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達電影開頭的失重場景是如何拍攝的?
03-01
首先說一下電影拍攝中對失重的模擬,一般是兩種方式:吊鋼絲和飛拋物線。吊鋼絲大家都比較了解,成本低,但表現力有局限,畢竟此時重力還是存在的,鋼絲只能從一個方向上「抵銷」重力,很難模擬大空間內各個方向上的失重效果。而後者是在專門的失重飛機的艙內搭棚,飛機飛拋物線可以取得完全真實的失重(或低重力)場景,可以直接拍攝到物體(甚至液體)懸浮、人體翻轉等逼真效果,演員也可以親身體驗失重,表現力極強。在影視 3D 動畫技術成熟之前,飛拋物線的方法主要運用於太空戲的拍攝。(事實上飛拋物線本來就是航天員失重訓練的主要手段。)飛拋物線的短處主要在於成本高、時間短(通常只有 30 秒以內),所以對目前的電影拍攝來說,只要是室內吊鋼絲可以滿足的失重效果,一般都不再會選擇「實拍」。具體到《阿凡達》的這個片斷,使用的是吊鋼絲、綠幕、CGI 動畫等拍攝方法,同時結合了很多拍攝技巧來保證最終效果。
推薦閱讀:
下面詳細說一下,有圖有真相。
---------- 分割線 ----------背景空間首先說船艙內的背景空間。美國人連街景都懶得拍了,這種虛擬場景肯定是綠幕 + CGI 後期合成。(圖1、圖2:綠幕原片與最終成片的疊加示意。)
(圖3、圖4、圖5:船艙內的縱深空間是分段渲染再合成的,可能是因為渲染負荷太大。)抽屜膠囊內船員的飄浮感雖然人物看起來是躺著的,但實際上是站著拍的。演員的身體前後晃動來模擬失重般上下浮動、輕微撞擊綁帶再回彈的效果。也就是說,圖1 中的男主角實際上是被向上提起來的,而不是被水平拉出膠囊的。(圖6:離鏡頭較近的女演員的拍攝真相,更遠一些的就不需要真人演員了,直接 CGI 搞定。綠幕上的紅點用於空間定位,以便後期合成。)(圖7:綠幕原片與最終成片的疊加示意。)
船艙內的量產型船員除了極少數離鏡頭較近的主要演員外,其它在船艙內隨意游弋的船員基本上都是 CGI 人形(可能結合了動作捕捉)。(圖8:背景里的船員原來都不是真人啊。)飄浮的大夫確實就是吊鋼絲。注意腰上的吊環也是綠色的,本意是便於後期擦除,但實際上……
(圖9:綠幕原片。綠幕上同樣有紅點。)衣服的懸浮感這些細節是影響到失重真實感的關鍵點,拍攝真相同樣是令人震驚的。(圖10:這群瘋狂的美國人居然把實拍人物都進行 3D 數字化了!!!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也可能是用數字模型去「套」實拍人物。)
(圖11:所以衣服都可以單獨建模、渲染再合成到實拍鏡頭上。)(圖12:成片效果。)(圖13:仍然不敢相信?好的,用這張圖來對比一下圖9,注意袖口領口等等細節的差異。估計本來在拍綠幕時,打算把大夫的腰環和鋼絲擦除就算完成了,但後來發現衣服的懸浮感不夠逼真,於是這群瘋狂的美國人乾脆決定:衣服重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