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應該遵循什麼規則才不會被打臉?

現有答案已經很完善了,個人補充一小點,鑒於現有答案在理論方面已經非常全面,自家講個真實的段子,試論下個人英雄主義者在職場的悲劇下場呵。

編者按:改革和創新是可以並應大力進行嘀,只不過在沒有熟悉環境之餘不要大破大立,大刀闊斧,一往無前的前規盡棄,已經有無數歷史證明過了,溫和的漸進式改良才是最容易成功、付出代價最小的改革法則。

故事的源起是一個有關改革和創新的故事,只是後來的走向真是令人感傷。

俺閨蜜所在國企年初空降了一位年輕有為的總經理,非京籍,擴招前外地大學生,211名校畢業。孟子主張知人論世,背景資料非常重要。是一位地道的革新派、科班出身的理論系----。上任以來改革創新、突破渴望(此處百事廣告詞亂入),在外貿企業普遍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各種披荊斬棘,拚盡全力,一大佐證就是現在累的定期前去看病,每天葯不能停。但是,但是,問題來了,做為一個老型國企的管理者,我們的主人公必然要面臨各種問題,萬一有人看過俺從前寫的職場八卦,就會知道的一大定律就是俺故事中的主人公從來都沒有被開外掛,而且通常是下場很悲慘吶,因為俺一向是在自然主義和現實主義之前倘佯啊。

下面,另一主角登場。因為面對的是一個老企業,一群老員工,青年人才的引進就變成總經理銅子下大力氣狠抓的問題。於是,我們故事中的男豬力排眾議嘀招進一位外地研究生,那位說你這麼反覆強調籍貫問題是妥妥的打算引發地域爭議不是?看官且住,俺寫這些伏筆都是後面情節進展的重要元素咧。雖然據講述人說這位研究生以前是在學校里從事理論研究的,但卻是被招來做研發工作。其實像他們這種生產型企業要搞研發從競爭對手那裡挖人是最快速有效的,可是,身為一名學院派管理者,這種高學歷人才是總經理銅子最看重的。這點從其上任後重用人等都是科班出身的大學生這點上就可做輔證,但那些同進士出身,不是經過高考上的大學的那些青年人就都浮塵了。據講述人說,這位領導的人才鏈條是醬的:外地大學生>本地大學生、本地正規大學生>本地民辦大學生 本地民辦大學生>非正規大學生(原中專生上班後業餘進修取得文憑) 非正規大學生>中專中技職高生,聽的俺當時直喝黑咖啡壓驚,詫詢之,你們單位都沒幾個神馬211高校的哇。講述人一攤手,工資太低,月入3K余,沒一個名牌大學、211畢業的,基本全是乘著擴招的東風,上的都是北京各非名牌非重點,都是**學院畢業的本地大學生。俺只有各種吃驚,講述人繼續補充黑材料說以前也招過211的,都是外地大學生,基本全是奔著戶口來的,來了沒兩年,充了充經驗值就都走了,有為了騙戶口辭職前聲稱身份證丟失要補辦把集體戶口騙走的,有以回老家結婚為名一結不復返的,有號稱春節回家過年一過就沒再回來的,有一心跑路連行李鋪蓋都沒拿就走了的,短短几年,華麗上演各種勝利大逃亡。用各種精彩橋段以事實證明高等教育真的有用,起碼在找借口編理由跑路上這些天之驕子們充分秀了把智商。最終就是他家領導們很受傷很受傷,咬牙跺腳的就差割破中指,歃血為盟以後非本地大學生不用,甚至要像宋太祖聲稱不殺士大夫一樣要寫到祖宗家法里了。所以你就知道這位新領導招個外地研究生有多力排眾議,力克群敵吧。

