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發展史1:加速發展模型

第10節 人類發展史的模型

1、簡單的原則

回憶一下我們關於人類歷史的知識,幾乎每一個認真思考的人都會認為歷史發展的腳步是越來越快的,或者說人類社會的發展總體上是以加速度在前進。那麼,人類社會發展的加速度是否跟物理學上的重力加速度一樣,是一個相對固定的值呢?這個問題似乎有點天真,人類社會是最複雜的系統之一,怎麼可能用這麼簡單的一個加速度去計算?許多人都會持否定意見,因為關於歷史,在人們的印象中總是充滿偶然性:在人們滿懷希望的時候,一個龐大的帝國瞬間崩潰了,一個燦爛的文明突然消失了;在人們絕望的時候,一位英雄橫空出世了,一個民族悄然崛起了;某位帝王個人的能力和喜好,可決定國家的興亡;某個小人物一時的衝動,可導致世界大戰。於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人就要記憶許多偶然的事件和枯燥的年份信息,這也是很多中學生對歷史課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實際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其邊界十分廣闊和久遠,從個人的視角是很難看到其全貌的。直到近現代社會,人類實現了大規模的合作網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最終人們飛上了太空,才第一次看到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共享邊界——地球表面的全貌。我們的認知邊界不僅在空間上大大擴展了,在時間上也擴展到了過去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科學技術的發展讓我們比漢朝的學者更了解商朝的情況,讓我們能推算出幾萬年來的每一次日食、月食的準確時間與地點,讓我們知道地球的年齡以及地質形成的年代等等。因此,我們沒有必要限制自己的思想,從前沒人做的事情不代表現在也不能做。既然有這個想法,那麼我們就嘗試建立一個關於社會加速發展的理論模型,然後與人類的實際發展歷程進行對比,如果二者達到一定水平的相似度,那麼對於我們理解人類的發展史顯然是會有幫助的。

馬克思的唯物史觀認為,社會是呈螺旋式上升發展的,這似乎只是一個比喻,並沒有深入的分析。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階段是實現每個人的最大自由,即所謂的自由王國。什麼是自由王國?年青時我很想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像基督徒向神父仔細詢問天堂是什麼樣子,我最大的疑問是宇宙始終是在運動和變化的,人類進入自由王國後還要不要發展?自由王國中還有沒有矛盾?自由王國的運轉是靠什麼驅動的?但是我發現這些問題很少有深入的討論,基本上這事只能靠信仰來解決,所有的信仰都必須樹立權威,所有疑難的問題都由權威去解釋。實際上,任何主義或價值觀都要碰到無限、永恆方面的問題,而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掌握無限和永恆,所以最終每一種主義都需要一個權威,每一種價值觀都需要一個信仰,明白這一點我就放心了。

現在,扔掉你面前的所有教科書,我們按照自己認可的一些簡單原則,來構建一個相對合理又容易理解的歷史模型。這種事情有時候比玩網路遊戲還有意思,就相當於面對某大公司發布的遊戲,你玩得又費錢、又受氣,因此還不如自己開發一款更酷的遊戲。

在正式構建新的人類發展史模型之前,我們需要確立的原則只有兩個。第一個前面已經說了,是加速發展原則。第二個是核心價值原則,即人類社會為什麼要發展,其核心價值是什麼?根據前面對於生物和人類邊界的分析,我們知道價值觀的兩個基本來源是不變的,即內邊界的延續、外邊界的擴展,轉化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具體參數,簡單來看就是指人類個體生存與繁殖的數量,以及人類群體能力邊界的提高(或者也可以簡稱為:人類的質量)。

綜上所述,我們將以人口數量為主要參數,人類能力為輔助參數,建立人類社會的加速發展模型。

2、時間的邊界

事物存在於邊界,認識事物就是認識邊界,理解一個事物就是理解其邊界。橫向邊界的區分,一般叫分類,分類能力是思維能力的基礎,直接影響人的專業技術水平;縱向邊界的區分,一般叫分期,分期的能力就是對於過程和步驟的控制能力,同時可以讓人的思想更深入、看得更長遠。樹的年輪是一種形象的時間邊界,是樹木生長過程中形成的階段記錄。而對於各種歷史的研究,階段的劃分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人類歷史的分期,常見的有按距離當下時間的遠近來分的:遠古、古代、近代、現代;也有按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劃分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還有按人類使用工具的不同來劃分: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信息時代等。

