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國崛起》是否是一部成功的紀錄片?

《大國崛起》是央視大力製作的一部紀錄片,以大航海時代以來先後崛起的大國為脈絡,梳理了一遍世界歷史。這部電視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引起了同樣大的爭議。

  

無論轟動也好,爭議也罷,但有一個事實是大家都承認的,那就是這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第一次站在一個宏大歷史敘事的高度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不論是運用了大量電腦CG鏡頭的場景再現,還是大氣磅礴的背景配樂,都表明了這部電視紀錄片主創人員強烈的敘事目的,為正在經濟起飛的中國表達一種崛起的訴求和慾望,為振興中的中華民族尋找歷史中世界大國稱雄的借鑒。只是這種借鑒,在眾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眼裡,變得遠遠不能滿足,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經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和民眾需求的今天,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空前強大的互聯網上,其批評的聲音也就此起彼伏了。

  在我看來,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以宏大的歷史視角來審視500年來的世界史,不是從傳統的政治、戰爭乃至文化的角度,而是更多的著眼於經濟,就像武林高手的對決,沒有悉心描寫爭鬥過招的精彩紛呈,而是進而探求他們練武的過程,尋找他們制勝的關鍵,從而以昭後世以利來人。對經濟的突出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色,至少在我的印象里,還沒有那部電視紀錄片如此詳細的描述過總統山上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是如何開展反壟斷運動的,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感到新奇的興奮點。當然,我們不可能期待一部電視紀錄片能夠有更多的挖掘和探討,畢竟在數十分鐘時間裡討論一個國家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歷程,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大量取捨的過程,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所突破、引人思考,那麼我認為它就是成功的。事實上,這部紀錄片也的確做到了,畢竟不能否認那些反對的聲音也是思考的一種結果。而從經濟角度來展開,配合制度保障(應該是經濟政策)、科學創新、知識產權保障、國家競爭力、文化思想促進,這些命題又無不對今天的中國有著巨大的借鑒和指導意義,這裡面縱然有所側重(比如只談「免於匱乏的自由」),難免也有斷章取義、穿鑿附會的嫌疑(李斯特與德國統一所隱含的中國統一),但的確能夠產生許多與前面類似的新鮮的視角,這一點對專業人士而言似乎卑之無甚高論,但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確乎無疑是能夠有所啟發的。

  反對的聲音大多集中在這部電視紀錄片在強調賽先生的力量的同時幾乎完全忽視了德先生的存在,對大國崛起背後的制度保障、民主演進、市民社會沒有更深入廣泛的探討。這的確是本片的一個遺憾。但是首先,我想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政治現實,那就是你很難保證一旦這部僅僅12集的電視紀錄片承載了過多的政治表達之後,會不會演變成另外一部【河殤】,這樣不僅對主創人員個人而言需要冒很大風險,其後果也只能激化政治現實中的種種矛盾;而其實,當片中一再重複出現伏爾泰、盧梭的名字,一再通過法國先賢祠的隆重來昭示啟蒙思想的巨大影響力,通過對英國女王、俄國君主的開明專制的肯定,通過對華盛頓在制憲會議上的讚賞描述,它的政治表達其實已經是呼之欲出了。雖然全片盡量在迴避這個話題,但無疑通過不同側面不同方位的講述,這些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政治表達根本不可能從大國崛起這個命題當中分離出來。

  能夠引起爭議的創作才是好創作,因為它能夠最大限度激發起人們的想像和思考,同時闡發出更為豐富的內涵以及更為深刻的認識。記得這樣的討論還是在【走向共和】播出的時候,這部10年來最優秀的電視連續劇同樣在得到了大量關注的同時產生了大量非議,也同樣在巨大的歡呼聲中產生了等量分貝的批評聲,但這無損於這部電視劇的優秀,因為它已經非常出色的表達了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正如今天的【大國崛起】一樣,哪怕是我的批評和遺憾,也難以否認這部片子本身的啟發和催化。這樣的場景,多少讓我覺得就像大革命前的法國,封建貴族精英一方面享受了腐朽制度帶給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卻通過沙龍歡迎新興階層表達推翻自己的思潮,最終也還是這些精英,背叛和埋葬了本該誓死捍衛的封建君王。這其間,歷史的弔詭與玄妙,倒是值得批評者與觀眾再三回味一下的。



《大國崛起》是央視大力製作的一部紀錄片,以大航海時代以來先後崛起的大國為脈絡,梳理了一遍世界歷史。這部電視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也引起了同樣大的爭議。

