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爐》是怎麼樣的一部電影?

2013年的韓國影壇,票房再創新高,總觀影人次突破2億,作為一個人口不足五千萬的國家,其數字令人咂舌。在票房排行前十位的電影裡面,僅有一部《鋼鐵俠3》來自好萊塢,其餘九部作品皆為韓國本土電影,也難怪韓國影人自信心爆棚。在這一年裡,韓國電影的類型愈發多元化,溫情喜劇片、諜戰片、家庭倫理片、科幻片、古裝片、驚悚片、警匪片等等,幾乎每一種類型片都有相對應的高票房之作,韓影的發展勢頭之猛,有目共睹。縱觀今年的韓影作品,便會發現一個潛在的趨勢,那就是精彩的商業片越來越多,新晉導演的電影技巧越發熟稔,但能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優秀作者電影,卻幾乎絕跡。像前幾年湧現的奉俊昊的《母親》、朴贊郁《蝙蝠》或是李滄東的《詩》這樣的扛鼎之作,今年一部都欠奉,甚至於連《追擊者》、《黃海》、《陽光姐妹淘》這樣優秀而成熟的類型佳作,都極為罕見。如果非要從今年的韓影中挑出幾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恐怕也只有金秉佑的《恐怖直播》和李俊益的《素媛》了。

記得年少的時候看港片,片頭總會出現「本片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字樣,以虛構的方式來撇清和現實的聯繫,骨子裡還是行批判現實之實,也不失為一種聰明的做法。韓國電影本來就吸收了不少港片的精華,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將其發揚光大,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亞類型影片--真實案件改編電影。從類型分類上,真實案件改編電影可以歸到犯罪片的大範疇裡面,但此類型影片絕不像普通犯罪片那樣,為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或是感官愉悅,而是為了向觀眾展示現實中最黑暗和無奈的部分。此類型影片涉及的犯罪,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往往都沒有結案,未竟的結局有時反而能給觀眾更大的衝擊,讓觀眾不由自主的思考。為何罪犯會逍遙法外,是制度的缺陷,還是警方的失責,或是社會大背景下造成的個體悲劇?在這種思路引導下,韓國歷史上的三大懸案,都被搬上銀幕,即《殺人回憶》、《青蛙少年失蹤事件》和《那傢伙的聲音》,其中《殺人回憶》更是把韓國犯罪片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片將個體的犯罪和六月抗爭的大歷史背景融合到了一起,通過一個連環殺人案喚起了國民的集體回憶,進而衍生出了凡是經歷過那個時代,人人都是幫凶的社會學意義,是早期韓國真實案件改編電影的典範。2011年的影片《熔爐》,通過「熔爐案」以及影片上映以後形成的「熔爐效應」,再次把真實案件改編電影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熔爐》講述的是在一個殘疾人學校裡面,校長和老師對未成年的殘疾兒童長時間的進行性侵犯和虐待,被人告發卻最終逃脫了法律制裁的故事。整部影片有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案發之後調查取證和法庭辯論的戲份,然而正是這些貌似正規的司法程序,最後卻得出了一個荒謬的判決結果。最終惡人逍遙法外,正義的火苗被高壓水槍一次次的澆滅,沒能給觀眾留下一絲希望。《熔爐》就是這樣一部無解的作品,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觀眾,難免會受到它的影響,三天走不齣電影的情緒,進而對我們身處的現實失去信心和希望。影片並沒有分析惡人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原因,而是把矛頭直指司法不公和未成年人保護法律的缺失。為此,導演不惜在影片中真實再現了兒童遭受性侵的過程,以期獲得觀眾最大的同情,喚起普通民眾對這些弱勢群體的關注。《熔爐》上映以後,在民眾中掀起巨大反響,超過一百萬人在網路上共同簽名要求政府重啟熔爐案的調查,進而發酵成了「熔爐效應」。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案件被重新審理,甚至於,韓國國會竟然為此特別通過了熔爐法,加強了對殘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罰力度。由一部電影的熱映而推動司法的改革,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在韓國竟然成為了現實,《熔爐》作為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電影,實至名歸。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影片中曾經出現的那句鏗鏘有力的話語,「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我們被世界改變」,我們身處的世界,即便再污濁不堪,但只要裡面還流淌著一股清流,有那些不畏強權堅持不懈的追求真理和正義的人們,這個世界就還有希望。

和《熔爐》類似,《素媛》同樣是關於未成年人性侵的真實案件改編,但《素媛》並未把目光放在司法的不公和制度的缺失上,而是另闢蹊徑,將焦點放在受害人心理創傷的恢復上。在影片中我們看到,罪犯之前就曾有個相關案底,在犯案之前剛剛摘掉了電子腳環(政府用於追蹤和監控刑滿釋放人員的一種道具,在《熔爐法》之後被廣泛應用於對未成年人性犯罪的懲治)。因此,我們說罪犯喪心病狂也好,禽獸不如也罷,在潛意識裡面,《素媛》和《熔爐》一樣,都認為此類犯罪是無法預防和避免的。只不過《熔爐》希望從法律的懲戒層面對罪犯造成震懾,而《素媛》則希望人們對受害者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讓她們儘快的走出心理陰影,融入正常的生活當中。影片中的素媛是一個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在遭遇暴行奄奄一息之時,還能自己打電話報警,原因居然是「爸爸媽媽很忙,但是壞人也要抓,要先報警」。在醫院裡,心理輔導師問她擔心什麼時,她說「擔心爸爸因為發生在她身上的事,不能去上班了」,所以她一直表現得很堅強和樂觀。然而這樣一個聰明伶俐、乖巧可愛、事事為他人考慮、主動為父母分憂的孩子,為何會遭遇如此慘劇,背負身體和精神雙重無法癒合的創傷?這或許也是導演想要觀眾思考的問題之一。另外,在慘劇發生之後,法律程序的刻板,媒體不負責任的曝光,都對素媛造成了二次傷害。這些傷害,對一個孩子來說,可以用殘忍來形容,又該到何處去討個說法?喪盡天良的兇手,依靠醉酒的託辭,最後僅僅獲得了十二年的刑期,以至於素媛爸爸憤怒得想要當庭親手終結這個惡棍,天理何在?但這些無解的衝突,影片只是一筆帶過,佔據影片絕大部分篇幅的,是各色人等默默奉獻,幫助素媛走出心理陰影的過程。從辦案的女警,再到碎嘴的媽媽桑,從素媛的小夥伴,再到爸爸工廠的同事,都在盡自己所能,小心翼翼無微不至的讓素媛感受到他們的溫暖。素媛爸爸扮成可樂猴陪伴女兒上學、向女兒書包里放塑料包裝的糖果以掩飾引流袋聲響的橋段,更是感動無數觀眾,淚點低的朋友甚至會泣不成聲。但我個人認為,素媛遭受如此創傷,根本不可能完全康復,即便能回歸正常人的生活,也只是一時的驚喜,未來還會有更艱難的路在等著她,能否順利走完剩下的人生,還真是個未知數。因此,雖然結局是美好的,但當影片結尾的字幕浮現,「最孤獨的人最親切,痛苦過的人笑容最燦爛,這是因為,他們不願意讓身邊的人承受一樣的痛苦」,還是會令觀眾的心隱隱作痛。素媛最後露出的笑容,其實是對默默幫助她的人們的回報,而距離她走出內心的陰霾,還遙遙無期,也許她一生都無法擺脫這個夢魘。因此,《素媛》就好像是《熔爐》的另一個側面,讓我們了解到在未成年人性侵案件中,絕不僅僅是伸張正義將壞人繩之於法那麼簡單,對受害者的心理救助,在某些方面,比奢談司法公正更加重要。

