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方法都有哪些?
育兒方法?那真是數不清楚了。從古到今,從西方到東方。其實無論什麼大家還是專家的方法,最適合自己孩子的,只有媽媽和爸爸自己知道。
父母要不斷學習,不斷運用,收到孩子的反饋,才是最好的育兒。
前幾日,看了一部大熱劇,也總結了一些育兒觀點:從《三生三世》看育兒,素素夜華小巴蛇都沒有完美的父母
和一個腐劇媽媽,額,也是一位學佛的姐姐一起探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部8年前看過的小說,如今的大熱劇
她是一個很有時間管理,很有夢想的職場領導女性,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居然也有時間刷滿這58集的「仙俠劇」(添媽頓時為自己釋然),
她說,「這部劇好啊,很勵志啊,和佛法里寫的一樣,一切都是增上緣。連神仙都要歷劫,又何況是我等凡人!」
(就如觀音成道之前,的確是經歷很多劫難。)
姐姐說,「片尾曲也好《涼涼》,歌詞很棒:
悠悠漫長歲月,怎能浪費時光。
去流浪,去換成長……」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部仙俠劇,折射出了不同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和佛友姐姐聊到「修行」,她說,「生活從來沒有輕易饒了誰,一切都是增上緣。一個母親,首先要關注自我成長。試想,當自己都有盈虧時,又怎麼惠澤他人,惠澤我們的孩子?」
因為一部劇,愛上路邊隨處可見的花,西湖邊的桃花也開得一樣好了吧!
夜華這樣的愛好嗎?
姐妹們,我們要有工作、學習、修行、愛好和遠方。但既然「已升級成為妻子和媽媽」成為了既定事實,我想,婚姻這門課,是首先要修的。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三生三世》紅遍添媽朋友圈,勝過之前紅透的《花千骨》,再之前是《步步驚心》?哦不《太陽的後裔》~為什麼女人那麼愛看愛情劇?因為現實中痴情之愛太少,就如男人迷戀看戰爭劇、武俠劇,無非就是英雄夢。
有一顆少女心的媽媽們羨慕夜華這種愛,三生三世!
而我們的世俗愛,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消磨耗盡!
可姐姐說,夜華這種熾熱的愛,也只能是婚前,婚後還是要靠智慧和相處的技巧的,要不然很難幸福。(也是,往下看夜華不值得嫁的理由。)
父母們幫孩子擋劫難好嗎?
小巴蛇去求白淺,為他兒子在凡間免去劫難,好嗎?
護著孩子們不知外物為何?一直童話長不大,好嗎?
爹媽護著的孩子終究長不大,如何歷劫?如何修仙?如何成上神?
本來他兒子痛苦這六十年,對接下來的修仙的路會很有幫助,歷劫才能磨礪出成熟的心智,不是嗎?這樣平平安安過一生又有何意義?
小巴蛇畢竟只有這樣的道行,雖然生了四個孩子,終究也只是個普通的母親。
兒子像夜華這樣養好嗎?
當然不好啦,為了個女人要死要活不吃不喝,難道他的世界只有女人嗎?
當然還有很多啊,他有事業,他有愛他的父母,他有其他心之所向的東西,他還有遠方,
只為個女人?三生三世!
甚至要燒自己的元神,沒有一個母親願意兒子是這樣的情聖吧?
所以後來他母親在他做烈士後,對淺淺說的那些話,也是感人至深。
夜華愛的方式也是問題,欺騙,隱瞞,說什麼都是為了凡人素素好,其實不過是懦弱,愛的自以為是。(夜華不值得嫁!)
要和你攜手共度一生的女人,就希望你能實話實說,大家齊頭並進,共同進退嘛!
夜華從小是接受權威式的教育、冰冷式的無感情教育,所以這樣的人,性格上有缺陷也不奇怪。
敢愛敢恨的白淺好嗎?
愛的倒是很乾脆的。青丘的狐族,愛上了就是一生一世,了斷也挺痛快。
我挺喜歡她對離鏡最後的剖白:你只知道我當初放手放得瀟洒,你可知道這瀟洒背後當年有多少心酸苦楚?
誅仙台跳下之後,恢復了仙身,依然對夜華的所作所為絕望透頂,決定喝下忘情葯,這樣的女子還是敢愛敢恨的。
至於,她老公後來成了烈士,她大夢了三年,兒子也不管,這就不好了。
她畢竟上面有四個哥哥,愛情觀也不見得正常,加上父母如此恩愛,她可能想像不到世間會有背叛這種吧!
孩子如何,果然是大人培養的
孩子會如何去愛人,用自己的方式,或者,用美好的方式。
同樣,
孩子喜歡閱讀,或者,喜歡看動畫片,或者,喜歡玩手機。
一言以蔽之:育兒路漫漫,請先「育好」自己
01?
