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法國經濟(三):勞工權利,多「好」才是恰好?

重商主義者對勞動者是十分刻薄、沒有人情味的。在他們看來,勞動者如同機器,給勞動者的工資只要能維持最低生活就行。多一分錢,對國家財富和實力都是有害的。

  斯密推翻了重商主義的這一觀點,認為民之裕才是國家財富和實力的根本。不斷改善勞動力的待遇,才有民裕,才是國富。

  以法國、德國、斯堪的納維亞模式為典型的大陸模式,在效率和公平的天平上比英美為代表的Anglo-Saxon模式更偏向於公平,在勞動者待遇問題上也走在了英美的前面,以至於人們在談論「福利國家」的時候,想到的總是北歐、法國。

  但凡事過猶不及。給予勞動者什麼樣的待遇,要把握好一個度。太低、太差了肯定不行,既有違人道和勞工權利,也不利於培育本土消費能力。造汽車的買不起汽車,對於資本家不一定是好事。有眼光的資本家要像福特那樣,多給工人一些工資,既獲得工人好感,又能多賣出汽車(給工人)。最後一算帳,多賣出汽車的利潤,遠遠高於給工人增加的工資。

  資本主義的政治家要算一個更大的帳。在支撐經濟的三大動力中,消費的主體就是勞動者。勞動者的工資低了,消費能力就會下降,經濟就會下行,資本家就賣不出產品。

  用長遠的眼光算帳,是斯密理論比重商主義高明的地方,說明資本主義由初期的短視和稚嫩,逐步走向成熟和有遠見了。

  可見,工人待遇的提高,不是因為資本家發善心,而是斯密這樣有長遠眼光的資本主義理論家為資本家賺取更大利潤而設計的「曲道」,是資本逐利的「曲線救國」術、「圍魏救趙」術。其最終目的並不是對工人好,而是對資本家好。

  但這個度很重要。

  依然以福特為例,假設他花了一千萬美元給工人加工資,這是他的成本。工人加工資後,有能力購買福特公司生產的汽車,福特公司因此利潤增加1300萬美元。這種結果是比較理想的、雙贏的。作為資本家的福特,因為其長遠的眼光,在改善工人待遇的同時,還多掙了300萬美元。如果像周扒皮那樣,一味剝削工人,就永遠只能當個土財主。

  但如果工人工資繼續往上加,比如增加2000萬,但從福特公司購買的汽車並沒有同步增加那麼多,公司利潤只增加1500萬,作為資本家的福特就虧了500萬。

  這種時候,福特就得考慮,是不是給工人的工資漲得太多了?

  資本主義的政府要算的大賬也是同理。適當提高工人的工資、保障和福利,其實是為資本家培育市場,讓資本家的產品賣得出去。用於提高工人待遇的錢,是從資本家身上徵稅來的。要提高工人待遇,就需要從資本家身上徵稅;待遇越高,從資本家身上征的稅就越多。

  如果因為工人待遇提高,工人消費意願和能力增強,資本家多賣產品而賺取的利潤超過其多繳的稅,資本家就不會有意見。

  但如果賺取的利潤不足以對沖多繳的稅,資本家就會不爽。不僅不爽,資本是逐利的,如果不掙錢,資本家就沒有投資的興趣,經濟就會下行。

  所以,度很重要。對工人太刻薄,經濟會下行;對工人太好,經濟也會下行。所謂過猶不及,此也。

  當然,資本家虧本,可能有很多因素,工人工資只是其中之一,很多時候只是資本家的借口和勞資談判的籌碼。經濟下行,也有很多因素,勞動力成本只是其中之一,很多時候只是企業主的借口和談判籌碼。

  但在法國問題上,從政府高官到企業高管,精英層幾乎一致認為,法國工人的待遇太好了、勞動力成本太高了,已經成為制約法國經濟潛力和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

  有兩個指標可以反映法國工人的待遇有多好、成本有多高。一個是稅收,一個是政府支出。

  如前分析,政府為提高工人待遇,就必須從資本家身上徵稅。儘管不是所有的稅都用於提高工人待遇,但體現工人待遇的養老金、醫保、失業保險三大項,卻佔了稅收最終用途的最大頭。所以,稅收程度能夠體現工人待遇之高低。在法國,從資本家身上收的稅主要是公司稅,這個稅率是33%,全球第二高(僅次於美國)。相比之下,其近鄰德國是30%,隔海相望的英國是25%。

  再看政府支出。在所有西方國家中,養老、醫療、失業三大項都是政府支出之最大頭,同樣能夠體現工人待遇之高低。在法國,政府支出佔GDP比例高得令人髮指,是57%。也就是說,政府一家就花了經濟的六成。這無論如何是太多了。最社會主義、以公正為第一目標和最終使命的中國,政府支出也只佔三成,僅相當於法國的一半。全世界最有權力的政府美國,政府支出也只佔四成。

  而法國是六成。

  一個順理成章的問題是,經濟的六成都花掉了,而且主要花在非經濟活動上(醫療、教育、失業、防務),拿什麼來投資呢?

