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有時把「地震」叫為「地振」可能更準確

在英語中,指地下岩層斷裂引起的「地震」earthquake和用人為設備激發微小振動進行地下探測的地球物理技術「地震」seismic 是兩個詞,一般不會引起混淆。而在漢語中,兩者是同一個詞——都是「地震」。對於一個非專業人士,第一次聽到「石油地震勘探」一定會有點不明所以, 因為大部分人聽到「地震」一詞後,大腦的直接聯想是:地震發生時地動山搖、房屋倒坍的情景。怎麼會利用它來勘探石油呢?

一個好的名詞,應該有自明性,有確定的內涵和外延。依此標準,「地震勘探」不是一個好的翻譯。首先它沒有自明性,要專門解釋才會讓一般人明白。而且其內涵和外延不明晰——顯然「地震勘探」的「地震」與「天然地震」的「地震」是有區別的,但從某種角度上說,你也可以說它們倆的本質是相同的。

「地震勘探」的「地震」與「天然地震」的「地震」,本質上確實是一樣的,都是地層中的一種機械振動,只不過規模量級不一樣而已。而且都是學地球物理的人去研究的。

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具有相同的本質上,卻是決然不同的東西。比如人和豬都是生物,都是由細胞組成的,主體都是蛋白質,遺傳物質都是DNA,有著相同的生命本質。更進一步,兩者都是動物,甚至都是脊椎動物,哺乳動物。本質相同,卻是絕然不同的兩類。給人看病的醫生和給豬看病的獸醫,雖然都要學生物學,卻是有著明確分工的。無論哪個人,都不會去找獸醫看病。「地震勘探」的「地震」與「天然地震」的「地震」,即便本質上是相同的,最好也得分分清楚,不能混為一談。

從漢語角度講,對於一個物體,只能是「振動」,而不能是「震動」。「震動」是一種人的心理上的反應,相關的詞還有「震驚」、「震撼」,相關的成語或四字片語如「朝野震動」、「舉世震驚」、「震撼人心」等。那「地震」為什麼是「震」,而不是「振」呢?這主要是為了突出地震時,地動山搖給人心理上帶來的震撼和衝擊,故叫「地震」。中文歷史文獻中有「地震」、「地動」兩種說法,一般「地震」一詞用得較多;但強調客觀描述時,用「地動」,如張衡發明的「地動儀」。

英文Earthquake也很好的表現了地震對人心理的震撼和衝擊。earth大地,quake顫抖,earthquake大地在顫抖。是顫抖quake,而不是一般的振動vibrate。

在近代,隨著科技進步,出現了Seismic survey這樣一種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通過人工震源,如炸藥和高壓空氣,激發極小規模的地振動,利用感測器接收地下地層反射、折射回來的微小波動,來探測地下地層。Seismic survey也被翻譯為「地震勘探」。前面已經提到,這不是一個好的翻譯,容易讓人混淆。所以,有時也將其解釋性的翻譯為「人工地震」,以和「天然的」地震相區別。這種解釋,有時還會「越描越黑」。「人工地震」有兩種理解:一是最直接的理解,即人工引發的小規模地震,二才是利用人工震源進行物探調查。大部分人會是前一種理解,進而納悶:怎麼會有人吃飽了撐得,要去引起人工地震。

需要指出的是,確實存在人為引起的小規模地震。由於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大,大型水庫、地下核爆炸試驗、採煤、採礦,甚至頁岩氣開採水力壓裂,都會觸發小規模的地震。當然「小規模」是相對天然地震而言的,其能量並不「小」,有時也會讓人有明顯震感,甚至能引起房屋倒塌等災害。

既然將Seismic 翻譯成「地震」容易和天然地震的「地震」相混淆,那將Seismic 翻譯成為什麼呢?叫「地動勘探」?不太好,因為「地動」是古代對「地震」的另一種叫法。「地動」讓人聯想到「地動山搖」,陣勢太大。我覺得叫「地振勘探」比較好。在書面上,「地振」與「地震」是不同的。看到 「地振勘探」,一定知道這和「地震」是不搭邊的。「地振勘探」能準確體現這個詞的含義,也有自明性,就是「利用地面和地下的振動去勘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地振」和「地震」兩者的發音一樣。如果不是書面使用,聽起來還是會引起混淆。

還有其它幾個與「地震」相關的中英語術語,讓人混淆。天然地震評估裡面有一個術語「地震動參數」,其漢語的字面意思很含混。它有兩種字面理解。是「地震+動參數」還是「地+震動參數」?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是前者,因為與「地震」相關嘛。其實,真實含義是後者。其英文叫ground motion parameters,這個英語名詞具有自明性,表示:天然地震引起的地面運動情況,包括地面晃動的幅度、頻率和持續時間等參數。將這個英語術語翻譯為「地震動參數」也是一個不好的翻譯。直譯為「地面振動參數」或「地面晃動參數」不挺好嗎?