最近我在讀「六神磊磊讀金庸系列」之《你我皆凡人》。在《不能改變她,那就照耀她》一文的開頭,六神磊磊給讀者出了一道謎題,讓我們先來猜一個人是誰:
「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子,孤兒,從小在人渣堆里混,師傅是壞蛋里的大boss,同班同學個個是人渣惡棍,最善於自相殘殺,她自己也被迫學了一身下毒放蠱、殺人滅口的本事。你猜這是金庸小說里的誰??」
我與許多讀者一樣,一下子就想到了阿紫。作為丁春秋的徒弟,出身星宿派的阿紫心狠手辣、性格乖戾,「殘忍」是描述她行為舉止和個性的關鍵詞。原著中對阿紫的描述是這樣的:
阿紫「從漁人手中接過釣竿,隨手往水中一刺,……那魚兀自翻騰扭動,傷口中的鮮血一點點的落在碧水之上,紅綠相映鮮艷好看,但彩麗之中卻著實也顯得殘忍。」?
但六神磊磊說這個答案他只給50分。因為金庸小說中還有另外一個成長環境完全符合上述謎題的人物---程靈素。
《飛狐外傳》原著本來就不長,程靈素出場還很晚;但甫一出場,程靈素的形象就「亮了」:化解師兄師姐怨仇、救胡斐脫險、解救馬春花、破掌門大會……原本形容憔悴的「窮村貧女」不禁令人刮目相看。1991年孟飛版電視劇《雪山飛狐》中程靈素的扮演者龔慈恩又大大提升了這一角色的美貌值,為程靈素吸粉無數。
於是問題來了:兩個女孩都成長於人渣遍地的「魔窟」,為什麼程靈素與阿紫卻成了截然不同的人?
六神磊磊認為:
「唯一的解釋,就是程靈素有一個師父--毒手藥王。」
毒手藥王能夠帶出程靈素這樣的好徒弟,是由兩個因素決定的:
「一是自身具有超強的學術水平,讓程靈素高山仰止,無比崇拜;二是以身作則的寬厚人格,他的恢宏與寬博是程靈素仁慈、寬容性格的來源。」
的確,程靈素自己也說:
「我師父他老人家諄諄告誡我們,除非萬不得已,決計不可輕易傷人,晚輩一生就從未危害過一條性命。?」
而反觀阿紫,師傅丁春秋是惡貫滿盈的星宿老怪,背叛師門、勾搭師叔、打傷師父,欺師滅祖的壞事都被他做盡了;看著阿紫日漸長大並出落得越來越美麗,居然又對徒弟產生了非分之想。
所以,塑造阿紫和程靈素性格及為人處世之道的,是養育了她們的師父。她們都是孤兒,師父撫養她們長大,充當了父母的角色;師父的言傳身教,將兩個白紙一樣的姑娘培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
02
前幾天我在一個媽媽群里閑聊,聊到育兒、父母親對孩子的性格會養成產生怎樣的影響等話題時,一位姐姐說了這樣一句話,與六神磊磊的觀點不謀而合:
"育兒的前提就是育自己;把自己育好了,育兒怎麼都不會錯。"
這位姐姐,本人性格謙和、為人誠懇,讓身邊的人如沐春風;工作上,她兢兢業業、事業有成;工作之餘,她堅持讀書、寫作,前幾天還在群里和我們分享了她讀《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的讀書筆記。
可以說,她本人就是「先育好自己再育兒」的一個成功典型。她熱愛生活、積極上進,孩子在她的影響下,也成了一個樂觀開朗、謙遜平和的小"暖男";每天晚飯後是她和孩子的「讀書時光」,她看書,孩子寫作業,孩子的成績門門都名列前茅;她興趣愛好廣泛,不逼著孩子去參加五花八門的特長培訓,但卻帶著孩子一起,徜徉於科技館、美術館、博物館,感受藝術與美的熏陶。在被問到對孩子未來有什麼期待時,她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按照什麼『標準』去培養他,我只希望,他能夠真誠的熱愛這個世界,開心的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這就是這位姐姐的育兒觀念:孜孜不倦地努力提升自己,為孩子做一個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榜樣,育好自己再談育兒。
03
我身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很多。他們從孩子剛剛出生就斥巨資購買「學區房」,對網上的各種育兒理論趨之若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對照網上「哪個年齡段適合學什麼特長」的進度表將孩子塞進各種早教班、興趣班。他們熱衷於各種擇校考試,孩子學習成績一旦不理想,就到處找「名師」補課。
他們並沒有明確的育兒理念,他們的實踐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傾其所有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外界條件。他們經常說:「為了你讀書我辦法都想盡了,反正我對得起你了,學不學得好,就看你的了。」
他們整天告誡孩子「好好讀書」,自己卻幾乎從不讀書;所謂的閱讀,也只是利用「碎片化時間」拿起手機看看爆文看看小說;陪孩子去上輔導班的時候,他們在外面拿著iPad看劇打發時間;將孩子關在房間學習的時候,他們在客廳看著肥皂劇,在手機上打各種「消消樂」遊戲。
我一位鄰居的兒子比我兒子大幾個月,也是今年下半年上幼兒園中班。她的孩子剛過周歲就開始在外面早教,現在同時在學英語、畫畫。提起"X寧"、"贏在XX"、"X寶貝"等早教機構,她如數家珍;她就像集郵一樣,到處搜集這些機構的資訊和收費標準,有公開課就去聽;用她的話說,她生怕孩子在成長階段錯過什麼,被別人落在後面。
有天早上,我們在送孩子上學的路上巧遇。看到他們母子,我拍了拍兒子的頭,小傢伙經過我的提醒,很開心地向阿姨和小哥哥招手道早安。而他們母子的反應卻令我頗為驚訝和尷尬:也許是急著趕路,她只對我兒子的早安問候微微點了一下頭;而她的兒子則沒有任何反應,始終不發一言;整個過程中,她也沒有對孩子做任何提醒,就這樣對別人的問候視若無睹。
當時我就在想:這個四歲半的孩子,去早教班上了那麼多課,難道那裡的老師沒有教他最基本的禮儀禮貌嗎?孩子不回應別人的熱情問候,時他還小,尚不懂事;在身邊的媽媽難道不應該提醒一下嗎?