  就好象福特公司,如果錢都拿去提高工人收入了,用於投資和擴大再生產的錢就少了,甚至沒了。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就會減弱。

  當然,工人收入提高了,消費會上去,從另一個角度帶動經濟。

  法國的情況正是如此。由於錢都花在工人身上了,法國的投資率低、投資增長率低,經濟靠投資是拉不動的,這與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

  當然,由於工人待遇很好,有很強的消費能力。同時,由於近乎是終身僱傭制,工人不用擔心被裁員;各項保障和福利完善,工人的消費意願很強。更重要的是,法國人每天比地球人都少工作一小時,各項假日加上帶薪休假又冠居全球,有充足的時間去消費。所以,在投資無力的情況下,消費能夠也的確擔當起支撐經濟的重擔。

  這樣看好像也看不起有什麼問題。投資不行,就消費上,經濟不是照樣運轉嗎?

  所以,還是得算上面那個簡單的帳。

  先從公司和資本家的角度算。如果你是資本家,要你考慮是否在法國投資。你會考慮有利與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很多。法國依然是全球投資者最願意投資的地方之一。首先是因為這裡生活水準高、消費者有錢,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

  其次,人員素質高。法國是全球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國家之一,法國工人的生產效率比美國還高。就專業度和技能而言,法國具有全球最優秀的勞動者,尤其是工商管理和工程師。會點法語的都知道,法國大學校(Grande Ecole)是舉世聞名的難考,但只要畢業了,仕途、前途、錢途都是一路輝煌。

  第三,有些行業,非法國不可。比如奢侈品、時尚、航空、核電。有些行業,除了法國,全世界就沒幾家行的,比如製藥、食品。

  不利因素呢?

  首推勞動力市場之僵化。在法國,如果你和一個員工簽了正式合同,就等於被這個員工綁架了。想開除他,難於上青天。

  如果經濟是上行的,這不是大問題,因為開除的必要不大,加上公司盈利,不開就不開了吧。但如果經濟不景氣,比如現在,訂單都沒有了,卻不能裁員。即使裁,遣散費也是驚人的、懲罰性的。

  所以,法國公司在僱人的時候,是謹慎又謹慎。即使經濟很好的時候,也不願意輕易僱人。不僅是因為貴,更是因為經濟下行的時候裁不掉,令公司狀況雪上加霜。

  英國一個連鎖餐館,在倫敦開業,雇了30人。跑到巴黎,只敢雇20人。是法國人勞動效率高到只需要20人嗎?不是。是怕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裁不掉。

  很多法國人已明白這個道理:工人不好裁,資本家就不敢放手雇,工人工作就不好找。

  法國失業狀況也證明了這一點。從九十年代起至今,失業率呈現「上不去、下不來」的怪狀。經濟不好的時候,因為裁不了工人,失業率不會像希臘那樣急劇上升,是「上不去」,但卻讓企業負擔雪上加霜,不能輕裝上陣。經濟好的時候,因為不敢僱人,失業率也不會像美國現在這樣急劇下降,是「下不去」。

  這種狀況,用騎虎難下比喻最為恰當。法國失業率和勞動力市場的「騎虎難下」,雖然避免了經濟下行時期的大伏,但也不能像美國那樣在經濟上行時期大起。既不能大伏、也不能大起,所以停滯(Stagnation),也潛力也發揮不出來。

  所以,奧朗德政府的前經濟部長Macron就堅決主張,要讓裁員容易些、便宜些,還資本家以裁員的靈活度和自由度。只有這些,資本家才會有膽僱人,法國失業狀況才有望緩解,法國經濟也才能正常地起伏而非人為、不正常地平穩。
推薦閱讀:

比特比究竟是什麼鬼東西?
印度經濟(八):靠天吃飯的農業
一周10%的correction
【交能年鑒】2017電力交易結果大揭秘,備戰18年不可不看!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