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相信?

人類的信心是什麼?什麼是信心?(自信,他信?)

比如說,你知道相信一件事情對你是有益的,那麼你該如何做到讓自己真心相信接受呢?

舉個例子:我們之前從沒有見過,你對我也沒有任何了解,但是我對你說,如果你從心底相信我是一個天才,我馬上給你一百萬現金。你知道一百萬現金對你來說是有益的,可是你如何讓自己相信我就是一個天才呢?

另外,我如何才能確信你是真的相信我是一個天才,而不是只是口頭上呢?

對人性所知甚少,求解惑。

前面我可能說得不夠清楚,再添加一個更實際的例子:

佩爾金斯曾經發明了一種金屬牽引器,這種小裝置帶有兩塊小磁片,帶有磁性。他聲稱牽引器的磁性與人體內的磁性相互作用,人的身體哪個部位疼痛,就把小裝置放在皮膚上面移動,就可以消除痛風,風濕以及其他各種疾病。幾個月內,這種金屬牽引器幾乎脫銷。

這時,著名醫生海加斯對佩爾金斯的「金屬牽引器 」的效果表示懷疑,於是他用木頭做了一個一樣的金屬牽引器,並刷上金屬色的油漆,並在病人身上試驗起來,當時,5位病人中有4為說明不痛了,紛紛表示有了明顯的好轉,海加斯把試驗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大家紛紛覺得受騙上當,在也不相信金屬牽引器了。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金屬牽引器能夠治療病人的痛苦,那它就是有用的,而海加斯的實驗讓大家不信了,金屬牽引器隨之失效,也許這是海加斯的罪行,因為他使一種本來有效果的治療方式失效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病人應該知道,只要他繼續相信金屬牽引器能治療他的傷痛,那麼金屬牽引器還是有效,這無疑對他是有益的。但是在看了海加斯的論文之後,如何去信呢?

或許他看清只要他有堅定的信心相信疾病已經治癒他的疾病自然會痊癒(強大的心理力量),那他如何相信了?

那麼,如果知道信心足夠強大就能完成一件事情,那麼如何做到讓自己信心足夠強大即使在原本你對於一件事沒有足夠的信心?

那麼,對於世界上的事物(包括對自身的自信,以及其他信念的他信),如何去信?

求解惑。


把事情做成一次你就有信心做成下一次了,就是這麼簡單


見過不少這樣的草根在電視鏡頭前,當主持人問他有沒有信心時,他都大聲地說:「我有信心」。然後表現得一塌糊塗,讓人啼笑皆非。

我覺得信心不是說有就有的。而是此前不斷的、大大小小的成功奠定的一種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狀態。

然後一個自信的人,也不是做所有的事都會很自信的。比如姚明去學微積分,他沒什麼自信(據說在交大掛科了),可他打籃球,就顯得自信,可即使是打籃球,也不是任何位置他都合適,比如讓他做控球後衛,在NBA賽場上,姚明恐怕也很難自信起來。更不要說自信得無法無天的鄧亞萍,去做了人民搜索CEO後,也就再也沒有聲音了。

所以,要想獲得信心,首先就是要不斷地去嘗試,而且要多去嘗試那種努一把力,就可以比較容易獲得成功的事。當你不斷地取得小成功後,量變到質變,你就會在某些技能上相當有信心。然後可以影響你對從事其他事情的判斷。也可能,你就越來越厲害。但也有可能,就會盲目之後,變得失去理智,造成挫敗。

一句話,自信不是口號,而是一種積累。是一種真的相信自己可以做成事的心態。自信也不一定就一定可以做成功事,它僅僅是讓當事人,可以用比較好的狀態去迎接挑戰。


1 基於事實,經過檢驗的東西,容易讓人相信;

2 大部分人相信的東西,容易讓人相信;

3 權威提出的意見,容易讓人相信;

4 給出了相信的理由的事情,容易讓人相信。

其實,前三條提出來的,都可以作為相信的理由。所以,如果想讓自己相信一件事情:

給自己一個相信的理由。


我也覺得是這樣的,不斷把事情做成,你就會越來越有信心。


相信需要建立在對事物充分的認識上。

你要相信一個事情,你就要去懷疑它、了解它、分析它,這是一個螺旋式的過程,直到你達到一種相對穩定的認知。


聖經上講:

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希伯來書11:1

我很喜歡這句話,本來想分享一些自己的體會的,但是我看題主問題的補充部分,覺得還是不多說什麼了,題主如果喜歡可以搜搜看,應該能搜到很多相關的分享。


謝邀!

