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判斷一個公司是否靠譜?
找合作夥伴公司,求職,投資,都需要對「公司」這個玩意做一個判斷,他是否靠譜。各位,你們都有什麼心得?
作為一個專註於極早期的投資機構,我們看一個新創公司,最重要的就是看人,也就是這個創業者,或者這個核心團隊。
創業者/核心團隊靠譜,事情就靠譜。同樣地,創業者/核心團隊靠譜,他們就能找到好的合作夥伴,吸引到優秀的員工。大公司很難判斷吧,假如是應聘的話,只能說針對要去的部門,團隊,做一做功課,周邊人聊一聊,掌握更多信息。
小公司,看創始人和發展勢頭,就跟看賽手和賽道的風險投資差不多,呵呵。
只需要看人就好,看到的每個人,如果你認識一個公司超過5個人都不靠譜,那麼這家公司肯定不靠譜,如果你只認識一個人,並且是CEO,那麼他就是唯一的標準。
做過十幾個公司的盡職調查,包括併購、上市和投資類,說說自己的一點經驗。
所謂靠譜,我的理解是公司說話做事實在,不浮誇不虛假,而且未來很可能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判斷方法如下:
1、看公司高管回答問題是否直接,不同人對同一問題的說法是否一致;
曾經有一次,我直接問一個董秘,某個公司是否是我方的關聯方。董秘說了兩句都沒能直面回答,事後過來半年,通過另外一件事情才反應出兩家公司確實存在關聯關係。
問不同的人同樣一個問題,比如「公司在高新區那個廠房為什麼還沒拿到房產證?」,如果董事長說是因為房管局辦手續比較慢,副經理說是消防驗收沒通過,此處也就很可能存在問題。
同樣,同一個人對同一個問題的說法前後不一致,也說明公司有隱瞞問題。
2、看公司提供盡調材料的速度快不快;
一個會計師朋友曾經說過他們的真實經歷,一次到一個擬上市的公司做年審,公司大部分財務資料都提供的比較快,但是部分財務賬簿和合同一直沒提供過來,問的話就一直說在找在整理。結果會計師有一次晚上在公司加班到很晚,走的時候在隔壁倉庫一樣的地方看到有燈光,湊近一看發現是財務部的人集體在加班製做財務賬簿和合同。第二天會計師就帶著手下一票人回總部了。
3、看公司資料文件是否齊備有序,編排細緻;
有一家公司,我見過他們連《員工手冊》都前後編排過三版,每一版的編排都整齊美觀,內容也是根據最新勞動法規和實踐案例精神更新過,操作性很強。看到這樣的公司,感覺他們做事很踏實精細。一般而言,公司要人員齊備且素質較高,才有能力和意願把資料管理的細節不斷完善,把制度和文件都梳理得井井有條。
4、看生產場地的材料擺放是否整齊,設備是否維護良好;
生產加工型企業,生產場地或者廠房是體現其管理水平的地方。做得好的公司,為了迎接客戶驗廠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車間里標識標線會很清楚準確,物料擺放整齊,工人操作從容有序,工服標牌也是整潔統一的。不要小看這些,這些都是要多年生產實踐才能總結出來的一套東西,就算生搬硬套學過來,消化也得要一年以上功夫。
5、跟公司高管聊聊市場和技術,看他們聊的話題偏好是大而廣還是細而深。
發現一個現象,跟公司高管聊天的時候,越是大而化之的公司越一般,越是往小處說細節的,實際情況中越牛。要是一上來就大談政府政策扶持、高額補貼、行業前景廣闊、跟某名人很熟之類的,那公司情況可能就比較虛。要是對公司情況,公司產品的不足非常清楚,分析起優勢劣勢和行業市場分布情況比較全面客觀,那往往就是比較靠譜的。
判斷一個公司靠譜不靠譜,首先要關注的是「人」。
投資人在選擇項目的時候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公司的人員,但是求職者、供應商或者銷售在判斷公司是否靠譜的時候,缺少了解「內幕」的渠道。不過有時候,我們都太相信「內幕」的力量。其實,只要能搜集和分析好公司的公開信息,就能對一個公司的靠譜程度有所判斷。講到這裡,重點來了:要能準確地找到信息以及分析信息。
舉個例子,餐飲加盟一直是很多想做生意的人考慮的方向,但是怎麼判斷一個品牌是否值得加盟呢?