但是但是,水流千綜歸大海,廢話再多也要回到主題來。這是一個很傷感的,有關打臉的故事哇!講述人做為一個銷售代表,一個跑外地市場,十天半個月難得回總公司一趟的女漢子,巧之又巧的,年初研究生入職,一眾大領導親迎,全體班子成員排排站洗塵接風的盛會,那天她恰巧回來同核算部對賬,趕上了。過了兩個月,這位研究生髮結婚喜糖,她正好回公司續簽勞動合同,在人力資源部又遇上了,據她回憶說,當時她在HR那裡排隊簽合同,聽研究生MM同負責社保的小妺說要改社保醫院,當時她本著將一切陰謀論的銷售人員生存法則,就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果然,答案揭曉在前兩天,她回公司開銷售工作會時在辦公樓十層的洗手間同研究生MM再一次上演遇見,抬眼一看我的天,這位MM胖了兩圈不說,都已經穿上防輻射服了,後來會議茶歇時聽同事說這位MM已經是位五個月的准媽媽了。咳咳,雖然講述人和俺學的都是文科,但三個月前入職,一個月前發喜糖和五個月的准媽媽這事兒小學生都會算賬。按時下流行的說法,就是他們單位華麗麗的充當了一把接盤俠,當然是指福利而非生理上噠。

於是回到題目,這位維新黨總經理的臉吶,那是被打的那叫一個「啪啪啪」的給力啊。聽的俺這個醬油眾都覺得慘,趕緊勸講述人給他買包大S推薦的「美女之友」薏仁粉,消腫止痛利水清毒,可外敷可內服。但講述人對領導並無太大同情之意,據她說這位管理者對外地大學生這種生物的迷信由來已久,深入骨髓。俺說對,這些外地進京大學生們都是醬紫的,他們以遠高於北京考生的考分,在遠差於北京考生的學習環境下,考到首都北京。最勵志或狗血的那種請看名篇:《我奮鬥十八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前人之述備已。他們自卑又自傲,自憐又自驕,啊不,他們活潑又聰明,他們善良又勇敢。再不說幾句好話好怕被人打死吶,再說俺家裡的也不幹啊。沒錯,之所以俺說起這個群體來這麼腳腳是道的,是因為俺家裡就有一個。在聽這個有關本省人與外省人,北京人與外地人,巴黎人和外省人,上海人和鄉下人的故事之前,就有人俺講過:小時候學英語,要用到一本外研社出的參考書,這本書在一個二線小城市裡根本買不到,結果全班同學統計購買量後從郵局匯款向外研社採購,過了十天半個月之後,參考書好容易到手,結果還有一本書中漏印了十幾頁,如果再寄回去掉換非常不方便,而且更影響學習。面對難題,學習委員銅子英勇大無畏的站起,主動要了這本書去,漏掉那十幾頁找了同學的完整版以抄寫這一原始方式解決。故事末尾到了議論環節,講故事的、當事人、原學習委員銅子、故事中的活雷鋒,以悲憤的語氣指著俺鼻子說,你們這些北京學生根本無法想像我們這些小城市學生學習的艱難。當時俺本著「你胖你有理」的原則啥都沒說,內心默默吐槽著:俺招你惹你了?!當年那不條件落後么,現在有卓越、噹噹、淘寶,問題分分鐘解決了好不好。

如果你問我為嘛會有上面那種總結呢,咱有生活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喔。所以,俺閨蜜公司的總經理為嘛在招聘問題上如此一意孤行,如此脫離群眾,俺可以深深的點頭說,俺懂的。當然,這並不證明他這麼做會獲得成功,事實上,事實上已經打臉打的「啪啪啪」的啦,在這位總經理「葯不能停」這事兒上,這位研究生MM絕對得被記一功。

好吧,不調侃,說正經的吧,其實個人四邊不靠的說吧,俺閨蜜單位這個革新黨與保守黨都是劍走偏鋒,意氣之爭,一個左傾一個右傾都是路線錯誤。狹隘說天使化妖魔化外地大學生都是不對的,擴大講,做為一名空降兵,一到任就革故鼎新這事已經有無數歷史證明真不管用,你看商鞅,你看晁錯,都是血的教訓吶。好吧,我們弘揚正能量,挑正面選成功的講,你看那些成功推行改革的,或者退一步說,想辦事兒,辦成事兒了的,比如張居正、比如李鴻章、比如曾國藩,都是緩進慢補、徐徐圖之。為了成事兒,可以給太后修廟(李太后的萬壽寺),給太監送禮(馮保曾是清明上河圖的主人公喔),挪用海軍軍費修石舫(請看中學歷史課本去),例子太多不佔字數了。上面那些事實證明了什麼?!在中國,理想主義者太堅持原則是從來、從來、從來都沒有好下場的!(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你說海瑞?他被發配去南京了,他就是梁山腳下酒店的酒幌,人家裡面賣的不是酒,是情報,說賣情懷的面壁去!!)