我上小學的時候,媽媽的一位同事總是抱怨自己的兒子不愛學習。一次家長會後,這位阿姨懊惱地拉住我媽媽訴苦:「今天老師專門把我留下來,拿出我家孩子的『天天練』(我上學時與教材配套的課後練習冊),我一看,真想找個地洞鑽進去,幾乎是嶄新的!他根本就不寫作業,每天回家坐在那裡裝樣子!」
我媽媽:「那他平時寫作業,你也沒檢查過?都不知道他在寫什麼?」
這位阿姨汗顏了,告訴我媽媽:她每天把兒子關在房間里學習,自己在外面看電視;除此之外,她和丈夫都很喜歡打麻將,不僅經常流連於小區棋牌室,還隔三差五叫人去他們家裡「擺場子」,她兒子學習不好,卻小小年紀就精通麻將了。
04
所以,「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照出的,其實是父母投射在ta身上的特徵與品質。
因為,每個孩子都曾經是一張純潔無暇的白紙。無論ta在學校、在社會機構接受怎樣的教育,對ta影響最大的,其實還是ta的父母。在家庭環境中,父母的行為舉止、思想言行對於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不僅影響著孩子的性格養成,也塑造了孩子的風度氣質。
徐小平曾經在一個演講中說過:「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教育專家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對此也有精闢的論述: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效仿源。無數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因此,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所以,身為父母,"育己"至關重要;育好自己,才敢談育兒。
2015年5月,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了《特立獨行:奧巴馬母親的傳奇》一書。讀者們紛紛驚嘆,原來奧巴馬的母親是一位如此非凡傑出的女性。
19歲生下奧巴馬,24歲生下奧巴馬同母異父的妹妹。離婚後,
她「在獨力撫養兩個孩子的同時,不間斷地學習、深造,成為了一名專門研究印尼手工業的人類學學者,並以她的勤奮、執著、始終熾熱的天真理想和專業精神,為第三世界女性爭取經濟平等這個重大課題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這樣一位優秀母親的影響下,奧巴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並最終到達了美國政治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自傳中,奧巴馬坦陳:
「在我的生命中,她(母親)是獨一無二的永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優點都源於我的母親。」
05
因此,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暫時放下對那些五花八門、眾說紛紜的育兒理論的追求吧;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教育子女這條漫漫長路上,我想,同樣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身為父母,做好自己、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起一個優秀的榜樣,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
要求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那麼自己晚上就不要再熬夜刷朋友圈了;
要求孩子養成愛乾淨愛整潔的好習慣,那麼先動手整理好自己的房間;
要讓孩子愛上閱讀,那麼,少刷手機少看劇,晚飯後一起跟孩子看看書、讀讀繪本吧。
我相信:
當我們不斷提升自我、在職場和事業上取得建樹時,孩子也能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我們身上從內而外散發而出的"正能量";
當我們熱忱地擁抱藏在生活中的細小美好時,孩子也會漸漸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
當我們用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坎坷和偶爾的不如意時,孩子也會受我們影響變得堅強樂觀;
當我們用客觀、平和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孩子也會具有陽光、積極、豁達的個性。
育兒路漫漫,先育好自己;作為父母,我們共同努力。
人們常誇獎一對感情篤深的情侶為「佳偶天成」,卻從來沒有人說過「佳父天成」或者「佳母天成」的。
確實,沒有天生的好父母,是孩子教會了大人成為父母。
而父母與兒女之間的親密關係,不是定格在一處,會有至親至疏,會有忽遠忽近,也會有甜蜜如糖和恨之如砒霜。
正巧,看完《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之後,又讀到一篇關於至疏母女的文章——「易經|母愛為何會傷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原來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有時會關乎子女一生的走向。而本應該親密的親人所帶來的傷害,會鑄就兒女心苦身孤的飄零結局。
如果是好的親子關係呢?是不是可能帶來另外一種結局?