號稱總部位於帝國大廈的這個連鎖品牌,運營主體是山姆大叔餐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除了加盟廣告,網路上也搜不到太多關於這個品牌的信息。那我們就可以順著這個公司去找它的股東信息,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一個美國山姆大叔餐飲。那我們看到這個公司只有兩個股東。有一種可能,這兩個人是外國的公司在中國的持股代理人。那我們就順著來看這兩個人的商業背景。看到這個白丹青的信息,他名下好多家公司,基本都是華贏凱來系的。如果你是平時關注新聞,你對這個華贏凱來可能就不會陌生了,因為它是一個被點名通報的非法集資的P2P公司。如果你平時不關注新聞,搜索一下華贏凱來,也會一下子看到相關新聞。
有了這麼一個背景,可見山姆大叔這個品牌也未必是真的外資了。是不是要加盟,可能就要三思了。除了看「人」,看公司的官司糾紛也很有意思。
我隨便找了一家公司,可以看到這個公司有這麼多法院判決。裡面可能會涉及到勞資糾紛、合同糾紛、知識產權糾紛等等。不同的人會關注不同的信息。像是求職者可以看到這個公司有沒有過和員工的勞資糾紛,判斷公司對員工的待遇如何。如果知識產權有糾紛,那這個公司是不是掌握核心技術,有沒有核心競爭力,都可以有所判斷。還有失信信息、被執行信息都是應當關注的重點。其它如欠稅、股權出質等信息,也能判斷一個公司的財務狀況。基本上,能從以上幾點來看「人」、看公司,對於一般的求職者、銷售、供應商來說就足夠了。
如果是律師盡職調查,以後我再詳細說。對於大公司來說,我們平時會有很多渠道來了解它,可以重點放在對小公司的觀察上。
絕大多數小公司在資源、資金、人力方面都是弱勢,那麼所做的事情是否是一個競爭激烈的行業就比較重要,我們拋開特例來看,很多最終做大的公司,可能大環境他是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市場,但最開始都選擇了一個比較偏的點,或者說叫創新,或者說叫劍走偏鋒,這樣的公司一般都比較了解自己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方面,避免以短對長的搏殺,生存的幾率比較高。
細節上來看,一般幾十人的公司,比較容易分辨出核心團體,這個團體不是從業務上分的,可能這個團體成員分布各個職能,那除了看這個團體的人是否有著一個清晰的路線之外,還需要看核心之外的人。如果一個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公司,員工之間的能力差距較大,很直接的結果就是協同效率變差,嚴重點的說可能是沒有魄力去換血,這在高速發展的節點是個很大的瓶頸。
還有就是這個公司的管理層能否創造一個讓大家主動工作的氛圍,這對於工作完成的質量很重要。接觸過一些公司,制度制定的很規範,員工也基本能完成工作,但那僅僅是工作,能讓公司看起來也很良好,細追究下去就會發現這些事情本應該達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是老闆是否有足夠的經驗,或者是否*真正*沉穩。當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有了些成就,這時產生的自我膨脹會完全讓公司變成另一種性格,往往是毀滅性的。
最後看運氣了。第一 這個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否清晰,我現在發現這個非常的重要,別管這公司的噱頭說自己拉到多少資金,公司總部蓋在哪,是什麼什麼企業旗下,關鍵就是他們到底是否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在業界是否有競爭力,或者是否有可能成為有競爭力的公司,並且為達成那個盈利模式 而在做有效的工作,一定得是有效工作 扯大旗 拉幌子 最後不幹實事的公司 真的很多
