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國外歷「險」記:我還是願意在國內就醫

本文首發於 醫聯APP 【medlinker】

作者:周祥

每年過年都會和幾個高中「老鐵們」聚一聚,在吃吃喝喝之餘,作為醫生的我會經常和兩個留學同學,聊一聊國外的醫療。

H同學,在德國讀碩士和博士,今年是博士第三個年頭;C同學,在加拿大讀研究生已畢業兩年,暫居加拿大。兩人在國外都有經歷就醫「囧」事,背後折射出的是在不同國度,不同醫療體制下的「利」與「弊」。

先說H同學。有一次他和朋友在酒吧玩得太嗨,幾近通宵達旦,不知灌了多少啤酒和洋酒,結果胃罷工了並開始反抗。

他凌晨五六點到家就一直嘔吐不止,剛開始吐得還是胃內容物,後來胃被吐得一乾二淨,只剩下胃在腹內不停地抽搐。胃被掏空了,感覺整個人也被掏空了。他直接趴在馬桶上,太尼瑪難受了,似乎有種瀕死感在逼近。

「喂,我快不行了,很難受!」

H同學撥通了 116117 (因為那天恰好是周末,大部分醫生是休息的,通過 116117 才能聯繫到急診醫院。平日是是通過 112 聯繫急診醫院。)

「請問你是哪裡不舒服?」

「昨晚喝了太多酒,現在嘔吐不止,頭痛。感覺自己快死了。」

「你能確定自己足夠嚴重么?」

「我又不是醫生。」

H同學十分清楚,又哭笑不得:德國急診出車有嚴格指標,達到急診指標,出車急診將是免費;如果並非真正急診重病,自己將承擔一筆昂貴的醫療費用。

「根據你的情況,我給你的建議是,可以去附近的診所先看一下。」

無奈,H同學強打起精神,在網路上搜到診所電話和定位,拖著疲憊的身子只身前往診所就醫。最終一粒藥物肛塞,嘔吐逐漸緩解……

其實前陣子我就在急診科輪科,晚上我們 120 出車會送來各種「醉酒」的,內科門診也會塞滿各種感冒發燒的。很多所謂的急診就醫並不是真的「急」,卻把急診科堵得水泄不通。更有意思的是,很多患者很「聰明」,我在職的醫院,市區一定範圍內 120 出車是免費的,他們明知道所患疾病並不是急診也會呼叫「 120 」,目的是為了乘坐免費的車趕來醫院。

前陣子H同學因神經性皮炎看皮膚科,他深諳德國就醫程序,也就放慢了性子,終於在預約後的兩周看到了醫生。雖然等待的痛苦很難熬,值得欣慰的是最終看病和拿葯都是免費的(其實拿葯也分為醫保範圍內和自付類,醫保範圍內的葯是免費的,自付類基本都是為 5 歐元)。

提到「免費」,請別「瞎」激動,這裡涉及到德國醫保體系。德國醫保分為公保(國家基礎醫保)和私保(商業保險),公保是國家行為,投保額度較低(H同學每個月交 70 歐元,對我們國人來說貌似也不少了),當然保的範圍和力度較小,享受的醫療資源相對較差;商業保險交錢多,額度更大,享受的醫療服務更好。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兩者必投其一,也只能選投一種。不像我們國內,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保、職工醫保可以和商業保險靈活互補投保。

德國急診就醫需要自己一定的判斷能力,商業保險和國家基礎保險互不干涉,看病基本是提前一到兩周的預約,這種就醫模式你會喜歡么?

C同學就醫就更「囧」了。

有天他正在做實驗,不慎將一個玻璃器皿炸裂,各種玻璃碎片亂濺,好幾片彈到了右手前臂上,頓時流了不少鮮血。

趕緊呼叫急診,大約是晚上十點多趕到醫院。醫生初步看了一下,覺得問題不大,就簡單了處理一下,要他在外面等候。結果直到第二天八點,新的醫生接班,才開始處理他的傷情。

他一說完,我們一群「老鐵們」沒心沒肺地大笑起來。我就在想,如果這種事情要是發生在我們中國,急診醫生可能都會被打掉半邊臉。

其實這種情況與加拿大的醫療體制有關。大家都知道,加拿大一直以全民免費醫療為驕傲。不管你是身價千萬的貴族土豪,還是揭不開鍋的貧民百姓,在醫療面前人人平等,都是排隊做檢查和治療。

這種免費醫療和絕對公平,不會有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貧」的現象,但會顯而易見的帶來疾病治療的效率。如果你生病了,首先得聯繫健康守門員的家庭醫生,如果有必要才會去醫院看專科醫生。各種特殊檢查和治療,基本都是毫無懸念的等等等……

急診不「急」,四個字同樣能概括加拿大急診現狀。在中國「不急」是說很多就醫患者並非真正急診就醫,而在加拿大指的是急救系統不「急」,看病效率「不急」。

所以C同學聽完我們的「大笑」後,感嘆地丟了一句:「很多時候,還是國內的醫療更具人性化!」

其實,國家的醫療體制都是根據自己國情而定,並沒有十全十美的醫療制度來完全契合,任何一種制度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問題。只有不斷調整、適應,再調整,制度才會更加完善,百姓才能享受到更舒適的醫療。


推薦閱讀:

為啥吃涼的會痛經?
白衣天使的煩惱
一句話翻譯分享(醫學類)(9)——摘自NEJM
[備份]西洋參究竟有無除安慰劑以外的藥用價值?

TAG:醫學 | 醫生 | 醫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