第二種時代劃分是根據階級原理解析過去,預測未來;第三種則是針對社會發展的物質形態,作的事後總結,比較客觀,同時缺少預見性;第一種劃分最簡單也最不穩定,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近代、現代的概念肯定會隨之改變。100年的時間,在漫長的古代也許可以忽略不計,但到了現代,50年的時間就足夠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社會有很多新鮮事物,其中最大的特色是電子信息化和智能化,這個時代的起點定在1950年左右比較合適,如果要找標誌性事件則是圖靈在那一年發表了「計算機器與智能」這一論文。接下來是近代社會的時間段問題,研究世界歷史的學者已有一個較普遍的共識,就是1500年是近代社會的開端,那麼近代社會是否直到1950年才結束呢?這也不是很恰當,因為1500-1950的跨度很大,中間有明顯的邊界。為什麼我們會糾結於這個近代、現代如何分界的問題,是因為我們受到古代、近代、現代這一思維模式的限制。既然我們要設計一個新的發展模型,就必須打破舊模型的條條框框,從而徹底執行我們前面確立的兩個基本原則。

我們假定:人類社會在某個時間段能繁殖並養活100萬人,在緊接的下一個相同長度的時間段內,人類社會的人口是200萬,然後再下一個時間段是400萬,依此類推。為了體現時間的加速,我們具體操作時反過來定義:同樣是繁殖並養活10億人口,如果當前需要75年,則往前推需要150年,再往前推需要300年。也就是說,最近75年的價值等於225年前至75年前的價值(共150年),也等於525年前至225年前的價值(共300年)。選擇2倍,而不是3倍或1.5倍,是因為2倍是人們最容易理解和計算的。基於這個假設,我們可以把整個人類發展史劃分為如下若干個(T1-T11)階段。聽起來這些階段很多,會不會反而把問題搞複雜了?而且會很難記?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下面我們來具體看一下。

3、人口與時間表

下面是一個倒置的人類發展史分期表,由近及遠,反向推導出人類社會發展的加速過程:

上述分期表的時代分期與人們習慣談論的冰河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等是基本對應的,更主要的驗證方法是根據人口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下面,我們列出1800年至2025年的全球人口統計數據,這些數據是從網上查到的,也許數據的準確性不是很高,但以此做一個粗略的估算還是可以的。

180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9億

185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12億

190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15億

195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25億

196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30億

197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36億

198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44億

199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52億

200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60億

201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69億

2025年全球人口總數預測:79億

l 1800-1950年平均人口數:(9+12+15+25)/4=15.25億)

l 1950-2025年平均人口數:(25+30+36+44+52+60+69+79)/8=49.375億)

計算公式:某時代的總價值=年平均人口數*年數;

l T2(1800-1950)總價值為:15.25億*150年

l T1(1950-2025)總價值為:49.375億*75年=24.687億*150年

按照我們之前的假定,T1與T2兩個時代繁殖與養活的人口總數應大致相同,但實際T1比T2增長了一定的比率(R=24.687/15.25≈1.6188),但這並不矛盾,因為我們一開始就講了以人口數量為主要參數、人類能力為輔助參數,這個R就是人類能力邊界的增長指數(例如應對自然災害、治療流行疾病、製造使用工具、開發自然資源等能力),是總人口數量增長的輔助推動力。至於這個與黃金分割率很近似的數值(R=1.6188)是純屬偶然,還是代表某種特殊的意義?首先,我認為R不是固定的,R明顯大於1時表示社會在進步,R接近或等於1時表示社會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R小於1時表示社會在嚴重衰退或者發生了大災難。我猜測,正常的、平均的社會R值為1.5左右,按照這個R值推算到新石器時代的年平均人口數約為430萬人,這與人口學家實際的估算值偏差不大,最起碼處於同一個數量級。

從1950年到現在的這段時間,人類能力邊界擴展很快,而整個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所以世界人口數量呈現爆髮式增長,人們開始擔憂地球資源是否能負擔起如此龐大的人口數量以及如此高的增長速度。由此看來,R=1.6188也許意味著某種發展的極限,也許現代社會才是真正的黃金時代。如果R值超越極限,接近或等於2的時候,要麼意味著新的生命形式的大升級,要麼意味著舊的生命形式的大災難。

