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對教育工作者的影響有哪些?
開場的第一幕是主人公已經變老的那個時候,從「池塘之底」出來的「再教育」學生並沒有像大多數從「戒毒所」里出來的那些吸毒者一樣面臨著復吸,再進「戒毒所」的人生。桌上滿滿的榮譽證書,滿滿的有關音樂的成就獎項,註定了他的人生包含著改變與成功。
那麼教育是什麼?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善意是什麼?可能就是那份引導和啟發,那份善意的帶領和信任吧。老師從來都不僅僅是教書的工具,或許就是學生一生的縮影...剛進來的時候,校長的嚴肅註定了整個學校的灰暗和慘無人道,學校的員工——馬桑先生受傷了,校長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找醫生來看傷勢,而是急於找出兇手來懲戒。如果教育者並沒有愛心,只是為了讓學生被馴服,甚至於滿足自己心裡抖S的一種傾向而把教育變成傷害弱者的利器,那不是教育,不過是上層階級的發泄方式罷了。
無疑,馬修學監的到來改變了學校的現狀,惟有愛意和包容,才能夠善化這些孩子。人性本身就很難以善良的方式出現,所以才需要教育的存在來改變這個現狀。如果教育者都沒有心存愛意,那麼讓學生像他們學習到愛意則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懲罰,不能夠帶來孩子最根本的變化。只不過通過了懼怕的那根神經帶來了控制。
「小天使」——莫杭治擁有驚人的容貌,但是卻孤僻,這一幕在他的眼神中看到了不滿,傷痛,敵意。或許是父愛的缺乏,讓他變得冷漠,或許又是對母親把他送到這裡來的不理解,又是對學校體制的憎恨。他的缺點在其他人眼中看來很大,甚至於被譽為「魔鬼」,恐怕這裡面只有莫杭治的媽媽和馬修會相信可以改變他!莫杭治從開始的拒絕,到後面被馬修所寫的歌曲吸引。馬修從開始對這個孩子的不夠信任,到後面被他「空靈,安寧」的嗓音所震驚。兩個人的關係開始逐漸的回暖。
如果說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音樂是溝通的橋樑,是美學的交流,是心靈的共鳴」。那麼最成功的莫過於這位老師,他明白了如何利用美帶給這些內心已經受到摧殘的孩子以寧靜和信任。馬修組成的「合唱團」把校長哈珊也感動了,這一段時間的愉快是「池塘之底」的孩子們從來不敢想像的美好。可是劇情從來都不會如此的順遂人意,一個「破壞王」出現了。
具有暴虐傾向的蒙丹不像其他的孩子一樣,只不過是犯一些小的事情罷了。就像當初傷害馬桑大叔的那個孩子最初的目的不過是玩玩,只是沒想到後果會那麼的嚴重。而馬修讓他去看護馬桑大叔的時候孩子已經明白了這位大叔對他們從來都沒有惡意,甚至於一直把他們當做可以疼愛的孩子來看待。所以當別人說「如果我是你,早就要絕望透頂了」的時候,馬桑大叔不過是笑笑說「而我是不會抱怨的,該抱怨的是孩子們」。蒙丹偷走了十萬法郎(後來證實了不是他偷走的~),導致了整個學校無法運作,而校長也因為「責任連帶」而責怪馬修的教育方式。其實,蒙丹也並非無藥可救,也更是個例。不過從校長的角度來考慮也確實非常為難,他不是一個完全的老師,更是學校的領導者,不能夠全然因為教育而放棄了一切,他更要考慮整個學校如何生存。