如果我們相信新精神分析

"關於人格形成的理論觀點

(一)艾略克森的人格形成理論觀點

心理學家艾略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艾略克森的人格終生髮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髮展造成障礙。

(l)第一個階段:是自出生至一歲半前的嬰兒期。艾略克林認為,這個階段是孩子「基本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衝突期。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生的怒吼。」

家長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在養護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自己的言行與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否都是有助於孩子「信任感」的建立?尤其是在孩子尚不會言語時,只能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需要,家長回應孩子的「需要」的哭聲是否都是及時恰當合理的?正是因為家長「猜」不準孩子成長的真正需要,往往按自己對孩子的「理解」來對待孩子成長的需要,甚至按照成人的「習慣」來對待孩子。孩子不論是生理上的飢餓、便溺、冷熱……等,還是心理上肌膚擁抱、情緒安撫等需要,成人能否不因自己的情緒好與壞,工作是否忙,有無時間等客觀因素,一如既往回應孩子的成長所需呢?也許做到的不多。那麼,孩子同樣「需要」的表達,卻得到了成人不同的回應方式,那麼在這個「基本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形成的嬰兒期,對於嬰兒構建「信任」幾分就可見分曉了。沒有信任,何來安全感,何來良好的親密依附關係?"

"信任就如同一個一歲小孩的感覺,當你將他扔向天空的時候,他會笑,因為他知道你會接住他,這就是信任 "

有的時候探索下自己幼年大概怎樣,了解下自己的信任模式等等,比如狀態好就不會懷疑(或者用動搖更適合),狀態必要的時候會警覺,是否會為難自己……

那個拆穿安慰劑效應的傢伙,一般都是不需要這類安慰劑,或者這類安慰劑對其無效才會那麼去做的。

拆穿的利益大於本身使用那個效應的利益,所以那個時候更相信自己所選所做的。

至於厚道不厚道那是另外一個角度的做法。

說起來,有一次和某一國際主席去溜達玩耍,某位身體不舒服,主席提供了一顆(安慰劑)藥丸(估計補充劑之類,反正沒有什麼不良的反應),受到支持的人很滿意顯得舒服了。

旁邊某位(國內數一,暫時好像沒二)教授,問,「這個是真的?安慰劑」

主席搖了搖頭不讓其說。

關鍵是,懂得人歸懂,需要的時候能在那個時候滿足需要就夠了。

題主覺得自己需要相信什麼? 要考慮到如何去相信?


人應該怎麼去「相信」呢?

一、我覺得這裡用「確認」代替「相信」會更好一些。人應該怎樣去「確認」一件事情是件……的事情呢?

二、人的「確認」機制是這樣的:第一、證明,有兩個,證明其為真(證實)、證明其為假(證偽)。在反覆經歷中人了解到事物在某些方面沒有改變過,而基於「之前總是發生便是規律」的「原始」邏輯,人判斷這「沒有改變過的」東西是這事物的一個規律,而判定這事物在今後一定範圍、一定程度內也會這樣發展、變化。這是「證明其為真」。

「證明其為假」也好理解,就是事情沒有「經受住考驗」,在某些方面變得和之前不一樣了,不能形成「規律」了。

第二、未證明,未證明其為真、未證明其為假。用個比喻來形容與「被證明的」、「未被證明的」等相關的東西所呈現的狀況,我覺得「被證明的」(無論真偽)像是宇宙空間中太陽、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等這一團人已知的空間,而「未被證明的」則是其外人所有未知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信仰、宗教所有命題所指涉的事物「處在」這「未被證明的」中,其它暫時不論。

第三、宗教上的「確認」和「信」。。。。。。。

第四、牽涉到人對自身能力或自身處境判斷的「確認」。

出於「自信不一定能讓你成功,但不自信一定讓你不成功」的考慮,人有時會強迫自己對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或自身的處境抱有信心。

………………

三、我們並沒有一個可以讓我們去絕對地相信一件事情為「什麼什麼樣」的理由。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一切的「信」都是「武斷」的、「輕率」的。

對懷疑主義者說 一切JIE有可能 落, 皆不信,錯。皆信,錯。

心裡狀態。

怕被耽誤

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事實判斷和因果律的聯想

我也覺得是這樣的,不斷把事情做成,你就會越來越有信心。

四、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去「信」呢?…………。

五、我覺得這個話題可以連繫到的關鍵詞有:信仰、信念、自信心、信心、相信、信任、判斷、決策、懷疑主義者、徹底懷疑主義者、三體里的思想鋼印、暗示、宗教等等,有興趣的可以再探索一下。

六、附一些有用的東西。

信心

摘自《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

作者:安德魯·紐伯格 馬克·瓦德門

  在身、心、靈的健康上,不論我們選擇什麼,都永遠無法確知自己內心深處的信念是否絕對正確。對於世界,我們所積累的經驗和發展出的認識,總還是有某種程度的不確定。

  儘管如此,我們必須相信自己的信念,因為這關係到信心的問題。但太多事情我們無法百分之百確定,甚至只要一想到這一點就不免憂心。舉例來說,即使碰到像顏色這樣分明的事物,我們都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為什麼呢?因為這世界上並不真的存在顏色。光波倒是存在的,但我們完全看不見。而我們之所以知道光波的存在,是通過儀器與支撐實驗的數學公式。因此,顏色是想像力的產物,是我們對世界的知覺。