  無論轟動也好,爭議也罷,但有一個事實是大家都承認的,那就是這是中國最大的電視傳媒第一次站在一個宏大歷史敘事的高度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不論是運用了大量電腦CG鏡頭的場景再現,還是大氣磅礴的背景配樂,都表明了這部電視紀錄片主創人員強烈的敘事目的,為正在經濟起飛的中國表達一種崛起的訴求和慾望,為振興中的中華民族尋找歷史中世界大國稱雄的借鑒。只是這種借鑒,在眾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眼裡,變得遠遠不能滿足,尤其是在政治改革已經遠遠落後於經濟改革和民眾需求的今天,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空前強大的互聯網上,其批評的聲音也就此起彼伏了。

  在我看來,這部紀錄片最大的成功,就是以宏大的歷史視角來審視500年來的世界史,不是從傳統的政治、戰爭乃至文化的角度,而是更多的著眼於經濟,就像武林高手的對決,沒有悉心描寫爭鬥過招的精彩紛呈,而是進而探求他們練武的過程,尋找他們制勝的關鍵,從而以昭後世以利來人。對經濟的突出是這部紀錄片的最大特色,至少在我的印象里,還沒有那部電視紀錄片如此詳細的描述過總統山上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是如何開展反壟斷運動的,這本身就是一個令人感到新奇的興奮點。當然,我們不可能期待一部電視紀錄片能夠有更多的挖掘和探討,畢竟在數十分鐘時間裡討論一個國家數十年甚至百年的歷程,這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大量取捨的過程,只要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有所突破、引人思考,那麼我認為它就是成功的。事實上,這部紀錄片也的確做到了,畢竟不能否認那些反對的聲音也是思考的一種結果。而從經濟角度來展開,配合制度保障(應該是經濟政策)、科學創新、知識產權保障、國家競爭力、文化思想促進,這些命題又無不對今天的中國有著巨大的借鑒和指導意義,這裡面縱然有所側重(比如只談「免於匱乏的自由」),難免也有斷章取義、穿鑿附會的嫌疑(李斯特與德國統一所隱含的中國統一),但的確能夠產生許多與前面類似的新鮮的視角,這一點對專業人士而言似乎卑之無甚高論,但對於普通觀眾而言,確乎無疑是能夠有所啟發的。

  反對的聲音大多集中在這部電視紀錄片在強調賽先生的力量的同時幾乎完全忽視了德先生的存在,對大國崛起背後的制度保障、民主演進、市民社會沒有更深入廣泛的探討。這的確是本片的一個遺憾。但是首先,我想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政治現實,那就是你很難保證一旦這部僅僅12集的電視紀錄片承載了過多的政治表達之後,會不會演變成另外一部【河殤】,這樣不僅對主創人員個人而言需要冒很大風險,其後果也只能激化政治現實中的種種矛盾;而其實,當片中一再重複出現伏爾泰、盧梭的名字,一再通過法國先賢祠的隆重來昭示啟蒙思想的巨大影響力,通過對英國女王、俄國君主的開明專制的肯定,通過對華盛頓在制憲會議上的讚賞描述,它的政治表達其實已經是呼之欲出了。雖然全片盡量在迴避這個話題,但無疑通過不同側面不同方位的講述,這些最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政治表達根本不可能從大國崛起這個命題當中分離出來。

  能夠引起爭議的創作才是好創作,因為它能夠最大限度激發起人們的想像和思考,同時闡發出更為豐富的內涵以及更為深刻的認識。記得這樣的討論還是在【走向共和】播出的時候,這部10年來最優秀的電視連續劇同樣在得到了大量關注的同時產生了大量非議,也同樣在巨大的歡呼聲中產生了等量分貝的批評聲,但這無損於這部電視劇的優秀,因為它已經非常出色的表達了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正如今天的【大國崛起】一樣,哪怕是我的批評和遺憾,也難以否認這部片子本身的啟發和催化。這樣的場景,多少讓我覺得就像大革命前的法國,封建貴族精英一方面享受了腐朽制度帶給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卻通過沙龍歡迎新興階層表達推翻自己的思潮,最終也還是這些精英,背叛和埋葬了本該誓死捍衛的封建君王。這其間,歷史的弔詭與玄妙,倒是值得批評者與觀眾再三回味一下的。


推薦閱讀:

在《戰狼2》你認為哪些場面讓你感到細思極恐?
《看見惡魔》觀後感怎麼樣?
人們都怎麼評價澳門風雲2?
張藝謀啊張藝謀
影史第一chuang戲,絕對不只是說說而已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