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法門》~( 3)
《溫馨提示:「地藏經」記載了「地藏菩薩」累劫以來所行的願力,皆以「六度波羅蜜多」切入,其中「布施波羅蜜多」就是「金剛經」所指的「無相布施」,讀者咀嚼第三集內涵後,將會完全清晰看見「真正清浄大乘佛法行者」本身應有的思路~大慈大悲,不求回報為世間作出無條件扶持,又豈會要求收取金錢回報?》
事不宜遲!今次《地藏法門》~ 3的內涵會是非常深奧,此乃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清晰將佛法核完全描述出來,亦是地藏「心法」的最後一集。如果任何讀者發現有疑惑,馬上要在評論中提問,請有心、有緣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把握這個機會,以下文字完全有別於民間傳說,將會顛覆閣下的思想,而下一集會正式傳授「唸誦法門japa」,亦即功法,亦會傳授簡單唸誦儀軌。在筆者經驗而言,其實一個不明白佛法核心的人,是無法從功法生起任何效果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斷說出佛法訣竅原因.......
解說波羅蜜多前,必需先明白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等四無量心,然後真心發此四無量心的大願,並且能切實行持,就算不懂六度,大概亦能做到無我清凈,功德無量,成就日後證道資糧。
地藏菩薩左手托著一個小盒子,盒中安放著一顆如意寶珠(cintā ma?i)。地獄昏暗,但見強烈淺藍色珠光顯現,罪苦眾生即知地藏菩薩降臨,救度在即,人人尊重,個個虔誠。這如意寶珠能除一切暗昧,能滿眾生所有願求,是行者無相般若、願力和利益無量眾生所化成的法器。
- 世人見佛頂禮,必須空心合掌,為什麼呢?佛說掌心空代表心要空,心空行四無量則如意寶珠在其中矣!
- 所謂空,即是自心安住對諸法實相(無常、苦、空、無我)的理解,觀待一切法的實相都是平等無異的,唯心所現,究竟如幻,故能放下各種心執,能舍離各種貪慾,既不拒絕一切法,亦不執取一切法,取捨隨緣,心無去處,始終如如。
- 故此,修此地藏法門,四無量心是必修的項目。
- 慈悲喜舍皆稱為大,這個大字,梵文是 mahā,音譯為摩訶。這種大是無法用任
何度量衡單位去界定其體積的偉大和周遍,只能用虛空來比擬。
- 宇宙萬物、無量星系、無量國度、無量物質、無量種族、無量微塵、一切善惡靈性和法門等等盡在虛空之中,故此摩訶之大是遍一切處、無邊際而具無法度量之量。
換言之,行持慈悲喜舍的時候必須具備猶如虛空的心量,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大了。
在行持上怎樣一個大法呢? 這種心量之大,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無有窮盡,隨緣盡心為之、超越國界、種族,善惡、怨親而平等對待一切有情、無私無我、心無去處、不求回報便是。
大慈:發願盡未來際愛念眾生,隨緣隨力勸勉無量有情眾生不作無利益事而得安隱常樂,這就是大慈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慈無量。
