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嗎?

消費主義的誕生

最近聽了幾期關於消費主義的播客節目,有了很多想法,總結成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想從心理學這種較高的角度來削弱自己自從參加工作後不停買買買的心理衝動。

消費之所以稱為消費主義,就像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這些大詞一樣,消費主義也是當今社會形態的一個縮影。

先簡單講講消費主義的誕生: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不斷有質的飛躍,物質資源空前豐富,人們也有了更多的錢和時間(相比於之前。996要買房的不要質疑……),有錢有閑,再加上有很多好東西,就催生了消費主義的誕生。

生產的好東西太多,人不夠用了,怎麼辦呢?廣告業就誕生了,一個個讓人讚不絕口的廣告就來了。iPhone 算是好東西,可真的需要每年都換嗎?但蘋果公司每年都在生產數以億計的新 iPhone,這些 iPhone 總要賣出去吧,於是蘋果公司用一個個精彩絕倫的廣告和公關活動讓你產生了買了新的 iPhone 就能生活的更好,變成更好的自己的認知。前不久蘋果和陳可辛導演合作的那段短片多麼精彩,但背後的源頭還是蘋果公司需要賣出更多的新款 iPhone。題外話,個人還是非常喜歡這部短片的,相比於很多針對女性消費群體的公司打出的 slogan,例如:口紅和包就是女人最好的武器等等,簡直智障。

關於商業公司操縱大眾認知來提升產品銷量的例子數不勝數,YSL 星辰口紅、阿迪達斯小白鞋、回力 VANS 板鞋都是很好的例子。某段時間,你會發現大家都在穿或者用同一款商品,那也就意味著關於這款商品的標籤化塑造成功了。因為市場上的商品實在太多太多了,關於口紅就有直男永遠辨認不清的各種各樣的色號,海量的商品很難讓人對某個具體的商品產生印象和記憶,於是商業公司就會定期用廣告和公關活動來推某款具體的商品,這樣這款具體的商品就會在人們的心理認知中被定位到。至於阿迪達斯小白鞋是否真的比其他鞋好多少就另當別論了。當然這裡可能會涉及到一個比較帶來的惡趣味:我早就因為自己獨特的潮流敏銳度買了阿迪達斯小白鞋,XXX 就是後來趕時髦買的,根本就不知道這鞋子哪裡好!

如何判斷一件東西是否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關於這個問題,張瀟雨老師在他的播客裡面提供了一個觀點:如果你買了一件東西,可以不以任何形式讓別人知道,自己獨自默默的享受即可。那就說明這件東西是你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不是用消費來達成某種自我標榜。

這就像女生買200支口紅卻不和別人說,不發朋友圈,只是自己一個人塗著樂和臭美,拍了無數張照片卻不分享到社交網路上。

消費衝動

我們經常會在社交網路上看到這樣的論述:

  • 我一定要首發買XXX!看完第一時間就下單了!這才是我心中的最佳 XXX!

諸如此類的論述很多,它們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讓我們潛意識裡面覺得消費衝動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某種程度上,在做出了這種行為並分享到朋友圈後,會顯得很酷很有個性。

對於我個人而言,如果讓我來說2017年買過的最超值的一件東西,我會選擇是在學校超市隨便買的一罐25塊錢的茶葉。買這罐茶葉前我沒有去各種網站上查詢關於茶葉的介紹,去仔細對比不同茶葉之間的差別。但這罐茶葉卻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改變,在過去我一直是一個精神狀態比較差的人,茶葉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通過這個例子也揭示了一個簡單的大道理:商品給你帶來的幸福感並不和它的價值成正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看過的無數的工具推薦型的文章總是要加上這麼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說直白點就是你不買點好的東西就幹不了活。沒有電動牙刷這牙就沒法好好刷、沒有 kindle 就不能好好看書、沒有 Bose 耳機就沒法安靜的工作。

以上我只是舉個例子。個人來講,三者之間我覺得 kindle 是最沒必要買的。我高中(由此可見我從高中開始想成為 better me 的想法就十分劇烈)買的 kindle 到現在已經幾年沒有用了。我覺得 kindle 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買買買能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的代表。但遺憾的是,大部分買 kindle 之前瞧不起別人買 kindle 只是為了裝逼的人,在買了之後也成為了被當初的自己瞧不起的人。

我個人非常不喜歡多帶東西,身上能少帶東西就少帶東西。很多人說買 Apple Watch 之前從來沒戴過表,但買了之後就習慣戴錶了。我個人的親身體會是戴了三個月還是習慣不了,更加無法想像戴著 Apple Watch 睡覺然後追蹤睡眠質量。

kindle 對於我來講就是一個累贅,我現在看書主要通過 iPhone 和實體書。在用 iPhone 看書時,開啟勿擾模式後,也不會心裡痒痒老是想去打開微信。

但我還是想說,kindle 對於真正喜歡用它來看書的人是神器,遺憾的是,據我觀察,這部分人的數量極少。

另外,電動牙刷和 Bose 降噪耳機在經濟基礎允許的情況下我會推薦購買,如果你對口腔衛生重視以及周圍有雜訊就無法集中注意力的話。(其實採用物理降噪方式的耳機降噪效果也是很明顯的,我個人用的就是。)

