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研究法
淺談歷史研究法
——《中國歷史研究法》學習心得
平時沒事喜歡看看書,偏好文化、歷史、哲學之類的。近來連續攻讀了梁任公及錢穆先生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在認知上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梁任公在中國史學界的過去中介紹了大量的偽書偽事,今人奉之為經典,傳教於後人。使我重新開始考量中國的歷史文化。
為什麼要讀歷史?
梁任公的觀點是「通過學習歷史事件,總結其因果關係,以供現代人資鑒。」錢穆先生認為「中國人應該知道些中國史。中國史講的中國人之本原和來歷,我們知道了中國史,才算知道了中國人,才算是知道了自己」。對於普通讀者,能在歷史中汲取知識,並且用於今日生活的指導是不太容易的。或許今天的我們讀歷史知識因為對某一方面感興趣而已,喜歡跟朋友書友討論這方面的話題,然而這對生活是沒有任何指導意義的。對於從政人員,或許他們可以敏銳的觀察到歷史不會重演卻會驚人的相似,可以解決歷史上某些問題的處理方法及結果,用於現在的工作。對於研究歷史的人來說,意義已經不單單是從祖先那裡總結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客觀真實的傳遞給後代。
歷史應該怎麼讀?
對於不同的人,讀歷史的意義是不同的。我只能談談,接下來我將如何讀歷史。我曾經與廣大網友一樣,去思考並參與了話題討論。「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答案五花八門,各有說辭。我更傾向於這種說法「我們學習了太多正確卻沒用的知識」,對於「好」的標準也是因人而已。受儒學思想啟蒙的我,在讀書中發現了儒學有些理論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最近才知道了,同為儒學,有儒家和儒教之分。除了書本上,許多俗語,諺語也是自相矛盾。那麼對錯究竟該如何評判呢?
如果說以前讀歷史對我來說僅僅是興趣的話,那麼現在我將賦予它新的意義。讀通史來完善歷史知識,讀專史來考究文化思想。
錢穆先生按照時間的順序,把通史分為三中讀法,一種是自古到今順序推演,一種是從今至古的逆向追溯,另一種是以名人鐵事讀取然後研究其前因後果。梁任公按照讀歷史的深淺,分為鳥瞰式(這種方法在知大概)和解剖式(這種方法在知底細)。與我而言,這兩種方法均可使用,研究人文哲思,離不開研究當時的社會環境(社會史),離不開研究這種思想的後世影響(學術史)。所以既要按照時間順序鳥瞰歷史的大概,又要根據名人鐵事解剖其根底。
歷史應該怎麼寫?
梁任公認為研究歷史的目的在於求得歷史的真相,賦予新的意義和價值,供吾人活動之資鑒。錢穆先生認為由政治領導社會,由學術領導政治,學術起於社會下層,不受政府控制。舊時歷史作用範圍是極其有限的,遠古歷史僅只在於記錄大事件,或刻於甲骨,或鑄於青銅器;上古歷史的新意義在於可修己治人,聖賢開始用歷史人物之功過品德教育後人;即使是近古讀書人仍是少數,歷史是帝王之家和治世之臣的資鑒,例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今日之新中國是人們當家做主的,歷史的新價值和新意義應在人們群眾中發揮作用,服務偉大的無產階級事業中來。
在治史方面,兩位先生均提到了史家四長:劉子元說史家應有三長:即史才、史學、史識。章實齋添上一個史德,並為四長。作為文史哲的愛好者,應該此四長為治學之修養。大概可以理解為,通過正確的學習方法,得以知歷史真相,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做學問,以客觀的眼光看待歷史,並且可以系統的表達出來。
在專史方面,我覺得應總結錢穆先生的專史學習方法和梁任公的專史寫作方法。專史的分類有很多種,主要是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思想史,文物史,人物史,地理史以及各們學科皆有歷史可溯。人生不過百年,縱然遍攬史書,也不能門門精修,何況治史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累計。我們只能在有生之年,擇三兩專史詳盡解剖,其他專史權當通史鳥瞰。至於寫歷史,我並非史家,也無此能耐,只是寫寫讀書感悟,做做學習筆記罷了。
我的學習方向
本著對文史哲濃厚的興趣及文化中諸多真偽難辨之事,哲學方面將以先秦諸子作為研究對象,跨越兩千多年的曲解誤傳,直接向根源處繼承祖先的智慧。這種學習需要配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文化面貌,民生情況去理解,先哲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認知,以及那些論述的前因後果。文化方面將著重於文字,中國的象形文字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像什麼就是什麼,文字凝結了前人對世界的認知與理解,是研究古人思想的重要渠道之一。歷史方面將著重於先哲的人生軌跡,社會狀況,思想流派及後世影響;文字的產生與字體變遷以及文字含義的變化。
同時在學習當中,注意常識糾偏,偽書偽事的分辯。從先秦到近代,典故誤傳經書偽作,以至於今人難辨器真偽,誤以偽學傳教。我輩求知當尤為謹慎,治學以嚴謹,不可將難考之事定為成論,不可以今日之見解附會於聖賢之經典,不可誇大或抹殺歷史功績。
推薦閱讀: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3) 抗倭援朝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4) 大報壇
※唯有家族之名
※中國人的復仇觀,以大義為名,行俠仗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