大悲:發願盡未來際,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隨緣隨力引導無量有情眾生破執離欲而永離眾苦,這就是大悲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悲無量。 大喜:發願盡未來際,隨緣隨喜無量有情眾生因正見正行(參閱三十七菩提分)而得無苦之樂,這就是大喜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喜無量。 大舍:發願盡未來際,觀諸法平等不取不舍,於怨親不起愛憎,隨緣隨力以平等心舍己之所樂而施與無量有情眾生,這就是大舍心,行持這個願力稱為修舍無量。觀修四無量心,隨著對諸法實相的理解,人心將會逐漸均齊人我,走向無私無我。 以此為基礎,從細入微,廣修六度萬行,既能自利,亦能利他,成就無量功德。 這樣,自心的地獄空,人道的監獄空,六道的地獄空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了。
基於波羅蜜多的原理,六度詳解如下:
一、《布施波羅蜜多Dāna pāramitā》
離生滅的布施,是行者通過參悟,安住對諸法實相如幻的理解,體會諸法平等, 眾生平等,故能破諸無明執著,理智地舍離舊有觀念,再無彼此怨親之別,又能推己及人,對眾生受苦,感同身受,於是在心無去處、無利己想、無得益想、無企求任何回報想、隨緣隨力的情況下對受苦難中的眾生施以援手,皆令離苦得樂,是一種純粹無我利他的行為。
在此基礎上,完成布施後做到不滯留於我曾布施、所布施的事物和受布施的對象三事上,稱為三輪體空,這樣才是真正的布施波羅蜜多。
布施的內容,分為外布施和內布施:
外布施即是對受苦中的眾生進行布施,而內布施則是對自己身心的健康進行布施。
對自己身心的健康也算是布施嗎?是的。
大家閉上眼睛感受一下,這副身軀,除了思想、呼吸、手腳、嘴巴、舌頭、眼皮、 肚皮,部分肌肉(即隨意肌)可以由自心控制活動外,身軀內一切的功能活動包括生老病死都不是自主的,很明顯那是另有主宰的。主宰者是誰?那就由大家通過修行,由自性的本能去求證了,佛菩薩都是明白人。
因此,可以將身軀理解成是自己的,也不是自己的,它只是靈體進人道成為人類去體驗生活、學習和遊戲的載體而已,就像近代的 VR 立體電玩遊戲一樣,只是更先進而已。
為什麼說是自己的呢?因為萬法唯心,不離自性,一切現象皆在自心呈現而已。 為什麼不是自己的呢?因為身軀是由共業所成,壽限一到,不論貧富地位,男女老幼,靈體都得出離,心中再不願意也必需把身軀交還給人道的主宰啊。
- 因此,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都不會為了身軀這個無常的玩具而沉迷而勞役自己的心、為它爭名逐利、為它貪污受賄、甚至為它損人利己,廢寢忘餐地犯罪,為自己招來地獄的報應。
不過,沒有這個身軀,靈體就無法在人道這個環境歷練和體會,故此,適當的保健還是必需的。
例如:
餓則吃,能飽就行;
渴則飲,止渴就行;
冷則穿厚衣服,能保暖就行;
熱則穿單薄衣衫,能蔽體就行;
疲倦則適當休息睡眠,能恢復精神、 體力就行;
呼吸不暢順,主動把氣息調勻就行;
有病就看病吃藥,能治好就行;
每天作適當的健身運動,能出微汗就行。
不要讓身體受到傷害而無法或正常在人道活動,能這樣就已經足夠了,這就是內布施。
外布施可以是食物布施,讓眾生解脫饑渴之苦;
錢財布施,讓眾生解脫窮困;
無畏布施,讓眾生解脫怖畏;
醫藥布施,讓眾生解脫病苦;
喜樂布施,讓眾生解脫愁懷;
法布施,為在六道沉迷的眾生說真正法,使彼等皆能離迷入覺,解脫輪迴之苦等等。只要能緩解眾生苦惱或疲累的事,都可以隨緣隨力予以相助。
