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現在唱片行業如此不景氣,為什麼歌手們還要出專輯或者EP,唱片公司是如何運營的?靠什麼賺錢?
歌手和唱片公司怎麼賺錢?如果通過歌手來盈利,我知道像張靚穎等是自己開公司,她們那樣做有什麼好處嗎?將來某一天有沒有可能實體唱片會消失?
首先,做唱片確實不賺錢,連周杰倫都說「你們聽聽就好,不用買,我們不靠這個賺錢」,但作為一個歌手,即使市場不景氣,但唱片還是要做,何況如今數字專輯和線上音樂正版維護在慢慢發展,歌手們還是有希望看到做唱片賺錢的一天的。
繞回來說一下為什麼虧本還是要做,一個歌手,收入來源可能來自以下幾方面:廣告代言、商演、演唱會,創作收入和其他如投資、拍電影等等的副業。不出專輯,演唱會唱什麼?巡迴都開兩圈了,還全都是兩三年前的歌,你好意思?沒新作品敢開新一輪巡演?創作收入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歌手同時也給別人寫歌,那當然時不時要出作品讓大家看看自己有沒有越來越厲害啊,你賣個面膜都天天朋友圈刷屏啦,何況人家賣歌。
商演也是同樣道理,除非你默認自己已經過氣了,跟幾年前伍思凱一樣到哪都是「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但是一般這種商演價錢很低,你想讓自己升值或者保價,有新作品維持熱度才有談價錢的籌碼。最後是廣告代言,廣告是吃人氣的,你沒人氣、就接不到代言,那人氣哪來呢?最好的方法是出作品,最爛的方法是招黑。廣告時間:知乎上有需要混音、編曲、錄音、母帶混縮的創作人朋友,可以聯繫我。有藝術成就的好專輯是需要時間打磨的,如果是唱作人這種可能有個三五年出一張專輯都算正常。
如果不是名氣大到一定程度,這麼久不發唱片早就沒人拿你當歌手了…為了保持自己在音樂界的熱度,為了吊聽眾的胃口,就可能新歌舊曲混搭出一些EP來,不然就會流失粉絲…還有就是,演唱會,MV 甚至周邊商品等賺錢的領域也是以專輯為核心的,所以唱片本身哪怕不賺錢也要出唱片。
另外,日本市場比較,那邊市場節奏更快,許多歌手都是乾脆只發ep不發正式錄音室專輯了。畢竟ep歌少成本低,降低試錯成本,可以說就是為了省錢才出ep。
不過,實體唱片我覺得並不會消失而是改變其存在的意義,專輯本身成為紀念品之類的周邊的可能性比較大。
其實許多音樂人會製作由互相有關聯的歌曲所組成的概念專輯,因此即使以後不出實體唱片,歌曲也是要攢夠了一起發行的。相信未來的音樂市場不會徹底的單曲化畢竟寫一首發一首這樣的行為還是太low…
「原諒我這一首~不為誰而作的歌~」
今天腦海里一直在單曲循環JJ的這首新歌,跟主題無關,只是覺得旋律很抓耳,前奏的鼓聲很大氣,鋼琴聲很靈動。好久沒有聽過這麼美妙的音樂了,一年等一張專輯,以前是針對Jay的,現在好像轉移到JJ了。沒辦法,Jay今年太忙,但JJ堅持靜下心來專註於創作的態度實在令人佩服。有人戲稱娛樂圈的雙J不是Jay和Jolin而是Jay和JJ,因為他們都是唱作型的歌手,而且不炒作不浮誇,潛心做音樂。這也是他們作為創作歌手能紅十幾年的原因之一吧。其實創作歌手想靠音樂持續紅那麼多年是不容易的,因為這涉及到他們創作的能源,他們必須自己持續不斷尋找新靈感輸出新作品來保持他們的地位。而那些非創作型的歌手,只要他們公司後台夠硬,資源足夠豐富,就能組成一支強大的創作隊伍來為歌手送上現成的歌曲,比如陳奕迅,他的創作陣容可以說是最強大的,林夕,黃偉文這兩個天才作詞人就已經夠了,還有很多我不認識但是作出來的曲很好聽的作曲者,當然唱出來好不好聽還得靠歌手本身,陳奕迅的演唱實力毋庸置疑。所以以陳奕迅、王菲、張學友為代表的非創作歌手,他們能持續紅下去的原因之一是公司有強大的創作陣容來配合他的演唱實力。
而那些名噪一時的創作歌手,好像紅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銷聲匿跡了,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盧廣仲、陳楚生。可能是他們創作遇到了瓶頸,也可能是唱片行業本身不景氣所以公司不支持。像周杰倫林俊傑這種一出道就持續走紅而且越來越紅的創作歌手真的很少,很少。