近幾年出現了一種名為「微地震勘探」的技術,英文名micro seismic。這次,是英語命名容易讓人誤解。初次看到英語名字,我猜想這種技術有可能是用了更靈敏的檢波器,能接收到更微小的地振動,所以叫micro seismic,微地震勘探。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微地震勘探,還真就是勘探和監測「微地震」——即前文提到的在採礦和採油氣引起的地下岩層斷裂和產生的微型地震。我覺得,英語micro seismic這個詞不能直接指示其真實含義,反而會讓人誤解。通常意義上的seismic指得已經是非常微小的地振動了,再加上一個micro是什麼意思呢? 根據實際要表達的意思,還不如就叫micro earthquake monitoring,更為貼切。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英文中有一個詞Seismology ,其含義包括所有利用機械波研究地下的學科,又可細為分Exploration Seismology 和Earthquake Seismology. 前者中文將其翻譯為「勘探地震學」,有一個物探大牛R.E.Sheriff 寫了一本經典教材,名字就叫《Exploration Seismology》。可Earthquake Seismology應該怎麼翻譯呢?——按字面翻譯為「地震地震學」,或「天然地震地震學」。這真有點不倫不類。中文一般在這種情況下就簡單的翻譯為「地震學」。可是將Earthquake seismology翻譯為「地震學」後,那seismology翻譯成什麼呢?有一個解決辦法:既然將seismic翻譯為「地振」後,可以進而將seismology翻譯成「地振學」,其研究範圍包括物探中人工激發的小振動,也包括天然地震的大振動,不管「大」、「小」、「人工」、「天然」,都是不同形式的「地振」,都屬於「地振學」的研究範疇,和英文Seismology正好對應。Exploration Seismology可翻譯為「勘探地振學」,Earthquake Seismology則可翻譯為「地震地振學」,後者讀起來有點拗口,但書面含義是清晰的。

名字,其實並不是小事。聖經中開篇講,上帝在混沌中創造光明後,緊跟著就給它他賜名,「God call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國人給孩子取名字,跟誰姓,也不是一個小事。俗語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不考慮這句話的引申含義,其字面意思也是很有道理的:如果沒有對一個事物賦予一個準確的名詞,想要清楚的描述它,就很難了。又有一個詞叫「名副其實」,或者說「名符其實」。如果大部分專業術語,不論中文、英文,在最初命名或翻譯時都能「名符其實」,就會讓人在學習少走些彎路,在交流時避免很多誤解。

翻譯是一門藝術。Philosophy字面意義「愛智慧」,翻譯成「哲學」,Physics翻譯成「物理」,Nature翻譯成「自然」(老子「道法自然」),都是很精妙的翻譯。翻譯家嚴復將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歸納為「物竟天擇,適者生存」簡單的八個字,更讓人拍案叫絕。而將earthquake和seismic都譯為「地震」,確實是非常糟糕的翻譯。

當然,我知道,不管我在這篇小文中如何「大肆鼓吹」將seismic的中文翻譯由現在的「地震」變成「地振」,也是不可能有任何實際效果的。其一,人微言輕也。如果我是一個學術大拿,成名成家了,或許還能有些實際效果。其二,英語術語的翻譯和定名是有專門程序和法定效力的。很多約定成俗的叫法,即使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輕易的再來改變。很多東西是存在了,就合理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退而求其次,在不能改變一些混亂中英文術語的情況下,仔細分析這些名字,深究其實質。知其名,究其實。如果能準確理解和把握了一個事物的實質,無論其「名」正不正,都不是個大問題。那只是一個叫法而已。這也是我寫這篇小文的唯一意義。

推薦閱讀:

TAG: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