可惜這世界上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和後果。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是三位美國教育專家寫給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課。這本書並不是教父母如何去育兒,如何去管教孩子,而是讓父母們反思,先解決「教育父母」的問題。
正如書中所言:「父母要向孩子學習,就得首先做自己的學生——仔細分析自己的性格,看看在為人父母方面有哪些優勢和不足,了解孩子們的看法,等等。這一點做好了,才能動手去研究孩子,了解他們的性情和成長過程。」
·父母心中的愛與怕
書中說,很多家長教育孩子,並不是完全出於愛意,有些是因為內心的害怕。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害怕自己沒有成為好榜樣,害怕孩子有何閃失會有輿論壓力,害怕……
這些害怕,都是由於父母並不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情和行為特點,所以衍生出來的心理壓力。
而孩子,尤其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會獨立的孩子,即使父母在害怕中,也要給孩子適當的自由,鼓勵他們獨立,適當的時候學會放手。
我想起自己在剛上初中的時候,那時候十三歲,媽媽開始讓我為家裡一些交電費或者電話費這些小事跑腿。我不以為意,問到地方就去交費。直到同事說起自己的女兒,我才知道這些成為稀鬆平常的小事,她覺得她女兒都辦不了。
同事的剛考上大學的女兒,高考後,女兒學車,她就每次都請假陪同。我們都很詫異為何這麼放心不下女兒,她說女兒從小到大就沒自己做過什麼事,如果這種需要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怕女兒會很沒有安全感。高考時,她女兒考的分數不算低,但最終選擇了本市的一所高校,因為女兒離不開父母的照顧。
這種母愛,我希望是個例,真的不希望普天下的父母都把自己的子女過度保護,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很明顯是負面影響更大的。一個凡事都需要爸媽來陪同需要爸媽照顧的成年人,未來是什麼樣子,真是不敢想像。
·不要給孩子一個複製的童年
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源於童年時受到長輩的教育影響。有時候,父母有著暴力陰影的童年,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也會想到用體罰的手段。有些在童年缺失父母關注的孩子,長大後對自己的兒女也會懶得理會。彷彿父母會潛移默化地把自己的童年,給孩子再複製一遍。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列出很多種類型的父母,給出他們的童年對他們後來教育子女的行為影響,並且對應每種類型的父母,都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如果真的是在孩子養育過程中,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有自己也不是個好家長的懷疑,書中的這部分內容可以幫助家長們解決很多疑問。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人生
人們常說童真可貴,無邪難得,這是因為兒童的眼中,世界真的很簡單,黑白分明,五光十色,清澈如初。
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不僅僅是父母要解決的問題,其實是所有成年人應該抱有的信念。留有純真,不忘初心,方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像個孩子一樣仍懷有情趣,才會發現周遭的美好;像個孩子一樣順其自然,才能放寬心胸,丟下煩惱;像孩子一樣容易心情開朗,才會讓自己身心通暢;像孩子一樣真誠待人,才會甩掉尖酸刻薄相遇君子;像孩子一樣好奇體驗,才會發現新的機會,為自己的生活平添趣味和歡樂。
·積极參与孩子的成長
中國式的家庭很多都是父母兩極分化嚴重的,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爸爸對孩子不聞不問。
媽媽們忙於給孩子安排衣食住行,照顧孩子的生病和日常,孩子的補習班都在哪裡幾點去她們比孩子記得要牢,就連女孩喜歡的巴拉巴拉小魔仙哪種魔法棒還沒買,她們都一清二楚。
相反,爸爸們用各種借口缺席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小的時候讓他們順便買回來紙尿褲,他們會買錯尺寸,更有甚者,自己的孩子幾歲了,他們都茫然不知。
還有另外一群很有特點的孩子,他們叫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說要掙錢養家,長年在外,孩子與父母團聚的時候一般一年只有短短几天時間。更有些苦命的孩子,要三四年才能見到父母一面。那種本應有的親昵,被時間和距離衝擊得很淡很淡。
父母在身邊,這種安全感和自信是別的東西都替代不了的。而父母良好地參與孩子的童年成長過程,對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非常強烈的積極導向作用。
真正的溝通,真正的理解,真正的放手,都是需要家長學會的,對子女和對家長都是非常重要的。
也許,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說,父母,難道不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嗎?
01
前幾天朋友群里突然跳出來一條信息:「求靠譜早教推薦,在線等……」
看到消息後我隨手回了一條:「誰要報?」
「我呀」
「你家大寶才多大?用得著嗎?」
"我們樓下那家,孩子百歲當天就去上早教了!"
額,我回頭看了眼在家瘋玩的兒子,我們這壓根就沒想過要去的是不是也要考慮報一個?
兒子今年入園,小區門口有兩家都是私立。我倆從年初就開始商量著二選一去哪家。結果有一天跟鄰居說起來,對方給我算了筆賬:"門口這兩家剛開園的時候,一個月幾百塊還包括餐費,現在也就不到2000吧。不遠的XX國際幼兒園,一年費用30萬。你想想兩個分別從兩萬多和三十萬出來的孩子,能一樣嗎!"
"……"
那麼,上早教、上貴族學校,對於孩子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02
凱特是高一名級律師事務所的訴訟律師,也是盡職盡責的單親媽媽。獨生女兒艾米莉亞就讀於一所貴族私立學校。高度緊張繁忙的工作,令凱特在女兒與公司之間疲於奔命,但她很享受這種狀態,也從未後悔,並總是堅持做到完美。
一天早上,像往常一樣她和女兒告別後,在趕去參加重要會議的路上被校方告知:艾米莉亞因作弊將被處分。當她心急火燎趕到學校的時候,卻發現門口已被警方控制,這裡剛剛發生命案,一名女生跳樓身亡,正是早上剛剛和她告別的女兒……
正值花季的女兒究竟過著怎樣的人生?隱藏了哪些從未吐露的真相?而天下為人父母者,又是否真正走進過子女的內心?