哈珊校長其實是一個久久沒有見到陽光的人,送來的孩子都是那麼的頑皮和看似不可救藥,給他帶來的也從來不是希望。一個沒有陽光和沒有希望的人當第一眼看到陽光的時候,會覺得陽光的明媚真的很美好,可是一旦知道了陽光也會把人晒傷的時候,他就開始拒絕再接受陽光了,因為他怕了,怕重蹈覆轍,所以他情願不要明媚,也不願意再讓光芒傷害自己了!「合唱團」也從光明正大變成了偷偷進行的一個組織。馬修的感染很成功,讓自己當音樂家的夢想在這裡得到了實現,讓孩子從原來的頑劣變成了熱衷於音樂表演的純真。
或許每個老師都期待著像馬修一樣成功,但是卻未必捨得像馬修一樣認真和吃苦。不管是委屈還是傷害,馬修都只把孩子當做一種無意識的行為去看待,讓他們避免懲罰,讓他們從根源上明白自己的行為對那些愛護他們的人來說傷害有多大。他教的不僅僅是音樂~每個人都有心中所愛,馬修也一樣,在相處的過程中,他被莫杭治媽媽的善良和美麗所吸引,這引來了莫杭治的不滿,他把墨水打到了正在和他媽媽交談的馬修的頭上。
母親因為莫杭治的行為感到傷心,而莫杭治只不過不願意看到媽媽被別人覬覦的感覺,想起了曾經蒙丹把他媽媽形容為「婊子」,他的內心真的怕媽媽變成那個樣子吧!之後,這個很好玩的數學老師也被吸引了,加入了合唱的隊伍!除了校長哈珊,所有的老師都敞開心扉去迎接完全變了樣貌的學生。
最後馬修的「合唱團」成功的被公爵夫人所接見,校長哈珊也期望從這次的接見得到資金的幫助和個人的晉陞,不過一場因為蒙丹的大火而被毀了。
馬修被逐出了學校,學生因為懼怕哈珊的懲罰而沒有下來給馬修送別,卻在窗口了飛下了無數寫著對馬修祝福的飛機...故事到這裡估計已經被minako劇透完了。最初看這部劇的時候從來都沒有考慮過教育者到底應該是怎麼樣的,不過是覺得美的教化和愛的幫助是最偉大的。可是這裡面四個人的角色都那樣的鮮明。前面已經著重的說完了哈珊校長和馬修學監。那麼還有馬桑大叔和沙貝大叔呢?他們最初是哈珊的輔助者,並不是因為他們和他一樣的殘忍和狠心,而是不知道如何去扮演一個教育者的角色,直到後來馬修的出現讓他們明白了那麼小的孩子不應該讓他們的人生在殘忍的環境中過活,他們都有權利成為天使,都有被愛護的權利...教育的困難在於:你不僅需要用知識堆砌他們的人生,不應該用你自己的負面情緒去影響他們,不能用殘忍的手段去對待他們。白紙需要的永遠不僅僅是黑色的墨汁,更是五顏六色的顏料。而顏料哪裡來呢?用你的心血,忍耐,包容,愛護去融成,一切的美好都要給了那些孩子,你的心靈必定會空虛。可是這又能怎樣呢?因為你是一個教育者,你必定要奉獻你最美好的一切。這是教育者的任務,也是教育者的使命,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最偉大的職業,不叫老師,叫教育者!
這部音樂電影,我看了不下三遍,每遍都有不同的感覺,內心都會有所觸動。也會深深問自己,假若是我,在碰到池塘之底的孩子們,我能夠如同馬修老師那樣,不放棄敢於自嘲嗎?