第二 員工福利是否完善 不是看加班不加班 不加班的公司真很少 是他們是否有完善的國家規定的福利體制 合同試用周期是否合法 保險是否給上夠 這是最基本的了
第三 以上兩點 都是就求職者而言來講的,合作夥伴 或者投資的話,還是人的因素更重要 每年風投都能看到多少人 想做多少有價值的項目呢 可是真正可以做成的少 能拿到投資的少 關鍵還是在一個公司的核心人物 核心管理者是怎樣的一個人 做事風格 價值觀 人脈 以往的成功經歷等等1.看公司制度。福利制度,薪酬制度,獎懲制度,以及公司的層級分配。好的公司會有一套完整的邏輯告訴你這些演算法。任何工作都要先小人後君子,在未入職之前聊清楚了,再考慮要不要加入吧。
2.看人。看你的老闆是不是一個邏輯清晰自我管理良好的人,看你的上級是不是清楚你的工作定位,看其他部分的工作內容是否都是有效率地在為公司盈利。
3.看盈利模式。
這個很重要,如果是玩票性質的,你要看你為它打工值不值得。比如,額,我感覺我自己做這個「Onehalf貳分之一」這個東西就是玩票性質的,所以我願意投入我的金錢,不計較收入去慢慢完善我的夢想,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事情,它可以盈利當然很好,目前不能盈利我也會一點點完善它,讓它有存在的意義。
如果不是玩票性質的,而你是一個找工作的性質,就要想想這個公司的盈利模式到底有沒有問題。一個公司如果不盈利,老闆還玩票性質地不清醒,你就要清醒一點。每一段工作經歷對你的未來都是有影響的,你可以累積經驗值,也可以累積負能量。4.看你自己。
有的時候我們並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但是我們一定有自己擅長和不擅長的部分。如果文筆不利索,就不要想著做策劃類,內容運營類的東西,你看著那些內容很美好,你想去做,但是你寫不出來你也是白搭,有些東西你喜歡不代表你可以做這類型,能力擺在那裡,要認清楚現實。如果嘴巴不利索,脾氣差,容易得罪人,就不要做客服,或許你是本著把自己這個壞毛病改掉的心態去工作,可是工作是工作,你是你,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讓你很抑鬱。當然,熬過去你就成精了!!如果你知道你擅長某些東西,比如溝通,比如設計,比如執行細節等等,不妨沖著這個去延伸你的其他方面,道理我們都懂,但是做起來我們還是會看自己會做什麼的,要看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思維方式的。看一個公司靠不靠譜,也可以從看你自己的身上去看他。如果你不了解你自己,結果人家能把你用得很給力,說明這個公司有眼光,或者你的領導有眼光,這很值得跟!!如果你了解你自己,但你的公司不了解你,也沒人引導你,也沒人輔助你,就要三思。如果,額,剛好你也不清楚自己想幹嘛然後公司也不知道你能幹嘛就把你招進去了,也算是一種神奇的緣分,就看著辦吧。
如果是找工作想知道這間公司靠譜不靠譜,說真的,人很重要。如果你的上級邏輯好,自我管理清晰,說到做到,有那種人格魅力讓你聽他的,不妨跟他做。遇上這種人,就算最後坑爹地悲劇了,也算是有所得。如果你只是作為一個普通員工加入一家創業公司,那麼你考慮的問題和加入任何一家公司差不多,就是「錢給得如何」 「職務是什麼」 「工作時間是什麼,經常加班嗎」 「公司離我家遠不遠」 「公司品牌如何」 「直接上司好不好」 「我是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唯一一個要多考慮的問題就是,「這個公司成長速度如何」。因為加入創業公司的最大紅利就是增長速度,就像Facebook的COO Sheryl Sandberg說的 「Find a rocket ship.」
如果你是以合伙人或者總監級別的身份加入一家創業公司,你要考慮的事情就多了很多。我相信你手上一定有好幾個創業公司可以選擇,那麼這時候一定要記住——選擇比能力更重要。
第一個問題,這事情能做大嗎?