這是一部小說的情節。在讀完後不禁猛然想到,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03
隨著兒子一天天長大,自己關於如何養育教育孩子的疑惑就越來越多,越來越深。誠然,全職員工+母親的身份經常讓自己疲於奔命,而每當多重身份出現衝突的時候,犧牲的總是處於弱勢的孩子。在冬日的深夜,兒子狂吐了一宿後,早上看著安然入睡的寶貝,媽媽就又要踏出家門去單位報到。早出晚歸的我,面對孩子渴望陪伴的眼神,卻總是用「物質」來進行補償。於是形成每天下班帶禮物回家的習慣,又反過來刺激了自己要努力掙錢給孩子花的行為。這,難道不是一個惡性循環嗎?
而,當我們有時間了,會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嗎?「媽媽,你不看手機,陪我玩一個遊戲,我就獎勵給你一個小粘貼!」兒子滿臉笑容的大腦袋突然出現在手機屏幕前。為什麼閑下來的時間首先要選擇去跟「手機」約會呢?
陪伴的真正含義在哪裡呢?
04
春節臨近,你的7天假期計劃中是否有「陪伴孩子」這一項呢?要如何做才能高效利用這段寶貴的親子時光呢?為此,我找到了這本《奶蜜鹽》,一本號稱「家庭教育第一定律」的「粉」寶書。作者張文質提出的「教育是慢藝術」「保衛童年」的理念在業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本書更是在此基礎上,結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總結出最影響孩子成長與發展的「奶」「蜜」「鹽」三大核心要素。
何謂「奶」「蜜」「鹽」?
@ 奶:滿足孩子本能需求,為孩子的一生圖上溫暖底色。
@ 蜜:認識與體察到「世界的美好」,被「蜜」浸潤過的孩子才能健康陽光。
@ 鹽:讓成長舉重若輕的品格與智識。
如何給?
作為家長,自然想把一切好的東西都給到孩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奶蜜鹽」自然不在話下,而作為孩子成長中必須的三味營養元素,我們要如何做到恰如其分地給予呢?
@ 奶
我們先來回答幾個問題:
你愛你的孩子嗎?
你是如何表達這種愛的呢?
這種表達的頻率是多久一次呢?
出乎意料地,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排在親子關係中第一位的並不是教育,而是「滿足」,即滿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在小朋友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他們最需要的就是母親的懷抱,乳汁的滋養。因此「奶」的成長元素要求我們最基本要做到:言語表達、身體接觸、每日三問、信守承諾。
童年是一個人生命的出發點,我們所有的成長都是從童年開始的。我們會不斷地回到童年去汲取力量,這種力量,有時候是正面的,它會幫助我們更有勇氣去接受各種挑戰;有時候則是負面的,會讓我們膽怯、退縮。
所以作為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我們,給孩子在童年種下了什麼種子,自然在他長大以後就會收穫什麼果實。
@ 蜜
我們再來回答幾個問題:
你期待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為這種期許做出過什麼行動?
孩子對你的行動有什麼反應?
好吧,所有的父母都做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天才夢,孩子在我們眼中都是獨一無二的天使。我曾經幻想著讓他成為畫家,用手中的畫筆來展示自己眼中的世界。老公曾經說要兒子成為歌手,能夠站在絢麗的舞台上自由揮灑。而,仔細分析下,發現這些竟然都是我們自己未完成夢想的影子,與孩子無關。那到底兒子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呢?一時竟然語噎。
書中的「蜜」則要求我們關注孩子與生俱來的天賦,不破壞他們對這個世界原有的痴迷和感覺。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和讚美聲中激活靈氣,從而活在以發展自己為目的的世界中。
@ 鹽
還是幾個問題:
孩子在面對危險的時候,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嗎?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你會如何處理?
與孩子老師的關係,你會如何處理?
遲早有一天,孩子們會離開我們,成長為能夠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困難的成年人。而如果他能夠擁有良好的品格,深明責任的意義的話,相信這樣的人生之路不會出現太多的坎坷。作為父母,我們自然期望孩子能夠這樣,所以在其成長過程中,就不能少了「鹽」的參與。它會溶解在孩子的血液中,陪伴孩子去走屬於自己的路。
告訴孩子生命的重要,無論什麼時刻都要以保證自己的安全為第一位。即使課業負擔很重,也要督促其「野蠻其身體,文明其精神」。與老師成為互相包容互相促進的關係,同時做到適度懲罰,不過分,不遷就。能做到這些,就可以給予孩子足夠的「鹽」了。
05
這本書我讀了很久,從中既看到了我與兒子日常的點點滴滴,同時也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時光。可以說,養育兒子的過程也是自己的二次成長。以人為鏡,通過孩子我看到了自己作為一名母親的不足,引起了深深的自我反省。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他們帶著自己的純真來到我們的身邊,依賴著我們,慢慢地成長。
書的封底有一句話我特別喜歡: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全力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養一個正常的孩子」。所有孩子的媽媽、爸爸們,讓我們把目光從「物質城堡」的搭建中暫且轉移出來,帶好充足的「奶蜜鹽」全身心地去愛他們,關心他們。真正的,去愛。
教會這些思考方法,讓孩子受益終生
二孩潮來臨之際,親子教育問題成為更多新晉父母們最關心的問題。尤其是現實社會中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競爭越來越激烈,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從小就能發展全方位的能力。所以,親子教育更多的關注都在對孩子思維、心理、才華等各個方面的素質培養方面。
除了各種知識、才藝、技能的學習外,思維能力應該是父母們最關心的。孩子天生都具有好奇心,在認知世界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疑問,父母們也都希望能夠去引導和啟發,鍛煉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從人類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知識是有半衰期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原有的一些知識會慢慢變得不那麼重要,甚至被證明是錯誤的,而被新的知識淘汰掉。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提高學習能力,才能更好的迎接未來的挑戰。
注重孩子的思維訓練
多元思維模型
鍛煉思考能力,可以向最優秀的人學習思考方法。
多元思維模型是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提出的一種綜合思維模型,包括生物、數學、物理、工程、心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某一個獨立學科,很多時候已經不能滿足解決問題的要求。芒格提倡把多學科的知識綜合起來,融會貫通,在頭腦中形成一個整體的思想框架,以此為基礎進行深入思考和決策。
等等,這麼複雜的模型,成人都未必能完全掌握,孩子可以學會么?