  有的人並不相信這些,他們做決定或思考問題時有不同的標準,但碰到一無所知的人生面向時,免不了要依賴直覺與信念。任何人都不可能確信自己做的決定是「正確的」,特別是在處理抽象概念諸如正義、公平或道德理想時。如果我們對自己的決定沒有信心,就會溺陷於懷疑之中。而說到懷疑,至少和大腦扯上關係時,那可是不利於生存的狀態。

  信心就是以希望、樂觀與相信的態度面對一個等待著我們的未來。信心也可以是一種相信自己所見所聽為真的力量。囚禁在納粹集中營內,直至二次大戰結束始獲自由的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就說,在那種絕境之中,唯一使存活者得以活下去的就是信心。如果對未來失去了信心,囚犯也就完了,因為生存意志已經成為難以復燃的死灰。

  相信一個十全十美的未來或許只是一種安慰劑,但不要忘了,對多數生理與心理疾病來說,安慰劑平均具有30%的療效。甚至於某些根本就是迷信的觀念,在用來應付致命疾病時,照樣可以顯著增強身體的免疫系統。

  最近,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個團隊發現,就神經的作用來說,在維持動力與良好心態上,「適度樂觀的幻想」極為關鍵。他們又發現,高度樂觀的人,前扣帶的某一部分活性高於其他人。正如之前我們所提到的,在控制焦慮、沮喪與憤怒以及培養社群意識與慈悲心上,前扣帶這個會受到觀想刺激的部位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

  甚至連梅約醫療中心的醫療研究人員都強調樂觀對維持最佳健康狀態的重要性。他們發現,正面思考能降低壓力、增加對一般感冒的抵抗力、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有助於緩和呼吸疾病患者的呼吸,並改善處理困難的技巧。身體因壓力而釋放可體松,但樂觀的心態卻可以對其進行抑制,許多其他研究也顯示,在處理各種身體的疾病上,樂觀可以改善其應對方式。在杜克大學一項長達40年的隨訪中,相較於心態悲觀者,樂觀主義者壽命較長。至於在維持心理健康上,樂觀所扮演的角色尤其重要,賓州大學甚至有一個研究「正向心理學中心」,在馬丁·賽里格曼的領導下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知乎上與此問題有關的問題

如何去相信? - 心理學

我們憑什麼相信我們現在的認知是正確的? - 哲學

當我們說「我相信」或「我不相信」時,我們是基於什麼來使自己接受這個觀點的? - 哲學


人的思想是模糊的,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精確。持續的、正確的暗示,就足以讓一個人變得有信心。

信心足夠大就能做成一件事嗎?太天真了。很多時候明明都沒有信心了還是不肯放棄而已。見過許多人把信心當成萬能的法寶,其實信心只能算一個助推器而已。既然做了,為何不把馬力開到最大?


信心,來源於外人的肯定和自我的肯定。

信心,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肯定中成長的。

=====以知乎的部分答題內容為例,純屬意淫=====

外人的肯定。

例如:「居然收到這麼多贊,今天重新把問題思考一遍,做以下更新,balabalabala」。

一開始,在某個方面自己還不是很有信心(我沒學過心理學,真的可以回答這麼高深的問題嗎?),所以只是簡單的說出內心的想法,或者說不敢過多的展現自己。但突然有一天,有人對你的想法、你的行為作出了肯定,這時你的自信心就有了點小膨脹,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於是乎,凡是別人對你的評論,你都小心翼翼的回復。突然又有一天,你發現你的想法、行為得到很多人的贊同,你覺得不能辜負別人對你的肯定,也希望別人持續地給你更多的肯定,於是乎,你重新審視了你的想法和行為,希望做得更加優秀。

自我的肯定。

例如:「我覺得這個問題我最有發言權!balabalabala」。

當在某個領域經歷得比較多的時候(往往前期已經得到多數的肯定),你會覺得自己就是專家,起碼是小範圍的專家(在部門裡,我在設計方面就是專家;在知乎上,我在生活方面就是專家,等等),那麼你在解決這個領域的問題時就會很有信心,至少你可以抖出的料比別人多得多。這時你不需要外人的肯定,而只需自我的肯定足以。

如何做到讓自己信心足夠強大即使在原本你對於一件事沒有足夠的信心?

首先,你需要一個可以犯錯的平台。(我在知乎上什麼問題都可以回答,最多就是被摺疊。)

其次,Just do it。(沒有做,怎麼知道自己做的好不好?沒有嘗試碼字去回答問題,怎麼知道自己回答的對不對?)

最後,如果還是沒有足夠信心,那就先私底下慢慢積累。(匿名回答,若:得到多數贊同,竊喜,改為不匿名;若:沒有贊同,自我安慰,還好沒人知道我是誰。)

我就不匿名了吧?


四個字,勇敢的心!!!


just do it


自信是你不再對事情的結果有所恐懼


推薦閱讀:

中醫在談論陰陽五行時,到底在談什麼
一句話翻譯分享(醫學類)(22)
中國現代眼科學史上的學者夫妻:陳耀真、毛文書(上)
美帝人民是如何健身的?
澳洲漫漫學醫之路!學什麼?去哪學?什麼樣?

TAG:心理學 | 人性 | 宗教 | 生物學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