好幾個投資人都和我說過,創業一定要做市場大的項目。一個創業項目失敗了,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團隊不優秀,也不是你們不夠努力,只是這個事情的市場本身就很小,你怎麼都不可能做大。
如果你是第一次創業,做一個小而美的項目漲漲經驗值也蠻好的。不過一個小而美的項目到了後期有可能變成雞肋,它既沒有被市場證明不行迅速死掉,也沒有爆發性的增長,這種項目最悲劇。當你已經能以一個合伙人或者總監級別加入一個創業團隊的時候,我相信你已經工作了一些年數了,在自己的領域有了一些成績了,這時候你的時間機會成本是很高的。所以你自己一個厲害的人去做一件小事,不如和幾個厲害的人一起做成一件大事。要知道,Facebook前100名工程師的收入比99%的創業者高。在中國,現在的情況是,人人都去創業。可是五個很厲害的人原本可以做成一個幾十億美元的公司,他們都自己去創了五個公司,結果都死了。
怎麼樣才算大事?就是順勢的項目。
每個創業者說起自己的項目都兩眼放光,都覺得自己這個點子超牛逼,五年之內一定上市。別只聽他噴。要自己去判斷。
當時我在談好幾個創業項目,旅遊、電商、O2O、整形APP、智能硬體。我都分析了一下:
旅遊和教育是這兩年非常火的項目,是VC熱投也是媒體重點報道的項目;O2O也是大趨勢,不過順勢有一個重要的點是掐時機,不能做早了,市場還沒法接受,比如05年做手機閱讀APP,也不能做晚了,那就大紅海別扎進去了,比如11年12年的團購;那個電商項目已經在談D輪融資了,所有數據都特別好,而且也差不多就是兩年內能上市的節奏;整形雖然是比較有爭議性的事情,但也是最近幾年熱起來的項目,計程車和寫字樓里的廣告特別多,客單高,重購頻率高,決策成本高、信息嚴重不對稱使得一個第三方的平台/APP有很大發展空間;智能硬體這兩年也很火,我談的那個項目也拿到了B輪,但對於一個智能硬體的市場有多大,我其實摸不準。
後來我又遇到了原麥山丘。因為之前一直在互聯網圈,我對傳統行業一無所知,剛開始和創始人Alan見時都不知道應該問什麼問題。
但一個項目是否有廣大市場是能從數據和分析來證實的。我簡單google下數據,麵包在中國整個大市場上每年有3000億的銷售額。再就是看看和競品的差異。目前市面上有的做得不錯的麵包品牌全都是日式甜麵糰,就是小、軟、高油高糖高熱量。要順勢,食品行業的勢就是健康。當時原麥山丘CEO和我說他們做的是軟歐包,麵包品類就不同,而且都是低油低糖低鹽,競品不可能從品類、發酵技術、烘焙技術和設備上去做根本性的改變,所以它有競爭力。
後來我也問了幾個投資人朋友,他們又和我說道,麵包屬於餐飲行業,剛需加高頻。不會像互聯網有泡沫,因為是大眾消費品,幾乎不受經濟危機影響,也不會因為整頓四風而影響營業額。
結論就是,嗯,市場大。
第二個問題,我是否喜歡做這件事?