- 布施波羅蜜多是行者日常的住心法,不可一日打漁,十日晒網,始勤終怠,必需做到不論行住坐卧,於一切處一切時,念念勿忘,久久行持純熟自能徹底扭轉導致輪迴的思維陋習,破盡法執(即對一切有形色現象和無形色觀念的執著)和我執(對滿足「我「個人覺受的執著),回複本然清凈,見性成佛道。
- 布施波羅蜜多固然能夠獲得無量功德,但行者不應有所執著或滯留,應該將功德普皆迴向一切法界有情,使彼等皆能離苦得樂,速證菩提。
二、《持戒波羅蜜多?īla pāramitā》
若無諸執,即無諸戒。
- 因此,戒是因有執心而持戒破執,並非因為有戒就必需持戒,這一點必需弄清楚,否則就會誤解佛意,反被法綁,變成另一個執著了。
離生滅的持戒法,關鍵是~離生滅。
- 相的生滅,純然是唯心的。故此,戒法是直指人心因貪慾而產生各種妄念的生滅,甚至造罪。
- 離生滅的持戒法,都必需安住對諸法實相如幻的理解,理智地因應個人的執心而持,舍離執著貪慾。其方法可以是實時一刀切斷,也可以是通過逐漸舍離,應機應事應人而為之。
- 但切記這個切斷或舍離,並不是代表舍離的事或物一定是不好的或是罪惡的,因為持戒的目的只 是破執回複本初的平常心而已。
- 由於執心都是由「我」的覺受而起,故此執心也可以稱為「我執」,其實也是私心。就算是善事,只要有了私心,即是心有去處,那就不是真善,不能離生滅,故此善事可以繼續做,但是為善果而行善的心態都應該持戒舍離。
無量眾生就有無量執著,但全部執著皆由一個「我」的覺受而起,故此,最直接簡單的離生滅持戒法,那就是發覺凡事動了為「我」著想,有私心,有「我」的去處時,就應該立即起戒,調整觀念,以平等客觀無私利的方法盡責盡心處理便是。
若然可以一刀切斷貪慾就一刀切斷,若然執念根深無法一下子切斷,就用適合個人的漸法去舍離,使自心慢慢對所執再無貪戀,最後連「我已經戒掉」的認為也舍離時,即是戒體成就,這樣持戒才是別解脫戒,持戒波羅蜜多。
例如:持酒戒,漸法的做法就是逐周、逐日、逐次減少喝酒的量,終至喝亦得,不喝亦得,那怕是很難得的美酒,也能做到貪慾不生。
持毒戒,明知吸毒是犯法而且傷害身體,故要發大願,下極大決心,用願力克服貪慾,把毒癮一刀切斷。
( 此外,克服貪慾,還可以通過如法念誦梵音的佛菩薩名號和心咒來轉移心力,藉梵音的微妙功能,解開導致毒癮覺受的病根。)
世人誤解戒的意義,以為信佛學佛就必需持守所有戒條,甚至將戒和律混淆,不論在家出家,總之信佛學佛就必需全部持守,否則便是犯戒,十惡不赦。例如:
世人誤解戒體的意義:
為了殺戒,信佛的軍人為了不殺敵而退伍、信佛的屠夫和肉販為了不殺生而被迫放棄生計。
為了淫戒,誤以為夫妻性生活就是犯淫,信佛的情侶為此而分手、已婚的夫婦為此而家庭破碎。 為了酒戒,品酒師或酒業從事員全部辭職等等等等......
說出來好像很可笑,何以世人竟然可以愚昧至此?
這樣去理解佛戒,若然是對佛法毫無深入認識的信徒,那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教導信徒這樣去持戒的人若然是出家僧侶,那卻是不可思議,實在可悲!
人民不願當兵,被侵略者欺侮乃至亡國是因為佛戒?
肉食商號倒閉,職員失業導致糧食短缺,社會經濟蕭條也是因為佛戒?
情侶分手、夫婦分離、家庭破碎、人類逐漸走向絕種亦是因為佛戒?
這樣一來,釋迦牟尼豈不就是這些禍患的始作俑者,是萬夫所指的萬古罪人嗎? 一念之差,誤人誤己,更是謗佛毀法,罪報不可思議。
因此,必需切記持戒的目的只是為了破執破沉迷,不是認定或否定行為的錯對。
軍人只要沒有沉迷殺戮就不必持殺戒。
屠夫沒有沉迷屠宰就不必持殺戒。
夫婦沒有沉迷性愛就不必持淫戒。
品酒師和酒業從業員沒有沉迷飲酒就不必持酒戒。
相反......