《素媛》的導演李俊益,是韓國公認的拍攝古裝戲的高手,一部《王的男人》,曾創造多項票房奇蹟,最終觀影人次高達1230萬,是當時韓國影史票房冠軍。但對我來說,李俊益真正吸引我的作品,是他在2006到2008年連續拍攝的三部有關音樂和夢想的電影,《廣播明星》、《愉快的人生》和《郎在遠方》,雖然票房平平,但這幾部電影裡面流露出的對夢想鍥而不捨甘之若飴的勁頭兒,還是深深的感染到我。當今的韓國影壇,無論何種類型的影片,皆有上乘之作,且總能在既有類型基礎上,推陳出新,令人刮目相看。這次李俊益回歸現實題材,一部《素媛》,有批判,有歡笑,有感動,也有情懷,技巧嫻熟,心態平和,一改既往真實案件改編電影的苦大仇深,將其譽為2013年韓影最佳作品,亦不為過。


改編自孔詠明[韓]根據2005年韓國光州聾啞學校學生性侵案件始末的同名小說《熔爐》。虛構的小鎮「霧津」終年瀰漫著濃重的霧氣,聾啞學校新到任的美術老師姜仁浩在學校古怪壓抑的氣氛中,一步步發現被「默許」的罪行,並決定與此抗爭。


很佩服導演的勇氣,在影片里,聾啞孩子被害的經過沒有被三兩個鏡頭或是幾句畫外音含混帶過,而是選擇了在孩子們向老師「敘述」被害經歷的同時把最痛苦不堪和壓抑恐懼的片段全部展現給觀眾。錄製取證的整個過程中讓孩子重新回想被凌辱的記憶非常殘酷,而這個幫助他們解說手語表達的過程,也可能正是姜仁浩決定保護這些無聲世界裡連哭喊都被吞沒的孩子的理由。

  • 1、為了用法律手段嚴懲被告人,姜和人權維護會的美英一邊安撫孩子,錄製控告的視頻,並與媒體取得聯繫,促進了案件的關注度;一邊奔走在各個部門想要取得支援和幫助。

庭審中,出庭做假證的校工和醫生,被告人聘請的具有「前官禮遇」的律師,不明就裡跑來聲援禽獸校長的基督教徒,面對他們荒謬的離譜的謊言和毫無說服力的辯護,這些出庭的受害人,聽證席上坐著的聾啞人卻只有「嗚嗚呀呀」的喊聲和默默的流淚來表達憤怒和委屈。影片里,沒有關於受到被告人不斷威脅不斷利誘的橋段,雙方也沒有激烈的面對面的對抗和辯論。而也恰恰是這樣,會讓人從內心感覺到最深的無力和痛苦,恰恰是因為沒有強制力去阻撓你為孩子們抗爭;你收集的證據也是你公訴時有力而確鑿的說明;孩子們抵抗住內心的恐懼和二次傷害出庭指認,勇敢又聰明的回擊了對方的無恥狡辯,一切都指向你,指向正義的勝利,但只是權錢交易,人情禮遇的薄薄一道牆,擋住你所有的反抗。讓人絕望的,還有那些孩子的親人為了一定數量的賠償金額同意達成和解的態度。這樣一來,所有的努力全部都坍塌在最後的審判結果前。

  • 2、可能是出於電影表現方式的考慮,導演對小說進行了一些加工改編,安排了受害孩子之一最後的復仇,而這死亡並沒有緊接著一個普世的大結局,逍遙法外的依舊逍遙,受到傷害的人還需要慢慢的平復,而努力抗爭的人們終歸是要回到生活里,無論是否繼續抗爭。

    當事情慢慢被人遺忘,姜仁浩回到首爾,穿梭在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之中,沒有人知道他曾經親身在「霧津」這個地方看到過什麼,經歷過什麼,甚至很多人不知道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暴行。地鐵通道里被白霧籠罩的風景區廣告上寫著「歡迎來到霧津,白色濃霧之都。」美英在信里說,我們努力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我們不被世界改變。

    後記:2005年光州仁和聾啞學校虐待和性侵害殘障學生一案中,被告人並未接受實質性的處罰,仍繼續擔任學校職務。2011年前後小說和電影《熔爐》面世,引發韓國民眾持續關注,在民眾呼聲和輿論壓力下,光州警方再次著手調查此案,涉案人員被重新提起公訴,與此同時,韓國韓國國會出台和修訂了一系列保護未成年人法案,尤以《性暴力犯罪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為重,這部法案又被叫做《熔爐法》。

    2012年熔爐案的當事人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刑滿後佩戴電子追蹤儀10年,身份信息公開10年。在已經廢除死刑的韓國,處罰力度已經是重罪重罰了。

  • 3、知乎上有位知友看過《熔爐》後這樣說「一些國家擁有改變制度的電影,而另一些國家只擁有能夠扼殺電影的制度。

但訴訟之路,並不如想像的那樣簡單。不是將惡魔送上法庭,罪惡就此結束,而是新的抗辯剛剛開始。這前後,有不作為的警察的蔭護著學校,還有不明真相的教眾也處於樸素的感情為惡魔校長吶喊,更有明知後果仍依然為惡魔代言的律師,更有為了私人利益而貪張枉法的檢察官,一張權力與資本交織的大網,使得孩子們的抗辯者成了徹底的弱者。最終的結果,以對惡魔的輕判為終點。



