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印度經濟(八):靠天吃飯的農業

印度經濟(八):靠天吃飯的農業

我在寫印度經濟期間,去了一趟摩洛哥,吃驚地發現,在這個工業化的時代和工業化的世界,居然還有印度和摩洛哥這樣嚴重依賴農業、農業又嚴重靠天吃飯的經濟體。

摩洛哥在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中間可算是得天獨厚。獨厚在於,只有它有潛力實現糧食自足。

從農業文明走過來的國家,大都對「餓」的滋味心有餘悸,而將糧食安全置於經濟的首位。在中國,每年的第一份官方文件,一定是關於農業的,被稱為一號文件。這個編號,絕不是心血來潮或簡單的編號,更體現了國家對農業問題的絕對重視。在老一輩領導人那裡,無糧不穩。糧食關乎國家的穩定,可不慎乎。

在今天世界的大多數地區,吃飽飯已經不是問題。一方面,貿易已極為便利,任何一個國家如果缺糧,很容易通過糧食的國際貿易從國際市場買到糧食。另一方面,以化肥、農藥和良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也使糧食畝產有了質的飛躍,對很多國家來說,自給自足或基本自足已不是問題。

從農業生產的角度,歐洲、北美和亞洲平原地區,都是生產糧食的好地方,是世界的糧倉。但也有大自然的倒霉蛋,除了連片的沙漠就是無邊無際的戈壁。最突出的就是中東和非洲,除了沿海少數平原和沙漠中星星點點的綠洲外,鮮有可以種糧的地方。

中東比較幸運。沙漠之下是豐富的石油黑金。雖不能種糧,但通過便利的糧食貿易,可保糧食安全無虞。

非洲就慘了點。雖也有個別國家有石油,如奈及利亞,但大部分國家都沒那麼幸運,又不能種糧,飢餓和營養不良每每成為家常便飯。電視上播放非洲的畫面,不是種族屠殺,就是瘦骨嶙峋的乾柴兒童。

但在大片的非洲沙漠中,卻罕見地有國家十分適合於農業生產,並有潛力成為糧食自足的第一國。這就是摩洛哥。它的幸運在於,國土被巨大的阿特拉斯山脈分隔,山西北之地既受惠於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水氣,又被山脈隔斷了山東南撒哈拉沙漠的酷熱。我曾在山東南之地的沙漠停留數日,氣溫可高達45度,太陽曬到皮膚上,針刺般疼痛。沙漠的乾熱,只能不停地喝水,以緩解不停地出汗導致的脫水,稍不留神,就會中暑和流鼻血。但只要翻過阿特拉斯山,在丹吉爾、卡薩布蘭卡這些沿海城市,即使在七月盛夏,有時候竟能涼快到冷。

沿途的景色更是迥異。山之東南,滿眼荒黃,光禿禿的山,只零星散亂地點綴些雜草、灌木;翻過山,一路向西向北,綠漸漸地多了起來。等到了丹吉爾、Assilah,整個就是歐洲城市和田園的綠,美不勝收。

這樣在農業上得天獨厚的地方,農業對經濟的意義舉足輕重。在摩洛哥,農業興,則GDP興;農業衰,則GDP衰。如果農業收成好,GDP的增長率就會多幾個百分點;收成不好,GDP的增長率就會少幾個點。

而農業的收成,則主要取決於天氣。風調雨順,則農業豐收;氣候失調,乾旱,農業歉收。

而農業之豐歉,又決定了經濟之豐歉。

一國經濟之起伏,竟主要取決於農業之豐歉;而農業之豐歉,又主要取決於天氣之調與失調。靠天吃飯,在別國可能只是農業,在摩洛哥卻是指整個經濟。

摩洛哥是小國。印度卻是有十三億人口、GDP總量2萬億美元的主要經濟體。兩者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但在農業方面,兩者卻超級地類似。

首先體現在比例。兩者都是剛剛從農業文明走出來不久,農業在GDP所佔比例比一般國家都高得多,在15%左右;在就業中所佔比例更高,都在50%左右。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農業對兩國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沒有農業,這兩個國家就有半數勞動力失業,國家立即大亂。

其次體現在靠天吃飯。對印度來說,對農業生產最為關鍵的因素,是每年6-9月的季風和隨之而來的降雨。如果季風正常、降雨正常,則印度農業一切正常,則農產品價格正常,則CPI正常,央行如釋重負(不用擔心通脹,不用上調利率),工商業者如釋重負(因利率正常),整體經濟如釋重負。