若然沉迷吃飯,那就要持吃飯戒。
沉迷購物,就要持購物戒。 沉迷名牌,就要持名牌戒。 沉迷賭博,就要持賭戒。 沒有沉迷,就什麼戒都不用持,對所有戒體,心存恭敬和警惕便是,這就是自性戒。
一切佛法不離自心自性,離心性說法和演法,就是外道。縱然不同的教派有不同的戒和律,內容繁多,但是目的無非規範身心行為,破執離相,做到心無所住而回複本初的清凈心去明心見性,成就佛道而已,故此這裡就不擬分類解釋了,有心人可以翻閱律藏經文,開卷有益。
總而言之,持戒的法則和原理應該不離上述內容,如法行持定能破盡諸執,使人心回復清凈。
三.《忍辱波羅蜜多K?ānti pāramitā》
忍辱又稱為安忍,大致分為兩種:
一者稱為生忍,是指得到人家恭敬和供養時,不應傲慢自恃,自以為尊;遭遇怨親誣衊、誹謗、瞋罵或傷害時,不應生起瞋恨心。
二者稱為法忍,是指當天氣變化,遭遇寒熱風雨或饑渴等逆緣的時候,都可以做到能安能忍,不應生起厭噁心或不耐煩。
因此,忍辱,其實就是對觸犯自心觀念底線的忍耐力和承受力的訓練,也可以說是破執心的訓練。
- 不明諸法實相,內心對諸法仍然有執,心有去處,忍耐力是總有極限的,猶如氣球充氣至極限就會爆破一樣。
- 然而,如果持戒精進得力,又能通過四念住的內證功夫證實諸法實相確實是無生如幻究竟空,便能安忍無生,不再為執心再動情緒,那麼,忍耐力和承受力就會逐漸大大提升,終至修成無量之忍。
- 然而,忍辱波羅蜜多是否能徹底成就,關鍵還得靠無私的願力和大悲心。有願力就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中途而廢,有大悲心就會推己及人,憐憫對方的無明妄作終將致苦,故而以平等心付出無限量的包容和寬恕,甚至為對方示導見性,將矛盾化解於無形。 這樣一來,忍辱就不成為忍辱,心無去處,這樣才是離生滅的忍辱。
四、《精進波羅蜜多Vīrya pāramitā》
離生滅的精進,即是心無去處的精誠和努力盡心,但是內心卻不存在因為求成就而去精進的想法。
- 盡心做事就像是本時空的一些物理規律,是事之必然和理之必然,其情況就像一部機械的全部零件,只要開關一打開,所有零件都會盡全力發揮各自的功能,不會有各自的私心去考慮是否配合或配合多少力量一樣。
- 如果將這個原理套用在修行之上,或許可以這樣總結: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 對修行有利的言論、行為和事情,應該隨緣隨力理性地盡心去講去做。
- 對修行無幫助和違背修行心法的言論和行為都應該如持戒一樣,一概不講不做。
- 精進包括身精進與心精進,即是有想法(即心)就有行為(即身)的實行,參悟和明白多少就實踐多少,不會拖泥帶水和疏懶,亦不會光說不練。
故此,精進波羅蜜多除了精進修持其餘五度外,還要精進行持一切善法、勤斷惡根,對治疏懶懈怠,破除一切執心等等。
有這樣的精進心,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必然會有所得益和獲得相應的成就。縱或因為客觀的業力障礙而不能成就極果,但心的清凈度必然會大大進步,而修行所積累的功德資糧將會是行者進入凈土法界的有效保證。
五、《禪定波羅蜜多Dhyāna pāramitā》Dhyāna 音譯成禪那,意譯成禪定或靜慮。
世人對禪定有許多誤解,以為禪定就是打坐的功夫。
其實禪定,是說一點心靈於一切處,一切時,不論行、住、坐、 卧、語、默、動、靜中,不論獨處或與人互動,都能於相而能離相、於境能無住無攀緣、動念而能心無去處和無滯留,安住本然清凈的狀態。
是一個生活在平常小區、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圈子、懂得理性應對事情的平常活人而不是一個特立獨行、行為孤僻怪異、終日刻意離群獨處的怪人。
禪定由離生滅、無住相的智慧和降伏執心、舍離欲貪而得,並非由鎖心求寂而得。
前者是真禪,後者是枯禪。
- 面對一切境相,自心安忍對諸法實相的理解,不起妄念攀緣,不起貪瞋痴心,心無所住,亦無去處,即相而能離相,稱為禪。
- 能離相,內心即不生亂,不生亂即是能定。
能禪故能定,故稱禪定。這種定是活活潑潑的,不論是動態還是靜態,自心皆能體現出這種離相的定,稱為大定。大定,沒有出定或入定,這純粹是自心明白諸法實相後安住覺醒而不再沉迷諸相的一種智慧狀態而已,明白了就明白了,不會突然失憶或忘記了,所以這種大定是沒有出定或入定的,只有個人的意願是願意繼續沉迷還是覺醒而已。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禪定波羅蜜多的行持方法就簡單了,只要於一切處,一切時, 面對一切境事,處理任何事,皆能安住對諸法實相的理解,做到念念保持覺醒, 念念離相,妄念不起,心無去處即是。
六、《般若波羅蜜多Praj?ā pāramitā》
梵文 Praj?ā,音譯是般若,意譯是智慧,離生滅的智慧。
換言之,這是針對自心思維的一種調整。行為由自心智慧所主導,有那樣的觀念和理解就有那樣的想法, 有那樣的想法就會有那樣的言論和行為。
佛法的修行,從入門築基到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果,皆由般若波羅蜜多一以貫之。 因此,般若波羅蜜多可以說是佛法修行的重點。
這種智慧的重點在於......
