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戰爭是人類的本能嗎?

新華網華盛頓5月1日電:美國總統奧巴馬1日宣布,「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已在美軍當天的軍事行動中被擊斃。

「9?11」恐怖襲擊的畫面仍歷歷在目,本?拉登一直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的公敵。現在,世界頭號恐怖分子被擊斃的消息,引起了全球人民的關注,更是讓眾多美國民眾歡呼雀躍,同時這也被美國政府冠以反恐事業中「迄今為止取得的最為重要的成就」。然而,包括奧巴馬在內的我們都很清楚,世界並沒有因此而變得和平,相反,也許這意味著更多的殺戮。

戰爭與復仇,作為人類歷史與行為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自然吸引了不少學者的研究。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家拿破崙?查岡(Napoleon Chagnon)對生活在亞馬遜雨林中的一夫多妻部落雅諾馬米人(Yanomamo)進行了長達幾十年的觀察,對部落人口的戰爭與仇殺做了深入的調查。

通過對仇殺數據的研究,查岡發現,仇殺是原始社會甚至一些國家中最能引起暴力與戰爭的原因。在雅諾馬米人(Yanomamo)的各個部落中,復仇就是戰爭的最常見理由,但引起戰爭的最初原因往往是為了「女人」——有生育能力的女人是部落戰爭中最重要也最受關注的戰利品。

雅諾馬米人把所有的人分為兩大類:unokais(殺過人的人)和 non-unokais(沒有殺過人的人)。根據統計,unokais的配偶數量明顯地多於non-unokais。在20-25歲青年當中,unokais平均擁有0.80個妻子,而non-unokais平均擁有0.13個妻子。同樣,在41歲以上的男性中,unokais平均擁有2.07個妻子,non-unokais則擁有1.17個妻子。這似乎意味著好鬥就能獲得繁殖意義上的成功,但是查岡並不認為促使雅諾馬米人廝殺的是他們好戰的本能。他解釋說,真正嗜殺成癖的人往往很快就會被殺死,而不會活得長久,有機會娶眾多的妻子生大量的孩子延續好鬥的基因。所以真正成功的雅諾馬米鬥士通常非常有自制力,非常精明:他們打鬥只是因為在雅諾馬米的社會中,打鬥是男人提升社會地位的通路。很多雅諾馬米男人向查岡坦白說,他們憎恨戰爭,希望將戰爭從他們的文化中廢除。

由於戰爭的間歇性,包括查岡在內的研究者不認為「戰爭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後果」。他們認為,戰爭並不是人類的本能,而是原始部落的人類為了獲得生存與繁衍而習得的一種比較「成功」的社會策略。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Field Museum)的人類學家喬納森?哈斯(Jonathan Haas)也指出:"如果戰爭深深根植於我們的生理機制,那麼它就會始終存在。然而情況絕非如此。"他說:「戰爭絕不是像語言那樣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後者是一切已知人類社會始終具有的特徵。」

在他的文章中,查岡指出,在適應環境的優勝劣汰中,有機體總是傾向於表現出不斷促進生存與繁衍的能力,也就是生物學家所說的「整體適合度」(inclusive fitnesses)。對人類來說,這就包括了學習與模仿成功的社會策略的能力。

此外,有機體在生命中擁有兩種內驅力:一種是存續的內驅力(somatic effort),一種是繁衍的內驅力(reproductive effort)。這些驅動力總會導致對於包括生存資源(包括食物,水和領土)以及繁衍資源(包括配偶,能提供配偶增加子孫的聯盟)的競爭。所以個體,以及由關係緊密的個體形成的團體,為了和他們的「鄰居」爭奪資源而發生衝突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常事。雖然衝突並不一定要採用暴力形式去解決,但一般情況下個體還是傾向於使用暴力,因為通常暴力總能增加個體利益。查岡表示,他並沒有假設人類會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整體適合度,但他假設在人類的文化傳統中,為了目標而奮鬥是被認為有價值與值得尊重的。而在很多社會中,獲得社會意義上的成功就意味著生理上(遺傳上)的成功。

雖然查岡研究的是生活在亞馬遜雨林中的部落,但在當代的現實社會中,戰爭卻依然像原始部落里一樣,是獲得資源與贏得尊重的捷徑。我們擁有比雅諾馬米人先進得多的文明,卻依然會為了生存的資源或者提升個體與國家的地位,以及僅僅為了復仇,犯下一次次落後的錯誤。

為了生存,並不一定需要戰爭,但消滅戰爭,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遠。



推薦閱讀:

在皇室戰爭中,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是否殺光兄弟的後人呢?
曾出動6萬架次卻僅被擊落二三十架的蘇-25 這次為啥栽了?
薩達姆擁有百萬大軍為何會潰敗的如此徹底?
美國魚雷、俄羅斯反艦導彈 中國漁民還撈到啥?

TAG:戰爭 | 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