影片以倒敘的形式展現出來,池塘底教養院,聽到這個名字,就給人一種不好的印象與壓抑。無論是池塘底,還是教養院都不是個好詞兒,當這兩個詞結合起來後,可想而知效果是翻倍的,但是卻是顯示了人們對這所教養院孩子的看法。馬修老師的到來並不被大家所接受,校長覺得他在信奉揚違,孩子們認為他是另外一個管理他們的人員,所以用盡心機的醜化他。這部口碑極佳的法國音樂電影,除了宣傳音樂對人的感化作用,還強調了老師的教誨。在過往的評價體系中,它又特別加深了愛在教育當中的意義。
這次我想從政治哲學的範疇「無為而治」來闡述這種教育。
在整個影片中,克萊門特·馬修老師貌似在「放羊」,實際上卻吸引了這群可愛的淘氣包們,讓他們心悅誠服地聽從並且甘願受他的影響和教育。學生中的翹楚應該是頗受馬修器重的小正太皮埃爾。
少年皮埃爾喜歡惡作劇,雖然天賦秉異、才華出眾,但是卻不情願參與演出。馬修並沒有直接教訓他,而是在他破壞規則的時候,直接把他趕走。馬修在其離開後,依舊熱情飽滿地帶領大家演出,他這個舉動讓皮埃爾倍感驚訝,也意識到沒有他合唱團還能正常運轉。皮埃爾被打入「冷宮」後,內心受到冷淡,極其渴望得到認可。於是他放棄帥哥面子,重新回歸了合唱團。
當皮埃爾回來後,馬修並沒有額外地給予他鼓勵,只是自然而然地讓皮埃爾融入了合唱團。馬修從沒有對學生做過明確地期望:包括學習成績、課堂紀律、合唱團成績等。作為一個不得志的音樂人,馬修對自己未來的前途也是一片迷茫。
他所做的一切,不是有所為,而是不過多的干預、順其自然地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正是這些「自我能動性」,讓他在教育過程當中更看重快樂學習,而沒有將外部壓力強加到學生身上,讓學生擁有了一段歡樂時光。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對課堂教育和學校紀律,甚至學生的人格養成,都起到了極好的正面提升作用。
馬修無形中的無所為,神奇般地變成了有所為。他的無為而治,收穫了很好的教育成效,而這些,正是當今國內教育所欠缺的。最近熱議的「空心病」,追究到根本,實質就是教育問題,中國教育一直都很功利,無論家長、老師,還是學校,讀書人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賺錢,這種教育觀念已經完全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隨著國人生活條件的日益提升,部分年輕人不需要為錢「折腰」,而新的求學目的還未成熟,於是造成了清華新入學的近四成學生失去了精進的動力,甚至喪失了生活的意義而選擇走下坡路。
清華作為中國一流大學尚且如此,其他高校就不用再過多追問了。在大學生都處於混沌迷茫的情況下,二刷這部電影,讓大眾對當今中國教育進行更深的思醒、領悟,尤為珍貴。
很多時候我看電影都喜歡把彈幕關掉,我承認很多彈幕確實挺有意思,而對一些人來說,看彈幕更是一大樂趣。不過這部電影我並沒有那麼做,因為似乎都用不著,作為一部04年上映的電影,到現在還有人觀看,一來這部電影確實不錯,我記得自己在上學時候就看過一遍,現在再看算是重溫。二來,很多人來看,確實是應了自己老師的要求,或者是老師們布置給未來的人民教師的課後作業。
不可否認,給未來教育者看這樣一部影片,還是有一定意義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早已經從神壇下落到凡間,當然,我們仍舊是尊師重道的,但是教師在絕大多數人心目中,已經只是單純的一種職業而已。很多人成為教師,並不是有多麼高尚的育人目標,只不過是因為這份職業相對別的職業,還有一些值得從事的資本罷了。即使是在教師心目中,也同樣是這樣認為的,他們不再以人類靈魂工程師這樣高大上的稱謂自居,一來確實沒幾個人做得到,二來壓力太大。
但是,教師這份職業畢竟是不同的。教師們面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人就有意識,有情感,會反抗,不是可以簡單處置對待的。教師對學生的所作所為,影響深遠,特別是小學教師。
在這部影片之中,學監馬修面對的學生都是一些「屢教不改」的所謂「壞傢伙們」,他們會做任何事,就是不會好好學習。面對這樣的學生,很多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們,肯定會抓狂。但是馬修似乎總能夠輕易「化險為夷」,也似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將那幫孩子們集合了起來。我們或許可以稱讚其經驗老道,但更為重要的是,在馬修心目中,學生是人,是有性格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教師任意捏扁搓圓的物品,他尊重他們。同時,他也愛他們。其實學生,即使是所謂的「壞學生」,他們也渴望教師的認可。以心換心,學生對教師的認同,唯有教師對學生的發自真心的愛,才能夠換取,馬修正是做到了這一點。而這一點,也正是我們廣大的教師所需要認真思考的。即使只是一份工作,教師工作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這份工作的特殊性。
