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晴朗的天空,經常是蔚藍色的,特別是一場大雨之後,天空一片幽藍,令人心曠神怡。如果你有留意,就會發現,在你頭頂的天空是藍色的,可是在地平線—天地相接的地方,天空看上去卻幾乎是白色的。我們也觀察到,陰天的時候,或是空氣污染嚴重的城市,天空往往就是白茫茫一片。太陽落山時的傍晚,天空不顯現藍色而顯現紅色,正在下落的太陽也變成暗紅色,這又是為什麼呢?

大自然所展現給我們的各種色彩,是陽光所賦予的,也和我們的眼睛本身有關。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若是用心研究,探其原因,就不得不感嘆其中的奇妙。而天空的顏色,可以用一些大家都能理解的物理知識來解釋,它是天空中的大氣分子、水滴、其他微粒和陽光共同作用的結果。

光是能量以電磁波傳播的一種方式,光和其他波(比如聲波)不同的是具有波粒二象性。這是因為光是由一種無質量的粒子——光子組成,所以光不但具有波的特性,還有粒子的特性。光傳遞能量的大小與光的頻率成正比,而光的頻率正好決定其顏色。但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其中特定頻率範圍內的光,稱之為可見光,頻率過高(紫外線)和過低(紅外線),我們都看不見。 對於太陽光,牛頓首先用三稜鏡發現其中包含著赤、橙、黃、綠、藍、靛和紫7種顏色。在7種不同的可見光中,紅光波長最長(頻率最低),紫光波長最短(頻率最高)。我們肉眼所看到的是它們的混合結果。

除非有外界干擾,光都是以直線傳播的。當光在空氣中傳播時,不可避免要遇到空氣中的氣體分子和其他微粒。光其實是像一個波浪那樣在運動的。我們來設想一下一滴雨落在一個水窪里的情景。當這滴雨落到水面上時,就會產生小波浪,波浪一起一伏地變成更大的圈,向著四面八方擴展開去。如果這些波浪碰上一塊小石子或一個別的什麼障礙物,它們就會反彈回來,改變了波浪的方向。 而陽光從天空照射下來,一樣會連續不斷地碰到某些障礙。因為光所必須穿透的空氣並不是空的,它由很多很多微小的微粒組成。其中百分之九十九不是氮氣便是氧氣,其餘則是別的氣體微粒和微小的漂浮微粒,來源於汽車的廢氣、工廠的煙霧、森林火災或者火山爆發出來的岩灰。雖然氧氣和氮氣微粒只是一滴雨水的一百萬分之一,但是它們也照樣能阻擋陽光的去路。光線從這些眾多的小「絆腳石」上彈回,自然也就改變了自己的方向。

可是那麼多顏色的光改變了方向,為什麼只有藍色被看到呢?我們還得回到剛才說的那個水窪里。 水窪里,小的波浪遇到小石子的話,水面便被搞得混亂不堪;但如果是一個「巨浪」,像你用手在水窪邊掀起的那種「巨浪」,它就有可能幹脆從石頭上溢過去,並暢通無阻地到達水窪的對面邊緣。那麼,就像有大波浪和小波浪一樣,各種各樣顏色的光波也有不同的「波浪」,也就是波長:不過它們可不像水波的波浪,用肉眼是看不出它們的大小的,因為它們小得難以想像,只是一根頭髮的一百分之一!得用很靈敏的測量儀錶才可以精確地測定出來。 藍色光和紫色光的波長比較短,相當於「小波浪」;橙色光和紅色光的波長比較長,相當於「大波浪」。當遇到空氣中的障礙物的時候,藍色光和紫色光因為翻不過去那些障礙,便被「散射」得到處都是。

用物理定律來描述,即是散射強度與微粒的大小有關。當微粒的直徑小於可見光波長時,散射強度和波長的4次方成反比,不同波長的光被散射的比例不同,此亦成為選擇性散射。當太陽光進入大氣後,空氣分子和微粒(塵埃、水滴、冰晶等)會將太陽光向四周散射。波長比較長的紅光透射性最大,大部分能夠直接透過大氣中的微粒射向地面。而波長較短的藍、靛、紫等色光,很容易被大氣中的微粒散射。以入射的太陽光中的藍光(波長為0.425μm)和紅光(波長為0.650μm)為例,當光穿過大氣層時,被空氣微粒散射的藍光約比紅光多5.5倍。但是,當空中有霧或薄雲存在時,因為水滴的直徑比可見光波長大得多,選擇性散射的效應不再存在,不同波長的光將一視同仁地被散射,所以天空呈現白茫茫的顏色。

