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是「愛」還是「礙」?
這個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感情了,我們每個人生活在感情的氛圍中,享受著它帶來的快樂。這其中父母對孩子的「愛」更是無微不至的,想必大家也都有所感觸。那麼到底父母的愛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了什麼作用,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父母是陪伴孩子最長久的,陪他們度過小學、初中、以及高中……可以說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沒有人比父母更愛你了,他們的愛到底該如何表達才算得上適度?
點滴生活中透露出無私
孩子是家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任何人都無法替代。而在孩子們的眼裡父母的愛總是不夠,他們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愛。試問:你可曾記得父母接送上學、為你做飯?可曾記得父母輔導作業、帶你參加親子活動?可曾記得父母深夜交流與你談心?這些是每個父母都做過的事情,你可曾注意過。每年新年你會發現孩子衣服價格劇增,儘管這樣家長即使不給自己買衣服也要給孩子買。對於現代社會來說每個家庭十有八九父母都會很忙,為了孩子有的甚至丟掉自己的工作也要陪著孩子跟著他們成長。
有時候你可能只顧去留戀那些偉大的愛,然而忽視了這些生活中無微不至的細小,點滴中透露出父母的愛,所以請不要忘了你一直在被愛著。
過度的愛導致孩子的放縱現在大多數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平時上班太忙,很少有時間關心他,總怕虧了孩子,所以兒子有什麼要求就盡量滿足他。
--張女士自述
張女士是一位市直機關的工作人員,她老年得子,據她自己說只要是孩子張口要了就會盡量滿足孩子要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他的兒子今年剛上高二本來換了電腦和手機,現在又要買手機,張女士最後還是給了兒子錢。後來老師打電話說是他已經很久沒去上學了,這個消息讓張女士心裡一陣痛,埋怨自己對兒子太過驕縱,才讓他變得不懂事動不動頂嘴。多年的習慣造成了孩子現在的放縱,顯而易見「要什麼給什麼」不是真正的愛。
過度的愛扼殺孩子天性近日,雙面少年跳樓自殺事件引發熱議。12月23日晚,湖南湘潭縣一高二學生小凱(化名)因香煙被沒收和班主任發生衝突。班主任看到了小凱試圖藏起來的手機並且翻出了好幾包煙,因學校有明文規定不準抽煙班主任狠狠的批評了小凱,當天晚上跳樓而死。在一些老師和親戚眼中小凱是一個陽光的少年,但是在學校老師看來,他也是個「有問題少年」。為什麼這麼說呢?一邊告訴家長可以好好學習一邊又無法控制自己情緒導致了這場變故。試想如果從一開始家長注意到了這個問題還回上演這場悲劇嗎?
家長的角色不單單是呵護者更重要的是懂得傾聽,對孩子百依百順、一味的嬌慣勢必會換來孩子的低下受挫能力。作為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從小對孩子進行合理的愛護,平衡孩子與家長關係,愛≠溺愛。
孩子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更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表達著自己無私的愛。不過到底什麼樣的愛才能真的有利於他們成長呢?
父母是孩子的帶路人,應該從小給他們灌輸愛的思想--感受愛、表達愛,與此同時讓他們學會感恩。懂得愛的人才會有感情,懂得愛的人才會去發自內心的理解愛進而去愛別人。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權利,在父母潛移默化的感染下孩子得到愛的同時他也會懷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恩。小的時候父母帶給孩子愛,長大後父母老了子女懂得了感恩,哪怕一聲問候、一杯茶水、一次洗腳……原來這就是愛別人,這就是感恩!
其實父母們都希望給孩子用最好的,照顧最佳,但事實上這種「愛」和「礙」只有一線之隔。父母過度的溺愛會變成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的阻礙。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非常多見,比如某些孩子離開了父母的私家車,在自己居住了十多年的城市裡竟然會迷路,比如某些孩子受到老師的批評,竟然會選擇自殺。請問,孩子這種無能的生活能力和虛弱的心理,都是誰造成的?答案必定離不開父母的「礙」。
推薦閱讀:
※因為什麼你才會被父母打?
※你們所說的奇蹟,不過是世界選擇了善意!《奇蹟男孩》,一部讓我哭花妝的電影~
※單親家庭有沒有比較童話的方式跟孩子解釋她沒有爸爸?
※單身的狀態下,如何成功地獨自一人養育一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