離生滅、
無有去處、
無有住處、
不執中邊、
不否定善惡錯對而不執善惡錯對、
安住中道而不執已安住中道、
真理事實直指而無扭曲隱藏、
運用般若波羅蜜多而不執般若波羅蜜多、
建立一切法而不執一切法、
不取不舍一切法而不執一切法、
用一切法而不執一切之用、
說一切佛法而不執有佛法可說、
度一切眾生而不執有眾生可度、
於相而能無貪著沉溺、
動念而不執念之成敗得失、
於善惡諸境而無滯留、
於記憶而不執於一切記憶、
於觀念而不執任何觀念、
不滯留過去之事、
不攀緣未來之事、
不沉迷當下之事、
處理事情而無個人之私利去處、
響應問題而無個人取向之成分、
修六度萬行而不執有六度萬行可修、
成就六度萬行而不執已有所成就、
已破執而不執已破執、
盡離一切相而不執已離一切相、
成就一切法而不執已成就、
成就無上正等正覺而不執有無上正等正覺可成、
已破我執而不執有我可破。
總的來說,就是安忍無生,於一切處、一切時、經歷一切事, 不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事來則應,事過則空,隨緣來盡心,盡心後隨緣,不攀緣成敗得失、無個人私利去處、無人我之執、無滯無染於境相、 心中毫無罣礙,空空蕩蕩,怡然自在便是。
人生的經歷是宿世所種諸因所感召來的果報,而果報是由人事互動而來。因此,人的一生,實際上就是與人互動。所謂了斷因果,實際上就是與人了斷因果。執著因就會有果,不執著於因自然就無果。
運用般若波羅蜜多心法處世,由於今生 不執所作之因,亦不執所召之果,故此,只要今生做到徹底心空無物,無有滯留,即是再無輪迴之因,自然就沒有再次輪迴的果了。只要修行得力,定功成就,大概解脫輪迴就有所憑據了。
「般若波羅蜜多」是修行入門的關鍵、是成就佛道的關鍵、是了斷因果的關鍵,是成就無量功德的關鍵、是成就諸佛境界的關鍵、是成己成人的關鍵、是解脫諸苦的關鍵、是解脫輪迴的關鍵、真實不虛。故說地藏菩薩心咒曰:
O? hita cintā ma?i svāhā.
