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一樣?——談學術寫作與一般寫作的不同

寫東西這件事我們多多少少都會,然而學術寫作不是。 聽說過有人在文學寫作方面天賦異稟,比如仲永五歲指物作詩,駱賓王七歲能作詠鵝,然而好像沒聽說過誰從小寫專業學術論文就寫得出神入化一把好手 。雖然人的悟性和天資對學術造詣肯定有影響,然而學術寫作上的成就相對而言更多的要來自後天的大量練習、有效訓練、長期積累、反覆感悟。

換句話說,學術寫作是個純粹的技術活

學術寫作是有套路、有規矩,有約束、有章法的。就好像短道速滑冠軍滑的再快也未必能做花樣滑冰,游泳健將游得再好未必會水上芭蕾,普通意義上寫字寫得優秀的人如果不經過專門的訓練是無法寫好學術論文的。

所以如果誰因為自己從小語文成績好、作文分數高就以為自己學術寫作一定也不會差,那您一定對學術寫作有很大的誤解。

1. 學術寫作的強套路性

這裡說的套路不是指具體的模板,而是約定俗成的文章結構、行文方法、邏輯脈絡和整體框架。比如拿實證論文來說,無論文章具體的每一部分用的什麼標題,文章整體的思路都一定是順著「提出問題——拿出理論——提出假設——擺出數據——說明方法——驗證假設」的整體思路來運行。這其實體現出當今主流的實證文章要求」theory driven」 (由理論為引導)而不是 「data driven」 (由數據為引導) ; 然而同時強調「data based」(以數據為依託)而不是 」opinion based」 (以意見為依託)。

相較而言,如果你寫的不是學術論文而是一篇隨筆、散文、雜文或網文, 那麼隨便你用任何你想要的結構和思路來行文,甚至可能越新穎、越博人眼球的結構藝術性越高、傳播度越好。然而學術論文不行。學術論文是典型的「帶著鐵鏈跳舞」——你無法扔掉鐵鏈,而要學會找到鐵鏈的邊界 ,適應規矩的約束,理解為什麼要有這些約束

比如,無論一篇學術文章討論的是哪個具體題目,你在結構上都要遵從有摘要、 有正文、有參考文獻的結構;你不能把參考文獻放到第一頁也不能把摘要放到最後一頁,這叫「不符合規矩」。

再比如,寫研究假設的時候,你寫出的假設必須可以證偽,必須討論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必須以準確規範的語言描述變數之間的關係(詳情請移步 刀熊說說:什麼是好的研究假設(Hypothesis)?--順談與自變數、因變數的關係);你不能把「月亮代表我的心」「天青色等煙雨」這類浪漫的語言貼上去作為你的研究假設,也不能在沒有任何理論依據的情況下把異想天開、天真爛漫的想像作為你的研究假設,這叫「不符合規矩」。

再比如,若想投國際期刊,你的文章必須要符合某一個「manual style」(論文格式,如Chicago,APA等),引用的方式必須規範講究;你不能該省略的地方使用全拼,而該縮進的少了空格。這些,也叫「不符合規矩」。

誰也不是天生就懂規矩的。然而要想玩這個遊戲,就得按著遊戲規則走。

所以懂規矩、懂套路就成了修鍊學術寫作這個技術活的核心內容。基本的規矩,本領域內的規矩,高質量期刊的規矩,這些都需要慢慢積累、慢慢學習、慢慢訓練方能習得,非一朝一日之功,更無法憑藉超人的天資獲得。

是的,連開拖拉機都需要去專門的駕校培訓,寫學術論文這種技術活必須經過專業的訓練和一絲不苟的練習,沒有辦法繞道。

2. 學術寫作的冷靜文風

學術寫作的整體文風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客觀。客觀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fact based」 (以事實為依託), 而不是」opinion based」 (以觀點為依託)。

「觀點」這個東西是我們人人都有的、主觀的、私人的、受我們各自的喜好、生活背景、知識儲備等多方面影響的東西。有些觀點可以證偽(比如「吃有機食品是否會引起癌症」),有些觀點不能證偽(比如「西瓜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水果」).