當然可以。教育不是死板的知識填充。教孩子思維方式,只要順應孩子的需求和接受能力,採取適當的方式,從小處著手,圍繞孩子最感興趣的知識和話題,加以適當的引導,孩子也能夠輕鬆學會。再經過不斷的刻意訓練,逐漸提高,以及與小夥伴互相討論、共同學習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孩子的思維能力會越來越優秀。這就是《雪球幫》提倡的滾雪球效應。
如何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
鍛煉孩子的思維方式,可以從以下三步進行。
提問題是思考的第一步
1,提出問題。
興趣和好奇心,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好奇心的第一步,是提問題。許多孩子頭腦中都有無數個「為什麼」,這是獨立思考的第一步。
問題的水平代表了思考的水平。
鼓勵孩子提問題,更要鼓勵和引導孩子,通過深入思考,提出更好的問題。
什麼樣的問題是好問題呢?
雪球幫給出好問題的標準如下:
1)挑戰現存的答案;
2)與能否得到正確答案無關;
3)你一聽見就特別想回答;
4)創造了新的思維領域;
5)能生成許多其他的好問題。
可以看到,用這樣的標準衡量的好問題,都是能夠啟發新的問題和思考、吸引孩子興趣的。
《雪球幫》書中,包含了17個章節,每個章節都從孩子最感興趣的一些認知世界的問題或知識點入手。動物、自然界、地球、飛機……這些話題,是孩子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很容易吸引孩子主動參與進來,順著問題思考,並對照書中內容,與自己的想法作比較。
尋找答案讓孩子層層深入思考
2,尋找答案。
尋找答案,是提問題之後,進一步深入的思考。要注意鼓勵孩子打破常規,發散思維,充分發揮想像力。我們關注的是孩子的思考過程,而不是所謂的「標準答案」。對於有些問題,甚至不需要刻意設定「唯一的正確答案」,讓孩子進行充分的思考就是最好的鍛煉。鼓勵孩子通過思考給出自己的答案。
什麼樣的答案是好答案呢?
雪球幫給出的好答案的標準如下:
1)解釋了為什麼;
2)用跨學科的方法解釋了為什麼;
3)利用簡單形象的比喻解釋了為什麼;
4)在解答問題的同時,提出了更好的問題,或者開闢了新的領域;
5)用科學的方法挑戰了這個問題本身。
這個衡量標準,更關注的是孩子的思考角度、思維方式和過程。
當然,孩子的思考過程,需要有正確的引導。在《雪球幫》中,每一個章節,都從一個非常吸引孩子的有趣問題入手,引導孩子一步步的深入,從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考慮問題的答案。中間穿插了第一性原理、逆向思維、類比法、積累性選擇、能量法則等概念和方法,在實踐中引導孩子理解和運用。通過層層深入提問的方法,應用跨學科的知識,不斷的解決新問題,最終發現問題的本質原因。每一個章節末尾都留出新的問題,家長可以引導孩子針對新問題,去進行類似的思考鍛煉。
討論和交流促進更多思考和鍛煉
3,教別人。
如果能夠把知識和想法教給別人,而且做到語言簡練、表達清晰、生動形象,不但是孩子思考能力的鍛煉,還包括表達能力、邏輯能力等,這是一種全方位的鍛煉,是非常棒的綜合學習方法。
鼓勵孩子把自己提出的問題和思考所得的答案,分享給家人和同伴,孩子能夠得到最大的鍛煉,收穫會更多。
《雪球幫》所提倡的多元思維模型的鍛煉方法,不止對孩子有很大幫助,也能夠給家長帶來啟發。親子教育通常都會提倡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參考《雪球幫》的教育方法,教會孩子思考方法,孩子會終生受益,家長也會收穫滿滿。
2017.02.14霧凇
圖片來自網路
陪孩子去聽社區免費的親子啟蒙課的時候,老師在上面講不孝有三,下面孩子和家長跟著說「無後為大」。老師尷尬的笑,然後繼續讀:十三經註疏《孟子?離婁上》中的「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
回來路上女兒問我為什麼大家都說「無後為大」,一起走的老爺爺說「古代人覺得如果沒有兒子就絕後了,覺得是大事。」女兒繼續問這三不孝的意思,我說我也不知道,回家我查查書,告訴你。
不查不知道,這一查,真是顛覆了我以往對這段話的理解,只好第二天去親子課的時候,跟幾位國學老師討論了一下。三不孝的大概意思是:對長輩阿臾奉承,明明不對的事,說成對的,這是陷長輩於不義,是第一不孝順的。家裡條件不好,卻不思進取,還在家花父母錢,不出去自謀生路,這是第二不孝。不結婚生孩子,也不想辦法,或是不好好教育孩子,讓孩子數典忘祖,自己死後父母、長輩、祖先再也沒有人祭祀了,這是三不孝。
為什麼無後是三不孝,因為這件事最簡單,就算不結婚,沒要孩子,收養、過繼都能解決逢年過節掃墓這件事。可是「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和「家窮親老,不為祿仕」都是需要自身有能力才能避免,很大程度上,要避免這種不孝,與其說是對孩子的要求,更多的還有對父母的要求。要求父母根據自己孩子的潛能,引導孩子發展。
不光中國的家長,外國其實也是認為家長在培養孩子的時候,這兩項能力,至關重要。美國心理學家丹尼斯?韋特利在其著作《成功心理學: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中明確提出「成功意味著一生的個人成就。個人成就來自你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創造的一種有意義的感覺。這種成功不是由其他任何所賦予的,也不會被其他任何人所剝奪。它需要你冒險、克服挑戰,並讓你的最佳資源——你自己——發揮最大潛能。」