  1. 2011年,一部《熔爐》在韓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段所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上映之後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受到韓國國家高度關注,《熔爐》因此被稱為「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

  2. 電影《熔爐》改編自韓國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說,以真實發生在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教師性侵殘疾學生的暴力事件為藍本,描寫了自2000年起於校內性暴力事件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中教師與人權運動者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3. 《熔爐》以真實發生在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的事件為藍本,描寫了一起性暴力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會上對弱勢團體保護的討論。

  4. 當然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做了相應的藝術加工,真實情況要殘酷的多。這無疑是韓國社會歷史上不可磨滅的一大黑點之一,這同時也民眾對政府的強烈不滿。真實事件的兩個救助孩子的主人公均為男人(至於小說和電影都改成一男一女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其一位職業為律師,另一位職業為醫生。電影中的主人公則是剛入這所聾啞學校的新教師,通過跟學生們的接觸,才發現了這一驚天大秘密。在這件真是案件中,牽扯到這件事中的人不止於此,其中律師是通過一個在該聾啞學校作教師的朋友了解這件事的,但就在二人準備開始為孩子們維權起初,教師朋友便因對方勢力過大而遭到暗殺,另外和此事牽連的一些法律工作者也因相同原因失去生命。律師本來青年才俊,在事業上一片光明。但因為執著於這件案子而被迫離開律師事務所,他拖著三個孩子(性侵的受害者),後來又身患癌症,卻在這條艱難的訴訟路上走了七年。

  5. 後來律師遇到了醫生,有了醫生的支持,律師拖著病體,兩個人一起共同抗爭,他們不畏艱險,受到一次一次的挫折卻迎難直上,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直接證據,但最終罪者卻因為種種潛規則而沒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他們收養三個孩子中的小男孩因為無法接受這個結果而拖著犯罪者之一卧軌自殺,另兩個孩子也強行被孤兒院從律師和醫生身邊帶走。

  6. 律師受到極大的打擊,已經病入膏肓,卻仍沒有放棄抗訴,最後因抗訴而被高壓水槍射擊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再也沒有起來。醫生繼續著抗訴的道路卻走投無路,無計可施,最後只得以自殺的方式來換取公眾的關注,並在自殺前留下幾萬字的遺書,把該事情詳細的敘述了一遍,在網上傳播,這才引起了社會的注意,相繼有了小說、電影,終於引起了當局的重視。

該事件也拉上了帷幕,但是鬥士已經死去,知道真相的人卻並不多,筆者也是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了解到這個事件,僅盡微薄之力來讓更多的人知道個中原委。希望通過這件事件,可以引起社會群眾及政府對社會特殊民眾的重視,他們同樣也有尊嚴也有生命,不要讓這樣的慘劇重演!



這是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影片。從2000年起,韓國一所聾啞學校的老師對學生施行了長達5年之久的虐待和性暴力行為。2005年,學校一些教職工曝光了這些事件,2009年,一部叫《熔爐》的小說誕生,2011年,《熔爐》被拍攝成電影在韓國上映,每每事件被提及之時,都波動了千萬韓國人的心。


也許每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應該是平等的。如今似乎人們已經達成了某種共識,那就是那句彷彿是刻在亘古不變的宇宙中沙塵上的一句話:人人生來平等。但現實的諷刺意義或許就在於此,它不斷地,隱約的告訴我們,人人生來不平等。

既然不平等,那我們退而求其次,錯誤的事情,我們期待會有法律的制裁,我們希望,法律就像正義女神手中的天平,不會使任一方過於傾斜。但是《熔爐》,看似是一部以兒童性暴力為題材的電影,但更重要的是劇情發展的方式和過程。

只需交上被稱為「學校發展基金」的賄賂金,就能成為私立學校的老師;因為收到校長的好處而對校園非禮事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腐敗警察;因為所謂的「任職禮遇特惠」,法官和檢察官對接案律師的有利判決;相互推辭,對各自職能範圍持有不同說辭,拒絕談論事件的市廳和教育廳;對過錯沒有絲毫悔悟,目中無人的基督教徒;在社會所謂的」無貧賤富貴之分」的等級制度上看,各自極力掩蓋事實的行政機關和社會團體。

在面對這些時,我們本該祈求社會的法律帶來一個公正的結果,可是法律是如此的公正,卻又是如此的冰冷。它的公正應是與生俱來,它的冰冷卻總伴隨著人性的冰冷。

在看似公正的法律背後,是一個又一個集團的執法者,他們有權有勢,通過一兩句話,幾把鈔票,拿捏住好人的優點與軟肋,就可以輕易的封住他們的嘴。而那些罪人,當坐在法庭上面對孩子們的指控時,當那些孩子流著眼淚用手語比劃著自己永遠也不願意再提起的噩夢時,他們竟然還在嘶吼,這些孩子只是聾啞人,他們不懂事,他們說的話,不可信。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請永遠不要對強者與金錢低頭,在弱者的世界裡,擁有了世界上最為珍貴的美好,那就是一顆渴望正義與善良的心。

《熔爐》的拍攝,只是告訴了世人這個世界隱藏的一部分真相,我們或許不能改變世界,但是在面對這個社會的諸多不公時,希望不改初心的人們可以伸出自己的援手,涓涓細流將匯成汪洋大海。如果當初選擇了沉默,或許求得了一時的安危,但卻求不得一世的心安。為了他們,也是為了自己,以此共勉。


看過這個電影已經有一段時間,作為電影來說我感覺兩位成人主演和影片的節奏並不是很出彩。然而對很多細節的處理很深入人心,至今歷歷在目。

1 開始的用撞死小鹿,錯位的講述了男孩弟弟的死。無辜得小鹿和瀰漫的大霧好像在孕育著什麼,又像在欲蓋彌彰。

2 男主就職不久就在學校聽到了奇怪的響聲,站在門口猶豫著是否進去。新老師陷入了一片死寂和化不開的黑暗裡。連微弱的月光都被氤氳的霧氣屏蔽在外。就像這個小鎮遺世獨立,讓變態們隨意玩弄規則,隻手遮天。我相信男老師長時間的猶豫不僅僅是因為女洗手間不方便貿然闖入,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會隱隱的猜到些什麼。

3 女孩下意識的跑進了本應只對女生開放的洗手間,戰戰兢兢的躲在隔間。然而在這個權利大於規則的地方,只能等變態一步步接近。這裡導演用了一個仰角的鏡頭,女孩被放大的顫抖的身體和突然出現的校長得意的臉。在溫暖的天氣我卻嚇出了一身冷汗,跟女孩一起經歷了一遍噩夢的感覺。個人認為這是全劇最震撼人心最出彩的片段,是讓我感到了鑽心的恐怖和冰冷。