是否要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不同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一樣。
比如雷軍就和陳歐說,要做一個市場足夠大的東西,而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於是陳歐放棄了繼續做自己感興趣的遊戲相關的事情,和另外幾個爺們一起做化妝品。但在矽谷,每一個創業者都會神神叨叨的說自己創立這個項目是為了改變世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云云。這也是文化差異,我發現中國創業者在創業時更多還是考慮這事是否能「成」。但對我來說,如果一件事我不是那麼喜歡,我很難長時間去做它。
在矽谷那些年,深受那些要用互聯網改變世界的人的洗腦,所以我剛回國的時候覺得,啊,創業當然是要做一個社交網站或者一個工具再不然就是一個APP咯。所以剛回國做的以及想做的都是這樣的事,而做得還很不接地氣很不靠譜。
後來有次和文心吃飯,他和我說,他以前創立博客中國,當時做得很大,流量已經做到了Alex全球排名前幾十了,拉了一筆一千二百萬美元的投資,後來一直找不到有效的商業模式,那筆投資也變成了史上最大失敗投資案。於是他發誓再都不做有流量沒盈利的項目了,開始做賣一分貨掙一分錢的全球電商Light In The Box,最後公司也在去年上市。
聽了文心這番話,我很受觸動。我發現自己其實對實際商品的興趣高於對看不見摸不著的互聯網產品的興趣。雖然去哪個公司我做的都是市場,但是給一個APP做市場推廣與給一個麵包連鎖店做市場營銷還是有很大區別的。生活類的品牌(lifestyle brands),我能去講故事,去發揮創意,去把一個想法植入他人的大腦,這些都讓我感到激動。
所以後來我做的都是lifestyle brands,不管是之前聯合創立的排毒果蔬汁品牌,還是現在做的麵包品牌原麥山丘。
如果這個項目整體做的事情你很喜歡,但是你喜歡的那個坑已經被別人佔了呢?比如你明明想做產品,結果他們說我們有產品總監了,你去做市場推廣吧。
友盟的前cofounder文一和我說,你在一個創業公司里具體做什麼不重要,離CEO的距離有多近才重要。這也是有人曾經告訴過Sheryl Sandberg的,「If you』re offered a seat on a rocket ship, get on, don』t ask what seat.」
不過,當你問「我來這個創業公司做什麼」,如果對方說的是「你什麼都可以做」 ,那麼你千萬不要加入。因為CEO很可能自己都沒有想清楚你來了之後具體要做什麼。而沒有明確的職責和權力,你會處處碰壁。比如都說是做市場,你以為你之後要做的是品牌,可是人家要你做的是PR或運營,甚至是銷售。
一個公司的產品調性和目標顧客已經決定了你加入之後能做的事情的邊界。拿市場營銷來說,如果一個公司打低價切入這個牌,而目標用戶大部分為三四十歲的中低端人群,這就決定了你要做的就是運營和PR,講故事有什麼用。
加入原麥山丘是杜雪騫的介紹,他既是創業者也是投資人。實際上杜雪騫最早找我的時候,其實是想讓我加入他的松鼠互聯,我說做老年智能產品市場肯定大,但我來做不行,我爸媽都才50呢,我完全不了解這個市場,他們的痛點我真心抓不住。
你不可能賣出自己都不會買的東西。
第三個問題,我們這些人能一起做事么?
好點子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好點子誰來做。
哎,說起這個就一堆傷心事。
加入第一個創業項目的時候,我和那兩個合伙人只聊了兩次,想了想這事情靠譜,就熱血加入了,可是後來發現創始人是一個沒有契約精神的人,A輪前後另兩個cofouner和其他負責人都沒有按照之前的約定拿到股份期權,我也「凈身出戶」。第二次加入一個創業項目,創始人特別nice,行業也是特別火的一個行業,又是才聊了兩次就決定加入了。但才一個月我就發現自己和他的經歷、背景、思維方式、做事方式都差異太大,這真的是基因的不同,多久都不可能磨合,只能離開了。
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是總想迅速做決定。可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伙人真的急不得。找到一個好的合伙人的難度不亞於找到一個好戀人。肖盾告訴我,他創立一起作業網找合伙人的時候會把每個人各方面都摸透,做事的習慣,對各種事情的看法,甚至那個人的老婆都要拉出來聊一聊… 他和現在的這個cofounder就是聊了半年才確定一起創業。
所以這一次,我給了自己三個月的時間來做決定,和每一個創始人都聊過了很多次。
這幾個公司的創始人都是我之前就認識或合作過的,其他的幾個也都是非常靠譜的創業者或投資人介紹的,這其實已經幫我做了一個初步的篩選。但是我在見每一個創始人之前依然做了很多額外的功課:我會問天使投資人和VC對這個行業的評價,我不僅問投了這個公司的投資人,我還會問沒有投這個公司的投資人;我會和這家公司的競品公司的CEO或高管聊聊;我會問問那些已經離開這家公司的人對這家公司的看法;我也會問科技財經媒體的記者對這個創始人的感受。
我第一次和Alan聊天,就發現我和這個團隊有太多不同。他們全都來自台灣,我是大陸的;他們都是男人,我是女的;他們三十到五十歲,我才二十多;他們一直在做傳統行業,而我一直在互聯網創業公司。為了套近乎,我只好找了一個連結點—— 咦,我前男友是台灣血統的哦...