「事實」是有證據的,或者有數據支撐的,發生過的,或者可以通過發生過的事情來驗證的。比如「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男性的平均身高高於女性」, 「北半球大多數城市夏天的溫度比冬天高」。

學術寫作的一個巨大的特點就是:作者總是儘力讓文章是客觀的、依託事實的、而不是表達個人觀點、受個人視角影響的。 作者寫作的目的,往小了說是尋求一個問題的真實答案,往大了說是探尋真理,而絕非為了表達個人觀點,更不應該受個人觀點的左右。相反,好的文章還會澄清研究中可能哪些地方受到了作者個人思路和個人背景的局限 ,哪些地方的證據還不充足,有待後續研究進一步證明。

想一想自然科學,這個道理就更容易明白一些。我如果是個物理學家,為了證明「地球繞著太陽轉」還是「太陽繞著地球轉」,我應該用觀察、用數據、用推導來得出結論,而不是因為「我相信地心說」就認其為結論,拿出來公之於眾完事大吉;我如果是個生物學家,想研究「小白鼠基因跟人類基因的不同」,不能因為我看不起小白鼠就胡謅小白鼠基因跟人類有怎樣的天壤之別,而完全不去做實驗做分析;我如果是化學家,我不能一廂情願的多給元素周期表上加一個元素,除非我拿出證據,並且大家也能驗證和接受我的證據。

而社會科學也是一樣,沒有被證明過的觀點都只是「假設」(hypothesis), 甚至包括很多我們文化和習俗里約定俗成的東西。這些也許是傳說、也許是故事、也許是軼事、也許是習俗,但它們無法被稱為學術研究里的科學結論。

另一個例子,是最近我們班上學生正在寫一篇以組織分析為主題的小論文,第一次寫研究論文,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把分析組織的論文變成了他們發泄對組織不滿的聲討文——因為大部分學生選擇分析的是自己工作過的組織,他們難免會摻雜個人感情,想起工作中的種種不順,然後把這些自己體驗到的不滿看做就是組織最大的問題。OK,不是說你的觀點和感受就不重要,然而除了你的觀點和感受,你有沒有其他依據呢?你從沒從理論視角出發去分析呢?有沒有在行文的時候使用客觀的筆法和語氣來敘述呢?有沒有客觀的進行分析、客觀的去總結呢?畢竟,這不是一篇opinion paper, 而是research paper, 否則,隨便你發表你的觀點

如果你在研究一個事情之前已經有了對這個事情的強烈看法,而做研究只是為了進一步驗證你深信不疑的結論,那你最好別研究了。這樣的研究,意義不大。

而對於好的學術文章,你會發現它很少會說「我認為」、「根據我的經驗」、「我相信」以及圍繞著第一人稱為主體進行描述的文字,很少出現表達強烈觀點的論述;作者甚至故意做出「避嫌」的姿態,讓你看到研究假設都是依託文獻和理論得出的,研究結論都是依據數據和科學方法得出的,與作者本人的看法耗無關係。作者彷彿要從他的研究中跳脫出來,不帶任何感情、冷靜、客觀、依據翔實地敘述他的研究,然而又隨時向不同的結論和更多的研究敞開大門,表現出「我的對錯不重要,而真理才重要」的態度。

是啊,真理怎麼會受人的一廂情願左右呢?帶著有偏見的視角做出結論怎麼能服眾呢?就是這個道理。

3. 學術寫作的強功能性

學術寫作是個功能性寫作,那麼它一出現就是帶著某種特定目的上場的,達到目的了就可以離場,不必多一句話。它就像個專註於mission的隊伍,上場,完成任務,離場。就這麼乾淨利落。

不如在這裡我們聯想一下「說明書」這個東西。我們平時買來的家用電器裡帶的說明書跟學術寫作倒有相似之處,尤其是它的強功能性---「說明書」這個東西的寫作我們會要求它好玩好看嗎?我們會要求它語言華麗嗎?我們會要求它美輪美奐嗎?恐怕不會。「說明書」最大的目的是說明問題、指導用戶、解決問題,所以你會發現所有說明書的語言都盡量追求清晰、準確、明白而簡潔,所有說明書的結構也都盡量做到有條理、一目了然,沒見過誰家說明書花里胡哨、廢話連篇、插科打諢逗咳嗽的。