4 男主媽媽由起初出於舐犢之情反對男主的抗爭,到庭審結束後默默往他手裡遞了一袋吃的,說「這些人都對孩子做了些什麼,等你結束後記得回家」。奶奶首先為人,然後才是母親。平凡的母愛此時因為人性之光更加閃耀。

5 男孩興奮而緊張的準備證詞,想要用自己的努力回擊變態老師長期的蹂躪。卻被委婉的告知「貧困的奶奶已經原諒老師了」,無助的哭聲和憤怒的淚水徹底瓦解了他生存的念頭。帶著屈辱和憤怒跟老師同歸於盡在鐵路上,正是他們被侵犯時在變態老師家看到的那條。

6.其實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這幾個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

7.一系列的細節處理和現實的結尾代入感很強,倒是成人男女主的演技讓我時常感覺很齣戲。與其作為電影,我更願意看到它透過細節投射在人文上的光影。

8.也許是因為我知道這樣的變態禽獸就在身邊,我們卻不知道如何去有力的保護無辜的孩子們;更不敢想像這樣的情景也許會發生在我們愛的人身上。這種恐怖不是恐怖片可以比擬的,因為它一直在潛伏,不可治癒。

9.結局殘忍卻有點點希望閃光,背負著痛苦前行——在努力,在長大,在堅持。最讓人難過的還有那句此片改編自真實事件。

10.這個社會病了,這個電影無疑是一針強心劑。中國的奇葩審查制度還暫時不會讓電影類的藥物出現,只是精神像種子,在悄悄的發芽,生生不息。



1、在觀看《熔爐》的時候,中途會有幾次不願意看下去的感覺,究其原因,在於片中對於性侵的場面完全沒有迴避,進行了直接表現,而這可能會挑戰觀影者的承受能力。

但是如果不這麼表現,就很難渲染出孩子們的無助,以及性侵者的醜惡。

再加上影片的現實主義基調,讓事情發生時如同身臨其境,觀影者如同旁觀者,看到這樣的暴行,卻無法阻止,讓許多人潸然淚下。

2、根據我查到的一些資料,《熔爐》上映後,韓國政府與立法機關通過了《性暴力犯罪法特別修正案》,也就是《熔爐法》,並通過相關的監督法案,讓福利機構進入了監督之下,此外也通過《律師法修正案》廢除了韓國一直流行的甚至在我們看來都極為荒謬的「前官禮遇」。

能夠因為一部電影而改變法律,這個確實值得讚揚。

而且,通過電影來影響現實社會,這應該可以說是一部現實主義電影的最高成就了。

/3、不過,正義總是來得太遲,而且,從這個事件,世越號事件,再加上朴槿惠事件,可能韓國在發達的表象後面,仍有一些我們所不知道的黑暗,很有可能,其他國家也有。

很有可能真相是,這個世界並沒有一個地方能夠是凈土。

影片很早就揭示了校長等人的犯罪事實,所以影片最重點的,並不僅僅是校長等人所犯的惡,而是整個現實對這種惡的反應。推脫、漠視、盲目的掩蓋、人際關係、權勢、金錢……甚至包括宗教,正義,人類的多少惡行都是用這些借口而行。

一個心懷理想與正義的人,在這樣的現實中間,總會感到撲面而來的壓力,這種壓力如同社會的熔爐,恩威並施的不停地想要同化你,所以你一定會深深感到無力,感到灰心,感到自己不可能。是啊,踏入社會的時間越長,越會感覺到,與人性的惡來進行爭鬥,這根本是一場沒有可能贏的戰爭。但如影片結尾所說,為什麼我們要一路奮戰呢?或許,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要讓世界改變我們。

同時有兩種觀點或著信念糾纏在人類的發展過程當中,

一派認為,我們通過權力,我們通過制度,我們通過法律,通過各樣的技術革新,最終有可能戰勝人性之惡,相信這個的人,勇敢的走向了這個社會,往上爬並反覆求索;

另一派認為,這樣的努力是無效的,真正重要的是,珍惜在眼前的每一個可以行善的機會,這樣的人,執著的走進了這個世界,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並一往無前。

前者大愛如山,後者春風化雨,又或許,前者有一絲傲慢,容易功利,後者有一絲片面,容易進入盲目。

其實兩者都同樣值得歌頌,只是大多數人都做不成前者。但如同孩子們最後所說,了解到自己如同其他人一樣,有人來珍惜,是她們最大的收穫。

或許,我們這些一般人更有可能的,是做後者,在這場沒有贏面的戰爭面前,迎著無邊的黑暗,付出愛和珍惜,保持初心,別讓這個世界的熔爐改變我們,才是最有意義的。



1.「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

此後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繼續不說話;

再後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2.這讓我想起另一部韓國電影,《辯護人》,兩者有很大的相同之處 :雖然愛錢卻更重感情的佑碩,就這樣走上了為民主辯護的道路…… 主人公同樣是心中的良知戰勝了私慾,在不斷為正義奮鬥。這些才是推動民族和國家進步的人,這才是民族和國家的脊樑。

3.《熔爐》這部電影製作的非常不錯,即使淚點高的人,在示威那段,眼淚也會決堤。電影一步步慢慢地引導觀眾通向電影的中心,在最後終於達到一個不同的境界,以厚積薄發之勢爆發出巨大的能量和影響力。正義,其實是社會向高級的自我進化,是為了自身的平穩發展,只是人們經歷長時間的侵害所作出的對策。

4.這部電影在一開始就交代了,人物關係在電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連主人公都是通過人物關係推薦,交了錢賄賂校長才能進入學校教書,在控訴那段也有各種利益輸送。在整部電影中,人物關係始終貫穿整部電影。利用各路關係維護自己利益,對弱者打壓剝削,發泄私慾,令人髮指。

5.我們都心知肚明,官官相護,人情社會的行徑,也司空見慣,甚至麻木了,但會有幾個有影響力的人敢真正站出來發聲呢?但《熔爐》揭發了這種關係,把社會裡的一些黑暗,虛偽,戴著虔誠的面具做著骯髒的行為以藝術的形式搬上了大屏幕,以儆效尤,讓人深思,做得非常好,痛快。一方面也說明了韓國的媒體人的進步。反觀我大天朝,真是恨鐵不成鋼。

