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人們喜歡買那些被拐賣的孩子,卻不去領養?

為什麼很多農村人,可以去領養孩子,卻還是要去買拐賣的孩子?


我認為,原因主要有這麼幾點:首先,《收養法》對領養孩子的規定比較麻煩;其次,可能是農村不好辦理這些手續;再次,很多可以被收養的孩子都不是非常健康的或者是女孩;最後,可能很多人對這方面的法律不太了解。還有就是另一個答主( @千里江月 )說的價格低的情況我覺得也有可能,雖然理論上收養是免費的但是這後面有沒有什麼潛規則式的收費我就不太清楚了。

1.收養孩子的主體要求(就是成為養父母的條件)較嚴

《收養法》第6條

收養人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無子女;

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

未患有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

年滿三十周歲。

《收養法》第8條

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

也就是說,只有一切正常、經濟相對寬裕的、30歲以上的人,才可以收養一名子女。

2.收養孩子的程序比較複雜

《收養法》第15條

收養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收養關係自登記之日起成立。

收養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的,辦理登記的民政部門應當在登記前予以公告。

收養關係當事人願意訂立收養協議的,可以訂立收養協議。

收養關係當事人各方或者一方要求辦理收養公證的,應當辦理收養公證。

雖然看起來也不是特別複雜,但是和買一個孩子比起來還是複雜了一些的。

因為要在限制以上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可能對於一些交通不那麼便利的農村地區,就更複雜了一些。

3.能夠被收養的孩子很多並不符合收養者要求

《收養法》第4條

下列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可以被收養:

  1. 喪失父母的孤兒;

  2. 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

  3. 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

我手頭沒有具體數據,但是感覺可能說棄嬰和兒童占的比例要高一些。孩子被拋棄的話,大多是三種原因,要麼孩子有殘疾,要麼是因為女孩子,要麼是孩子出生在了不該出生的時間或地點(比如意外懷孕啊,孩子出生的時候家裡沒有錢啊這種)。最後一種情況,因為中國不禁止墮胎,公眾對於墮胎容忍度很高,且電視廣告里經常有墮胎的廣告,所以我推斷(如果錯了一定給我指出來!)可能沒有孩子有殘疾(尤其考慮到現在婚前體檢不是必須的了)和女孩子(男女歧視說實話還是挺嚴重的吧我覺得)的情況多一些。

一般來說農村像收養孩子,肯定希望是男孩,希望孩子健康,那麼,在收養法範圍內依法收養的話選擇就少了很多。

4.可能有隱性收費

這個我真的不了解,但是,聯想一下,一方面福利院什麼的財政方面應該也比較困難,另一方面,如果你想要收養健康男孩這種」稀缺品種「的話,可能就需要」打敗「很多競爭對手。所以,這種情況也比較有可能。

5.收養者不清楚法定程序

就不詳細論述了。

綜上,大概可以解釋這個問題。


我覺得是時候祭出這張圖了,出自果殼侵權刪。


除了樓上說的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是女孩或身體不健全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去福利院領養一個孩子全部手續辦好中國人要收三萬五(今天去了解的某縣級市福利院的價格),外國人給的錢翻不止一倍,而且外國人喜歡女孩,也不太在乎問題不是特別嚴重的殘疾兒童。即使給中國人也要審批其家境和身份,普通農村家庭就算想領養一個還不可能出得了這個錢或者通過審核,即使出得了錢通過了審核難得有漂亮健康的寶寶(先不論男女)也不一定搶得過外國人或有錢有勢的人,而有病的親生父母都不一定願意養呢,所以說。


手續過於複雜和嚴格,該法律並不是從有利於被收養人和收養人的角度出發的。


你去看看大陸的領養要求就知道有多困難了


我余麗萍有個女兒不聽話未婚想把她送人她叫陳秋嬈她手機號碼15815775120


1.審批手續複雜,有些農村家庭識字不夠多,辦理手續就會很困,需要支付一筆不菲的費用。(與之相比,和人販子買只需要付錢就可以了,基本沒有手續)

2.偏遠山區去一次有福利院的地方相對困難(而人販子直接把孩子送到家)

3.性別問題,去福利院收養孩子可能沒有那麼大可以選擇孩子性別的問題。(可以直接和人販子提,一般來說,人販子都可以按照你的要求來做)

4.從福利院收養的孩子可能會被他們的親生父母找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了。(和人販子買來的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5.身體原因,在福利院的孩子其實好多身體有或大或小的疾病或者直接可以看到的殘疾。

6.收養的法律對孩子的保護性很大,假如孩子不聽話你直接打罵,政府機關可能會涉及很大。

我覺得的解決方法是:

a福利院的費用由政府支付和一些來自其他的公益組織。

b審批手續不要太過繁雜,應該在一個想收養孩子的父母跑2次以下。


推薦閱讀:

警車在哪些時候應該鳴笛?
(已分手)發現女友和她前男友一起吸毒怎麼辦?
犯罪未遂和犯罪預備的區別是什麼?
睡覺時被小偷驚醒,該怎麼辦?
因為未成年而受到法律照顧的犯罪嫌疑人,他們刑滿釋放後有多少能夠改過自新?

TAG:社會心理 | 社會 | 社會現象 | 犯罪 | 犯罪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