但如果季風失調,來晚了,或雨不順,下多了(澇)或下少了(旱),農業就會歉收,糧食價格立刻翻臉,通貨膨脹,央行被迫上調利率,工商業凋敝,經濟下行。這是典型的農業感冒、工商業和經濟吃藥。

印度農業為何靠天吃飯,關鍵在於它的農田水利不行。

前文說過,基礎設施是印度的軟肋。談到基礎設施,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鐵路、公路、機場、港口。其實還有很大一塊,就是農田水利,這包括江河湖泊的整治、水庫大壩、植被和水土保持以及毛細血管般密密麻麻的水渠。此外還有鄉間道路等等。

這方面最值得稱道的是我們國家。從建國到現在,別的事情都可能時興時廢,但唯獨治水和農田水利,政府持續大力投入,始終未嘗有所懈怠。這七十年的功夫,的確為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打下了基礎。中國糧食生產十一連增、十二連增,固拜國土廣大、迴旋餘地大所賜,也是農田水利建設之功,能夠在澇時不澇、旱時不旱。

但即使這樣,中國農業依然未能完全擺脫靠天吃飯。官方透露,中國農業有效灌溉面積仍然未及50%。

基礎設施方面如此投入、如此進步的中國尚且如此,以基礎設施為軟肋的印度,在農田水利方面的投入就更難言善。印度只有三分之一的農田能夠有效灌溉,不受或少受乾旱之影響。剩下六成以上的農田,只能仰賴季風的恩賜。

有個印度人說過,印度真正的財長不是政府內閣中的那位。季風,才是掌握印度經濟和財政命脈的財長。

印度農業與中國農業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因為人口眾多,故都只是小農經濟。而印度,因為人口越來越多,人均耕種的土地只會越來越少、越來越小、越來越碎片化。

小農經濟的好處,在於可以精耕細作,單位畝產可以很高。缺點在於無法形成規模經濟,無法使用先進的農機設備和技術(因為初期投入太大,不值當),因此,人均產值比較低。

規模經濟方面的楷模是美國。與中國、印度的小農業相比,美國的農業是大農業,經營的都是農場,有規模,有能力投入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區區幾個人,就可以種植大片的農田,收穫巨大的產值。用經濟學的術語,其農業的勞動生產率高。對應地,人均收入就高。

中國、印度無法形成規模經濟,人均產值低,也就是說,勞動生產率低。對應地,農民人均收入就低。

解決這個難題的辦法,中國已走出了一條路子。就是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通過製造業,將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出去。從事農業的人少了,就有條件將小片農業連成大片農田,由少量的人經營,形成規模經營。

中國目前實行的是三權分離下的土地流轉制度。所有權統歸集體,不可轉讓;承包權歸農戶,不可轉讓;經營權可流轉。許多農民工去城裡打工,把農田的經營權轉讓給種田大戶,可以在打工收入之外,再獲取租地收入;將來老了,還可以回家歸農,因為承包權在已。

印度這方面遠不如中國,因為它的製造業太弱了,無法象中國那樣大規模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IT雖發達,但與農村剩餘勞動力無關,且吸收就業能力有限,目前這個行業總就業人數也才一千萬,還不及印度每年新增勞動力的數量。

中國還有一個優勢為印度所不及。在農田水利大力投入之外,中國至少在鄉鎮一級長期設立農技站,為農民就近提供農業技術。這種技術上的就近指導,積年累月,其功不可沒。中國農業技術雖不是世界最優,但其覆蓋面和應用範圍則是舉世無雙。

相比之下,印度農業就少了這樣機制化和長期的技術助力。印度農業的技術水平也因此遠在中國之下。

從政府的角度,還有個投入結構的問題。印度在農業方面的投入其實並不少,但大部分用於補貼農民而非農田水利和技術等基礎設施。補貼是短期的好處,一次性的好處;農田水利、農技則是長期的好處,是農業的後勁。印度在農業上每花五塊錢,只有一塊用於農田水利,剩下四塊都用於補貼農民、收買選票。此非短視而何?


推薦閱讀:

【史圖館】中國各省區市歷年GDP變化
比特比究竟是什麼鬼東西?
中國貨幣分析:貨幣層次(2)
宏觀波動性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