6.所以說這部電影對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

電影的社會現實意義已經大過電影本身, 這一點都不過分。一旦有人站出來,就會引起更多的共鳴;要知道我們並不是一個人,並不孤單,我們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看完,我真的很心痛那些聾啞人,他們聽不到,也發不出聲音,但他們心能感受得到,也需要社會關愛。記得特蕾莎修女說過:「我們以為貧窮就是飢餓、衣不遮體和沒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貧窮卻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希望我們身邊能多一些關愛。

7.我很高興世界上能有種電影,說明人類社會某些地方還在進步,我也衷心希望我國也能出些像這樣的好電影,能促進社會公正發現。也給一句話給法律人士,是《辯護人》里的一句:

「在這種市民無法行駛自己法律權利的時候,作為法務人員,我更應該走在最前面,這才是真正的法務人員義務。」

8.其實跳入追求正義的洪流很容易,但先驅只有那麼一點點。



把《熔爐》作為一部電影(藝術作品)來評價,我做不到。因為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這部電影所展示的,不僅是發生在韓國的一件事實,而且讓我回想起在國內工作時接觸到的無數事實:有障礙人士,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默默地承受著普通人從未想像的、比其他人群更多的利用(exploitation)和侵犯(abuse),包括性侵犯。


那麼中國呢?我不知道,找不到相關數據,如果有人有資料並願意分享,我將感激不盡。但是我在國內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五年,雖然沒有遇到過《熔爐》中的情況,也見過不少以下的場面:在盲校里,校長、主任以關愛的口吻對某個乖巧的女生說話,同時把手放到她腰臀之間,視線直接投到她衣領之內,毫不掩飾;在聾校里,幾位老師當著女學生的面高聲談論她們的身體發育和顏值,講著葷笑話,我不知道學生是否能讀唇理解他們的話,但她們都單純地笑著;

在招收智力障礙學生為主的啟智學校里,一名女生高興起來熊抱她的男老師,老師不僅沒有保持身體距離或藉此機會教育學生如何保持人際距離,反而摟得更緊——是的,我有可能誤會了老師擁抱時變得急促的呼吸,張開的鼻孔和泛紅的臉,可能天氣太熱了。

剛開始,我只知道上去隔開學生,像母雞一樣把孩子護在身後。有時,我這樣做導致校長的手從學生臀部移到我大腿上,但更多的時候侵犯者會自慚形穢而罷休。當這些事情不斷發生,我發現自己不可能每時每刻做所有學生的母雞的時候,作為一名教育者,我開始了性教育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從小開始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保護自己的隱私,區分公共場所的行為和隱私行為;學會對不同關係的人保持不同的身體距離;

學會尊重別人也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學會正確的性辭彙,當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義正詞嚴地表達和捍衛自己;學會有效的溝通方式,學會交朋友、交男女朋友、維持一段愉快而互相尊重的親密關係,擁有健康快樂的社會生活;

學習性和人類繁殖,享受健康快樂的性生活。除了培訓教師、編寫教案集,到特殊學校推廣性教育之外,我們團隊與從美國Planned

Parenthood請來的性教育教師共同為各類障礙兒童編寫了性教育的資料,由於專業所限,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善於推廣,也沒時間推廣這些網站,主要是為了在學校開展性教育時能夠給教師、家長和學生提供網上學習資源。

我不是司法工作者,不是政策制定者,不是教育管理者,但仍想方設法地發揮我的專長,用我的方法保護有障礙的孩子和成年人,少受、免受性的侵犯。哪怕你的領域與特殊教育無關,與兒童無關,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有效方法發揮自己的專長,為這個群體或其他受侵害的群體伸張正義。



今年,成都的秋緩慢而溫柔。

我們是知道冬天會來的,行人會裹上大衣圍巾,草木枯萎,夜行的路人漸稀。

某一天早晨出門時,呵出一團霧,冬來了。

今年的冬天來得迅猛又凌冽,記得念高中時時常讀到魯迅的文章,伴著這樣天氣的,一定是······

就在剛剛,想起了一部念叨了很久,卻總是沒有······或說總是不敢看的電影——《熔爐》。網路信息時代,一部電影的劇情走勢傳得飛快,新出的電影如此,更何況,《熔爐》已經不是一部新電影了。而且,它也不單單只是一部電影,在韓國,它也是一部法案修改的鋪路石,或許這樣說實在不太對,但是,它的歷史意義的確是——「熔爐」——改變。

一部能改變國家的電影,註定是要載入史冊的。

而主演孔侑(又 孔劉),推動這部電影拍攝的,韓國公民,註定是會被韓國歷史銘記的。

有些話能閉口不提,但有些人不會視而不見,如果正義能說話,那便是「熔爐」的聲音——

當你被恐嚇,身陷困境,有口難言;

當黑暗如影隨形,所處牢籠,孤立無援;

你是否希望有一個溫柔的人;

能帶你走出黑暗,為你發聲?

而他/她,一定是你的依靠,你的港灣;

他有這世上最寬厚的臂膀;

最溫暖的懷抱;

他有一切英雄應該擁有的品質,精神;

以及一雙最溫柔的眼睛;

當他注視著你,你會明白,一切無所畏懼。

電影里的一句話在這些年內仍然不斷被提起: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不讓世界改變我們。

這世界上會有千千萬萬個「熔爐」,可是能有多少姜仁浩?多少孔侑?

現實最殘酷的地方,是黑暗被揭露,但並未被終止。



1、電影在更多的時候是一個織夢者,為我們創造著五彩斑斕的夢幻,但有時它也會講述一個比我們認知的世界更真實的故事,《熔爐》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當我們終日都生活在表之以書、宣之以圖正常人的世界中時,一個弱勢群體駭人聽聞讓人絕望的故事,一份無法被熔的良知,帶給我的震撼是如此的強烈。

2、看這部電影,自感從鏡頭,燈光,演員來評述這部電影,都是如此的蒼白無力,並非不好,而是這部電影帶來觸碰心靈的真實,給人的一種悲傷和絕望,讓在這部電影中的我談論這些所謂的專業觀點好似一個笑談,如果說在之前我對韓國電影的觀念,都只是限於「粉飾國家的花瓶」,那麼看《熔爐》則讓我對韓國電影和電影人發出了由心的敬佩,真實就是這部電影最好的答卷,電影的開始定格在了一個常年被濃霧覆蓋的小城霧津,三個聾啞學校的小孩本應該更加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愛護,卻在自已的童年遭受了被校長和老師性侵的悲劇,富有正義良知的啞語美術老師仁浩和人權運動者柔珍揭發了這一駭人聽聞的事情,政府之間雖互相推諉,但最後電視台的曝光讓這群衣冠禽獸被警察繩之以法,電影若在這裡結束,那這又是一個正義會戰勝邪惡的故事,但其實電影中的「熔爐」才剛剛開始。

