洛陽讀書音」,《談選》中有更為明確的記載:宋代名臣寇準和大臣丁謂曾在「政事堂」討論「正音」問題,寇準說「西洛」(洛陽在開封以西,宋代以「西洛」特指洛陽)為「天下之中」,「洛陽話」應為標準音。丁說「不然,唯讀書人然後為正」。二人的意思綜合起來,就是洛陽方言不是標準音,只有「洛陽讀書音」才是「唯一標準」。請注意,他倆是在首都汴梁(今開封)討論此問題,卻並不拿開封話作標準音。
南宋時期,著名詩人陸遊在談及「正音」的標準時,特彆強調「中原唯洛陽得天地之中,語音最正」。
上期內容摘要
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認為:漢語起源於中原,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中華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裡中國人都說「洛陽普通話」;「洛陽普通話」至今仍保留在京劇「韻白」中……
鄭張先生的新書「一石激起千層浪」;孔子「傳道授業」時,用的就是「洛陽普通話」;「洛陽話」為何成為古代「普通話」的「唯一標準」;典籍證據:「中華音切,莫過東都。」)
「洛陽話」的影響波及日本、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家
鄭張尚芳先生說,「洛陽讀書音」不但是中國古代「普通話」的標準音,也對今天各地方言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張先生是浙江溫州人,他首先剖析了現在的「浙江官話」:從學術上講,「浙江官話」源自南宋時期的「臨安(指杭州)官話」,「臨安官話」則是北宋滅亡時,北方上層人士南遷時帶去的「汴梁(指開封)音」;從古音韻學上說,「汴梁音」從屬中原音韻,是「洛陽讀書音」的分支。由此可見,北宋的「洛陽讀書音」是「浙江官話」的最初起源。
「由於漢語起源於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洛陽話』又是古代『普通話』的標準音,所以只要是說漢語的地區,不管使用哪種方言,都是『洛陽話』和當地土話相結合的產物。」鄭張先生說。
既然「同宗同種」,為何各地方言差別那麼大?這是因為,不同歷史時期,「洛陽讀書音」的變化也很大,一代又一代漢人由於戰爭或經濟原因遷徙時,他們的「洛陽話」和當地土話相結合,再加上各地土話之間差異很大,導致了不同朝代遷離中原的人群形成風格迥異的方言。
古代中國無論是在經濟文化還是軍事政治方面,都是赫赫有名的「超級大國」,這使得以「洛陽普通話」為標準的漢語,依靠國家的強勢力量,影響到日本、朝鮮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語言。
鄭張先生說,現在的日本漢字音,最通行的有「吳音」、「漢音」等5種。「吳音」是三國時期傳到日本的,指的是「金陵(南京)音」,來源於「洛陽讀書音」;「漢音」是唐代傳去的,來源於「長安(西安)音」,仍是「洛陽讀書音」的支流。
從秦漢起,越南就長期處於中國的管轄之下,直至唐末,當地一直實行漢語教育,孩子學「洛陽讀書音」,也影響了今天的越南語。
清代中後期,「北京話」取代了「洛陽話」的官方地位
鄭張先生說,「洛陽讀書音」從夏代開始使用,歷時4000多年,直到清代道光以後,「洛陽話」才被「北京話」所取代。
「北京話」是怎麼形成的?鄭張先生說,北京話共有3個來源,分別是東北旗人話;北京土話;二者在在中原和河北地區流行的、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的「官話」的基礎上結合起來,帶有濃厚的東北味兒,形成了後來影響巨大的「北京話」。最初,「北京話」的流行範圍僅限於北京旗人和京城不識字的普通百姓使用,皇帝、八旗貴族長期耳濡目染,也逐漸習慣了說這種話。
真正改變「洛陽話」正統地位的,是以皇帝為代表的滿清官方的意志。鄭張先生說,清代皇帝畢竟是滿洲人,和歷代漢人皇帝截然不同,滿清皇帝對於漢族知識分子尊崇的「洛陽話」並不是特別「感冒」,更習慣於說「北京話」。時間一長,溝通難題就出現了:漢族知識分子說「洛陽話」,皇帝和滿洲貴族卻說「北京話」,兩者怎麼實現有效的溝通?
