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PR應該去甲方,還是乙方?|05
先從甲方說起。
如果要去甲方,首先第一件事情要搞清楚:這家公司是產品導型還是營銷導向型。
所謂的產品導向型,這個公司會比較注重研發和銷售。公司的核心模式就是比競爭對手的產品做的更好,來獲得市場和盈利。第二種是市場導向型公司,它重視消費者的需求,需要利用跟消費者的關係或者是很多的營銷手段來拉動銷售、獲得盈利。
比如,華為。這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在10年以前,只做交換機,專註電信領域十幾年。所以當時華為就是一家典型的產品導向型的公司,華為公司當時是不需要做公關的,他只需要做政府關係,當然這也是一種公關。他只需要搞定,比如說他到了非洲某個地方,肯亞,他只需要搞定肯亞政府,然後把這些電信設備鋪進去就可以了,不需要打任何的廣告。然後呢,大概五六年前吧,華為推出了手機,那這個就不一樣了,手機這個產品本身呢,當然也是很重要,你會說華為的差異點是在於他有自己的晶元,有自己的專利設計等等,但是,手機這個領域,除了有產品技術,它和這個交換機不一樣就在於,需要大量的營銷來推動。所以華為從各大公司引入了很多的營銷人才,當時我也差點去了華為。哈哈。
華為手機的公關營銷,可以說是從零做起。當時從零到什麼程度呢,當時他們很多以前是做HR的、秘書的、做行政的,都轉崗來幫著做這塊工作。當然他們從外部請進來的很多專業人才,幫他們從方法論上,從整體的營銷戰略上做了梳理,那包括大家可能有印象,就是他們最早從三星挖了一個營銷副總裁過來,幫他們做品牌,搞了比如說像什麼爵士人生啊,藍調等等一些裝逼的東西進去,然後慢慢的,他們引入國際化的打法,請一線明星帶鹽,也參加很多展會,CES、NWC展會營銷等等,最重要的,他們還成立了各種神秘辦公室,什麼「打樂辦」等等,通過白加黑的公關手段,引導了輿論,樹立了品牌。他們很謹慎,最終他們成功了。所以華為現在變成了產品導向加營銷導向的複合型公司。
好,再說另外一家公司,高盛,我覺得它是產品導向型的公司,大家都知道高盛,久賦盛名。但是不是經常看到他的公關文章呢?除了研究報告,其他是很少的,他只對他的高凈值客戶有一些直接的溝通,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產品,就是投資的策略和服務,這種產品不太需要做公關。而另外一個品牌,可口可樂,滿天的公關廣告,你躲都躲不掉,還包括被人詬病的很多保健品,醫療的公關軟文,為什麼他們要大量的做這種東西呢,就因為他們是營銷導向型的公司。
在產品導向的公司,無論是公關還是其他的市場工作,都不太被重視。因為這樣的公司所謂的「工程師」文化、技術文化,往往太過盛行。比如騰訊就是一個典型的產品導向的公司,雖然他的遊戲、社交軟體大行其道,但騰訊公關部是一個特別弱勢的部門,除了危機公關,他們似乎不太關心品牌的推廣和價值的傳播。
而阿里和騰訊不同,他們也很重視產品,但他們對公關營銷也很重視,阿里甚至用投資的方式,買下了大量主流媒體的股份,做到了直接控制媒體的目的。
大多數2C的公司也是營銷為導向的公司。比如汽車行業,以mini copper為例。我當記者的時候曾經去參觀過mini copper在英國的工廠,我必須向各位吐槽:這個工廠是50年代建的,老舊不堪,和國內現代化的工廠沒法比。更要命的是,這款車在國外每年的質量排名報告裡面,都是倒數。而mini copper的銷售,起碼在中國,卻非常好,這就是公關營銷的力量。實際上,mini copper以公關營銷為導向的戰略,讓這家曾經面臨倒閉的公司,起死回生,成為全球汽車利潤率最高的公司之一。
與此作為對比的,是大眾的甲殼蟲產品,一款曾經極其流行和暢銷的個性車,由於在中國,這個巨大市場缺乏持續的營銷推廣,目前銷量持續下滑,已經跌出第一陣營。
再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之前有一部電影,叫《百鳥朝鳳》,這部電影當時拍出來的後反響並不是很好,票房大概也就1000萬左右,不溫不火,然後製片人方勵,就在微博上發了一個下跪的照片求大家去看。下跪事件之後,電影就實現了逆襲,最後達到兩三個億的票房。所以,電影行業,也是典型的營銷導向型,好萊塢大片的營銷費用和他的製作費用往往是一比一,甚至達到一比二的程度,也就是花10個億拍片子,要再花10個或者是20個億做推廣。
所以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品,不同的公司對於公關營銷的依靠是完全不同的。咱們要儘可能去營銷導向型的公司,這樣公關人發揮的價值才會比較大。
http://weixin.qq.com/r/bUwIEJPEmM7nrddz9xl-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