3、法院開庭,電影中我本以為法律必會對已經有著鐵一般事實的罪人已最嚴厲的制裁,但揭發事情的啞語美術老師男主角仁浩隨著開庭而來的是給自已介紹工作導師的勸說,對方辯護律師金錢的誘惑,母親的不解,家庭的困局,雖然他一直自已堅守著自已的良知,沒有被這金錢與權勢的「熔爐」所融化,孩子們也勇敢的挺身而出在法庭上指證那些傷害過她們的衣冠禽獸的暴行,但這並不大表其他人不會。

4、學校的保安,醫院的醫生,公訴的檢察官,甚至這群孩子的親人們,都沒能經受住或權勢或金錢的誘惑,泯滅了自已的人性和良知,造就了電影最後悲劇性的結局,電影面對現實始終都是一個講述者,這種非正義性的勝利在電影中是如此的少見,但卻又如此的真實。

總之,很震撼到我。



看過《熔爐》的人大概都會為影片里孩子們受到的殘酷對待,氣到發抖哭到崩潰。電影大概講述的,是一位老師到一所殘障學校任教,發現了學校校長和職員集體虐待、性侵學生的行為,於是向社會曝光……

1、這部電影在2011年拍攝完成,在這以前的2008年,作家孔泳枝因為看到電視新聞,去事發學校跟學生們相處3個月後寫出了《熔爐》的小說。而電影和小說的原型,比電影小說更令人髮指的真實事件發生在2000年。據真正舉報犯罪的老師全應燮所說,電影里刻畫的虐待、性侵行為,相比全部的真實案件,連10分之1都不到。

2、真實的故事裡,主角是一個老師,律師和醫生,老師被校方暗殺了,律師受到極大的打擊後病入膏肓,但是卻仍沒有放棄抗訴,最後因抗訴被高壓水槍射擊倒在冰冷的水泥地上,再也沒有起來。醫生繼續為此奔走,但依然沒有結果,最終醫生不得已選擇了極端的方法來引起社會的關注,他選擇了自殺,在自殺前,他留下幾萬字的遺書,把該事情詳細的敘述了一遍,在網上傳播,這才引起了社會的注意,也相繼有了小說、電影。有些國家擁有能夠改變制度的電影,而有些國家卻只有扼殺這種電影的制度。如果這樣的一部好影片被禁了,這個國家還能夠給國民什麼希望?

3、我們一直在對社會宣告,向全世界宣告,要給弱勢群體更多的關愛。但是,當他們真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你真的有做到你所宣告的嗎?這個社會做到了嗎?我們每一個人都做到了嗎?

當這些可憐的孩子出現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會是挺身而出的維權者?還是冷眼的旁觀者呢?

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的弱勢群體,他們只是比我們不幸運一點,與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你不能夠給他們一點點的關愛,那麼,也請你不要傷害他們!只需一點點的善意,這個世界就不會讓人覺得絕望。



《熔爐》

作為一部電影評價,我做不到。因為作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這部電影所展示的,不僅是發生在韓國的一件事實,而且讓我回想起在國內工作時接觸到的無數事實:

有障礙人士,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默默地承受著普通人從未想像的、比其他人群更多的利用(exploitation)和侵犯(abuse),包括性侵犯。


美國官方網站上列出的數據告訴我們,超過90%的發展障礙人士(包括男女)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性侵犯,49%經歷10次以上。性侵犯發生率如此之高,卻只有3%被報案。更多有關障礙人士是性暴力高危人群的數據,


那麼中國呢?我不知道,找不到相關數據,如果有人有資料並願意分享,我將感激不盡。但是我在國內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五年,


雖然沒有遇到過《熔爐》中的情況,也見過不少以下的場面:在盲校里,校長、主任以關愛的口吻對某個乖巧的女生說話,同時把手放到她腰臀之間,

視線直接投到她衣領之內,毫不掩飾;在聾校里,幾位老師當著女學生的面高聲談論她們的身體發育和顏值,講著葷笑話,我不知道學生是否能讀唇理解他們的話,但她們都單純地笑著;在招收智力障礙學生為主的啟智學校里,

總結,一名女生高興起來熊抱她的男老師,老師不僅沒有保持身體距離或藉此機會教育學生如何保持人際距離,反而摟得更緊——是的,我有可能誤會了老師擁抱時變得急促的呼吸,張開的鼻孔和泛紅的臉,可能天氣太熱了。



1.電影的開始定格在了一個常年被濃霧覆蓋的小城霧津,三個聾啞學校的小孩本應該更加受到社會的關注和愛護,卻在自已的童年遭受了被校長和老師性侵的悲劇,富有正義良知的啞語美術老師仁浩和人權運動者柔珍揭發了這一駭人聽聞的事情,政府之間雖互相推諉,但最後電視台的曝光讓這群衣冠禽獸被警察繩之以法,電影若在這裡結束,那這又是一個正義會戰勝邪惡的故事,但其實電影中的「熔爐」才剛剛開始。

2.法院開庭,電影中我本以為法律必會對已經有著鐵一般事實的罪人已最嚴厲的制裁,但揭發事情的啞語美術老師男主角仁浩隨著開庭而來的是給自已介紹工作導師的勸說,對方辯護律師金錢的誘惑,母親的不解,家庭的困局,雖然他一直自已堅守著自已的良知,沒有被這金錢與權勢的「熔爐」所融化,孩子們也勇敢的挺身而出在法庭上指證那些傷害過她們的衣冠禽獸的暴行,但這並不大表其他人不會。學校的保安,醫院的醫生,公訴的檢察官,甚至這群孩子的親人們,都沒能經受住或權勢或金錢的誘惑,泯滅了自已的人性和良知,造就了電影最後悲劇性的結局,電影面對現實始終都是一個講述者,這種非正義性的勝利在電影中是如此的少見,但卻又如此的真實。

3.我們終日電影中看到的總是正義得到伸展的正文化,最後一句台詞總是留給戰勝邪惡的英雄,但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所面臨的困局是現實中連摔倒的老人很多人都不敢前去扶起,那麼再由此看電影中作偽證的保安,醫生,被金錢收買放棄起訴的家人,直到最後大逆轉銷毀證據的檢查官,這一切的展現只因這不是一部電影,而是一個真實的事實,現實比電影更有戲劇性,這裡或許就是最好的展示。