一個人未來是否能做成事情的唯一參考就是他過去是否曾經做成過事情。
Alan和我說了團隊里每個人的背景。他自己30歲之前就是台灣最大上市公司最年輕的項目負責人,他在中國也待了十多年了,也有豐富的餐飲業的經驗;這也是我們CTO創立的第10家公司了,做得最成功的一家在準備上市的時候被另一家收購(咦,傳聞台北101有一層都是他的~);運營的負責人有十多年的運營經驗。
和靠譜的人一起,不管做什麼,都不會太不靠譜。
創業的失敗率是極其高的,所以最好是和連續創業者一起創業,他們在過去的失敗中能獲得一些經驗。如果團隊里的人是第一次創業,那麼你要設想的是,如果這一次失敗的話,我是否願意和他們再做另一個項目。
我之前有過和傳統行業出身的人一起創業的經歷,發現基因不可能更改,所以這次再遇到一個傳統行業背景的團隊,我心裡還是有很多問號。我給他們寫了一個長郵件,告訴他們如果我加入原麥山丘我想做什麼、怎麼做。我見了團隊的每一個人。Alan還特意建了一個微信群,叫「空軍指揮部」,我們每天在這個微信群里分享和討論有關市場和互聯網的各種文章和信息。我也和他們一起去考察新的店址,討論他們正在做的市場活動。
我們就這樣「date」了一個半月...
最後在我加入原麥山丘時,Alan和我說,因為我和他們的基因太不同,所以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兩件事,一是我被他們同化,另一個是我被他們排擠出去。有個典故叫「三年不參左」。清朝時,左宗棠去邊疆打戰,朝廷上很多人趁此說左的壞話,慈禧太后為了免他的後顧之憂,和朝中大臣們說三年之內不準參左宗棠的奏摺說他的壞話。Alan也和團隊里的所有人說,「三年不參左,半年之內不准你們任何人challenge Ying。」
但是比性格更重要的是,每個人到底要什麼。
我們的運營負責人特別注重細節。他會盯著看每一個市場活動是否每一個步驟都計劃好。我們主廚接受一個媒體採訪他也會很緊張,擔心他說的每一句話。我之前覺得不解,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和我說,Ying,我都四十多了,原麥山丘就是我最後一家公司了,要是失敗了我就只能回台灣鄉下種田了。所以他不允許任何人犯任何一個錯。但是,我們的CTO就異常淡定,公司里發生什麼好事他也不激動,公司里發生什麼壞事他也不憂慮。他說,我已經創業了太多次了,一個公司只有兩個關鍵時間點,一個是被市場證明,另一個是井噴。這兩個點把握住了,只要不犯什麼特別大的錯誤,其它都沒有什麼關係。
一個人到底要什麼會決定了你們共事時每一天的每一個細節。
第四個問題,錢。
最後才是考慮錢這個問題的時候。
公司融資到了哪一輪了?融了多少錢?
我們看報道會經常看見很多互聯網公司動不動就是融個幾千萬美元,估值幾億美元的。其實有很多公司公布的估值和融資數字除以3-6才是真實數字。一些公司都直接把融到金額的單位從人民幣換成美元,甚至有的公司都開始乘以10倍的報數了...