再來一個新的角度:

我寫文章前後用過 iA Writer 、Ulysses 、Evernote等,而現在敲下這篇文章用的是石墨文檔。每嘗試一個新的工具之前,我的心理活動都是:用了這個優美的寫作工具我肯定會寫的停不下來的。但遺憾的是,不會這樣的。能持續寫文章的最重要的因素永遠是你個人的節奏和狀態,而不是工具。寫出《冰與火之歌》的喬治·馬丁的寫作工具是 DOS 系統下的WordStar 4.0 ,給張圖感受一下它的界面。

這款軟體連最基本的搜索功能都沒有,以至於喬治·馬丁很多時候記不起自己曾經寫過的故事的細節的時候,還要寫郵件去問一位《冰與火之歌》的骨灰級粉絲,我估計這個人也就是運用了一下簡單的搜索功能而已。

想買一件東西的時候,人心理狀態的變化是怎樣的?

拿我個人來講,在2017年下半年接觸到絕地求生的時候,我有點想玩這款遊戲,但自己只有 Mac 沒有 PC。於是我在網上找各種絕地求生的文章和視頻看,和每一個玩絕地求生的人討論這款遊戲,這期間,可以想像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誇獎這款遊戲是有多麼值得玩的,各種跨時代、開啟遊戲的新時代、遊戲業的明天、IGN10分等類似的論述不絕於耳。而這些東西正是自己想要的,它們某種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為了玩這樣一款遊戲而組裝一台主機而帶來的負罪感。很多時候,奇怪的是,看這些東西帶來的快感比實際玩遊戲的快感還要多持續時間還要長,這或許也是很多人逛淘寶停不下來的原因。

但如果從心理上只是認為這是一款特別值得玩的遊戲還不夠,自己還會從這次組裝 PC 會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角度來進行心理建設。我會說服自己組裝PC還可以拿來玩更多好玩的遊戲啊,自己之前的大學生涯一直沒有品嘗到遊戲帶給人的極大的幸福感,產生了那麼多無聊的時光,難道現在不應該惡補一下嘛?況且性能更強的PC拿來渲染做圖啥的也更好啊,這有助於極大的提高生產力。

等這一系列心理建設完成之後,花費巨資組裝 PC 帶來的心理負罪感可以說已經蕩然無存了。而組裝 PC 後三個月的今天,我每天上班回來只會打開電腦吃雞一個半小時,對待這個遊戲的熱情大概回落到當初的50%。假以時日,估計閑魚在向我招手了。

另一個不太適合的例子。

我在芝麻信用裡面租了一台 Nintendo Switch,明天就要到了。這次的消費可以說是毫無負罪感,兩個理由:

  1. 價格便宜:每天的租金不到10塊,還附帶了《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和《超級馬里奧·奧德賽》兩款神作。幾百塊錢給自己帶來一個更充實的寒假,難道不是一件特別理所應當的事情嗎?
  2. 我覺得自己到現在才發現遊戲世界的美好實在是太可惜了,以前傻乎乎的只會看電影看書看一些自認為逼格高的東西,精神文化領域的消費渠道實在太過狹隘,一定要把遊戲這種在文化屬性上甚至超越電影的品類接入進來。毫無疑問,《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滿足了我對於一款遊戲在文化屬性上的期待。遊戲界的奧斯卡TGA年度最佳遊戲、重新定義開放世界、神作神作神作的評論,這一切認識只會讓我痛恨自己為什麼不早一點租?

這段時間我一直在補關於 Nintendo Switch 和《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的認知。我在網上找了各種相關資源來看,自動忽略掉那些說不好的,不斷強化自己的期待,不斷強化自己對於這次消費的超值感,這會讓人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充實和豐盈感,這種快樂或許超越了拿到機器玩上《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的時刻。

結語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並不主張一個完全對抗消費主義的姿態。人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不應該被抑制,這些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們生活的動力,讓我們知道活著不僅僅就是活著。

但同時也應該意識到:

消費主義竊取了大眾時間,削弱了我們對於技術和藝術的敏銳感受力。(引用自《得意忘形》、《一天世界》播客介紹)


推薦閱讀:

消費超過1000元,組織都知道
【小Q分享】2017知乎總結以及感悟
如何幫消費者消除心理負擔,讓購買行為更加心安理得?

TAG:消費 | 消費心理學 | 女性消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