生活就是一個巨大的熔爐,只是希望人們能在這個熔爐中保持本心!影片不錯,值得一看。



1.把《熔爐》作為一部電影(藝術作品)來評價,我做不到。這部電影所展示的,不僅是發生在韓國的一件事實,而且讓我回想起國內的無數事實:有障礙人士,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都默默地承受著普通人從未想像的、比其他人群更多的利用(exploitation)和侵犯(abuse),包括性侵犯。

美國官方網站上列出的數據告訴我們,超過90%的發展障礙人士(包括男女)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性侵犯,49%經歷10次以上。性侵犯發生率如此之高,卻只有3%被報案。

2.電影 《熔爐》的熱映在韓國國內掀起了一股「熔爐熱」,並進而發酵成「熔爐效應」。在民眾的高聲疾呼下,當年案件被重新審理,涉案人員被重新起訴。甚至於,韓國國會竟然為此特別通過了熔爐法,加強了對殘障人士和未成年人性侵犯案件的懲罰力度。由一部電影的熱映而推動司法的改革,這聽起來似乎是天方夜譚,而在韓國竟然成為了現實,《熔爐》作為一部偉大的電影,實至名歸。

3.2011年10月28日,韓國國會208名出席會議的議員以207票贊成,1票棄權通過了 《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該修訂案規定,對殘障人及不滿13歲的兒童的性暴力犯罪不受時效限制;對殘障人性暴力犯罪的,刪除了「不能反抗」的構成要件;強姦犯罪的處於七年以上或無期徒刑,強制猥褻犯罪的處於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不僅提高了量刑刑期,而且不得宣告緩刑;從事殘障人保護及公益事業的人員,對殘障人實施性暴力犯罪的,在量刑標準的基礎上加重二分之一刑期以嚴懲。在廢除了死刑的韓國,該法案的懲罰力度可以說是空前的。

2012年7月5日,熔爐案的當事人,仁和學校前行政室長金某被判12年有期徒刑,遠超出檢方所提議的7年。同時還判處金某戴電子追蹤儀10年,身份信息公開10年。罪犯伏法,正義得以伸張,至此,一波三折的熔爐案終於在民眾的一片歡呼聲中落下了帷幕。

在某些國家,他們擁有能夠改變制度的電影,在另一些國家,只有能夠扼殺電影的制度。



《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影片由黃東赫執導,孔劉、鄭裕美、金賢秀、金志映等主演。這篇被成為「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是根據2000年到2004年在韓國一所聾啞障礙學校里發生的性暴力為藍本,描述了該時間裡引發的悲劇和學校老師和人權運動者力圖揭開事件背後黑幕的故事。此片在2011年9月22日在韓國上映。


在《熔爐》播出後,電影里的原型受害者向韓國政府提出來4億3500韓元的索賠訴訟(約合2600萬人民幣)。2003年5月首爾高等法院駁回理由是無法證明政府機關對被害人所遭受的性暴力負有法律賠償責任。但是韓國大法院對這起訴訟做出了原告敗訴的最終裁決。理由為已過追訴期。

敗訴後應發了韓國網友的議論:

在最初的判決下來後,一位年輕的記者寫到:「也許正如影片的結尾說: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天氣變冷了變熱了,是為了讓我們懂得周圍人的溫暖和清涼,是多麼的珍貴……」

「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只是為了有一天世界不在改變我們」這是電影里的一段台詞。這部電影看了之後引起了很大的反思,國家的體制如果不是為了保護大眾人民的利益而存在,那將會是多麼糟糕的一件事兒。官官相護,權權相幫,有錢能使鬼推磨,電影揭示了體制的腐爛。不由得對教育等引起深思: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孩子們健康的成長,這需要一個很健康的環境,需要眾多內心健康正義的人去維護和監督。教師是應該受尊重,但從事教師資格的人就未必,好多本來很受尊重的職業崗位就是因為一些醜陋的小丑一些不堪入目的行為給搞臭的。政府受到尊重,並不是因為它叫政府,而是它站在政府的位置上高度的履行了政府的職責。社會裡邊是光明的,社會裡邊是黑暗的,但社會遲早是要光明的。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歸宿。於一個人來講,當你面對堅持鬥爭還是妥協隱忍的時候,你該如何選擇呢?於實際中你是否真的會想男主一樣為還孩子們一個公平以及跟社會黑暗作鬥爭堅持呢?



電影《熔爐》改編自孔枝泳作家同名小說,以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所描述的真實故事。影片上映後,引起韓國社會沸騰熱議,輿論壓力促使案件調查重新啟動,最終至韓國國會對當時性侵罪行量刑標準偏低的韓國法律作出修訂,「熔爐法」 於韓國國會立法成功。

閱讀《熔爐》,會有一種在絕望中重生的感覺。小說以現實為藍本,所以書中的每個細節都讓人觸目驚心,比小說所講事件更令人髮指的是真實世界裡權利的腐敗、司法的不公和人性的懦弱……然而,小說在最後一刻還是給了人們溫暖和力量,就像魯迅的《葯》里那個墳上的花環一樣,那是一種對絕望的反抗。

以真實發生在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光州廣域市光山區三巨洞的聾啞人學校Inhwa學校)的事件為藍本,描寫了一起性暴力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會上對弱勢團體保護的討論。

以真實發生在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光州廣域市光山區三巨洞的聾啞人學校Inhwa學校)的事件為藍本,描寫了一起性暴力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會上對弱勢團體保護的討論。

來自首爾的啞語美術老師姜仁浩(孔劉 飾)來到霧津,應聘慈愛聾啞人學校。天降大霧,他意外撞車,維修時邂逅了人權組織成員柔珍(鄭有美飾)。姜仁浩妻子早亡,8歲女兒松兒天生哮喘由祖母照看,所以他不辭辛苦謀職養家。然而,雙胞胎的校長與教導主任竟逼仁浩索賄5千萬韓元,並美其名為學校發展基金。同時,姜仁浩逐漸發現學校籠罩著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令人窒息。尤其有三個孩子引人關註:聰穎的金妍斗(金賢秀 飾)和貪吃的陳宥利(鄭仁絮 飾)總是躲閃。全民秀(白承煥 飾)的弟弟自殺身亡,他總是滿臉淤青。下課後,仁浩還聽到女廁所中有呼喊與哭泣,在門衛的阻攔下他未深究。之後。他意外目睹了校長行賄警察,教導員毒打民秀,宿導溺罰妍斗的行徑。一個驚天的隱秘被慢慢揭開,真相令韓國震驚。