(意譯:唵,饒益有情,如意,寶珠,祝福。)
普通話拼音:『哦~母,嘿搭 金搭~ 嘛匿 梭哇~哈~。』 (註:空心合掌念誦。~代表長音比其它音長三倍左右。小「母」字不發音,只代表把嘴唇閉合。「匿」字發音必需反舌,舌尖抵著上顎發出。「梭哇」兩字是連讀, 梭發音短一半即可。) (註:以上拼音只能說是近似,一切發音應以正式梵文發音作凖。) 茲節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內一些重要經文供大家參考如下: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如是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由方便善巧故,能滿布施、凈戒、安忍、精進、 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佛告具壽舍利子言:「諸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知,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了達一切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不可得,如是布施方便善巧,能滿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凈戒波羅蜜多,了達一切犯、無犯相皆不可得,如是凈戒方便善巧,能滿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布施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安忍波羅蜜多,了達一切動、不動相皆不可得, 如是安忍方便善巧,能滿安忍、精進、靜慮、般若、布施、凈戒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了達一切身心勤、怠皆不可得, 如是精進方便善巧,能滿精進、靜慮、般若、布施、凈戒、安忍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靜慮波羅蜜多,了達一切有味、無味皆不可得,如是靜慮方便善巧,能滿靜慮、般若、布施、凈戒、安忍、精進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了達諸法若性、若相皆不可得, 如是般若方便善巧,能滿般若、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波羅蜜多。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得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能遍到有為、無為諸法彼岸,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窮過去、未來、現在諸法真如、法界、法性、無生、實際,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與一切聲聞、獨覺而為導首,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諸佛為親侍者,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諸佛為內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世世具大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與菩薩常為眷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凈身器堪受世間供養恭敬,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永摧伏諸慳貪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永不起諸犯戒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除去諸忿恚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永棄捨諸懈怠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靜息諸散亂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永遠離諸惡慧心,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普安立一切有情於施性福業事、戒性福業事、修性福業事、供侍福業事、有依福業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五眼,所謂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欲以天眼普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以天耳普聞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所說正法,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如實知十方各如殑伽沙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心心所法,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一佛所聽聞正法常無懈廢,隨所聞法乃至無上正等菩提終不忘失,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見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世界種種佛土,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一切契經、應頌、記別、諷頌、 自說、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譬喻、論議,諸聲聞等若聞不聞,皆能通達甚深義趣,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法門,自能受持、讀誦、通利、善解義趣、為他廣說,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於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所說法門,自能如實如說修行,亦能方便勸他如實如說修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 為作光明,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欲於十方殑伽沙等愚闇世界,其中有情邪見熾盛,不信惡行,不信 妙行,不信惡行妙行異熟,不信前世,不信後世,不信苦諦,不信集諦,不信滅諦,不通道諦,不信布施、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等行能獲世間、出世間果,不聞佛名、法名、僧名,方便開化令起正見,聞三寶名歡喜信受,舍諸惡行修諸妙行,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盲者能視,聾者能聽,瘂者能言,狂者得念,亂者得定,貧者得富,露者得衣,飢者得食,渴者得飲,病者得除愈,丑者得端嚴,形殘者得具足,根缺者得圓滿,迷悶者得醒悟,疲頓者得安泰,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慈心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友如親不相違害,輾轉為作利益安樂,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在惡趣者皆脫惡趣來生善趣,在善趣者常居善趣不墮惡趣,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習惡業者皆修善業常無厭倦,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諸犯戒者皆住戒蘊,諸散亂者皆住定蘊,諸愚痴者皆住慧蘊,未得解脫者皆住解脫蘊,未得解脫知見者皆住解脫知見蘊,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令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以己威力,未見諦者令得見諦,住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令證得阿羅漢果,或令證得獨覺菩提,或令證得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欲學諸佛殊勝威儀,令諸有情觀之無厭,息一切惡生一切善,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如象王視,為眾說法容止肅然?』