由於皇帝和八旗貴族都說「北京話」,再加上道光和以後歷任皇帝的大力提倡,讓過去說「洛陽話」的漢族知識分子也堅持不下去了,學說皇帝的「北京話」逐漸成了「時尚」。於是,「北京話」慢慢取代了「洛陽話」在辦公、外交、社交等場合的主流地位,成為上層社會和整個社會交流的「官話」。
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國務院就把推廣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1956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1982年,「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0年,《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立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我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就這樣,以「洛陽話」為標準音的古代「普通話」,逐漸退出主流歷史舞台,完全讓位於以「北京話」為標準音的普通話。
其實,我們仔細考究今天的北京方言,仍能窺見「洛陽話」和「北京話」激烈交鋒的影子。北京方言中,很多字都分「文讀」、「白讀」兩種,如「伯」、「柏」,就有 「bo」、「bai」兩種讀音,其中「bai」這個發音,和洛陽方言完全一致。
京劇中的「韻白」來自原汁原味的明清「洛陽話」
記者一直有個疑問:「洛陽話」儘管在清朝後期讓位於「北京話」,但作為在中華大地流行了4000多年的「洛陽讀書音」,怎麼會消失殆盡了呢?
鄭張先生笑道:「洛陽讀書音」並沒有消失!
他舉例說,作為「國粹」的京劇,其「念白」分「韻白」和「京白」兩種。所謂「韻白」,就是用「湖廣音」、「中州韻」說的文縐縐的話,抑揚頓挫,韻律優美,老生、老旦、小生、青衣等有身份的上層人都說「韻白」;另一種叫「京白」,就是用普通話或帶「兒」音的北京方言來說的,清脆悅耳,活潑流利,風格幽默詼諧,主要由花旦、彩旦、小丑等下層角色使用。而「韻白」所用的中州韻,指的就是「洛陽讀書音」!
比方說,在《西廂記》中,張生、鶯鶯說的是「韻白」,也就是說「洛陽話」;而作為丫鬟的「紅娘」,則必須說「京白」,說「北京話」。
為何京劇「韻白」至今仍堅持用「洛陽讀書音」?
鄭張先生說,儘管京劇是「四大徽班進京」的產物,但「韻白」一般屬於「湖廣音」,實際指傳統戲劇流傳下來的「正音」,即是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的古代「普通話」,所以「韻白」又稱「中州韻」。
京劇是一門非常強調傳統的藝術,具有很強的延續性。京劇的傳承,過去全靠口傳心授,老一代藝人一字一句地教,新藝人一字一句地學,有板有眼,不得有絲毫差錯。一旦新藝人出現差錯,在過去不但要挨打,甚至會丟掉「飯碗」。
儘管清代後期官方語言已經由「洛陽話」轉變為「北京話」,但在京劇中保留了明清時期的「洛陽讀書音」,讀書人和上層人士說「韻白」、丫鬟等下層群眾說「京白」的「行規」,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洛陽讀書音」作為古代「普通話」標準音的真實歷史風貌。
前幾年,京劇改革派人士提出:「韻白」也要用普通話來唱。中國京劇的重量級人物、中國京劇院研究員黃蜚秋先生在《中國京劇》刊物上撰文認為 ,「中原韻譜、九宮大成是中國戲曲的『憲法』」,「韻白」必須使用「中州韻」。