《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影片由黃東赫執導,孔劉、鄭裕美、金賢秀、金志映等主演。該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所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


1.該影片以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描述該時間所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

2.來自首爾的啞語美術老師姜仁浩(劉孔飾)來到霧津,應聘於慈愛聾啞人學校。天降大霧,他意外撞車,維修時邂逅了人權組織成員友真(鄭裕美飾)。姜仁浩妻子早亡,8歲女兒松兒天生哮喘由祖母照看,所以他不辭辛苦謀職養家。然而,雙胞胎的校長與教導主任竟逼仁浩索賄5千萬韓元,並美其名為學校發展基金。同時,姜仁浩逐漸發現學校籠罩著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令人窒息。

3.尤其有三個孩子引人關註:聰穎的金妍斗(金秀賢飾)和貪吃的陳宥利(鄭仁絮 飾)總是躲閃。全民秀(白承煥 飾)的弟弟自殺身亡,他總是滿臉淤青。下課後,仁浩還聽到女廁所中有呼喊與哭泣,在門衛的阻攔下他未深究。之後,他意外目睹了校長行賄警察,教導員毒打民秀,宿舍督導溺罰妍斗的行徑。一個驚天的隱秘被慢慢揭開,真相震動整個韓國。

2011年9月22日在韓國上映。由於該影片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受到韓國國家高度關注,故該電影亦被稱為「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



1.《熔爐》以真實發生在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的事件為藍本,描寫了一起性暴力引發的悲劇,以及學校的教師和人權運動者一起力圖揭開背後黑幕的故事,引起了社會上對弱勢團體保護的討論。

當然不管是小說還是電影都做了相應的藝術加工,真實情況要殘酷的多。

2.自2000年起的5年間,該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對學生們實施了程度不一的性暴力,以及各種虐待。新來的美術教師發現學校里始終瀰漫了難言的壓抑氣氛,並頻頻聽到從洗手間內傳出的女子尖叫聲。學校的黑幕漸漸露出冰山一角,美術教師和人權主義者力圖揭開這些隱藏在象牙塔內的暴力事件,終止校園悲劇的進一步蔓延。

仁浩是一位來自首爾的美術老師,妻子早亡,只留下一個8歲患有哮喘病的女兒。他隻身驅車從首爾前往霧津,應聘慈愛聾啞人學校的一個職位。天降大霧,他意外的發生車禍,在修車過程中與一位人權組織成員友真相遇。

聾啞人學校的校長卻向他索要賄賂5千萬韓圓,為了獲得美術老師的職位養家,仁浩只得答應。同時,仁浩逐漸感覺到學校籠罩著壓抑的氣氛,他發現老師們毒打學生,以校長為首的教職工竟然在性侵學生,這一真相令他感到十分震驚。仁浩聯合友真將學校老師和校長告上法庭,卻面對著社會中的種種壓力。

3.影片上映後,引起韓國社會沸騰熱議,輿論壓力促使案件調查重新啟動,最終至韓國國會對當時性侵罪行量刑標準偏低的韓國法律作出修訂,「熔爐法」 於韓國國會立法成功。



《熔爐》是根據孔枝泳同名小說改編的劇情電影,影片由黃東赫執導,孔劉、鄭裕美、金賢秀、金志映等主演。這篇被成為「改變韓國國家的影片」,是根據2000年到2004年在韓國一所聾啞障礙學校里發生的性暴力為藍本,描述了該時間裡引發的悲劇和學校老師和人權運動者力圖揭開事件背後黑幕的故事。此片在2011年9月22日在韓國上映。


在《熔爐》播出後,電影里的原型受害者向韓國政府提出來4億3500韓元的索賠訴訟(約合2600萬人民幣)。2003年5月首爾高等法院駁回理由是無法證明政府機關對被害人所遭受的性暴力負有法律賠償責任。但是韓國大法院對這起訴訟做出了原告敗訴的最終裁決。理由為已過追訴期。

敗訴後應發了韓國網友的議論:

在最初的判決下來後,一位年輕的記者寫到:「也許正如影片的結尾說:我們一路奮戰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天氣變冷了變熱了,是為了讓我們懂得周圍人的溫暖和清涼,是多麼的珍貴……」

這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歸宿。於一個人來講,當你面對堅持鬥爭還是妥協隱忍的時候,你該如何選擇呢?於實際中你是否真的會想男主一樣為還孩子們一個公平以及跟社會黑暗作鬥爭堅持呢?



1.理想主義者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似乎顯得很蠢。我想不止在這個時代,這個社會,哥白尼、嵇康、盧安克、馬丁路德金,古今中外的理想主義者都一樣蠢。不止理想主義者,當下就有一位,我想她也許不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但她也一樣「蠢」——袁厲害——最新的報道是個女人的精神幾近崩潰。彼時的韓國霧津,現在的蘭考。呵呵,熔爐里的人越來越多,熔爐外的世界越來越寒冷。

2.當正義和貧窮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除了憤怒(包括怒其不爭),實在想像不出還能有什麼諸如「理性、清醒、忍耐、理智」 之類錦上添花的高尚東西。當我看到民秀的奶奶白髮蒼蒼的坐在凄涼的院子里,旁邊擺著接受調解後的一箱子錢時,沒有人能出口責備這個悲苦的老人。當法官坐著車子走出法院的大門,憤怒的人們除了用雞蛋扔向這個畜生,還能有別的辦法么?也許有,民秀和那個噁心的畜生在鐵軌上同歸於盡了。而邪惡和金錢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除了自私冷漠,還能有什麼呢?還有噁心,骯髒,下流,無恥!那又怎麼樣?官司勝利的校長不還是滿臉肥肉的笑逐顏開嗎?

3.看完之後很難過,公正、法律都成為政治者遊戲的砝碼。人還能順應天理活下去嗎?究竟社會是在「教」我們還是在「教訓」我們。社會太諷刺了,滑稽,荒誕。片尾的一句話,我們一路奮鬥,不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我們。隨從主流社會 ,我們會得到什麼?堅持自己我們又會得到什麼?大同世界,或許也是一紙謊言。

熔爐還是可以看看的!自己評價才最好.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郭富城主演的電影《破局》?
如何評價阿飛正傳?
如何評價電影《電鋸驚魂》

如何評價電影《阿凡達》?
想一本正經地看《繼承者計劃》?那你就輸了

TAG:電影 | 電影推薦 | 影視評論 | 美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