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彩陶,古老母題迷人的魅力

馬家窯文化因1924年最初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村而得名。一般認為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進一步發展,過去亦有人稱之為「甘肅仰韶文化」。據碳14法測定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

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地區,可分為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馬家窯文化陶器造型主要有缽、瓮、盆、雙耳罐等。陶器質地有泥質紅陶、灰陶、夾砂紅陶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特別發達,與仰韶文化彩陶相比,馬家窯文化彩陶圖案具有顯著的旋動特徵,其旋動的方式豐富多樣,或交錯盤旋,或來往反覆,使人感到變化莫測,回味無窮。

馬家窯文化彩陶蛙紋壺(馬廠類型)

高42cm,口徑13.1cm

壺泥質紅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兩側對稱置雙系。於橙紅色陶衣上以黑彩描繪變形蛙紋。圖案線條流暢,富於變化,與造型協調一致。據科學測試,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200~前2000年。

變形蛙紋作為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上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體現了遠古人們對於繁衍生殖的渴望。青蛙產下許多卵,孵出許多蝌蚪,正是繁衍旺盛的象徵。(撰稿:徐巍)

馬家窯文化彩陶弦紋瓶

(馬家窯類型)

口徑8cm,足徑6.5cm,高21.5cm

瓶陶質,敞口,束頸,鼓腹,腹下漸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繪弦紋六周,紋飾簡潔明快,樸素大方,有很強的裝飾性。此類弦紋是馬家窯文化中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常見紋飾。(撰稿:紀煒)

馬家窯文化彩陶水波紋缽

(馬家窯類型)

高11cm,口徑22.5cm,底徑10cm

缽圓唇外卷,束頸,口沿以下漸廣,平底。泥質紅陶。口沿及腹部均以黑彩描繪簡單的水波紋。

馬家窯類型陶器據科學測試,其年代約為公元前3100~前2700年。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通常選擇在水邊南向的台地上聚居,水波紋是他們日常所見河水的圖案化表現。(撰稿:馮小琦)

馬家窯文化彩陶缽

(馬家窯類型)

高9.6cm,口徑21.3cm

缽斂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漸斂,小平底。橙黃色泥質陶,表面打磨光滑。缽內、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繪紋飾。缽內飾以底為中心的漩渦紋,外壁為波浪紋,口沿為三組菱形網格紋。此器造型飽滿,圖案線條流暢,是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典型器。

馬家窯類型彩陶造型有壺、罐、瓶、缽、盆等,多為細泥橙黃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繪條帶紋、圓點紋、波紋、漩渦紋、方格紋、人面紋、蛙紋、舞蹈紋等,構圖嚴謹,筆法嫻熟。圖案設計採用以點定位的方法,使畫面充分展開,盡情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感。

時至今日,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題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暢的線條所產生的韻律感仍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撰稿:呂成龍)

彩陶漩渦菱形幾何紋雙系壺

(半山類型)

高37.7cm,口徑13.8cm,底徑14cm

壺唇口,直頸,口部置兩個對稱乳釘裝飾,溜肩,鼓腹,腹中部對稱置雙系。下腹陡收,平底。以紅、黑兩種色彩描繪紋飾,里口用黑彩描繪弧形紋;頸部以黑彩描繪連弧紋兩周;肩、腹部主題紋飾用紅、黑兩彩描繪漩渦紋四組,漩渦紋內為菱形幾何紋;肩部粗弦線及漩渦連線,邊緣飾細密的鋸齒紋。胎質細膩,表面打磨光滑。據科學測試,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00~前2300年。

此件彩陶屬於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半山類型彩陶的特點是用紅彩和黑彩兩色相間的鋸齒紋為骨架構成各種圖案,細部再裝飾幾何紋、網格紋等,裝飾花紋比馬家窯類型彩陶複雜,所繪圖案面積較廣,從口沿至下腹部都有。最常見的有水波紋、漩渦紋、葫蘆紋、菱形網紋、平行帶紋、方格紋、蛙紋和附加堆紋等。(撰稿:馮小琦)

馬家窯文化彩陶漩渦紋雙耳罐

(半山類型)

高37cm,口徑10cm

罐小口,圓腹,腹側安雙環耳,平底。胎呈暗紅色。肩及上腹部以寬肥的黑彩條帶和細窄的鋸齒狀條帶構成漩渦紋,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這種將柔和的弧線和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二方連續的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構圖方式。(撰稿:王健華)


推薦閱讀:

最好的彩陶
為什麼陶瓷盤會從中間裂成兩半?
陶瓷碗和瓷磚都是陶瓷,為什麼瓷磚有輻射,而碗沒有??
不被坑丨三部教你挑選陶瓷餐具

TAG:陶瓷 | 藝術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