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革命:內在邏輯與路徑選擇

2018年,零售業升級落地加速,形成以阿里和騰訊為首的兩大陣營。

阿里提出的「新零售」與騰訊倡導的「智慧零售」,字面差別不大,似乎像是文字遊戲。

究其共性,是依託互聯網賦能打通線上線下,實現以數據驅動的全渠道運營。

然而,其各自的內在邏輯與路徑截然不同,本文主要分析上述差異。

進行分析之前,首先給出本文的基本假設「良性循環假設」,該假設同時滿足三個要點:

  1. 生產方有能力滿足消費者需求;
  2. 交易中產生的全部信息(數據)能夠及時流通並被各參與方所識別;
  3. 生產方對於確已感知的需求變化,能夠適時做出針對性調整。

在此基礎上,先來看騰訊的思路,

所謂「智慧零售」,其內在邏輯是通過弱連接打造共榮生態,即「+互聯網」。

實現方式上,為傳統線下零售商提供線上賦能(流量入口和全渠道解決方案),這意味著:

  • 依託流量入口優勢及用戶習慣,促使交易即時化、場景化(對消費者而言,這意味著更好地需求滿足;消費決策路徑縮短,交易達成的可能性提升;同時在更大概率上產生高溢價,宏觀上促成增量市場)
  • 場景化需求的滿足,反向助推營銷手段的深刻變革:營銷場景化與受眾精準化
  • 加入生態體系的傳統零售商,其供應鏈管理優勢依舊得以發揮,零售資源整合方與傳統零售商形成共榮生態,且對於雙方衝擊均可控(利益再分配程度與模式創新風險均較低)
  • 對於消費者需求的重視程度不斷放大,在流量入口量級相等的情況下,消費者對於零售商的品牌認知弱化,更加註重產品本身
  • 消費需求作為核心驅動,產品異質性特徵不斷強化,由消費者一方承擔消費升級帶來的溢價成本,與此同時帶來更多市場增量

相比而言,阿里的「新零售」更多體現廠商思維:通過強連結的「破立聯盟」,由電商平台主導對於線下資源進行整合,即「互聯網+」,這對於傳統零售業的「破壞性」更強,且意味著:

  • 線下資源整合力度更大,且延伸至供應鏈環節;直接結果是市場集中度提高,資源整合方聯合零售商對於上游採購等環節議價能力提高,利潤空間提升
  • 資源整合方與零售商利潤空間的提升,壓縮了上游生產商(製造商)與中間商利潤,直接結果是供應鏈扁平化,利益再分配特徵顯著,資源整合方擁有更多主動權
  • 生產商(製造商)利潤縮減促使其自身通過內生化增長(提升產品品質與差異化特徵,催化供給側改革,生產商對於要素投入結構調整,R&D投入佔比上升)
  • 與此同時,對於資源整合方而言,供應鏈管理體系膨脹,管理難度增加;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逆向助推供應鏈管理數字化與精細化運營的持續升級

綜上,無論是騰訊「智慧零售」生態,還是阿里「新零售」聯盟,

其共性均體現為:

  1. 線上線下融合的全渠道運營
  2. 各參與方的利益再分配
  3. 對供應端的逆向傳導與倒逼效應

其內在邏輯與發展路徑的差異體現在:

前者是基於需求滿足(產品思維),實現個體效用最大化;因增量需求帶來的成本更多通過較高定價轉嫁到消費者一方;生產商(製造商)在既定需求下原有利益得以最大程度的保持;資源整合方獲得穩定而持續的收益,收益水平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態中零售商與可觸達消費者節點數。

後者基於貨幣價值(廠商思維),實現廠商利潤最大化;資源整合方收益程度最高且擁有最高控制權;生產商(製造商)如若不能及時調整以適應市場,其利潤空間將受到侵蝕;參與聯盟的傳統零售商雖暫時免於被市場淘汰,但利益分配主動權被明顯削弱。

推薦閱讀:

「搶跑者」易鑫,最快的速度上市,4個交易日跌破發行價,她的新零售故事剛剛開始
帶你潛入阿里巴巴「內部」,玩轉一把新零售消費!
【數據巡展·杭州站報名】引爆新零售 用數據讀懂消費者
新零售要看這兩家公司,一家是盒馬生鮮,另一家是妙生活
從「無人零售」看「新零售」風口往哪兒吹【下】(附報告下載)

TAG:新零售 | 零售行業 | 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