大家都知道,從2000年開始,也就是周杰倫出道那年,由於受到電子音樂的衝擊,唱片行業就已經在走下坡路。那個以銷量論英雄的時代也不復返。這裡要順便提一下,在唱片行業衰微的形勢下,周杰倫的唱片銷量從范特西的50萬張一直飆升到依然范特西的300萬張,之後持續走低,很多人以周杰倫後期唱片銷量的遞減來證明他「江郎才盡」,其實是只見樹葉不見樹林的,在這種行業衰微的大背景下,縱向比較沒有意義,應該進行橫向比較,與其他歌手比較,你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了。
現在唱片行業不賺錢了,大家都知道,周杰倫在演唱會上曾對歌迷說過,你們不買我的新專輯沒關係,因為我不靠這個賺錢。所以很多歌手不得不轉向其他的贏利點,比如演出,代言,投資,轉型。在這個粉絲時代,抓住了粉絲,就是抓住了經濟增長點,所以即使你是歌手,只要有你的地方,不管是不是關於你的歌曲,都能吸引粉絲眼球。這裡舉一個例子,李易峰。我第一次看到他是在2007還是2008年的電視上,當時他是以歌手身份出道的,我覺得他唱歌還挺好聽的。在那之後就再也沒見過他了。後來2014年突然又在電視劇里看到他了,這一次他是以「小鮮肉」身份轉戰熒幕,跳躍於電視劇和電影之間,並迅速虜獲了一大堆90後00後的女粉絲的芳心,一爆而紅。幾年不見,為何他轉型如此之快?因為演戲比唱歌賺錢唄。在看臉的時代,不管演技多爛,只要長得好看,票房隨隨便便就是幾個億,然後分一大筆片酬,何樂而不為?當然,不管黑貓白貓,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還有參加歌唱比賽來賺錢的。典型代表要數譚維維、孫楠、胡彥斌,這三個內地實力唱將,近年頻繁出現在各種歌唱比賽中,面對同為歌手的評委的點評、粉絲的選擇,明明是歌手了,還要站在台上當選手,體驗那種忐忑不安被人批評的心情,真的好受嗎?他們自己說的好聽點是為了挑戰自己云云,但我覺得更多的是為了賺演出費曝出鏡率吧。當主持人問張學友會不會參加《我是歌手》時,張學友說:「這個比完和那個比,那個比完又和那個比,感覺沒自由。而且我唱歌的時候,我是怎麼樣的感受,用我想要的某種表演方式。我為什麼要被你去評價?那你知不知道我想表達什麼?」最讓我匪夷所思的是陶喆、吳克羣、張韶涵等人也去了。不過想想也正常,因為也不知道多久沒聽到他們的新專輯了。
另一個就是演唱會了。開演唱會賣門票是一大利潤來源,周杰倫魔天倫世界巡迴演唱會一開就是兩年多,靠門票收入就能抵好幾張唱片收入了。
其實說了這麼多,可能有點偏了。對於以上歌手們的行為,我沒有批判的意思,我想表達的只有一點,在歌手們的其他業務越來越雜的時代,能靜下心來專註自己的主營業務,這是很珍貴的,所以才有好聽的音樂,這才是一個歌手的根本。所以今晚強烈推薦大家去音悅台或者QQ音樂聽一聽林俊傑的《不為誰而作的歌》,聽現場版的就可以了,因為他就是一台「CD播放器」。
[/太陽]歡迎關注我的微博查看更多文章:失憶詩人-俊權胡了沒答案原鏈接http://card.weibo.com/article/h5/s#cid=1001603928008665761493from=1053093010wm=3333_2001ip=119.145.72.135網路隨便複製,唱片公司賣給誰,全都是不懂真相的人,哪個國家像中國這麼自由隨便複製的
給真愛粉一個支持正版的機會也是最容易讓這些不容易的樂隊快速增加知名度
國內主要靠演出賺錢。單純的唱片公司現在幾乎沒有了。實體唱片未來一定會消失的。
推薦閱讀:
※對於老 CD 高頻缺失的分析是否靠譜?
※2017中國後搖出品彙總(初稿,歡迎補充)
※不聽不幸福的五張專輯,為你的2017年完美收官
※巴赫的大提琴無伴奏組曲哪個版本推薦?
※如何評價趙雷第三張專輯《無法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