不管怎麼樣,估值真的是很虛的東西,很多很多曾經估值很高的公司都沒有上市沒有被收購沒有任何然後了。所以,當你問那個創始人「你們公司現在估值多少了?」的時候,他會和你說一個數字。但是這個數字你就隨便聽聽。
比數字更重要的是這個公司股權結構是否清晰。
有的創業公司70%的股份都是天使投資人的... 還有的創業公司有10個平均股東... 公司發展得越大,股權結構帶來的問題就會越明顯。
也不能從一個公司是否有很多天使或VC搶來決定是否加入它。有的創始人在還沒有做出一個成形的產品的時候就能靠刷臉拿到第一筆天使投資,這也是能力。拿到天使投資是加分項,但是依然有太多不確定因素。VC呢,有時候投的也是趨勢,當一個領域熱起來的時候,VC們從戰略考慮必須得佔一個坑。
不管怎麼樣,投資投的永遠是概率。而且他們投入的是錢,而經常還不是自己的錢,是基金的錢。可是作為一個創業者,你要加入一個創業公司,投入的可是時間啊!時間比錢貴多了。
我能拿到多少錢?股份?期權?
這個數字也不是板上釘釘子。在中國,多少合伙人因為股份沒有兌現而撕破臉皮不歡而散,又有多少公司在上市之前把員工的期權合同收回或者把員工的股份稀釋了幾十倍幾百倍呢?公司還沒有掙錢的時候,都能苦難同擔;公司一有錢了,問題都來了。到了最後,最重要的還是,那個創始人他是否有契約精神。
每個公司的階段不一樣,每個公司的股權結構都不同,每個公司最後能做多大多遠有非常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給你的股份和期權的數字的變動區間會非常大,而這些數字也真的很難去進行橫向比較。有的創始人可能會給你一個低期權然後和你說,我只給你1%但是我這個公司能做到10億美元,別人給你10%但是只能做到百萬又怎麼樣呢,何況你最後很可能還一點都拿不到。這句話是事實,也是忽悠。到底是事實還是忽悠真的只有天知道… 你可以和幾個創業公司聊聊,然後看看哪個公司能做更大,給的股份或期權還不錯。
至於每個月的工資... 你都來創業公司了,還考慮什麼工資啊。要考慮工資的請去大公司工作。創業公司給的工資的數字只要夠最低生活消費就可以了。
最後,不管怎麼樣,加入任何一個創業公司都是一次高風險的賭博。賭的是這個趨勢,這個方向,這個團隊,這個CEO,更可能的是,你賭的不過是運氣。真正想創業的人從來就不用考慮自己是選擇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如果你一直在猶豫和徘徊,那麼你可能真的不適合創業。我從來也不認為創業是每一個人的最佳選擇和唯一歸路。
選擇永遠比能力更重要。
本文轉載於微信公眾號:Hust 實習
1、百度搜索「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進入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官網,如下圖所示:
右側便是選擇公司所在地區的選項,上面有「請選擇企業機關所在地區」的字樣,假設我需要查詢一個蘇州的公司,蘇州隸屬於江蘇,這裡選擇江蘇,如下圖所示:接著就會進入查詢頁面,然後在紅框內輸入要查詢的公司具體名稱。在「工商公示信息」欄目,你可以看到企業的工商信息、經營異常信息等。2、百度搜索啟信寶,進入啟信寶官網,如下圖所示:不需要特意選擇地區,直接輸入你想查詢的公司相關的關鍵字點擊到你查詢到的企業詳情頁,你就可以看到公司註冊登記的基本信息,失信人信息,經營異常,工商變更等信息看風險信息里的法院判決,有沒有勞動糾紛,也就是有沒有不發工資、獎金、五險一金等情況出現。3、看準網,看以前員工的評論及打分看一下公司的點評、問答、工資等,很有幫助的。作者:魔眼鏈接:在找工作中怎麼判斷一家公司是否靠譜? - 魔眼的回答 - 知乎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求職者最好問清楚福利待遇和工作內容和時間安排避免後來被任意調崗啊!