我們始終為孩子「成材」還是「成才」而糾結,看完這本書我倒是覺得孩子只要成為他們自己,他們自己幸福,就是做家長最大的成功了。
可惜做家長是世界上最難的工作,而我們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了。經過讀書會三個月的討論選出了5本家長認真學習,可以讓家長和孩子都更好成長的書。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
把這本書放在最前面,是因為我建議家長在準備要孩子的時候,就開始看,學會如何調整自己,與孩子相處,學習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橫琴法院曹法官在審理兒童虐待案件時說過這樣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要先教育自己,要與子女共同成長。有的父母因為種種原因,在孩子身上發泄憤怒,毆打子女,就是缺乏自省、放棄自我要求的典型體現。」
我們做父母之前,先是我們自己,走在更好的路上,才能遇到更好的人。當今社會,人們往往將工作和機遇置於情感之上,認為快比慢好、多比少好、成績比參與更重要。
《華人育兒百科》
在育兒書的暢銷榜中,外國的育兒書比較多,兒童醫院崔醫生推薦這本《華人育兒百科》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是一本華人育兒書,適合中國人的育兒書,由台灣長庚紀念醫院兒科醫療團隊百位兒科醫學專家、一線醫護人員和營養師合力撰寫,針對0~6歲嬰幼兒,收錄了300個常見育兒問題、70種嬰幼兒常見疾病、24個促進親子關係和幼兒發育的小遊戲,為父母提供全方位醫療與教養對策。
它既是一本書,也是一本詞典。不僅有生活常識,還有育兒理念。
從前面看,全書按照橫向的成長規律,開篇的「兒科醫生給家長的一封信」明確指出了12項務必注意事項。然後按照懷孕前到孩子6歲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詳細的介紹了孩子需要的照顧和家長需要做什麼。不光是如何讓孩子吃飽穿暖,更有根據人類發展需要的各階段生理和心理的行動指南。
從後面看,最後的索引,又縱向把孩子相關的生理、心理知識,做了索引,小到牙齒,大到智力都做了系統的梳理。你需要什麼知識按照索引就能找到相關知識的頁碼。
《學會學習:從認知自我到高效學習》
這本書是一對從日本回來的父母推薦的,非常簡單的不厚的書,日本教育學教授、學習問題專家齋藤孝寫的,介紹了十六位傑出人物的學習方法,又分享了作者自身的學習技巧。旨在為找不到適合自己學習方法的讀者提供啟示。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好一點的家長認為孩子學習不好是老師教的不好,也有的家長覺得是孩子不好,堅持和耐心不夠。最大的可能卻是方法不對。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家長們可以從中找到適合自己和自己孩子情況、能夠長期堅持的方法。亦可在作者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學習法則。
《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的太多》
以著名的心理學大師溫尼科特的「足夠好的媽媽」(即「60分媽媽」)為理論基礎,結合青少年心理諮詢師月華,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感悟和心得以及大量的親子教育諮詢案例,從不同的側面闡釋60分媽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書中倡導的「你現在能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有原則地管教孩子」「為愛做減法」等理念能夠啟發讀者進一步思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有原則、會示弱、能放手、不強求的好媽媽。
這是一本放養教育理念的書,更多的是啟發家長培養出自立自強的孩子。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超實用筆記讀書法》
閱讀直接決定孩子的應試成績,這也是每個諮詢我學習成績的家長,我都會建議他們先學習《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修訂第5版)》第12章 增進閱讀速度、第13章 提高閱讀效率。仔細教會孩子,只要孩子學會讀書,你會發現他(她)的記憶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都會大大提高。《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是日本閱讀專家奧野宣之的書。
介紹了19個讀書技巧,非常適合孩子學習的讀書技巧,值得一提的是,書中介紹了各種文具的使用,這恐怕是大多數家長的想不到的,如何教孩子使用筆、便簽、筆記本、文件夾等26款常用文具。
我們養大一個孩子,不是光讓他吃飽穿暖就夠了,甚至讓他完成學業,走入社會還不夠,還要教會他在這個社會中安身立命,養活自己的能力。如果不能一輩子扶著他走路,最好的辦法就是教會他如何獨自前行。
