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親戚家的小孩春節在玩什麼?
能4人聯機玩《元氣騎士》,對他們來說,就已經是莫大的快樂了。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正如一蟹不如一蟹,人們總說,年味是越來越淡了。對以我為代表的成年人來講,春節早就淪為一個普通日子了,稍微特殊一點的地方,就是一次與親友小聚的契機。我現在都回憶不上來,小時感到的年味是什麼。
所以春節該玩些什麼?答案對我而言再簡單不過——在南方的濕寒中宅在被窩裡,我會追一點番、補一點劇;如果要出門和朋友約見,除了例行的吃飯、KTV、看電影,能在街頭走走說會閑話,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但對尚處童年的小孩來說,春節總還是該有點盼頭的。就像我讀初中的侄女,年前好久就嚷著要過年了,到時一定要好好玩一把,可真到了春節這時候,她也不知道能玩些什麼。
所以,我每次回家都要遭一次 「罪」。因為我有電腦,有遊戲機,還有顆「寬容友善」的心。我不像他們爸媽一樣,視遊戲如洪水猛獸,反會帶著他們一起玩。
托「多子多福」的觀念,我們家是個大家族,開枝散葉一大片,小屁孩的數量可不少。侄女每天都會呼朋引伴來一群人,侵入我那可憐的個人空間嚷著要玩。
面對這群10歲左右的小孩,大的不過初一初二,小的也才一二年級,選遊戲時就需要一定技巧了。上手容易、畫面卡通是兩個重要指標,類似歐美遊戲評級中的PEGI 6檔位。《雷曼:傳奇》一直以來都是我的第一選擇,特別是角色可以相互打鬥的設定,讓那個粗糙的足球遊戲備受歡迎。
今年我帶了Switch回家,機子果不其然成了新寵。《超級馬力歐卡丁車》也順利蓋過了雷曼的風頭。這幫小孩對知名角色完全無感,男孩傾向暴力型的庫巴、莫頓,女孩傾向於可愛型的耀西、村民,遊戲水平不怎麼高,還總愛大呼小叫,互相擠兌亂作一團似乎更符合他們的心意。
有一陣子為了擺脫對這種虛擬娛樂的依賴,我專門給他們帶過各種各樣的實體遊戲,比如《你畫我猜》《誰是卧底》《地產大亨》《狼人殺》等桌游,但在實踐的過程中遇上了不少的阻礙:這些桌游有的會混進一些成人意味的辭彙,有的則對策略意識提出了一定要求。
而且你知道,小孩在規則面前會有多麼散漫。每次玩《狼人殺》時,他們不會撒謊、不會抹黑、不會加害,好好的心機遊戲愣是變成了自白大會,充當主持人的我很無奈,最後往往還是鬥地主來得簡便快捷。
像捉迷藏、123木頭人、跳房子,及不同地方規則下的諸多變體,這些傳承下來的民間遊戲仍然有著旺盛的生命力。一間房子,用粉筆劃一條線,一個規則,就能讓人在其中玩上良久,蹭得滿身是灰也不要緊。
農村沒那麼多限制,等到天黑下來,就是炮火時間了。一丁點的煙火,能讓人高興許久,水雷、仙女棒、竄天炮,應有盡有。我小時候最喜歡摔炮,落地即炸,安全無害。現在放孔明燈時我都心有戚戚,看著它們緩緩升空,既覺美麗又在擔心——萬一放火燒山了怎麼辦?
這些玩的東西跟我小時候大致相似,也有幾分不同。我們那會兒沒有電腦,沒有手機,要麼是在街坊鄰居里上下亂竄,要麼是追著放了一遍又一遍的電視劇,偶爾為寒假作業忐忑一下。我覺得那時還是有些年味的,我知道多半是時間的濾鏡在起作用,但最起碼還是有煙火味的。
小時候家家戶戶會在灶台上,燒一大鍋的油,炸一堆並不健康的豆腐肉丸,分發給街坊鄰居,我們小孩會趁機丟幾個紅薯到火堆里,過會扒出來外焦里黃香氣撲鼻特好吃。
有時還有舞龍舞獅,那多是碰上了唱戲。村裡會在空地上搭一個戲檯子,被雇的戲班子在上面唱幾天,都是唱了好多遍的黃梅戲,咿咿呀呀,我聽不懂,圖個熱鬧抓把瓜子花生往人里鑽。
這些東西現在都沒了,村裡有了水泥地、路燈、垃圾桶,還貼上了「建設新農村」的標誌,但沒多少人住這兒了,人人都在逃離鄉村,只剩下老人和未及學齡的小孩。
我侄女招來的這幫小孩也是這樣。他們爸媽在市區買了房,學校也跟著轉了出去,春節現在更像是抽出幾天回趟老家,根本沒多少時間可以玩,也沒多少人能陪他們玩。
可能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大家都有了手機,不論是長輩們淘汰的,還是父母給他們買的。只要有WiFi密碼,手機上似乎什麼都可以做:聽歌、看劇,發說說。遊戲往往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父母施以引誘和訓斥的一個把柄。
我不知道他們平時玩些什麼,僅就春節這幾天的見聞來看,除了《憤怒的小鳥》類的休閑爆款遊戲,當下的熱門也少不了他們的關注。女生都知道《戀與製作人》,男生開始玩起了「吃雞」,看上去似乎和當下的我們沒什麼不同。
有玩的多的小孩,對《我的世界》如數家珍,張口《銹湖》閉口《以撒》,手裡還在玩著《泰拉瑞亞》。他們會在網上搜刮各種資源,我想起自己剛接觸遊戲那會,也是這樣瘋狂地尋找盜版,變化可能就是現在的盜版越來越不好找了。
有時候我會「聖母」一會,過早接觸那些重口、血腥的遊戲會不會不太好?反過來想想,自己不也是這樣摸索著走過來的嗎?但多數人能走過來,是否意味著每個人都能這樣順利長大?這對我來說似乎是一個無解題。
我唯一能給出的答案就是這群小孩要比我想像中的聰明多了。現在流行的網路段子他們用得無比嫻熟,對某些戲謔背後的情色意味也略知一二。互聯網就像是一個大熔爐,它構建了一個現實之外的娛樂場,將所有連接的人納入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這些沒有主動權的小孩。
而隨技術進步而來的信息密集轟炸,帶給他們的會更多是好事還是壞事,我不知道。
人們感慨著「又是一年」,陸陸續續去往了城市,鄉村也再度空了下來。侄女似乎想留住點什麼,她建了一個QQ群,拉了幾個同齡人進來。大家輪流在裡頭發紅包,每次所得金額最多的人,需要接著發下一個紅包。就是這樣幾塊錢的傳遞,往往能讓他們玩上許久。
推薦閱讀:
※再不說就被你們看光啦!拜年祭彩蛋了解一下
※連春天都不「清真」了——過春節就是不認自己的民族嗎?
※又一個春節過去了
※一口餃子一口酒,大家新年啥都有
※懷著對妳的愛,我把年味帶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