這個問題我想起來中國的一句古語,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擁塞而潰,傷人必多。影片中的這個學校就是如此,校長採用高壓的手段去管理這些孩子。使得問題越發嚴重。孩子們的逆反情緒高漲。而克萊門特發現後,認為每個學生本質都是好的,採用音樂去陶冶他們,不再以暴制暴,而是循序漸進。最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影片告訴我們,不要一味的對抗,老祖宗孔子都說過因材施教,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師和不對的方法。只要找到真因,肯定可以得到好的結果。
首先是讓教育工作者明白無論孩子天性如何,要對症下藥才有可能把孩子往正確的路上去引導,做孩子的指向明燈。
克萊門特 馬修老師沒有因為皮埃爾·莫安琦的調皮搗蛋而放棄他,而是看到了皮埃爾·莫安琦身上的天賦,馬修老師要把皮埃爾·莫安琦的天賦挖掘出來,為皮埃爾·莫安琦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這可以說給中國的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我們不要只看中成績,就對好學生十分寵愛,而對班上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加以懲罰或放任自由。
學生沒有好壞之分,有的只是生活在好學生的光環籠罩之下,壓力大或不想學習而已。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老師如果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學生也不會放棄自己。教育工作者要學習馬修老師,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因為學生需要引導和呵護。
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道理有很多,也影響著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愛的是學生的心靈,而且有一句說的挺在理的"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
馬修用音樂這些東西,把心靈殘缺的孩子帶了回來,重新塑造了他們的靈魂。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真正決定自己的還是你自己,他們只能啟蒙教育你的。
因材施教是很重要的,而且老師應該懂得關愛他么的心靈,孩子的年紀本該有的東西,一定不要丟失。而且我認為情商比智商更加的重要,言傳身教,用自己的東西,自己的行為來帶動學生
老師不僅是授業解惑,更應該引導孩子的成長;不只是傳播知識,而且要注意孩子的心裡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
第一是對待不同的孩子應該採用不同的方法,有些孩子可以採用激勵的方式,例如給波尼糖果用以鼓勵;有些孩子需要用處罰的方式進行教導,例如劇中處罰學生的犯規行為而取消課外活動和禁止親人探視。
第二個道理是無論何種方式的教育都需要一個度。糖果給的過多就不會珍惜,也不會起到教育作用;頻繁的處罰使學生對處罰本身麻木,而且也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使學生走向極端。
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傳道,向學生傳達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是授業解惑,馬修做到了這幾點,並且很好地做到了這幾點。對於學生,應該因材施教,尋找合適他們道路去發展。每一個人都是天才,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和閃光點,教育工作者不是通過制式的教育選出所謂的「千里馬」,而是需要通過細心的觀察,積極地引導,讓每個學生成為自己所在領域的「千里馬」。
一名老師如果連愛孩子都做不到,還有什麼資格去談教育?不得不說,對待一些行為惡劣的孩子老師們也會束手無策,但是慢慢的你會發現,越是雷霆手段越是不被他們接受,而春風化雨的教育方式往往能打破孩子們冰冷的外殼。愛是無堅不摧的利器,愛是最堅韌的鎧甲,教會孩子們愛和希望,就是給了他們面對生活最好的武器。馬修就是這樣一位。
教師雖然是一個職業,但是老師卻不能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工作來做;更何況現在的老師連這點都做不到了。他們把教師當做了一個賺錢的工具,這樣怎麼可能會教好孩子?也不可能會用真心對待學習不好的學生。老師對於學生來說有更多的身份,可以是親人,可以是朋友,不只是師生!
有些壞學生可能他們的內心世界不被了解,這是最致命的事。老師的不管不問,令學生更加的自暴自棄。當老師尋找到另外一種方式時,整個故事就顯得別開生面,這大概就是教育的意義吧。
沒有好孩子與壞孩子,只有好老師和壞老師。
推薦閱讀:
※你還會看楚喬傳2嗎?
※讓我失望的不僅是韓國裁判,還有這部韓影——「與神同行」
※《豬豬俠之五靈守衛者》的五靈守衛者指的是?
※如何評價馬雲電影?
※叫我第一名 詳細講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