我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各種營養品、興趣班、早教班一哄而上,卻忘記了每個孩子各有不同的天賦,就像每顆種子都有不同的花開時間;我們怕孩子走錯人生路,所以一門心思的指導孩子、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與孩子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歡笑、一同成長。啟發孩子的天賦,讓他發揮出自己的潛能,成長成他們自己喜歡的樣子。
「不要亂塗亂畫」
「小心,別把玩具弄壞了」「快點吃飯,別看電視了」「你看隔壁家的小孩,哪有你這麼不聽話」表面上,乖乖吃完飯,父母說什麼就做什麼的孩子,是大家心中的好孩子形象。可實際上,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世界對他來說是全新的,他從零開始去觸碰、去感知、去構建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事事充滿好奇與不解,難免會做出一些「不聽話」的舉動。可往往有很多父母,因為成長經歷的關係,積累了很多個人經驗。以有限的經驗,來指導教育自己的小孩。不僅存在盲目比較,有時候還存在扼殺孩子創造力的行為。比如,上面的那些句子,是我常聽到的一些父母訓斥孩子的話語。甚至想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試圖讓孩子明白。可對於涉世不深的小小孩,怎麼會聽得懂像天書般的道理。因此,與其言傳不如身教。
我遇見2種媽媽。
她們遇見同樣的一件事情,會有2種不同的處理方式。每天看媽媽用唇膏塗嘴唇,好奇唇膏是什麼,怎麼用,然後會趁媽媽不在的時候,打開看看,但因為自己不會用,於是把唇膏給弄斷了。
A媽媽第一次見了,內心難免會不快。畢竟那是自己喜歡的唇膏,但A媽媽並未因此責怪自己的寶寶,而是教孩子怎麼打開唇膏,怎麼用,什麼人在什麼時候可以用。
B媽媽見了,二話不說,就開始批評孩子:「叫你不要亂動,你就是喜歡亂動,這不,又把媽媽的東西給弄壞了,下次再亂動就打屁股」
這2種方式,哪種對孩子更好呢?哪種對孩子更有指導意義呢?答案很明顯吧。一管唇膏的錢沒多少,因此而傷了孩子的那份好奇心顯然更得不償失。可多少家長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呢?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我頗為贊同作者的觀點:身教大於言傳,引導比講道理來得重要。
以下為書中的一些摘錄: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都會健全地發展。」「堅持『隔代幫忙』而不是『隔代撫養』,讓孩子基本上天天都能見到父母,經常有和父母親密接觸的機會。」「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溫柔的話語、肌膚相親,是一個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長的不可或缺的東西。」我有2個朋友,她們分享給我的育兒觀點有2點,特別打動我:
1.我的寶寶教會我好多東西。
2.我的寶寶讓我想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帶過娃的人,多少都會發現孩子就像一面鏡子,你是什麼樣的,通常都會通過孩子的言行舉止投射出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去年回家和小侄女一起吃飯,後來因為中間她因為分配不均的問題在那裡大吵大鬧,後來,我控制不住情緒朝她大吼。到了晚上,她因為和弟弟一起玩玩具時,發生了爭執。我中間做調解,她不樂意,並突然站點起,大聲嘲我喊:不要你管,誰叫你中午吼我了。後來,反思了這件事。覺得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1.不該對孩子發火。2.不該干涉孩子之間的矛盾。做到讓孩子們自己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如果按傳統的方式,一般都會這樣說「弟弟小,你是姐姐,要以大讓小」。這句話,聽著就覺得委屈,因為在小孩子的觀念里,沒有「讓」的觀念,更不明白,為什麼姐姐大就要讓弟弟。這本身的道理就很難講通。反而,不插手,不干涉,讓他們自行解決矛盾,也能進一步學會如何和同伴相處。
而在自我完善中的反思,則可以更進一步:
1.半個小時效應。做到不在孩子面前發火。不管自己有多生氣都不要發火,轉移注意力,等過了半個小時後再來處理問題。
2.關愛有度:要全心全意愛孩子,更不要丟失自己。尤其是面臨與孩子分離時,要學會去調整關愛的方式。分離,並不意味著放棄對孩子的關愛。如,孩子離開你的懷抱,開始學會行走。如孩子離開家,去求學。
關於育兒,更多的經驗,都來自於撫養過程中的一些體悟,謹以此勉勵自己在寶寶出生後,能開放地接納寶寶的成長,不以過往固有的經驗來批判與指責孩子,讓Ta擁有一個健康向上開放自由的成長空間。推薦閱讀:
※674.與喵共舞333~優雅美麗和正常人
※737.與喵共舞362~春節2去超市
※535.朝花夕拾71~吃西瓜
※628.拍照片47~工體翻斗樂
※721.與喵共舞354~周末什剎海滑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