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國經濟(一):歐盟和歐元是上帝賜予德國的大禮

德國經濟(一):歐盟和歐元是上帝賜予德國的大禮

外界對德國經濟的看法,總起來就是那句網路常用語:羨慕、嫉妒、恨。

而歐元區眾多國家,尤其是危機國家,對德國經濟的認識清一色地恨。

在經濟好的時候,大家日子都在向上走,就不太考慮該不該恨的問題。但在經濟不好的時候,政府需要替罪羊,民眾需要發泄孔。在歐元區諸國眼中,德國就是這樣的替罪羊和發泄孔。

歐盟和歐元對德國是否有利?答案是勿庸置疑的。可以說,歐盟和歐元是上帝給予德國最好的禮物。

歐盟為什麼對德國有利?德國是一個只有八千萬人口的國家。這個數量級在歐洲算是個大國,但在亞洲卻比比皆是,算不上什麼。

歐盟就不同了,整個歐盟的人口是五個億,是德國的六倍。由於歐盟是一個單一市場,是一種比共同市場和自貿區都更接近於一國之國內市場的更高程度的自貿區。加入歐盟,等於德國的國內市場從本國的八千萬劇增到五個億,擴大六倍。德國本就無敵的製造業更如蛟龍入海,可以在5億人的大海里盡顯身手。

從1871年統一起,德國一直與日本有同樣的恐懼。作為後起的工業化國家,德日都是兩頭靠外:原料靠外,市場靠外。由於生產能力遠超過本國市場所能承受,德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全球市場;由於資源相對匱乏(相對於生產能力),原材料來源在很大程度上亦依賴全球。

由於是後起的工業化國家,起來後發現,由於殖民地都被英國、西班牙等先起的列強瓜分殆盡,要獲得市場和原材料,只能從列強手中硬搶。德國聲稱要有生存空間、日本搞什麼共榮圈,其實里子就是市場和原材料產地。

這種硬搶的方式,從經濟學上,是一種重商主義的思路。

二戰證明,德日這種獲取市場和原料的硬方式是行不通的,代價也太大,所以改為自由貿易的方式。德國滿意地發現,不用槍、不用炮、不用德國青年的生命,輕輕鬆鬆地獲得了一個6倍的歐盟大市場。

歐元對德國是比歐盟更錦上添花的禮物。在前面關於法國經濟的文章中,我已分析了歐元這種實質上固定匯率的機制對德國這樣有競爭力的出口大國如何有利、對希臘、義大利等競爭力弱的國家如何不利。

德國政治家中最先實質性推動歐元的,是1982年前的總理施密特。此人發現,德國經濟長期困擾於一種基於出口的BB(Boom-Bust)盛衰周期。由於德國出口能力超強,只要沒有意外,總能迅速積累盈餘和順差,經濟欣欣向榮,進入盛世(Boom)。但順差多了,德國馬克開始升值,從而削弱德國出口的價格競爭力,連累經濟勢頭受挫,直至委靡(Bust)。德國經濟總是這樣一起一伏,起兮伏之所倚,伏兮起之所倚,就象人生福禍的關係一樣。

能否走出這因出口和馬克造成的波動、實現經濟的平穩增長?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不靠出口,或進出口平衡。這樣一來,馬克沒有升值的動力,也就不會因升值連累出口和經濟增長。但這個辦法不能用,德國人雖呆板,但並不傻。

另一個辦法,就是怎麼出口,貨幣都不會升值。這在經濟學教科書上是講不通的,現實中也沒有範例。於是,有人想到創造一個全歐的貨幣。由於這個貨幣是整個歐洲使用,共升值與否,要看整個歐洲的貿易順差,而不是取決於德國(當然,德國依然起很大作用)。

這有點陰謀論的意思。施密特是不是也想到了這個辦法,或只有他想到了這個辦法,我們不得而知。但施密特的的確確是歐洲貨幣聯盟的實質性推動者(另一個是法國當時的總統德斯坦)。而當歐元真正成為現實後,德國再也沒有因為順差過多而貨幣升值而經濟受挫,輕輕鬆鬆地擺脫了BB困境。

關於歐盟和歐元的說法有很多,不同的政治家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和時期,有或左或右、或進或退的想法。實踐證明,加入歐盟和歐元符合德國利益。但需要強調的是,歐盟和歐元其實是歐洲其他國家(尤其是法國)加在德國身上的緊箍咒;而德國加入歐盟和歐元,也不是總是那麼情願的。

《共產黨宣言》里有一句話:在歐洲大地上徘徊著一個幽靈。其實,真實讓整個歐洲睡不著覺的幽靈是德國。德國實在是太強大了,1871年剛剛統一,工業革命又比英國晚了一百年,卻能在短短几十年內成為工業強國和出口大國,生產能力膨脹到國內市場不能承載,遂有了一戰。一戰結束不到二十年,又以工業巨人的形象從廢墟中站起,同樣的動力驅動它發起二戰。

怎樣對付這個歐洲的幽靈?一戰後的辦法是削弱並箝制。事實證明,普羅米修斯是繩索縛不住的。二戰後依然採取了削弱的辦法。但基於歷史的教訓,歐洲人認為,更好、更可持續的辦法將化敵為友,把德國變為自已人,而途徑,除軍事上結為盟友(北約)外,經濟上若能成為一體,才能真正消彌戰爭的基礎,結百年之好。

1990年兩德統一,對歐洲又是一次衝擊。一個8000萬人的巨無霸(歐洲標準),還會像以前那樣順從嗎?

據說,法國時任總統密特朗與德國時任總理科爾在密室里進行了一次沒有隨從的密談。兩人各有所需。科爾需要歐洲盟友對兩德統一的支持,而密特朗則表達了對新生德國的疑慮。

密談的內容是否如此,不得而知。但事後的結果是,歐洲盟友支持兩德統一,而德國表示願意進一步融入歐洲,將一個德意志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Germany)納入歐羅巴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Europe)框架之下,以消除歐洲諸國的疑慮。

所以,歐盟和歐元走到今天,不是簡單的一方情願、一方犧牲,也不是簡單的兩廂情願、青梅竹馬,是無數人相近或相左的動機、觀點、利益和無數個歷史事件的疊加。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德國面對歐洲諸國今日的怨恨,可以面無愧色地說:It』s not my fault。憑什麼賴我?是你們要我進來的。既知今日,何必當初!

但凡事皆有內因、外因,內因外因共同作用,才能成就一個偉大的國家。德國是今日世界經濟的最佼佼者,固然有歐盟和歐元這兩大外因的作用。但細想想,歐盟有28個成員國,為什麼只有德國行?歐元區有19個成員國,為什麼只有德國行?

希臘不也是歐盟成員國和歐元區成員國嗎?它怎麼就到了破產的地步?

內因。

下一篇文章,就分析分析德國之所以牛逼的內因。


推薦閱讀:

【交能年鑒】2017電力交易結果大揭秘,備戰18年不可不看!
印度經濟(八):靠天吃飯的農業
巴菲特應該向我學什麼?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