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男子在日本破壞公物,為何中國網友集體緊張?

2018年2月22日,日本青森縣警方以「妨礙業務罪」逮捕了一名29歲緬甸男子。該男子在十和田八幡平國立公園為女友慶生,在公園樹冰上用熒光噴漆書寫「生日快樂」字樣。由於他使用了中英文雙語書寫,新聞曝光後,很多中國網民擔心這是中國遊客乾的,表示十分丟臉,直到真正的嫌犯被捕,廣大網民才紛紛表示「長舒一口氣」。

樹冰上的字

緬甸男子被逮捕

中文在全世界越來越流行,可為什麼一見到被破壞的公物上有漢字,中國民眾的第一反應是就自己同胞做的呢?因為在愛護公物方面,中國人的名聲實在不好,不用別人說,自己也承認。

私以為,很多中國人不愛護公物,主要基於三個原因:

第一,幾千年小農經濟造成的「自掃門前雪」心理,缺乏「公共」意識

中國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但進入工業社會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時間,在幾千年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人熟悉到骨子裡的生活方式就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中國人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堅韌精神,親族和近鄰之間也有很強的互助意識,但他們的思想里是沒有「公共空間」這種概念的。一樣東西,要麼是我的,要麼不是我的,是我的我好好愛護珍惜,不是我的我對它沒有絲毫的責任。而且對陌生人的利益也缺乏起碼的考慮。一個人,要麼是「自己人」,要麼不是自己人,是自己人的我熱心照顧,不是自己人的我不管不顧。

典型例子一:中國人經常把自己的家收拾得乾乾淨淨、漂漂亮亮,但把鞋架、儲物櫃等物品放在公共空間里,並不覺得佔用公用空間有何不妥。

典型例子二:一些中國老人照顧兒孫時體貼周到、不辭勞苦,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卻理直氣壯地要求陌生的年輕人給自己讓座。

第二, 社會正義的長期缺失,導致很多中國人覺得「小惡」不會被懲罰。

這裡的社會正義,包括通過法律的執行實現的正義,和通過公眾的道德監督及譴責實現的正義。中國有13億人口,而且處在快速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湧現,可以想像政府的警力和執法資源只夠處理「大惡」,而對「小惡」經常是無能為力的,所以闖紅燈、隨地丟垃圾、在戶外不清理寵物的糞便、網路暴力、破壞共享單車、在電梯里吸煙等違法的行為,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受到任何懲罰,而受害者也通常無奈地默許了這樣的惡行。

偶爾有人阻止和批評這樣的「小惡」,也往往得不到周圍公眾的支持——做惡的當事人,甚至周圍其他的人,會覺得「關你什麼事啊? 弄髒弄壞的又不是你的東西,何必管這麼多?」。因此伸張正義的人不但得不到公眾一致的認同,反而會落個「斤斤計較」、「多管閑事」的負面形象,搞不好還要被作惡者惡言相向甚至暴力威脅。所以,公眾正義感的薄弱,導致了另一層社會正義的缺失

第三,剛富裕不久,很多中國人還「不會玩」,審美情趣還比較落後

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大部分中國百姓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一輩子;近代一百年的戰爭期間,普通的中國人只求能生存下去;建國初期的幾十年,中國社會也經歷了很多政治動蕩,大部分中國人的服裝統一而單調,生活里只有粗茶淡飯,一對夫妻起早貪黑地工作也只能讓一家人勉強糊口。可以說,「玩」這件事,對於普通的中國人而言,並沒有多長的歷史

改革開放三十年,普通中國民眾的生活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旅行、運動、收藏、藝術鑒賞等「享樂」項目才開始全面地進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但玩得「高級」、「有品位」卻往往是富裕了很久之後才能做到的。

拿旅遊來說,很多中國遊客無論到哪裡,「享樂」的方式都是比較粗糙的——雇個導遊,去著名景點,拍很多照片,買一堆同質化的奢侈品或紀念品。

所以不難理解,有些在公物上刻字和亂寫亂畫中國遊客,並不覺得這樣「一點也不美」,「一點也不酷」,反而可能覺得自己的紀念方式很有創意、很有意義。畢竟,買的紀念品可能人人都一樣,但我寫的字、畫的畫卻是世上獨一份呀!而且我留下的印記難以抹去,也不虛此行了。

在景區亂寫亂畫,在酒桌上拚命地地勸酒,在婚禮上惡搞新人夫婦……這些「惡趣味」的當事人往往覺得自己的慶祝方式好極了,足夠熱鬧,他們甚至會鄙視反對這些行為的人,覺得他們不會玩、不懂享受。說到底,是低俗的審美情趣在作怪。

令人欣慰的是,日本公園裡出現了破壞公物的行為,引起了如此多中國人的重視和反思,說明至少一部分公眾是迫切希望摘掉「中國人不愛護公物」這個標籤的

春天播下種子,秋天會有收穫。一切改變都是時間的孩子。


推薦閱讀:

TAG:社會公德 | 中國遊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