發現這種「散射」現象的科學家叫瑞利,他是在130年前發現的,他也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但同時,仍然面對一個問題:各個分子有散射,不等於空氣整體會有藍色。如果純凈的空氣是極均勻的,分子再多也沒有「天藍」。就像一塊極平的鏡子,只有折射或反射,而極少 散射。在均勻一致 的環境中,不同分子的散射相互抵消了。就如在一個集體紀律超強的環境(如監獄)中, 每個人的獨立和散漫行為被徹底壓縮。而「天藍」靠的就是分子各自的獨立和相互不干涉 ,或少干涉。

為此,瑞利假定,空氣不是分子的「監 獄」。相反,氧和氮等分子,無規行走,隨機分布 。瑞利由這個模型算出的定量結果,很好地符合天藍的性質。1899年,瑞利寫了一篇總結式的文章「論天空藍色之起源」,開宗明義就說: 「即使沒有外來的微粒,我們依舊會有藍色的天」。 瑞利的天藍理論雖然很成功,瑞利的分子無規分布假定,也有根據。然而,瑞利實質上還要假定空氣是所謂理想氣體,這是一個不大的,但也不可忽略的弱點。因為空氣不是理想氣體。

1910 年,愛因斯坦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愛因斯坦用當時剛剛發展的熵(混亂的度量 )的統計熱力學理論證明:那怕最純凈的空氣,也是有漲落起伏的。空氣本身的密度漲落也能散射,也是藍色光容易被散射。密度漲落的散射,不多也不少,正好能產生我們看到的藍天。如果空氣是理想氣體,愛因斯坦的結果就同瑞利的一樣。所以,簡單地說,天空藍色之起因是: 「空氣中有不可消除的『雜質』,即空氣自身的漲落。密度漲落等對陽光的散射,形成了藍天。」

另外,如果說短波長的光散射得更強,你一定會問為什麼天空不是紫色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在太陽光透過大氣層時,空氣分子對紫色光的吸收比較強,所以我們所觀測到的太陽光中的紫色光較少,但並不是絕對沒有,在雨後彩虹中我們很容易觀察到紫色的光。另外一個原因和我們的眼睛本身有關。在我們的眼睛中,有3種類型的接收器,分別稱之為紅、綠和藍錐體,它們只對相應的顏色敏感。當它們受到外界的光刺激時,視覺系統會根據不同接受器受到刺激的強弱重建這些光的顏色,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物體的顏色。事實上,紅色錐體和綠色錐體對藍色和紫色的刺激也有反映,紅錐體和綠錐體同時接受到陽光的刺激,此時藍錐體接收到藍光的刺激較強,最後它們聯合的結果是藍色的,而不是紫色的。

在地平線—天地相接的地方,天空看上去卻幾乎是白色的。因為陽光從地平線到你這個地方比起它直接從空中落下來,需要在空氣中走的路程要遠得多—而在一路上它所擦過的微粒子也自然就要多得多。這些大量的微粒子就這樣多次散射出光,所以它顯得白中透著淡藍。建議你做一個小實驗來驗證一下:拿一杯水,把它放在一個黑暗的背景里,放進一滴牛奶,再拿一隻手電筒照射杯子的一端,並靠近它,手電筒的光在水中即會顯現出淡藍色。如果你往水裡放進的牛奶越多,水就越白,因為光一再地受到這些眾多的牛奶微粒的散射,結果就是白色的。道理跟在地平線上空是白色的一樣。

太陽落山時的傍晚,天空不顯現藍色而顯現紅色,正在下落的太陽也變成暗紅色,也是一樣的道理。由於傍晚的光在照射到你這個地方的路上所遇到的眾多的微粒,使得陽光中的紫色的和藍色的部分往四面八方散射開去,僅留下一點點使你的肉眼看得見的橙紅色光線—因為它們的波長長、「波浪大」,翻過了路上的障礙。

不過,細心的你會發現,天穹在落日後也還會在一段時間內呈現深藍色。這也曾經是科學家們關心的一件怪事,不過幾個物理學家已經在50年前揭開了這個謎:導致黃昏時天空的藍色,是一種特別的物質。這種特別的物質在離地球表面20至30公里的高空處聚集成厚厚的一個層面,叫臭氧層。這種氣體對正在下落的太陽光起到像顏色過濾器那樣的作用:它截獲太陽光中的黃色和橙色的部分,卻幾乎無阻攔地讓藍色的部分通過。當最後的少許光消失時,所有的顏色才消失在黑暗的夜色中。



推薦閱讀:

為什麼晴天遠離太陽的天空比較藍,而越靠近太陽的天空會越白?
有沒有朋友去過紐西蘭星空小鎮特卡波有旅遊團嗎?
北京南方的上空出現一個綠色的斑點,忽明忽暗,最大像一個綠熒光棒,是什麼?彗星?還是什麼,求大神?
這個冬天,有些話想和你說……
是不是有藍色的雲?

TAG: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