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兩面性——《三塊廣告牌》

**《三塊廣告牌》片名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2017),別名意外(台)/廣告牌殺人事件(港)。

美國/英國犯罪題材電影。

女主米爾德里德·海耶斯是一位中年婦女,育有一兒一女。七個月前,女兒慘遭姦殺焚屍。案件一直無法破案,米爾德里德很生氣,一次偶然抬頭髮現路邊有三塊廣告牌,決定租下來刷上標語,指責警察局局長威洛比不負責任。

「姦殺焚屍」

「還沒抓到兇手」

「怎麼回事,威洛比局長」

三塊廣告牌立起來後,小鎮變得不再平靜。後面的故事不便透露太多,有興趣的可以去影院一探究竟。

片中主要是三名主要角色之間的對手戲,一位就是受害者的母親中年婦女米爾德里德Mildred,另一位就是警察局局長威洛比Willoughby,最後一位是威洛比的忠心手下警察狄克遜Dixon。

隨著劇情的發展,三人不可避免的糾纏在一起。有矛盾對立水火不容,也有冰川消融相互理解,隨著他們不斷加深對事件的了解、不斷加深對彼此的了解,他們也明白了其實善與惡的界限並不是那麼清晰。

米爾德里德一直有一種「倖存者過錯」的思想,背負著女兒死亡的罪。她一直放不下女兒的死,很大程度上將女兒的死亡歸罪於自己,但又無法訴說,她怪罪自己在和女兒最後一次分別時表現的那麼暴躁,怪罪自己沒有管教好女兒。這種心情我們十分理解,米爾德里德除了出於血濃於水的親情,更多的是出於愧疚自責。

米爾德里德對女兒的思念,浸潤了她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一隻野鹿、一雙拖鞋都是思念女兒的表現。她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找出兇手,「我過得不舒坦,其他人也別想舒坦。」

三塊廣告牌豎起來之後,人的兩面性暴露無遺。這世上並沒有絕對的施暴者或者受害者,幾乎每個人都是這場廣告牌風波的受害者,換個角度他們也都是施暴者。就像法律上有個術語叫做被害人過錯,指的就是被害人具有先行不當行為,實施誘發被告人犯罪意識或激化被告人犯罪行為。這種被害人實施的在先不當行為往往與犯罪事實有著或緊或疏的關聯。

米爾德里德開始以受害者的母親形象出現,警察們反而像是施暴者。但「受害者」就做的一定對嗎,「施暴者」就不會成為受害者么。

成熟理性的人都會知道,凡事不要急著站隊,否則和鍵盤俠有何分別。僅僅依靠一丁點已知的情況,你不會知道事件的真相,也不會知道事件的全部,更不會知道事件會不會發生反轉。身處魔幻的現實中,這樣反轉打臉的例子太多太多。

善惡都無法分辨,何來正義。別說正義遲到或者正義缺席,什麼是正義呢?人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衝動之舉會造成無法避免的過錯,即便你是受害者也不代表你可以變成施暴者。快意恩仇看似很爽,但留下的隱患更多。

影片最後留下一個開放性結局,究竟事情會如何發展,我們不得而知,但也可以大膽想像。因為在扣動扳機之前,你永遠不會知道是否做好了殺人的準備。

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推薦閱讀:

搏擊俱樂部---人性的表現方式
通過設計一個模仿《三體-黑暗森林》的遊戲來驗證黑暗森林理論是否可行?
人性的力量(一)
巨痛、謠言和幻象,MH370家屬被希望囚困的這三年
緣分可以製造嗎?

TAG:三塊廣告牌電影 | 電影 | 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