當然,我們這裡對於人口發展問題主要是一些粗略的估計,並提出了一個人口數量與時代分期表相關的研究方向,至於更詳盡的分析工作,例如各時代的R值曲線是什麼形狀等,還需要專業的歷史學家和人口學家進一步的研究。

我們推導出這個新的人類發展史分期表,一方面是為了提高歷史分期的內在邏輯性,便於我們理解和記憶;更重要的是為了給人工智慧提供一個可計算的框架,幫助其理解人類的歷史。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我們不需要過分糾結於尋找符合本表時間節點的歷史事件,以使本時間表看上去更完美,因為本時間表並不否定歷史事件的偶然性。再加上人類直到今天也未形成完整統一的邊界,各地區、各國家的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比較明顯,所以我們不需要追求幻想中的完美,參差不齊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的現象。

4、遠古文明簡述

冰河時代以及更早的人類社會,統稱為遠古文明。所謂遠古,自然是年代很久遠,能找到的相關遺迹和資料十分稀少,無法詳細描述的那一段歷史,又稱為史前文明。另一方面,因為真相模糊不清,就為人們的猜測與誤解、流言與欺騙、幻想與爭論留下了巨大的空間。有的人對遠古文明極度貶低,有的人又對它推崇備至,其實,這就像面對一個嬰兒,說他一無是處或者說他聰明絕頂,都是沒有意義的。嬰兒自有嬰兒的可愛之處,嬰兒也有鬧哄哄、臭乎乎的時候,在本質上這是人類DNA程序的初始化過程,邊界還未建立時,就不要急著去評價這個邊界是好是壞了。

關於智人基因的起源問題,就存在很大的爭論,主流的意見認為現代人的基因是從遠古的非洲東部一群智人群體發展而來,但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情況的發生,則很難解釋清楚。還有關於智人基因的分化與人種的形成問題,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我不準備詳細地去討論這些問題。真正可以講述的歷史,開始於冰河時代。

前面講過,物理環境的能量波動可以輕易地讓生命消亡,這個尺度大約是指行星與恆星的距離以及行星表面的溫度變化。與火星的表面平均溫度(-63℃)、金星的表面平均溫度(475℃)相比,平均表面溫度為14~15℃的地球,其實就是生命的天堂。即使在地球這個天堂裡面,也有小小的能量波動,比如作為地質事件的大冰期,已多次周期性地出現:全球平均氣溫僅下降幾攝氏度,就可導致地球的中高緯度區域及高山地區形成超大面積的冰蓋和冰川,海平面比現在低100多米,大量不耐寒的動植物滅絕,人類的生存和繁殖也因此受到極大的限制。大冰期的時間尺度是幾百萬年甚至幾千萬年,我們現在所處的是第四紀大冰期。在大冰期中,氣溫也有高低波動,從而產生跨度幾萬年或十幾萬年的亞冰期,我們現在其實處於兩個亞冰期的中間,又叫亞間冰期。亞間冰期總體是溫暖的,其中偶爾也會出現幾十、上百年的寒冷時期,這叫做小冰期。即使是這種最微弱的小冰期,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說到底:人類只是在地球能量波動的某個縫隙中求生存罷了,我們要明白人類是無法控制地球的,更無法影響太陽。太陽系每2.5億年繞銀河系中心轉一圈,而這就是地球上每兩次大冰期之間的間隔時間。

我們所謂的冰河時代,指的是離現在最近的一次亞冰期,它大約開始於1.8萬-2萬年前,直到1萬年前徹底結束。下面,我們嘗試從邊界層次的角度分析當時的人類社會發展狀況。為了簡化問題,把人類邊界的前6個合併成了3個,並增加了自然環境的說明。

自然環境:天氣寒冷又乾燥,雨水較少,可採食的果實不多,主要食物是較大型的動物和魚類。

形象邊界:冰河時代人類的體型特徵與現代人幾乎沒什麼差別,而且經常會將獸牙、魚骨、貝殼、小石頭等穿孔製作成裝飾品,有些甚至還懂得用赤鐵礦粉給物品染色。使用的工具主要仍是各種簡單的石器,但製作更為精細,另外骨制工具也有所發展。較大的進步是開始普遍地使用弓箭,捕獵能力獲得提升。