很多人提到了看人。
我傾向於看另外一個細節:是否把錢花在正地方。比如在季度末、年底的時候花大把的錢「沖業績「,基本上這麼做的中小公司是不靠譜的。
我總是太武斷。看這個公司的老闆,他的願景在你眼中是否真實可見。看他是否擁有開放的胸懷和性格,是否有正直的人格。是否善於經營策略,因為正確決策來自反覆思考,決策科學才能迴避風險。善於競爭、善用超過自己的人、善於管好自己的財富金字塔。
如果是站在找工作的立場上的話,小創業公司我覺得跟對人更重要。
1。看事:先不是看事情本身,而是看事情所在的領域,是不是夠大,會不會高速增長?再看事情本身是不是符合這個領域的發展方向。
2。看人:基於上面的事,判斷這個事對人有哪些要求,硬性的職能技能,軟體的性格趨向(不同事情需要不同性格和技能的人),團隊成員之間的互補性和共同點。
ps,很多人都說團隊比項目重要,雖然沒錯,但不要忘記最終的目標還是做成事,而不同事對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所以,離開事談人,就是夏蟲言冰。大公司就不說了!中小型企業按照目前國內創業的大環境來考察的話,我認為最重要的並不是資本力量或者人脈力量,而是公司整體團隊的狀態和質量。評判一個創業型公司靠譜不靠譜,要看這家公司的運營團隊的基礎實力和合作上的默契程度。如果給你感覺像一個大家庭,每個人都各盡其責的為了公司的發展而儘力工作,那麼這個公司不論項目好與壞或者今後的發展路線如何,你都會在其中學到很多!參考一些由創業型公司逐漸轉變成巨型企業的的案例不難發現,團隊的力量直接影響到公司的發展。這也是我參考的標準!
前面的多位都提到了人要靠譜這個。但是這個太抽象,沒法衡量。另外,雖然問的是公司是否靠譜,但其實大公司靠不靠譜這個比較好判斷,比較難以判斷的應該是小公司。對小公司,我個人覺得有以下一些標準是可以參考的:
- 公司核心團隊對盈利模式是否清晰。不管怎麼說,公司的首要目標是生存,技術再好,產品再炫,沒法盈利就是扯淡。
- 和公司裡面的員工聊聊。如果多數人都對公司前景比較樂觀,抱怨少,知道自己做的東西和公司整體的關係。如果員工對於自己的定位都不清楚,那麼意味著公司的溝通出現了問題。小的時候都出現了溝通問題,很難設想壯大之後是一個什麼樣子。
- 核心團隊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志一 說的很好小公司的資金,人力都是劣勢。想什麼都做,肯定會死的很慘。
看得到核心層就看核心層的人,看不到就看這個企業的KPI導向
搜索該公司的新聞
公司名+百度新聞搜索http://news.baidu.com/soso新聞搜索
http://news.soso.com/google新聞搜索
http://news.google.com.hk/?hl=zh-CNamp;ned=cnamp;sourceid=cnhp最重要的是不能只看表面的,順便看看有沒有負面的信息
新浪微博搜索百度、google搜索公司名+怎麼樣(騙子、垃圾...) ^_^最好是QQ群里問問有沒有熟悉該公司的兄弟姐妹們,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判斷。看人,看老闆怎麼對待他的團隊;看細節,或者說第一印象,雖然有點武斷。之前有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簡歷發了三周後叫我去面試,花了一個小時做完筆試題HR說不招我這樣的,我就無語了
推薦閱讀:
※在日本的 IT 公司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大公司有哪些通病?
※長園深瑞(原國企南瑞)這家公司的待遇如何?
※歷史上有哪些錯失良機的著名例子?
※如何建造一個公司執行力的規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