諸葛軍師說了,對重症患者不能大瀉大補的,只能先喝粥調養著。西鄉隆盛只是傳說,像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那樣,在諸候間縱橫捭闔,搞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成為最終的獲勝者,像武田信玄、織田信長那樣,動不動就沒頭腦與不高興的去打這家打那家是不行噠,你看最後都死的很慘吧。回到這個故事來,像俺閨蜜單位領導那樣,聽她講是以一身與天下人為敵的獨夫范兒,想搞粉碎舊世界,開創新天地的超人主義是不行嘀。當然了,你說你使命在肩,重任在前,你要不到**時間就給上級領導們做出個樣兒看看,做為圍觀黨、醬油眾,俺是舉雙手雙腳支持嘀,只不過俺沒學過MBA,也不跑上市公司,不知道怎樣解決問題,這只是一個有關打臉的故事,就是這樣。


前面你偷過的懶,都是後面你要踩的坑,從無例外。

一分付出一分收穫,一分耕耘,一分汗水。有許多年薪30萬、50萬,甚至百萬的年青人,他們之所以獲得高薪,是因為在工作中全力付出,不斷努力,工作也給他們以回報。

有人說職場不公平,多年的工作經驗卻使我認為:職場是最相對公平的地方,工作不會背叛你,不會拋棄你,你努力多少,工作就會回報你多少。

職場從不說話,它只會默默打臉。在職場上,前面你偷過的懶,極可能後面你要踩的坑。前面你走的捷徑,也許就變成了後面的彎路。如果有下面這些行為,就要做好被打臉的準備:

1. 頻繁地更換工作,終會在面視中被不斷地審視。

頻繁更換工作主要出現在兩個時段,一是進入職場三年內的職場新人,二是工作十年以上的中、高層管理者。對於工作十年以上的中層或高層管理者,在一個長供職的企業離開後,換工作的成本較高,新企業的試用成本也高,因而對企業的選擇非常謹慎。我們會看到工作十年以上的候選人,在前十年工作穩定,十年後每隔一年或兩年換一份工作的情況,主要也源於是企業和個人均清晰地了解到對方和自己面試時間存在差距,無法共同合作。

而有一些進入職場三年內的職場新人三年內換了四份工作,極端的可能三年內換了六七份工作。面對這樣的簡歷,一般會在第一輪篩選時已經無法進入下一輪。即使能夠進入面試環節,面試官有非常充分理由認為你沒有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目標不明確,並且穩定性差,而你可需要面對HR或部門負責人的以下疑問:

-Question1:你的職業定位是什麼?

-Question2:下一份公司,你預計你會工作多久?兩年還是三年?

-Question3:你這幾份工作的離職原因是什麼;

2. 放棄職場自我管理,終會被合作者產生不專業的印象。

自我心態管理、自我情緒管理。因為篇幅關係,對於自我形象管理等其他方面另篇介紹。

-自我心態管理包括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

在工作中,你總會遇到這樣的人,他每天抱怨,總有各種話說:你看那個小李又在打小報告?你看張萌萌這麼快就升職了,肯定有特別關係。你看那個誰工作做的,若是我做肯定比他好等等。

李元在現在公司工作三年,但他的心態是典型的消極心態,一項工作出了問題後,第一反應是:「你看,我就說吧,這樣做肯定不行,你們這些人還堅持這樣做,出問題了吧?」由於經常抱怨和消極地溝通,入職三年來,他在職場上沒有任何晉陞。畢業五年的同學聚會上,他原來瞧不上的同學-性格內向的張啟棟,已經成為一位高級的培訓師,交了首付購入第一套房,並被列入了任職培訓機構的合伙人培養計劃。而對於李元,人力資源部幾次考核、討論,仍是認為其工作和心態較消極,無法讓其擔任更重要的職務。

-自我情緒管理:

因為原部門負責人辭職,我曾協助公司代理過一個部門,在第一次部門周會上,有幸看到一個自我情緒管理極其混亂的團隊:因為周報表格修訂事宜,四位同事互相爭論、面紅耳赤。在對其周會、討論方式等問題一條條梳理時,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其中有三位骨幹成員在工作中長期未進行自我情緒管理,每當和同事意見不和或者討論問題出現分歧時,習慣採用搶話、發怒、摔東西、退QQ群等較任性的行為。情緒的大幅波動直接影響了他們的下級和其他同事,因而團隊才會出現一種詭異的氛圍。形成很容易,改變很難,把這種氛圍慢慢改變成積極向上的氛圍,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和極強的堅持精神。

3. 不去學習,終會被其他人超越。

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有很多人比我們走得更快,更深,也更遠。

周謹就是個活生生的不進行專業學習被打臉的例子。周瑾漂亮美麗,熱情大方、又會說話,所以當開始第一份工作時,很多學長和前輩非常喜歡他,她也順勢和學長學姐們撒嬌。為照顧她,那些複雜而繁重的工作,基本都分配給別人。三年之後,團隊分到一個新項目,項目主管空缺。她雖然很想接受這份工作,自已的能力無法承擔主管的職責,對整個項目也一知半解。但團隊的李玉,項目組一項把難的、辛苦的工作交給她,在周謹出去玩的時候,李玉已經做了一個又一個項目,把項目從需求到最後的測試流程完全學習清楚。當項目主管空缺的時候,李玉全票通過,成為了新的項目主管。大家還是一樣分配輕鬆的工作給周瑾,她卻再也不能感受到之前的輕鬆了。

我們不學習感覺很舒適,可以泡吧追美劇,當有一天回頭去看的時候,忽然發現別人已經遠遠地走在我們前面。當你原地踏步,別人向前努力時,你和別人的距離會不斷增大。若固步自封,認為不需做更多的學習,卻不知道你上鋪的兄弟或同窗的姐妹,已經成為公司內部的骨幹,或創業小有所成。

4. 不遵守職場規則,終與職場前進的方向越走越遠

職場規則一:不要輕易抱怨自己的不幸,沒有誰會為你的情緒買單。

當我們在職場中,有些人經常向其他的同事描述自己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不幸和失望。當有份工作你未完成,卻向同事說:昨天和男朋友吵架了,心情特別不好。下次再有類似的事情,你又有你的原因:昨天家裡的小狗生病了,好傷心。經常性地抱怨自己,會讓同事產生反感情況,也會留下你不負責任的印象。時間一長,會與同事漸行漸遠。

職場規則二:不輕易對同事私下說離職

鄭雲畢業兩年,勤勞肯干。這段時間因為項目組加班,他的思緒和精神有些不濟,比較辛苦。那天他和項目經理聊天時無意說自已想離職。事實上,那個時候他還沒有想好,只是因為太累了一時產生的想法,同時也只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但因為當時的情境,項目經理從他的眼神、語氣和表情中判定:他已經做了決定。作為團隊的管理者,項目經理思考:如果能留下鄭雲呢?如果他執意要走怎麼辦?找誰接手?是不是需要培養替補成員?接下來,因為其某項工作疏忽,項目經理開始認為他因為想要離職的原因影響了工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他也感覺到受到了一些排擠和不開心,慢慢的從重點骨幹脫離了整個團隊的核心,直到有一天,他不得不離開。所以,當未做最後的決定前,不要輕易對你的同事或上司私下說離職。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們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獲取所需的職位和薪酬,因而至少我們可以:

第一,在剛進入職場時,我們就要立下自己的目標,尋找適合的職業方向;

第二,如果暫時不能確定,儘可能在剛畢業的一兩年內試試多個職業方向;

第三,找到什麼樣的職業方向,給自己的一定時間思考是否適合;

第四,若確定方向正確,跪著也要走完,清晰地了解所能達到的目標以及自己的缺點,一步一步努力。



推薦閱讀:

門戶網站有必要看嗎?
多屏時代我們做決策的那些特點
Final cut很難嗎?1招教你快速剪出優秀短視頻,超簡單!
一場虛擬現實的時空狂想(三)——VR烏托邦,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
我輸給了新任項目經理

TAG:職場 | 求職就業 | 工作 | 職業規劃 | 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