控制邊界:關於安全防衛與直接控制範圍的情況,冰河時代的人類基本上還沒有正式的房屋,而是將天然洞穴加以改造作為居住的地方。他們的居住地不是很穩定,一是要追隨獵物的遷徙和植物的生長周期,不能離食物太遠;二是因為條件好的天然洞穴數量有限,所以人類與大型動物之間經常發生洞穴爭奪戰。人類有火、石矛、弓箭等武器,戰勝一兩隻大型猛獸不成問題,但如果來一群猛獸就比較麻煩了,首先要看居住地的防守地型是否有利,更重要的是整個群體的分工、配合是否合理和有效。有的人外出採摘,有的外出捕獵,有的負責守衛家園,有的專職照看小孩和火堆,還有的負責瞭望和傳遞信息等等,這樣一個團隊是典型的共享邊界。

共享邊界:由於食物不夠豐富,冰河時代的人類最佳生存單位是小群體,一個群體大約有幾十個人,跟許多大型哺乳動物類似,偶爾有些群體的成員數量可能超過100人,但比較少見。雖然更多的人可以增加團隊的防守力量和捕獵的人數,但由於獵物較少,捕獵小組人數過多將導致人均所得減少,或者說成本與收益不匹配,所以群體中人數不宜過多。另一方面,根據英國人類學家羅賓·鄧巴的研究,人類的基本社交圈子的人數上限是150個,人數再多就很難組織起來,也就是不能形成統一穩定的邊界。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分群,將一個大群分成兩三個小群,這意味著大邊界破裂;二是分層,如想保留大邊界就必須將其分層,由直接控制層到間接控制層,再到遠程控制層,這樣的大邊界不但不會破裂,還會持續擴大。但是,冰河時代的人類就像剛出生的嬰兒,根本不具備足夠的信息表達和理解能力,更缺少存儲與傳送信息的工具與技術。通過信息技術擴大自己的團隊,從而擴大人類的控制邊界,這才是人類最大的優勢所在。

影響邊界:人類長期的獵殺使得部分大型動物瀕臨滅絕,比如:猛獁象、長毛犀牛、大角鹿、洞熊、洞獅、劍齒虎等。但是,人類的獵殺只是這些大型動物滅絕的次要原因,主要原因還是冰河時代整個食物鏈的源頭出了問題,可食用的植物少了,食草動物就明顯減少,因此各種食肉和大型的食草動物都面臨生存危機,包括人類。最終,在這場殘酷的生存競爭中,人類的直系祖先獲得了勝利,而人類的許多旁系親戚在這場競爭中陸續失敗了,比如:中國的北京猿人、歐洲的尼安德特人、非洲的博斯科普人等。有一種觀點認為,尼安德特人的滅絕主要原因是被智人取代或者說被智人屠殺,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另一方面,在現代人的基因中發現了少量尼安德特人的基因,這說明簡單的屠殺觀點是不對的,就象簡單的融合觀點一樣,都是錯誤的。實際上,現代人的基因與人種形成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只能有模糊的認識,無法作清晰的說明,它是我們人類對於自身歷史認知的一個邊界。

認知邊界:根據古人類學家的研究,人類的祖先使用簡單加工的(打制的)舊石器始於300萬年前,直到1~2萬年前人類仍在使用這些粗糙的舊石器,在如此漫長的過程中,人類技術的進步為何如此緩慢?這是因為技術進步依賴於認知邊界的擴展,認知邊界擴展的基礎是人類大腦皮層新邊界的擴展,而大腦皮層的升級、以及與之配套的身體結構的變化是生物內部邊界的問題,它由生物進化的規則來控制。在生物進化史上,哺乳動物是2億年前才開始出現的,在恐龍滅絕後(約6500萬年前)哺乳動物才開始慢慢繁殖壯大,大約3000萬年後開始出現古猿類,又過了3000萬年,才進化出了類人猿。直到距今1~2萬年的冰河時代,人類大腦的進化達到了一個臨界點,大腦新皮層的信息處理能力使人們情不自禁地要把信息擴展到外部邊界上去,考古學家在全球各地發現的原始人洞穴壁畫,就是他們經常採用的一種信息擴展方式。


推薦閱讀:

大風暴後的壯景:新文化史的興起

TAG:人類文明 | 世界歷史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