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身、語、意業皆悉清凈隨智慧行?』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足不履地如四指量自在而行?』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凈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繁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及諸龍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導從圍繞詣菩提樹?』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四大王眾天,乃至色究竟天及諸龍神,於菩提樹下以寶衣為座?』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以眾妙相所莊嚴手而撫大地,令彼地神並諸眷屬俱時踴現為作證明?』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坐菩提樹降伏眾魔,證得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證得無上正等覺已,隨地方所行住坐卧悉為金剛?』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舍國位,出家之日即成無上正等菩提,還於是日轉妙法輪,即令無量無數有情,遠塵離垢生凈法眼;復令無量無數有情,永盡諸漏心慧解脫;亦令無量無數有情,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無量無數聲聞、菩薩為弟子眾,一說法時無量無數諸有情類,不起於座同時證得阿羅漢果;無量無數諸有情類,不起於座同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壽量無盡,身有無量無邊光明,相好莊嚴觀者無厭,行時雖有千葉蓮花,自然湧現每承其足,而令地上現千輻輪,舉步經行大地震動,然不擾惱地居有情,欲回顧時舉身皆轉,足之所履盡金剛際,如車輪量地亦隨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舉身支節皆放無量無數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隨所照處為諸有情作大饒益?』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無有一切貪慾、瞋恚、愚痴等名,亦不聞有地獄、傍生、鬼界惡趣?』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諸有情類成就妙慧如余佛土,每作念言:布施、調伏、安忍、勇進、寂靜、諦觀,離諸放逸勤修梵行,於諸有情慈、悲、喜、舍,不相惱觸,豈不善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諸有情類成就種種殊勝功德,余佛土中諸佛菩薩咸共稱讚?』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化事既周般涅盤後,正法無有滅盡之期,常為有情作饒益事?』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我於何時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十方各如殑伽沙界諸有情類,聞我名者必得無上正等菩提?』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欲得此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稀有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總結》:
以上所說的四聖諦、四念住、四無量心、六度波羅蜜多等,可以說是任何學佛人都必需修學的內容,不懂這些內容而能解脫諸苦,乃至成就無上菩提,無有是處。
概括而言,上述各項內容無非是日常「降心」和「住心」的方法,亦即是戒、定、 慧三無漏學的運用。
既稱無漏,必然是離生滅的戒定慧,必然是以波羅蜜多為基礎的戒定慧,而不是不具備波羅蜜多內涵的凡戒凡定凡慧,而降心必然是降心波羅蜜多,而住心亦必然是住心波羅蜜多了。
修此法門必需有化他的願力,有願力才有支柱,才能成就最圓滿的佛果。
因此,行者無妨效法地藏菩薩的願力起誓,願將一切罪苦眾生安置於菩提道場,解 脫諸苦,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至於日常生活需注意的事項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可以參考《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內容。
但是有一點必需注意的,那是切不可誤解經文,將地藏菩薩當作是賜福的神,更不要將菩薩當成自己的偶像,而是應該按上述的方法修行,開顯自性等同地藏菩薩的佛智,於自己法身建立無量功德,自度化他。
能夠安住這樣的理解去修此法門,經文所說的果報自然一一成就和應驗。
或許有人會覺得上述的修行法太過複雜,今生目標只是往生佛國凈土而已。
那麼,請體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幾句話的深意,儘力修持四無量心。
做任何事都必需平等無私,不求回報,本著慈悲心,推己及人,不傷害眾生,不取人便宜,不貪不瞋不痴,有能力就隨緣樂助,廣行布施供養,無能力就攝心唸誦一佛或一菩薩梵音名號。
久久持行,人心亦會逐漸回復清凈和生起定力。
凈土者,佛的清凈智慧願心所安住的三昧法界而已,遍布虛空。
心清凈則隨所住處恆安樂,故此以清凈心念佛求生凈土,不行一步,彈指即到。
地藏法門入門,暫時就寫到這裡,此法門內一切文字,皆由真心,不存虛假, 依此修行,必將成就無量功德和無量福德,解脫諸苦,究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願有緣得此法門者珍而重之,不要錯失機遇,虛耗光陰,精進修行,自證而後化他,普度無邊,他日共赴龍華盛會,svāhā。
待續唸誦法門......
P.S 以下是禪老師語重心長的叮嚀:「真心誠意按此法門原理去做,大概可以杜絕三惡道之報,乃至解脫輪迴之苦,自度化他。若能深刻體會,融會貫通般若波羅密多的體和用,應該可以成為登地菩薩乃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終生行持不退,可以成就無量功德。如果欲求生極樂世界者,此修行法正能符合《無量壽經》可以進入極樂世界的「三等人」的要求,日常只要常唸「無量光如來 / 無量壽如來」的梵音佛號或「九字真言」,命終必然可以得生彼國。
另外,按此教法修行,人道眾生的心得到凈化,自然就不會再造罪,無人造罪,自然無人下地獄,地獄便有能空的一天。這是標本皆治的方法,願各學人能體會佛菩薩的慈悲,努力自修自證,將此法門同見同行,流布普傳,勿為私有,廣度無邊,善哉!」 https://www.zhihu.com/video/951990649776590848推薦閱讀:
※對心經的理解是不是千人千面,心經是有終極理解還是高就高在千人千面?
※夢似花落(五)
※什麼是般若?
※凈慧長老:理悟和事修
※如何做到金剛經裡面提到的 云何應住 云何降服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