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青春期?
1940年代,在美國軍方的要求下,一項旨在證明受測者是否具有高中畢業生同等知識水平的測試誕生了,這項被稱為GED(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普通教育發展項目)的測試。設計之初是為了讓士兵們退役後就業或接受高等教育提供相應的學歷證明,而到了1990年代,這個項目逐漸吸引了許多高中輟學的學生,尤其是低收入和少數族裔學生, 因為一旦通過考試,意味著他們有資格像正規高中畢業生那樣繼續攻讀大學等高等教育。2001年,有超過100萬年輕人參加了這項考試。
在《性格的力量》中提到,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師詹姆斯·赫克曼曾對GED項目做過研究。赫克曼在分析了幾個國家級大型資料庫之後,發現GED獲得者的智商幾乎與正軌高中畢業生不相上下,然而,在對他們完成高等教育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考察之後,卻發現二者大相徑庭。
GED證書獲得者,在被大學錄取或修完高等學位所需課程的比例僅為同齡的正規高中畢業生的6.5%。而在年收入、失業率、離婚率以及吸食毒品方面的,GED證書獲得者的情況與高中輟學者的情況幾乎毫無二致。
換言之,儘管他們考試成績和IQ測試成績都不錯,即使他們拿到了GED證書,但對他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積極意義。赫克曼說:「雖然GED證書持有者也是一群聰明的孩子,但他們缺乏深謀遠慮,缺少堅持到底的精神和適應環境的能力」
在《性格的力量》第四章中還提到2009年出版的一本書,《衝過終點線》,這本書源自兩位大學校長兼經濟學家,他們是普林斯頓大學校長威廉·鮑思和明尼蘇達州麥克萊斯特大學校長邁克爾·麥克弗森。他們研究了68所大學20萬名學生的數據,試圖發現哪些學生能順利地大學畢業、哪些輟學及其背後的原因。
他們出乎意料地發現SAT或者ACT這兩項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的得分並不是最精準的指標,而學生高中階段成績GPA才是預測大學畢業率的一個精準指標。他們發現如果高中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無論是來自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不管他們隨後考入怎樣的大學,畢業率都會很高。
他們的結論是:中學的成績,不僅可以反映學生的動力和持久性,還能體現學生是否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時間管理能力,因此,它對我們預測一個學生能否完成大學課程意義更為重大。
此處用力,四兩撥千斤。
《青春期》,一部和青春沒有關係的電影。
所有人都會這樣一個過程,慢慢開始有了自我的獨立意識,對於父母的管教不再服從,逐漸變得叛逆,這個過程就叫做「青春期」。
電影《青春期》,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但故事並不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青春。正值青春期的問題少女程小雨,因為父母離異,而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抽煙、喝酒、逃課、打架、泡吧,壞孩子會做的一起她都做了個遍。像這樣的自暴自棄的女生,估計除了她那一幫狐朋狗友之外,只要是正常人都是避之不及的。
在之後的電影情節里,就和所有老套的愛情故事一樣,男主為了女主奮不顧身,一點點的融化了女主封閉的心靈,沒有一點新穎的東西。
青春,在這部電影里只是一種噓頭而已。很顯然,不論是導演還是演員,都沒有明白青春到底是什麼,青春期,不是發情期。
推薦閱讀:
※x戰警一共幾部 都叫什麼名字啊?
※《魅影縫匠》
※大年初一電影票房13億:觀影的走高是在替代串門的消逝
※影視推薦:《我能說》韓國8.8分喜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