學術寫作也是一樣,好的學術寫作者明白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並且時刻記得自己寫這篇文章的 mission, 他們的文章往往惜字如金,仔細去看,你會發現文中每一句話都有它的作用,都指向最終的mission (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少一句話都不行,而多加一句話都多餘。這就是學術寫作的至高境界。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寫學術論文什麼是最重要的:花哨的語言重要嗎?繁瑣的句式重要嗎?複雜的語法重要嗎?這些有時也許可以給我們的文章增彩,但最最重要的,還是要先問自己一句,我的論文實現了它的最基本功能嗎?我的論文把最想說的東西說明白、解釋清楚了嗎?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清晰、準確地介紹了背景理論和研究這個題目的重要性嗎?我為讀者提供了理解數據是怎樣經過驗證的必要信息嗎?我對數據結果的解讀到位嗎、充分嗎、便於理解嗎?----總之,好的學術文章先要首先去關注實現其最基本的功能性,然後再談其他。

完成其功能性對於學術論文來說可並不是一件易事,因為學術論文討論的問題往往是複雜的、不易理解的、一環扣一環的、需要理論背景知識的、需要強邏輯性的。所以如果一篇論文要實現它的功能性,至少說明它做好了以下幾個方面:

  • 明晰: 把一件事情說明白的能力,正中靶心的能力,還不浪費子彈。用哪個詞最準確、最能表意、最不會產生誤解?哪些信息的提供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句子怎麼寫能最清楚的表達出我想表達的意思?看看說明書里的語言有時候能給我們很多啟發。
  • 強邏輯性:先說什麼、後說什麼、如何把一層一層的意思像剝洋蔥一樣撥開,又像搭積木一樣一層又一層地搭起來?如何把複雜的事情掰開了、揉碎了展現給讀者?如何有條理地連結句與句、段與段?如何帶著讀者一步一步跟著你走向文章最終的結論?如何讓人信服?
  • 文章整體的合一性:前後照應,數據和理論的統一,結果對提出的問題給出了回答,文章貢獻確實彌補了文獻綜述中討論到的目前理論的缺口等。

4. 學術寫作的嚴謹性

相較一般的寫作,學術寫作是個極為嚴肅的傢伙。如果是一個人,他一定長得一絲不苟,說話辦事嚴絲合縫。

理解這一點之後你會不乏驕傲地看待自己做的事:學術寫作不是為了嚴謹而嚴謹,而是實在因為作用巨大,地位重要,不嚴謹就可能誤導整個人類,誤導後續研究,這後果誰承擔的起呢?

說到此又忍不住上一下我曾經在什麼是好的研究假設(Hypothesis)?--順談與自變數、因變數的關係 一文里拿出來過的圖片,以展示研究者在做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站在知識金字塔頂端的研究者有資格為了自己從事的職業而充分感到自豪; 同時也正因為處在如此核心的位置上,而要在行文時慎之又慎。

嚴謹性呢在寫論文的時候往往體現在這麼幾個方面:

  • 看上去有時候像小題大做---為了解釋一件小事搬過來無數的文獻、鋪開好幾頁紙;
  • 邏輯縝密:有時候像在左右互搏,提出一個觀點的同時往往要同時排列出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解釋、結論不同的文獻,然後通過討論不同觀點進一步加強文中的觀點。
  • 用詞謹慎很少有表現「極端」感情的辭彙,話總是往圓了說給自己留餘地。比如,不說「Previous research never examined XX topic」, 而說」 Previous research rarely examined XX topic」。
  • 辭彙專業:什麼是homoscedasticity (同方差性), 什麼是multicollinearity

    (多重共線性), 什麼是sample (樣本), 什麼是validity (效度)…各種專業辭彙紛至沓來,使用時需非常精準,毫不含糊。

(關於學術論文的嚴謹性,推薦閱讀為什麼說好的研究者都有作自己「假想敵」的能力?-- Writing a Research Paper Like Defending a Case. )

最後,學術寫作的不同之處當然不止以上討論的四點,寫此篇文章無非希望拋磚引玉,邀請大家一起思考學術寫作的本質。相信這種思考會幫助我們更好的寫出下一篇學術論文。


推薦閱讀:

又是一個戊戌年,咱說好不要變法行嗎?
說說民國文人那些任性的婚姻
男權社會的科學依據

TAG:學術寫作 | 學術論文 | 社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