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給惡俗的相親節目冠上「中國」二字
前有金星做知心大姐扛起《中國式相親》。
後有張國立成國民月老主持《中國新相親》。
與其他衛視的「相親」類節目相比,東方衛視算是跟「中國式」杠上了。
兩檔節目一字之差有什麼區別嗎?
有。
一位是金星,一位是張國立。
節目性質來說,換湯不換藥。
所謂的「中國式」,正如節目的口號所言:
帶上爸媽更放心。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話說地狠一點,我倒感覺是:
帶上爸媽更噁心。
《中國新相親》
與音樂類節目的層出不窮一樣,
相親類節目在這片大地上同樣是經久不衰。
原因無他,市場需要。
網路時代的來臨,將年輕一代從現實趕到了網路。
越來越多地人開始感嘆,
沒有渠道認識新的人。
以往要滿大街跑的事情,如今只需在網上沖個小浪。
相應地,也就少了許多邂逅與轉角。
整日兩點一線的生活,大多數人能接觸到的僅是身邊的同事。
然而偏偏辦公室戀情又被企業家們所忌諱。
工作一天,下了班的年輕人唯一想做的,就是趕快滾回出租屋那軟綿的被窩。
躺在床上的他們這才意識到,
原來過往的學生時代竟是自己這輩子接觸異性最多的歲月。
又不禁回想起當初老師們所言:
等你們畢業了工作了,會有很多小姑娘排著隊的等你挑!
哈,多像曾經那句:
等你們上大學了就不用學習了,隨便玩!
噫吁嚱,悲夫。
於是乎,相親便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
有調查稱,中國人是最喜為人牽線搭橋的。
月老媒婆之流,自古就存在。
對於相親這件事,以前的人們並不反感。
婚姻大事,媒妁之言。
直至新婚之夜前,新郎或許都不知道要跟自己共度一輩子的髮妻是什麼模樣。
是美是丑,是甜是辣。
掀起紅蓋頭的那一刻,是男人這輩子最大的一個賭。
這是古代。
被現代的人們稱之為「封建」的古代。
是被新時代討伐、摒棄、推翻的封建時代。
老一套那種辦法,行不通了。
如今人們崇尚平權、倡導自由。
曾經的包辦婚姻, 已幾近湮滅在歷史長河。
然,《中國新相親》又強行將我們拉了回去。
讓人們再次回到那個「父母之命」的時代。
一開場就是五個家庭的介紹。
大多是父母與孩子的組合,
但也不乏大姨加二姨,媽媽與表姐的CP。
奇怪的是,幾乎從沒有兩個男性親屬的組合。
可能三個大老爺們面對一個小姑娘這種事,確是有些太詭異了些。
節目分為男生家庭版和女生家庭版。
這一期是五個男方家庭選兒媳,下一期就是五個女方家庭選女婿,輪換著來。
嚯,這事辦的,滴水不漏。
每個家庭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分別說出自己的擇偶條件。
在這兒就能看出差別。
孩子們的要求大多與外形相關。
父母輩,則是更加實際。
「不抽煙不喝酒晚上11點前要回家」
「不要偏瘦,胖點能生兒子」
「能幫我兒子還房貸」
接下來,孩子會被要求進入旁的房間。
緊接著,就是親屬們與未來兒媳(女婿)的交鋒。
等到雙方都交流地八九不離十,女孩們能夠確定「恩!這對爸媽不錯!就他家了!」
這一對,就這麼成了。
躲在另一處的孩子這才方出現,與父母看中的伴侶見面、牽手、走下去。
期間,二人無任何直接交流。
躲在房子里的男生女生只能透過一個屏幕來看對方的表現。
換句話說,他們甚至不如在現場的觀眾。
出來的時候,便是牽手的時候。
交談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透露的都是家境的殷實。
有的說在三十年前花了一萬多買家庭KTV,
有的說自己每天的事情就是收房租,
還有的難以啟齒自己的收入,年入四十萬太少了。
其實在大多數人眼中,婚姻說白了就是兩個家庭的事。
要求有車有房,在當今這社會算不得什麼。
大家的時間都這麼寶貴,擺在明面上來說省時又省力。
人們變得物慾化、金錢化、現實化。
這自然不能將錯誤規矩於年輕人,畢竟社會大環境就是如此。
是冰冷的經濟利益體與現實的社會壓力逼迫他們不得不這樣。
嫁給愛情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奢望,一個理想。
我們變得越來越容易被愛情感動。
有時是一場電影,有時是一個故事。
艷羨與推崇真正愛情的同時,又低頭嘆息於自身的經歷遭遇。
看到《中國新相親》這樣直來直去類似「交易式」的欄目。
我並不憤慨,只是感到些許悲哀。
屏幕上這些人兒啊,他們已經放棄了人生的一大美好。
他們不願再相信人群中的一次對視,公交上的一次漫談,書店裡的一次碰觸。
所有關於愛情的怦然心動和轟轟烈烈都被他們扔在地上踩在腳底。
將未來人生幾十載伴侶的所有幻想都寄托在一場二十分鐘的談話里。
這份悲哀,比海更深。
從這方面來說,現代社會的相親也應算作是一場對生活的妥協。
我並不排斥相親,這是個人權利的選擇。
只是對這節目要冠以「中國」二字的做法,實在有些生厭。
這節目的存在,就是給中國幾千年來的沉澱的偉大愛情抹屎。
什麼牛郎織女,什麼白蛇傳,什麼梁祝。
全都成了笑話。
照它這樣播,和著中國人的愛情與婚姻到結局就是這樣?
你收入多少萬,你有多少房?
哎喲,我們正合適,走,領證~
將面子撕破了堂而皇之地擺在檯面上揭給世人看,
這未免太不堪了些。
中國人向來講究含蓄。
講究意不直敘,情不表露。
人們在淺談中發現智慧,在沉鬱而頓挫之間揣摩心意。
含蓄的人文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畫外之畫,無不給人以無窮的回味。
淺談中更高層次上的哲理性延伸,是中國人智慧的凝聚。
而像節目中那般丟下臉皮不要,搶姑娘如搶雞蛋般迫切,問錢財如問歲數般了當。
到頭來還要冠之以「中國」二字,真真讓人感到噁心。
推薦閱讀:
※《異形:契約》有哪些被刪減的部分?
※《西北偏北》是一部怎樣的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講了什麼?
※《路從今夜白》劇情最好看的是哪裡?
※《夏洛特煩惱》里有什麼搞笑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