鄭張先生說,如果仔細考量,「韻白」和今天的洛陽方言仍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尖團音如「si(西)」、「sian(先)」,介音如「liong(龍)」、「ju(住)」、「lui(雷、淚)」、「lyuan(聯、戀)」,洛陽方言和「韻白」的念法都完全一致。
「洛陽方言在語音研究上一直有著特殊的地位!」鄭張先生說,「由於『洛陽讀書音』作為古代「普通話」的標準音,流行了4000多年,洛陽人長期耳濡目染,使得洛陽方言在各地方言中,成為和『洛陽讀書音』發音最接近的方言。」
鄭張先生笑著說,他常對別人說:「如果您想了解『洛陽讀書音』,就去看京劇韻白,去聽洛陽方言和韻白的異同。」
用「洛陽讀書音」朗誦古詩很美,但「恢復古音」則不可能
鄭張先生說,「洛陽讀書音」不僅是中國古代「普通話」的標準音,而且是古人創作和吟誦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的載體,所以用「洛陽話」讀詩詞,比用普通話讀起來更接近古詩的韻味,韻律更優美。
「如果李白用唐代的『洛陽話』朗誦他的詩歌,是不是更有韻味?」記者驚奇地問。
鄭張先生即興用唐代的「正音」,也就是李白時代的「洛陽話」,給我們吟誦《靜夜思》:
「zh:iang(將) z:ên(怎) mraeng(蒙) ngüad(虐) guang(光)(床前明月光)」,
「ng-i(捏) j:ie』(節) d:ih(底) j:iangh(醬) shiang(鄉) (疑是地上霜)」。
「gye』(隔) d:eu(丟) müangh(芒) mraeng (蒙) ngüad(虐) (舉頭望明月)」,
「dêi(歹) d:eu(丟) s-i(絲) guoh(過) hiang(行) (低頭思故鄉)」。(字母后有「 :」號表濁音)
記者側耳傾聽,感覺「李白」朗誦的唐詩,的確抑揚頓挫、旋律優美,像「月」字還念入聲,聽起來更曲折、婉轉。這種「洛陽讀書音」和今天的廣東方言有點兒相似,音調很怪,也晦澀難懂。
很多關心「洛陽讀書音」的河南籍網友,在網路論壇上大聲疾呼:要「恢復古音」,重現「洛陽話」「獨霸江湖」的尊崇地位!
「這不可能!」鄭張先生肯定地說,「人們如果想學習『洛陽讀書音』,體會古詩詞的韻律,作為興趣無可厚非,但如果大張旗鼓地恢復古音,顯然不現實。」
鄭張先生舉例說,如果孔子用先秦的「雅言」,也就是先秦時期的「洛陽普通話」,來念「洛陽日報社」這幾個字,標準發音就是:「g.raag(哥拉)lang(啷)nyid(你)buugs(不哥絲)hlyaa』(霞)」, 有幾個人能聽懂?「如果孔子用周代的『洛陽讀書音』來叫你的名字『程奇』,就是『d:ling(頂)g:ral(哥啦兒)』或『d:ling(頂)g:rai(哥來)』,你能聽出他在叫你嗎?」鄭張先生笑問。
採訪結束時,鄭張先生鄭重地通過《洛陽晚報》寄語洛陽讀者:提出「洛陽讀書音」是中國古代「普通話」的標準音,是中國古音研究的一項重要學術成果,對於整理古籍、研究古代文化有重要意義,洛陽人當然有資格為之自豪;但歷史是在不斷進步的,在現實生活中,包括洛陽人在內的所有中國人,還是要積極學習、推廣現在的普通話。(記者 程奇)
遣詞造句時插進幾個英文單詞,倍兒有國際范兒貴族范兒,要是能再拽幾句當地方言就更好了
你這個問題問得 too young,識得唔識得噶?你們置長者於何地?!必然是圖樣圖森破,三木炭木子拿衣服!
!,難道不是官腔嗎?
有陝北話晉語五台片志延片呂梁片……尤其某些縣,就是貴族口音
推薦閱讀:
※唐頓莊園里的口音都是標準英國"普通話"嘛?還是稍帶點方言?各個角色的口音有差別嗎?
※我的母語是吳語,為什麼我話吳語時很容易發出濁音,而發其他語言(如日語)的濁音發不好了?
※口音對一個人有多大影響?
※為什麼霍建華說話沒有台灣腔?
※胡八一的口音該是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